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桥曾氏


  曾氏的老祖宗可以追溯到曾参。曾参(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少年就参加农业劳动。后师从孔子,是孔子的72弟子之一,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他终其一生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相传《四书五经》这部明清时期钦定统编教材中的《大学》一书就是曾子及其门人编着的。该书大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由于理学家朱熹的推崇,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们讲伦理、政治、哲学的基本纲领,也是科举取士的必读教科书之一。在新桥曾氏大宗祠,进门便可以见到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的大型石牌坊,整体都是用花岗岩砌筑而成,在南国的阳光下,显得十分高雅庄重,熠熠生辉。宽大的楼坊门额上,镌刻着“大学家风”四个楷书阳文。

  据《新桥曾氏宗谱》记载,唐代圣历年间(698—699),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散骑、国子监祭酒曾蜒迁居江西赣州西门,生了五个儿子。第四子曾中美,字宗理,朝议大夫,分居南雄保昌,成为广东曾氏的始祖。曾中美生四子:长子曾欢,后派分小龙、新桥;次子曾驭,传三世有曾志大,分居新安东山、塘下;三子曾驯,传五代孙曾耕莘,自南雄珠玑巷徙新会县朝居岭、番禺县曾边;四子曾黪,分居始兴、新会。由此可见,新桥曾氏是曾中美长子曾罐一支,而东塘曾氏是曾中美次子曾驭一支。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所到之处,疯狂烧杀掳掠,居民纷纷逃避。金兵的马蹄直踏到吉州(今江西吉安)和潭州(今湖南长沙),大批的难民翻过大庾岭。金兵要打过来的消息在早已安居乐业的南雄珠玑巷的村头村尾不安地传递着。每天都有人家扶老携幼起程南行,都想尽快离开,摆脱战火烧身的厄运。

  在这逃难的人群里,有一对兄弟曾仕行和曾仕贵,他们是曾欢五世孙。他们先到羊城,由于没有找到一块容身之地,决定分头行动。分手时,他们将一块猪腰石砸开,各人拿一半,作为后人相认的凭证。曾仕行卜居番禺小龙乡,曾仕贵始居东莞县前,再徙归德场。猪腰石原放在曾氏大宗祠的神座中,据看见过的人讲,闪烁有光,和五羊石一样。

  曾仕贵被奉为新桥始祖。仕贵生曾奇。曾奇生曾均。曾均生五子,长崴光,次巌英,三巌叔,四崴良,五崴颖。崴叔生二子:长应南,次应斗。曾应斗生曾岳秀。曾岳秀生二子:长康寿,次益孙。曾康寿生曾珍卿。曾珍卿生曾维鲁。曾维鲁生曾敬。曾敬生曾谦。

  曾谦有五个儿子。长子熙祖,迁惠州坭桥;次子熙宗,居新桥大庙坊;三子熙积,居龙头村;四子熙德,居上寮坊,上寮村始祖;五子熙有,去向不明。

  熙积的长子曾长寿(1460-1532),号福山,生三子:应华(德荣)、应富(德贵)、应扬(德富)。

  曾应华(1487-1560),字德荣,号翠松,配归德木莲塘陈石岗姊,生七子:守仁(孔泽)、守义(孔芳)、守礼(孔谦)、守智(明可)、守恭(逊可)、守敬(寅可)、守权(孔宜)。守仁、守智、守恭、守敬在新桥,为新桥乡始祖;守义(孔芳)在上星,为龙头村始祖;守礼(孔谦)、守权(孔宜)在新桥望边,为三房、七房始祖。

  曾应富(德贵),迁居公明,为玉律村始祖。

  到了明代中期,由于有文治武功作保障,曾氏家族越来越庞大,分房之事时有发生,逐渐分布到新桥的四周,建立起壆边(新二)、龙头(上星)、上寮、黄莆、玉律等村。

  曾氏大宗祠位于新桥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清嘉庆三年(1798年)扩建。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整座建筑由前堂、石作牌楼、中堂、后堂和庭院天井、左右廊庑等组成,为五开间四进深布局。主体建筑砖木结构,面宽20米,进深50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前堂为五开间、前后檐廊、四塾台式样,大门顶部镶有镌刻“曾氏大宗祠”字样的红石大匾额,大门两侧石作门框上镌刻“天下斯文忠一贯,古今乔木第三家”门联一副。第二进为四柱三间仿木结构式石作牌楼,坊柱前后用抱鼓石相护。当心间石横额正面镌刻楷书“大学家风”,背面镌刻楷书“片石流辉”;题款为“大清嘉庆三年戊午初冬之吉立”,落款为“堂下孙腾光拜题、应中敬书”等小字。两侧花枋上有精美的石雕人物、仙鹤等图案。中堂前天井两侧有四角八柱带回廊重檐亭各一个,造型较为独特,为深圳地区所少见。中堂和后堂各为五间三进,后堂为祖堂。祠内有彩色壁画和灰塑,以山水人物和动植物为题材。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前有旗墩十多对,相传旧时凡族中子弟中举或升官,均在宗祠立杆竖旗,以示荣耀。据清代《新安县志》记载,从康熙二年曾太元取得恩科副榜,到嘉庆二十四年曾省取得恩贡,新桥曾氏子弟共有34人取得功名。其中康熙十四年乙卯科的曾文韬、乾隆二十七年壬午科的曾文光和乾隆三十年乙酉科的曾鹏量还是武举人。

  新桥地处水陆交通要冲,东接黄松岗(今松岗)、乌石岩(今石岩)诸路,西连云林(今沙井荣根学校东面)、茅洲诸墟,历来是海盗、土匪出没之地。在长期与海盗、土匪的周旋抗争中,习武就成了曾氏保卫家园的需要。难怪清代新安县武科武职都出自曾家。曾国泰、曾国安还先后担任虎门把总。曾家的势力就是凭藉这些武科武职子弟,在沙井,甚至在新安,显赫一时。新桥曾氏在此落籍已有800余年,繁衍至今32代,族人甚众,港澳及海外多有子孙。

  “山无径迹,泽无桥梁,不相往来。”不满足“鸡犬相闻”的人们,为了相互往来,便开山筑路,过水架桥。有了平坦的道路,就不用披荆斩棘;有了方便的桥梁,就不用脱衣涉水。方便别人,渡人渡己,这是极有功德的,古时那些乐善好施的乡坤总是爱做筑路修桥的事情。清代康熙年间,监生曾桥川在新桥村西的前溪上建了一座桥,可能是用木板搭建。乾隆五十年(1785年),武生曾大雄、钦赐翰林曾联魁、贡生曾腾光、曾应中等人倡议捐资重建。

  永兴桥位于新桥村桥头。全桥用花岗岩石砌筑,桥长50米,面阔3.4米,三个桥洞。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桥栏有龙凤图案的浮雕。虽历经沧桑,而依然完好如故。永兴桥下的新桥河与茅洲河相通,流入珠江口,古代往来船只如梭,北桥头设有码头供船只停靠。桥东原有一墟市,叫清平墟,是当时松岗、石岩、沙井等地的贸易区。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平墟开始衰落,现在桥头村仍保存一间旧日当铺。桥东原有一座五层高的文塔,与永兴桥交映相辉,颇为壮观。根据民间传说,文塔是供奉魁星(亦称文曲星),掌握文人骚客功名命运的神塔。文曲星手执一笔,谁被此笔点中,便可高中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所以,文塔的建筑外观酷似一支笔尖向上的形状。在旧时代,一个人要成就功名伟业,有两种较为理想的途径,即“文人走笔安天下,武士上马定干坤”。因此佑助“文人走笔”的文塔也极似“功名塔”,是荣誉和梦想的象征,是书香门第和深阁雅斋执卷拈笔之人的福贵塔。可惜六十年代取砖建糖厂而被拆毁。1984年永兴桥公布为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新安县志》记载,嘉庆年间监生曾桂昭建班鸠坑石桥和在白石下村前二里的佛子凹桥,监生曾翼南建水浪坑石桥和在惠冈村后将军坑桥,曾恪宗建了往来官路的白石下围石桥等。桥成后,桥梁上一般会镌刻上这些善人的姓和名,流传下去,有名的甚至被记载到方志里,算是一种不朽的表彰吧!历史悠久的曾氏宗祠和永兴桥,不仅成为维系曾氏亲情的纽带和当年繁华的见证,也平添了新桥村的古典韵味。(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