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归德雍睦堂陈氏



  宣德三年(1428年),礼部侍郎陈琏回家省亲,顺便到归德看他的姑母。他的姑母陈氏嫁给怀德村的潘家,姑父潘礼敬熟诗书,善文章,所居擅山水园林之胜,因名曰乐静轩,过着“有田可耕、有书可读、有蔬可茹、有桑可蚕、有牲鱼酒酎司供祭祀待宾客”的生活。陈琏自幼就得到姑母的喜爱,也十分喜欢姑父,因而每次回乡都要来玩。十月初一这一天,陈琏陪姑母到云溪寺烧香,遇到了归德的陈迎阳。陈迎阳介绍自己是驸马五世孙,请他到家里作客。陈琏早就听说归德的驸马房陈氏,只是无缘来往,今天在庙里相遇也算是缘分,便痛快地答应了。陈家就在云溪寺的附近,不一会儿就到了。待贵客坐下,陈迎阳从房中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本《世谱》,给陈琏介绍陈家的来龙去脉。得知陈琏的光临,陈迎阳的兄弟子侄都来见这位名闻天下的中央首长。他们衣冠济济,按昭穆尊卑立于两阶,陈琏看到这些,总算相信以前听到的关于归德陈氏的传闻。第二天,陈迎阳带陈琏到祠堂参观,只见“翼翼乎门堂,寝室井然规矩,驸马公生气至今犹然如在。所见者,秀水环门,奇峰当户,砌阑呈凤外之馨,庭树交日中之荫,弱冠童髫,传训两楹,咿呜朗朗”,陈琏不禁叹道:“诚哉!元恺之乡,邹鲁之地矣”。陈琏欣然应邀为归德陈氏族谱作序。

  归德陈氏尊陈俊卿为太始祖。

  陈俊卿(1113—1186),字应求,莆田县(今城厢区)人。南宋大臣,官至宰辅。宋绍兴八年(1138年)登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后调睦宗院教授,以校书郎召为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敢于弹劾奸臣,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孝宗即位,迁中书舍人,以本职充江淮(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及长江下游一带)宣抚判官兼代理建康府(今南京市)事。隆兴元年(1163年),为礼部侍郎参赞督府军事。乾道元年(1165年)入京,为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又知建宁府(今福建省建瓯县)。越年授吏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乾道四年(1168年)入相,以选贤举能为己任。淳熙二年(1175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起判建康府兼江东(今长江南岸地区)安抚使。淳熙八年(1181年),上书告老,以少师、魏国公致仕。卒前,手书示诸子勿祈恩泽,勿请谥树碑。孝宗在他死后赠太师,谥号正献。朱熹亲自来莆吊唁,并书其行状。

  始祖陈应元,淳熙元年(1174年)与礼部郎官、中书舍人参谋军事虞允文有抗击金兵、经营北方之议,虞允文是陈俊卿“荐其才堪将相”而成为一代名相的,对陈应元也极其器重,可惜没有多久虞允文就去世了。绍熙年间(1190~1194)陈应元任应天府知府,侨居江左,娶刘氏夫人,生梦龙。

  陈梦龙娶了宋朝理宗皇帝的公主,成为驸马都尉。陈梦龙的儿子陈宋恩咸淳元年(1265年)封为侍郎,宋祥兴年间因帝室姻亲,避元之难而迁到广东南雄,遍历归德濒海之地,见归德为东南之美俗,土地肥沃,如《诗经·大雅·绵》所说的“周原膴膴,堇荼如饴”,是缔造之区,定居于此。

  陈宋恩背着陈梦龙遗骸来到这里,将其安葬在今新桥白沙(高速公路入口处),建成后曾多次修缮,现存建筑保存了清代墓葬形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重修,在三合土层上覆盖水泥表层。墓葬由用三合土夯筑的墓墙、护墙、冥堂、祭台、拜台等组成,明堂部分为圆形,自明堂以出为三级矩形伸手,最外端为半圆形拜台。墓墙以顺砖平砌法砌,其上覆以三合土层。2000年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宋恩有三个儿子,长真子,次受子,三莱子,“三子咸有一德,媲美三休,上有以彰夫积功累仁之勤,下有以开夫振振绳绳之胤,载先人骸而葬,在居西建祠堂,置田数顷,以为蒸尝祭祀之典,使子孙后代世守之。”

  长房陈真子,官至县尹,生三子。陈真子长子陈仁叟,传至十世陈友梅而絶。陈真子次子陈宜叟,生三子,大儿子陈伯良四代单传,传至四世孙陈永嘉,就传不下去了,将尧文的孙子陈凤过继来续香火,结果依然是单传,二传至陈威保就絶了后代;二儿子陈仲良、三儿子陈季良都无子。陈真子三子陈敬叟没有后代。

  陈尧文过继给长房的陈季良,生二子:陈用丬士、陈用和。

  陈用.丬士生四子:陈鸾、陈凤、陈麒、陈麟。陈用和,其子孙迁大桥木莲塘。

  陈鸾生六子:陈经、陈纬、陈蜒、陈绦、陈绶、陈缘。陈纬生三子:陈瓒、陈玢、陈王勺。陈蜒迁往桥头。陈凤过继给永嘉。陈麒生陈球,陈珠;陈珠随母嫁到角子头,后迁竹子园,再迁罗定州围底墟。陈麟生陈绎,迁往虎门海南栅南涌口,部分返回南畔。陈瓒生陈凤岗。陈玢,字德辉,生三子。陈王勺没有儿子。陈凤岗生七子:陈朴、陈模、陈斡、陈校、陈植、陈梓、陈杭。陈梓,字念岗,生五子:陈光丽、陈迎阳、陈冠阳、陈和阳、陈文阳。陈文阳,字完纯,生三子:陈柏芝、陈仲芝、陈季芝。陈仲芝生陈隽惠。

  陈隽蕙,字仲之,新安县恩德乡三都衙边村人。顺治十一年(1654年)甲午科,以《诗经》中式举人。川页治十八年(1661年)辛丑科会试,登马世俊榜第二甲,赐进士出身,授河南卫辉府汲县知县。陈隽蕙在科举上的成功极大地光宗耀祖,陈凤岗、陈念岗也因为多子而受到后世的崇祭,至今衙边村里仍然完好地保存着凤岗祖祠和念岗祖祠。

  二房陈受子,官至御史,生四子,分四纪,皆永其世,故子孙尤盛。

  第一纪陈受子长子陈瑞可,字迎阳,生二子:良珂,传至五世而絶;原震。原震生五子:长尧则,无子而絶;次尧文,过继给长房的季良;三尧咨,迂云南、贵州;四尧夔,尧夔生用威,用威生通道、暹遇、逵通,暹遇迁往鹘闻,逵通迁往香山;五尧道,迁周家村。今之所传的子孙都为尧夔、尧道的后代。

  第二纪陈受子次子陈九处,生三子:敬德,居灶下(今福永桥头);志德,传至九世而絶;广德子孙尤广,生四子,分为四支,第一支陈宗祜,居旧祠堂侧居(今辛养村);第二支陈宗顺,居渡溪(今壆岗村),最为繁盛,分三大房,长房最盛;第三支陈佛祜,子孙迁居罗定州,后迁花县西覆乡;第四支陈宗传,子孙迁居平山。

  第三纪陈受子三子陈志可,生二子:元亨,居塔子前;元贞,居后亭。后代逐渐衰落。

  第四纪陈受子四子陈纯可,生四子,迁居石桥头(东莞太平南沙厦),子孙也少。

  三房陈莱子传至六世而絶。

  归德陈氏多次修谱。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孟冬,都察院副都御史彭谊到归德。他是东莞市桥人,与陈氏有瓜葛之姻,当他遍观于祠,“但见强飞鸟革,秩然上栋下宇之严,松茂竹苞,俨然临水面山之势,生气至今犹存,令人惕然掠动”。他在给陈氏家谱所作的序中称陈氏为“邑南之巨室”,“归德之名门”。嘉靖七年(1528年),陈东轩编族谱,托万家萌(今万丰村)的潘竹轩请翰林院大学士黄佐写序。黄佐在序中赞道:“陈氏居不私庀,币不私货,奉先祠供祭有田无间言,衍衍蒸蒸,六行是履,海滨风范,义门媲美矣。”

  明代陈宗顺迁居壆岗时,这里已有黎、费、冼三姓。随着陈氏势力的强大,里岗成为陈氏单姓村落,并在黎氏宗祠的基础上修建陈氏大宗祠。壆岗陈氏大宗祠位于星岗老村东偏北。三问三进二天井院,面朝东南,面阔12米,进深35.18米,占地面积近430平方米。大门正面呈凹斗状,基台、檐柱、墀头均为花岗石制面,明间正中辟门,门额上行书题有“陈氏大宗祠”,右侧小字“乾隆岁次甲寅三月吉旦”,门两侧有楹联:“前面桥溪后面沙溪溪水长流涌出渡溪新气象,空中天马庭中禄马马辟超拔迎来附马旧家风”。中厅后金柱间构置门扉木屏风,上有“虞祜堂”牌匾。后厅金柱上有楹联:“雍睦世家子孙发达开先绪,颖川堂上祖武传留启后人”,明问置贡桌、灵位及陈氏祖谱,左右有对联:“六龙怀念姻亲旧,五马近思节世泽长”。祠堂始建于清乾隆甲寅年(1794年),经多次修缮,梁架结构基本保持清代风格。2000年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雍睦堂陈氏从江左来到归德,后裔遍布衙边、辛养、后亭、茭塘、马鞍山、壆岗、重庆村(原来叫灶下)、南头、南山、东莞南栅等地。每年的重阳节,陈氏后裔都会浩浩荡荡前往陈梦龙的坟墓祭拜,场面很壮观。(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