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万家萌潘氏



  沙井的北部原是一片港湾,茅洲河从这里注入合澜海,海水直达大钟山(今万丰大边山)的山脚下,是天然的避风港,很多祖籍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地的蛋民到此躲避台风,这里逐渐成了蛋家人的聚居场所,人们称它为蛋家萌。

  蛋家即是蛋民,又被称为“龙户”或“艇户”,他们以船为家,在港湾和江河沿岸过着捕鱼及航海的水上生活。在盐民的眼里,这些人就像他们测试盐卤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的,故被称为蛋民。人类学证实,蛋家人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是南方历代流散入江海里的人群逐步融合演变而成,是一个复合体,经民族识别被确定为汉族,改称水上居民。蛋家不被陆地的居民所接受,白天可以上岸出售鱼虾,晚上是要回到船上睡觉的。由于许多蛋民到岸上固定的场地出售鱼虾,一时间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海鲜市场,叫蛋家萌墟。

  元代,从南方元朗的屏山一支邓姓的人家看中了这个风水宝地,迁到这里定居。这支邓姓是元朗一带的名门望族。据《邓氏族谱》记载,邓符协于宋雍熙乙酉二年登进士,授广东阳春县令,卸任后,游览至新安岑田圭阁山下(今香港锦田)一带,因感其风景秀丽,遂定居于此地,被尊为锦田一世祖。南宋年间,符协公之重孙从光(万里公)迁徙到元朗的屏山。元代,其分支继迁归德场蛋家萌。随着人口的繁衍,家族日益强大,蛋家萌就变成了邓家萌。后迁至福永塘尾,繁衍至今。

  现在万丰村后山北坡处还有邓氏四世祖益逊公墓,坐南朝北,于清乾隆甲子末冬重修,墓葬前部为半圆形拜台,直径6米,中间为三级矩形案台,后部为近圆形祭台,南北进深2.5米,东西宽约2.7米,墓葬总进深约9.4米,宽约6米,祭台后部中间有清乾隆甲子(1744年)未冬重修墓碑。碑立于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圭首长方形,高约1.2米,宽0.6米,厚约0.2米,碑文为阴刻楷书,自右而左共六列:“公讳益逊,乃万里公次元祯之孙也。宋举选贡,授新州儒学教授,阶从政郎,元配置宜人廖氏,男光大,居原石井,系出皇姑,孙勤可、敬可、宗可暨宜人同穴,墓于本山子向兼午之原。四世祖考益逊邓公,妣廖氏宜人之墓,乾隆甲子未冬谷旦,东新裔孙重修立碑”。

  据《宝安怀德潘氏族谱》记载,南宋之际,潘仲鉴自南雄上朔村迁至南海,继徙东莞靖康,终卜居东莞学前。元代,潘英甲由学前迁居福永怀德乡,筚路蓝缕,开基立村,被尊为宝安潘氏一世祖。潘英甲,字斗宇,号昌南,娶徐氏,生有四子:潘文峰、潘章峰、潘彦峰、潘遐峰。

  潘文峰娶邓氏,生潘宏子。潘宏子,号榜山,娶陈氏,生四子:潘礼和、潘礼敬、潘礼智、潘礼信。

  潘礼敬,号乐静,娶何氏,生潘观察、潘义察,继配陈琏姑母陈氏,生潘文察、潘理察、潘顺察。潘礼智,号龙屏,元末迁邓家萌,开基创业,惜无子,过继潘礼敬次子潘义察为嗣。

  潘义察(1382—1460),号淡轩,天性广淳,笃守天经,薄于世味,日以教子读书,笃农耕稼为务。当时沙井等地海滨豪右多为海商,无不噬弱肉以肥其身。义察独不齿其行,专以勤耕力作,取农桑之值,安然自足,衣食而外即用以供子弟读诗书明礼义。凡国赋课税,必率先缴纳,民间义举,必尽心尽力,深受人们钦佩。东莞县令萧毗陵举为乡宾,每年例邀参与乡饮,以其仪型为人表率。娶梁氏,生潘毅,女七,均嫁入当地名门望族。

  潘毅,字以仁,号竹溪,娶陈氏,生潘辕、潘轸。

  潘辕,号东庄,娶王氏,生潘山。潘轸,号盘涧,为官香山,遂迁居香山沙尾村。

  潘山,号松巢,娶靖康场戴江月之女,生潘楫、潘相、潘模、潘楠。四子分邓家萌四大房,松巢因而有“四房祖”之称。

  潘楫,号钟冈,潘松巢之长子,是个文质彬彬的学者,不管到哪里,他都穿着得整整齐齐,还是非常重信义的人。作为一个学者,潘楫以治春秋为本,为入仕之道,他是一个邑廪生,他的治学态度,曾得到当时令尹春湖公(孙学古)的赏识。后来潘楫果不负厚望,着有《钟冈诗集》、《文房余稿》、《监议》等行世。

  潘楫参加《东莞县志》的修撰,其功不可没,载入县志。他还组织乡人修族谱,集资建祠,以光宗耀祖,鼓励后进,但事未完成,竟终天年。他教子有方,其子潘甲第得父教,也治春秋,于嘉靖戊午(1558年)以春秋乡试(举人)。潘楫以其子累赠乡进士文林郎。最大的成就是研究音乐,着有《律吕图说》行世。律吕是古代正乐律之器,有十二律,阳六为律,阴六为吕,为着此书,他上溯至秦汉,下至朱程,经不懈努力,终着成此书。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夏,中奉大夫、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游应干偶见此书,阅后深有感触,作序赞道:该书“有真见,可以破千古不决之疑,可以索千古不传之结”,参议大夫、翰林院编修袁昌祚也欣然为之作序。

  明万历元年(1573年),分东莞县立新安县。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县城设立乡贤祠,经当时知县王廷钺批准,潘楫入祀乡贤、文庙,成为新安县当之无愧的理学乡贤。村里建有钟冈公祖祠纪念他,沙井镇人民政府于2000年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村中邓姓、潘姓、叶姓、廖姓、莫姓、郑姓杂居,且常有姓氏之争。万历年间(1573—1620),潘甲第改邓家萌为万家萌,意为大家和平相处,共谋发展。后来,邓家的子孙迁到福永塘尾,其它姓氏也陆续迁往他处,万家萌成了只有潘姓的单姓村。

  清康熙元年(1662年)实行迁界,万家萌村民被迫背井离乡,外移他处。康熙八年(1669年)始复界返乡。解放后,在合作化时期,潘植增、潘九根与陈树洪等人共同协商,将万家蓢村改名“万丰”,取年年丰收,永世兴旺发达之意。

  福镇围始建于明代,围内原建筑大多已被现代住宅所替代,仅存中轴线的中巷及尽端的庙宇、围墙一段和建在墙上的箭楼一座。中巷路面的石板铺面已改成了水泥路面,位于北端的庙宇是一个单开间的单层小庙,清代风格。围墙现高约3米,残长5米,厚1.2米,箭楼残高约3米,均为青砖垒砌,从砖的规格和形制来看,应是明代围寨墙原物。其防范作用与土楼相仿。历史上凡遇有天灾人祸,由各房派人驻守,以保卫家族的安全生存。情况严峻时,全族人集中于里,备战备荒,誓死相守。2000年公布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为防战乱,天灾和人祸,也为节约土地,各房群集一处居住,形成一个大的自然村落。历史上各房之间的界限仍很明确,不但居住相对集中,有“街”“道”相隔,而且各房还建有各自的祠堂和活动中心。房不但是家族内的血亲单位,也是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单位。以后几经变动,房之间的各种界限逐渐淡化,但历来的行政建置,如解放后的生产队、小村和小村合作社基本上仍以居住相对集中的房为基础。只有第五村情形较为特殊。由各房杂合而成。(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