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归德盐场



  衙边紧挨着沙井大村,村民也姓陈,是沙井驸马房的分支,供陈梦龙为一世祖。由于现在好多人都不知衙边村名的来历,图一时的方便,将衙边的“衙”字写成“牙”字,引起村里许多老者的不满。

  衙边的“衙”是衙署的意思。这里曾是归德盐场官府的所在地。一千多年前,沙井一带新淤的滩涂是优良的天然盐田。早在北宋时代,这里就开设了归德栅。北宋王存所撰的《元丰九域志》中:“东莞县有静康、大宁、东莞三盐场,海南、黄田、归德三盐栅。”这就是说在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就有“归德盐栅”。北宋中期以后,由于对盐的需求增加,盐价飙升,盐产量也大增,归德栅因此扩张为归德场。

  南宋时,广东有十三大盐场,《宋史·食货志》载:“广州东莞、靖康等十三场,岁鬻二万四千余石,以给本路及西路之昭桂州,江南之安南军。”又据康熙《新安县志》载“宋时,新安县境内有东莞、归德、黄田、官富四盐场”,而归德场当在广东十三场之列。

  元、明两代,归德盐场仍是广东十三大盐场之一,其盐课司署设置地点仍沿袭宋代,即今沙井镇衙边村附近。但设官情况郄不同,元代盐场以所为单位,设司令、司丞、管勾各一员。明初盐官称提领,后改称大使,另有攒典一名,各盐栅设栅长一名。

  沙井一带到底有多少人从事盐业生产呢?据康熙《新安县志》记载,归德盐场明初管辖十三社,后增设三社,共计十六社。新桥、大步涌、冈头、涌口、附场、大田、信堡、后亭、涌头、仁堡、义堡、礼堡、智堡、鼎堡、永新、伏涌。按官府规定,明代归德场“原额人户一千四百五十二户,人丁三千八百三十三丁,共有征、无征、大引析小引丁税:熟盐八千百百一十八引零八斤一十三两”,清代归德场“原额征课银一千一百四十七两九钱九分五厘一毫七丝八忽四微零五尘。原额人丁共一千五百九十丁”。实际上没有这样多。例如明代万历十年(1583年),从事盐业生产的人家只有651户,工人2001人。由于本地劳力不足,因而吸引来一批又一批的外来打工者。与今天打工仔打工妹的命运不同,古时候的外来打工者都是举家迁来,很快便溶入当地的社会,建起自己的家园来,因为当时没有束缚人的户籍制度以及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区别,人们可以自由迁徙,寻找适宜自己居住的土地。

  归德盐场在明初,其盐民所产之盐,出海有禁,另有商贩怕哨守盘查而不敢来,哨守官兵更是以巡缉为名,勒索盐民,而导致海盐堆积卖不出去。盐民又无法谋生,新安县第八任知县喻烛,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经考察民情,大力革除灶盐之害,准许盐民自煎盐斤,在归德场告领照票,运至茅州内港埠头,与水客交易,哨守官兵给票放行。虽有贤明的知县为盐民革除弊端,或者有官方优恤盐民,盐民仍然逃脱不了贫困的遭遇。

  明末,归德盐场已状不如前。崇祯五年,人户已减至六百零八户实办丁盐,人丁一千七百三十六丁,共丁盐税盐四千四百五十六引,折银一千一百四十七两。虽然归德盐场人丁减少,据崇祯八年上任的第二十二任新安县令李铉的条奏:“归德场去县颇远,而场近茅洲,商船鳞集,煎出盐斤,立可发卖。”说明归德场因其水运交通发达,所产盐斤能很快卖出,这对盐民来说,还是一条生计。

  明代归德场大使,见有八任,许多已失载。

  清初,归德场共办盐人丁一千五百九十人,征丁税银共一千一百四十七两。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清廷勒令迁界,沙井也在迁界之列,所有的百姓都必须在规定时间里放弃家园,搬到外乡去。

  迁界整整八年,到了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一月,清迁才准予复界,流浪的百姓才开始陆续迁回来。盐田荒芜了,迁回来的灶丁也很少,归德盐场盐课司的衙署也倾圮了,新任的盐官大使赵锡翰干脆将衙署搬走,沙井的盐业从此走向衰落。清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实行改埠为纲,将盐田池漏拆毁,灌水养淡改作稻田。

  盐的故事就这样不可挽回地结束了,只留下“衙边”村名作一个纪念。(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