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燕川陈氏



  明代成化三年(1467年)冬,被誉为“当代名臣”的卢祥年老退休,回到故乡东莞章村。闲来无事,他常常翻出从前科考时所作的文章诗稿来,细细地读,回忆起过去的林林总总,如在目前,想到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时时感慨万千。有一天,他在过去所写的文章底稿里,抽出了一篇天顺年间赈饥勒石序文,那是时任东莞县知县的吴中请他写的,碑刻好后就立在县衙的仪门内。

  天顺五年(1461年),广东的年景不佳,夏季遭到大旱,秋天又遇洪涝,搞得来冬无麦秋无禾,百姓缺衣短粮。东莞的田地本来就少,年景好的时候粮食大部分还需从外地运来,其他地方今年也遭灾了,哪里还有粮食进来,因而这里的饥荒更为严重。就在这种时候,江西乐平县的吴中以进士派到东莞任知县。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赈灾,原打算开仓放粮,翻开帐册,才发现仓里无粮可放,而且财政也无钱节余。只有将县里德高望重的父老和豪门富家请到县衙,共商良策。吴知县语重心长地说:“岁歉民饥,将转沟壑。你们这些长者,能够忍心坐视其死吗?乐善好施是仁者用心,赒穷恤匮,于义为急。何不捐出你们多余的钱粮,用来赈济处于饥饿窘困的灾民呢?”听了他的一番肺腑之言,大家感激他的好意,纷纷答应捐出钱来,用于购买粮食,救济饥民。钱很快就花光了,仍然还有许多饥民没有拿到粮食。吴知县再次发动大家,他说:“我到新安来是牧民的,如今民众遭这样的大难,病的病,死的死,我怎能爱惜俸资而不去周济他们呢?”他罄其所得,拿出铜钱十余万散发给饥民。见知县都这样尽心尽力,富家大姓的积极性也空前调动起来,争相加倍拿出钱来,救活了数千人。

  时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卢祥,因为母亲去世,正在家乡守孝,目睹了赈灾的全过程。他清楚地记得那篇赈饥的序文还是提刑按察使司邓顺来东莞巡视时拜访他请他写的。文章后面列了长长的题名,好多名字他都是熟悉的。当他看到陈富斌的名字时,感到似曾相识,一时想不起来是谁了。想了良久,才想起一个人来,同乡陈琴轩先生还专门为这人的住宅题名处静堂,那人还把处静作为他的号了。

  他还见过这个人,他的父亲卢宾和同知陈世泽、教谕蒋子泳都十分敬重陈富斌的品行,相互之间常走动。他问家人,都说是他,还活着,精神矍铄。他很想去见见这位父执,和他谈谈父亲,因为他的父亲早已过身了。

  燕川陈氏和沙井陈氏一样,尊古灵公为太始祖,陈朝举为初汗一世相。

  二世祖陈导是陈朝举的长子,字康道,号云林,宋处士。他潜心笃学,累举孝廉不就,学晋朝的陶渊明,在参里山下辟三径,栽花种草,灌园自适,自命其园为云林别业。康道生二子:长子安,次子廉。子安生二子:长嗣宗,次荣宗。嗣宗生三子:长友直,次友敬、三友亮。

  陈友直,字少溪,从小就聪明,以读书为乐,六经子史,靡不披览。他十分赞赏苏东坡所说的:“一愿读尽世间好书,二愿识尽世间好人,三愿看尽世间好山水”。他爱结交端人正士,只要他打听到,再远他都跋涉前往,登门拜访。那些仰慕他的人,也远道而来。每逢秋高气爽的季节,他遍游附近地区的山山水水,得山水之趣,往往乐而忘返。这一年的九九重阳,他去登旗峰,傍晚沿莲花径回来。当经过燕川时,暮色中的景色留住了他的脚步,他感慨道:“四顾山环水绕,秀而清。从前见之,不过以山乐吾心耳,乃今始知可以居。居之繁衍,莫之与京也。”于是他寻其脉络,定其方向,找到龙气合的吉位正好是一块空地,便在那里开基建宅。当时,在燕川聚族而处的大家,有曾姓、邓姓、赖姓,大家栋宇相连而聚。尽管受到强族的欺凌和排挤,陈友直以“百忍待时,不计数代”的精神坚持下来,成为燕川村立村始祖。

  陈友直生三子:长子以仁,生彦广,迁居东莞海南栅;次子以礼,生彦昌,不知去处;三子以律,生彦辉,居燕川。

  陈士美,字彦辉,素好读书,兼通律法,明代洪武初年被归德场官推举为盐场巡察。在职期间,他秉公办事,不徇私舞弊,对那些刁难侵害灶丁和盐商的人严惩不怠,受到世人的好评。洪武壬戌(1382年)正月初八被雠人杀害,年仅四十一岁。彦辉生光堡,光堡生六子:长荣斌(世英),居燕川上巷;次华斌,出继万奇,居东莞大凹村;三富斌,居燕川;四贵斌,迁周山;五爵斌,居燕川下巷;六禄斌,原居石桥,后迁福永。

  陈富斌(1413—1484),为人孝于父母,友于兄弟,与人交往,慷慨仗义,不吝解推。他敏健谆静,读书彻夜不倦,析理洞悉玄微,以其心得者训其子孙。他生平性静,处变不惊,常常说:“我心湛然,静如止水。事未静,应物去静,安以待动,无往不可,动以处静,无时不然。”好友陈琏为他题写“静贻燕”三字,肖其心也,多其贻谋燕翼之善子孙也。从此以后,远近的人都以“处静”称之,他自己也以之为号。东莞知县王尚、吴中、李辉等都十分尊敬他,从不把他看成一个普通老百姓,时不时登门问候,向他谘询施政的得失和民间的疾苦。天顺五年(1461年)岁饥,官府发文:凡是拿出粮食救灾的,奬励冠带荣身。他拿出万石粮食,郄辞去冠带,他认为国家是为民救灾,自己拿出粮食是为了国家,哪能只为自身利益打算?第二年县城里的城楼倾塌,他捐助七千缗钱重建。晚年将家务事给儿子们去打理,每日督促孙子们勤奋苦读。一日得了疾病,他给儿孙讲:“安分循理,保守世业”,说完就去世了。

  富斌生五子,长松隐(谟),次养淡(谐),三耕乐(潜),四甘淡(谊),五养拙(言)。

  陈禳,字克逊,荣斌之子,幼孤,事母孝,与从弟计口授田,三分逊其二。天顺五年(1461年),诏令民间出粟千石助县官赈饥者给官带。陈让出谷三千石,归名于叔叔陈富斌,陈富斌的名字不仅写进《东莞县志》,还被列入赈饥勒石,立在县衙的仪门。他生性嗜学,善诗歌,着有诗集四卷。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新安县令王廷钺打报告请示,批准陈让入祀乡贤。

  陈大谏,字遂忠,号菊坪。十岁就能写文章,十五岁,补邑弟子员,五战场闱,三举乙榜。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领乡荐第六,万历十七年(1589年)授湖广荆州府通判,荆俗疲悍,陈大谏设立科条,政举刑清,士民德之。丁艰,服阙,补福建汀州府通判,擘画有方,厘奸剔弊,百废俱修。政暇则与诸生探讨义理,阐扬性命,其陶铸士品,率以立身行己,不区区文字间。属邑同官,凡有请质,陈大谏指示机宜,皆切中时病,靡不服其练达。退休离任时,行李萧然,当地的官员百姓夹道欢送,请人绘制了一幅《攀辕图》相赠,以表达依依不舍的情谊。陈大谏以子陈向廷被诰封为户部郎中。家居八年卒。

  陈向廷(1570~1619),字仪翔,号美用。博学能文,少时暮春常在村边祥溪庵门外的江里游泳玩耍,偶占一联:“千年古树为衣架,万里长江作浴盆”,被人们传为佳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以选贡入北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领乡荐,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登戊戌进士。初授江南徽州府推官,涤烦除苛,百废俱兴。接着调到汉阳,由于父亲去世,丁忧回乡。事后补为江西抚州府推官。他在抚州任上,尝议编役以苏赔募,编屯以帮兑逋,核税丁以抑富豪,杜折乾以清官解,发红陈以疏积滞,谨盘量以稽劝输,这些都是当地一时的急务。由于他诚心惠政,当地的民众深深地感激他,为其建立生祠,专门请进士吴道南写了一篇记文。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提升为大理寺评事,差典四川乡试,得名士王应熊。王应熊,字非熊,巴县人。当时王应熊的考卷被错认为他人的,直到发榜以后才发现错误。同官难于更易,陈向廷力争必以王应熊易之。王应熊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后来官做到兵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位置,人们不得不佩服陈向廷“藻镒”人才的眼光。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陈向廷提升为本寺左寺副,转户部福建司员外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升本部广西郎中。寻升山东提学副使,以母老告归省,假满赴京,卒于山东。着有《百尺楼遗稿》七卷行世。

  燕川陈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白石下文氏合伙创建义和墟。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和文氏合力发展黄松岗墟(今松岗镇)。后裔分布燕川、福永、戴面、水边围、周山、石桥、新会、惠州。(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