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从岭南历史探索粤剧起源和形成



  徐家凤(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关于粤剧的起源和形成,很难准确地作出时间定论。剧,应该是由歌曲发展起来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先民留下的资料中,有关狩猎、丰收、祭天、疾病、战争胜利等等重大事件里,都有歌舞的记载。现拟从歌这个角度探索一下粤剧的源流。

  在中国很早就有专职负责歌乐的人。古籍《周礼·春官》记载:大旱、祭祀、丧事、疾病,师巫而舞雩,歌哭而请;《皇图要纪》帝喾造钟磬戛击鸣球;黄帝使伶伦造磬,君子听磬声则思封疆之臣;《册府元龟》载:太常,掌邦国礼乐、郊庙社稷、祭祀乐章。这种种记载,说明我国很早就有歌和乐这些仪式了,《史记》齐国女子八十人衣文衣舞康乐,桓子三日不听政。孔子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女之谒,可以死败。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之高渐离击筑,众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是传唱不衰;早期民歌诗经,屈原的《离骚》《九歌》等等,这些都是我国早期的歌曲。从原来由巫优祀神、治病、祭天等发展到讽喻、抒发感情到有故事情节的剧。

  到汉代因经济繁荣,政局的稳定而有“乐府”之设,更有“百戏”(杂技),胡乐也流传到了中原;到唐代则设“梨园”为歌乐杂剧优人之所,因唐玄宗酷爱音乐戏曲,故戏曲曾盛极一时,至今还有把戏曲艺人称作“梨园弟子”;宋年间又设有“教坊”专职歌舞演唱,有鼓儿词(宋赵令时[商调蝶恋花])和[莺莺六么]等官本杂剧;至元时戏曲已颇具规模,有一批剧本,有一定的角色和表演程式,更涌现了一批出色的如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家。 
上述为中原戏曲发展情况。而岭南位于中国南疆,以大庾、骑田、都庞、萌渚、越城五岭为屏障。因交通闭塞,与中原沟通十分困难,一直被视为蛮荒之地,放逐之所。根据《尚书》《禹贡》《周职方》等典籍所载:帝颛顼时,南至交趾莫不砥属;帝尧时,申命羲叔宅南交;周成王时,交趾南,有越裳民重三译来朝;夏禹定九州于荒服,南抚交趾;这些都说明瞭岭南和中原的关系,历来中原的统治者对岭南都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岭南的正式开发和发展主要在秦汉以后,秦始皇使屠睢发兵50万统一南疆,屯戍五岭;任嚣、赵佗相继尉事南海,赵佗自立为南武王,并进一步开拓岭南;在历次的战争中,古越人处于劣势,大量死亡后,有部分只能退到偏远荒僻之地取得生存。至五胡乱华,宋元替续,明清更替,清军入粤,大量遗民南迁,随着历次的移民潮,大量移民入粤后,又为岭南增添了不少新鲜元素。岭南因五岭相阻,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在各方移民及本土文化的互相结合下,形成了既不同于中原又不同于原越人的岭南文化。在这些条件影响下,进而改变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在全国各地移民相互渗透、融入、吸收下,慢慢形成为独特的岭南文化。

  两广地区汉族、满族、回族基本上是各个时期流入岭南的外来人员,原本土居民除部分古越人融入汉族外,大多被迫迁到较贫瘠或偏远山区。如海南的黎族、广西的壮族、粤北的瑶族、畬族等等都是原住民,他们很多都还保存着原来的语言及民族习惯。在岭南各地一些剧种,如雷剧、花朝戏、采茶戏、粤西白戏、贵儿戏等等地方戏曲,基本上是由地方文化积淀而形成。

  现在我们要追溯粤剧的起源和形成,就不能不结合岭南地区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来探讨。我趋向于粤剧是由中原戏曲演变而成这个论点。多年来自中原迁入岭南的人口,占了岭南人口絶大多数,他们或商或宦,或迁或戍,纷纷日来,反客为主。特别南宋年间,由官方发起整个整个的村落及家族的南迁,这样势必在有意无意间把他们的文化带到岭南来,当政治经济稳定下来后,其他文化的产物也随之繁荣发展。由于移民是由全国各地汇集到岭南,经过长期互相溶合渗透,从而形成既不同于中原地区也不同于本土的新文化,历来岭南在中原士大夫眼里都是蛮荒瘴疠之地,各地的移民或宦或迁时也有把原地的戏班子带到岭南。他们喜爱本土的戏曲是顺理成章的事。广州和佛山是代表岭南的重要地区,实际上一直是移民城市,对外来戏曲(实际是其本土戏曲)是持接受态度的,在千百年来的互相磨合、互相影响下,形成今天的粤剧。

  在现今的粤剧里,这种演变还是有迹可寻的,最初或以昆曲或以徽剧或以平剧入粤的戏班,除了在粤剧里留下部分唱腔痕迹外,都没有传承下来。在全国的各大剧种中,腔调种类最多就是粤剧,今天粤剧的唱腔变化甚多,堪称全国之冠,这说明岭南人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善于以外来文化充实自己的最好见证。据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的广东戏剧源流表里,既可看到昆腔,又可看到京腔、弋阳、秦、四平等腔,粤曲小调和牌子可追溯到唐宋词及金元杂剧;首板仿自秦腔起板,反线二黄仿自汉剧,三上吊源自山西梆子,王祥哭灵源于罗罗腔,西皮源于四平,至后来把广东民歌龙舟、木鱼、咸水歌及电影插曲甚至道教佛教的音乐都吸收到粤剧中去;这可以说是各地唱腔的大杂烩。虽然是各种唱腔的溶合,但却变成有浓郁岭南风格的剧种了。

  作为粤剧的“外江班”和“本地班”的争议,其实是新移民和老移民之议。 “外江班”是官方支持的戏班,一切官方的演出均由他们担任;“本地班”也就是早巳溶合成为本地人的移民后裔,按冼玉清教授《清代六省戏曲在广州》考据,当时“外江班”也有本地人,“本地班”也有外地人。这也与今天粤剧院的省市剧团与下乡班的演出相似,“外江班”的剧目传统些,原籍的地方风味重些,演出条件相对优越些。在李文茂起义失败后,很多本地艺人转投“外江班”,而北京名伶张五(摊手五)避祸至佛山,在佛山红船以昆曲授徒,对推动粤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戏剧家齐如山谈到广东戏时说:我在民国十九年(1930)以前,曾看过几次,还完全保存梆子型式,说白亦系中州韵,自然夹杂了许多本地土音,但大体还未改,广东人管此叫作舞台官话,我们还能懂六七成。又如戏剧大师欧阳予倩所说:由外江班的全盛,渐成为本地班与外江班的并立,再成为彼此合并。李峄先生本次论文引证的史料记载“明成化年间,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优者,名为‘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耻为之。”成化十六年新会知县在公文上指责乡俗子弟不务正业,惟事戏剧度日;又成化十七年佛山石湾太原霍氏族谱载晚节翁家箴亦禁止后辈参与戏剧活动;这些都说明当时岭南的戏曲活动与全国是一致的,在明清年间 “外江班”“本地班”的演出,应该区别不会太大。

  有些人提出,用广州方言演出才算是正式粤剧。这一说法,愚意不敢苟同,前些年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品超演了一出全是用“舞台官话”演唱的《五郎救弟》,谁敢说其不是粤剧?今天所谓“舞台官话”有说是唐宋时的中州韵,又有说是“桂林官话”,然而不论是河南(中州)或桂林的口音,今天与“舞台官话”都相差甚远。从前一般艺人多是贫苦人出身,没文化的居多,他们所唱曲本是根椐师父口耳相授,代代相传,字音上变化到甚至莫名其妙的也不在少数,有些道白索性就以广州白话演出,受到一般群众欢迎和接受。所以粤剧一直以“舞台官话”及广府话幷存,这说明“舞台官话”是由外地语言向粤语转化过渡的产物。如果以全部粤语演出作为正式形成粤剧,那就只能说形成在1925~1930年前后了,根据现资料显示,这个时代才正式普及白话演唱呢。

  据“上海粤剧演出史稿”载,1872年已有广东戏班在沪演出,1889年《申报》介绍该班:按红船惯例,第一出为开台例戏,接下来为三出头,之后是打武成套,最后两出为鼓尾……。里面巳经点明是粤戏了,幷且1895年有了专演广东戏的戏园——同庆茶园;1896年首先出现有男女同班,1934年香港始对男女同班解禁,上海比岭南早了几十年;那时在上海演出的广东戏班的规模动辄百多人,最早出现粤剧这个名词是《申报》1873年9月22日《夜观粤剧》这篇小文章;1921年上海《申报》已有“粤剧闲陈”“观粤剧”等正式剧评和1922年“广舞台之粤剧消息”等正式之粤剧信息报导。1919年10月名伶李雪芳的“群芳艳影”班在上海演出,连续六天在报刊上作大幅广告宣传;可以说那时上海巳经有正式粤剧的称谓。1899至1900年间的资料显示,上海地方粤剧演出相当频繁,甚至有几个戏园子同时开演粤剧的情况。据资料统计1917~1932年间,就广舞台一间戏园,曾经有35个粤剧戏班在那里演出,这些都证明了当时上海的粤剧是十分兴旺的,可说发展得相当成熟,会得在传媒上作宣传。那时以舞台官话为主,巳夹杂广府话,外省人基本还可看懂,上海人称其粤剧或广东戏,观看者不乏非粤籍观众,《上海闲话》记:…海上戏剧,同治初南靖远街有满庭芳之开设,徽班也。徽班兴而昆曲微。及京班南来……又有山西班、……绍兴班、广东班同时并起并自成一派。即证同治年间,人们巳经肯定广东班是自成一派,明显与其他剧种不同了。粤剧巳经具有一定的程式,有一定的规模,最主要是有特定的地方特色,充满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粤味”的剧种。在百多年前外省巳经肯定粤剧的存在,今天我们如果以方言作为粤剧的形成标准,不顾历史将粤剧的存在一笔抹杀是不当的。

  剧种的另一个标准是有自己的剧本,除现资料留存的“江湖十八本”外,粤戏剧作家现存资料最早是明景泰年间邱浚作《五伦全备记》、《忠孝记》、《投笔记》等。《投笔记》流传甚广,清道光年间南海刘华东据《金印记》编《六国封相》传演至今。辛亥革命前后出现的“志士班”出现了改良的新潮,创作了不少适合那个时代的“改良戏”,近代的剧作家的作品更多不胜数,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任何一种文化以一固定之时间作为形成期是不可能的,只能由历史积淀、容纳演变而成。剧和曲在历史的长河里,一直结合社会的政治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的,直到今天粤剧还在不断探索、改革,粤剧是否还是形成期呢?所以准确的“形成”时间是永远说不清的问题。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