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康熙迁海



  清康熙元年(1662年)春节刚过,欢庆喜悦的气氛还在新安县四乡的村村围围里飘荡,门前那大红的春联上祈福的墨迹尚未干透,晴空里炸响一声惊雷,要迁界了,乡丁的锣鼓声声敲在百姓的心上。

  所谓的迁界,就是要将边界线往内迁,百姓也要跟着内迁。

  俗话说山高皇帝远,偏处海隅的新安就是这样的地方,因离京城实在太远,浩荡的皇恩和龙颜的震怒都很难得越过大庾岭,吹到这里来。百姓以鱼盐为生,春秋按时缴纳粮税,过着丰衣足食的平凡生活。如果不是飓风在夏秋时不时光顾一下,这里确实是宜家宜居的好地方。尽管大多数的人家原也是南移北人的后人,毕竟在这块红土地上辛勤了一辈又一辈,村里祠堂屋檐下燕巢的乳燕在主人婴儿的啼哭声里飞出又飞回,村外佳城里的累累黄土在子孙的鞭炮声里一岁一枯荣。从来都是安土重迁的百姓哪里想得到要遭迁界的恶运?

  政府为什么要不顾百姓的死活,兴师动众地推行迁界的政策呢?

  原来清廷入主中原以后,仍遭到南方各地反清志士的拼死扺抗。特别是拥有强大水师的郑成功更是清政府的心头之患。清廷多次遣人前去招降,均遭郑成功的断然拒絶。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顺治皇帝同意兵部议复浙闽总督奏“沿海省份应立严禁,无许片帆入海,违者立置重典”的建议,实施禁海令。

  但禁海令实施数年,收效甚微。郑氏集团从沿海地区筹集到大量粮饷,并得到沿海居民的支持,“粮、饷、油、铁、桅船之物,靡不接济”。海内外的经济、政治联系并未被彻底切断,物资流动仍在隐蔽地进行。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的水师浩浩荡荡开进长江,攻陷江南重镇镇江,直逼江宁(南京),朝野震惊。清户科给事中王启祚提出坚壁清野的建议。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式发布迁界令。十二月,再颁《严禁通海敕谕》,指出:“郑成功盘据海徼有年,以波涛为巢穴,无田土力可以资生。一切需用粮米、铁、木、物料皆系陆地所产,若无奸民交通商贩,潜为资助,则逆贼坐困可待。”康熙元年(1662年)又下令,如有“通贼兴贩者,即行擒拿照通贼叛逆律从重治罪。”迁界令是禁海令的扩大和补充,是更加彻底地切断海内外经济联系的封锁措施。

  顺治十八年(1661年)九月,清廷派出的钦差大臣前往沿海各省监督实行。十二月,广东水师总兵张国勋到新安县沿海巡边勘界。

  康熙元年(1662年)二月,副都统科尔坤、兵部侍郎介山到广东推行迁界令,沿海的钦州、合浦、石城、遂溪、海康、徐闻、吴川、茂名、电白、阳江、恩平、开平、新宁、新会、香山、东莞、新安、归善、海丰、惠来、潮阳、揭阳、澄海、饶平等二十四州县均在迁界之列。清政府在“东越饶平大城所上里尾,西越钦州防城的沿边划界”,于高处建炮台和报警烟墩,每隔二十里设一营盘,驻兵戍守。遇有越界者,即发烟示警,左右合围,予以捕杀。在界外地区不准人民居住,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不准出海捕鱼,凡越出界者立斩。

  康熙元年(1662年)三月,惠州协镇总兵曹志、广东抚标左营游击将军马应秀,督同营兵析界,驱民迁入五十里内地。新安县在这次迁界将迁去三分之二的地方。

  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清廷“时以迁民窃出鱼盐,恐其仍通海舶”,又下令再内迁三十里。八月,都统伊里布、兵部侍郎石图再次来到广东巡视边疆,拟续立界。再迁三十里,新安县的土地就迁完了。广东广西总督卢崇峻上疏说新安县在初迁时就迁得够多的了,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乞求朝廷考虑,为了避免把新安县的土地迁光,只迁东西二路,共二十四乡。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城守蒋宏闰、知县张璞逐东西二路二十四乡入界。

  当初百姓并不知道迁界的事情,尽管后来迁界当局在各乡各村贴出告示,安居乐业的百姓哪能说走就走,庄稼需要农民伺候,盐田需要灶丁忙碌,台湾的战火一时半会儿还不会烧到这里来,说不定皇帝又改主意呢,百姓真的不愿迁走。等到官兵露出凶神恶煞般表情来驱赶,百姓才不得已放弃希望和家产,携妻挈子,仓卒奔逃。据史书记载,初迁时,由于只限期三日,“尽夷其地,空其人”,以致被迁人民仓皇逃难,由于没有丝毫的准备,一家人只能野栖露处度日,年老体衰经不起折腾的毙尸路旁,惨不忍睹。

  被迁的百姓开始还指望很快就能迁回,家人咬紧牙关,抱成一团,艰难度日,谁也不忍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日子久了,带出的银两也用尽了,生活毫无着落,就出现了“夫弃其妻,父别其子,兄别其弟”的凄惨场面。作丈夫的哭着送妻子走,说:“你暂且跟他人去为婢女吧,免得大家都死。”年长的父亲和兄长,叫子女和兄弟离开自己,眼含泪水地说:“你暂且到人家去打工吧,能养活自己就行了”。还有被逼得卖儿卖女的,“斗粟一儿,百钱一女”,被卖入大地主家。有的地主根本“不捐锱铢,不烦粒米”,就让人家全家都成了他的奴隶。那些无处安身的人家,身强力壮者去投军,混口饭吃,年老体衰者和妇女儿童就只能沿途乞讨。也有重廉耻的人家,不愿行乞,无计可施,就到荒野采来毒草研水,举家同饮而死。

  见到百姓的惨状,那些所谓的地方官员也并非坐视不管,他们也日夜忙碌着安插的工作,只是迁民的数量太多了,而界内能安置的土地是那样的少,终不能救民众于水火。据史载:“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

  在归德(今沙井镇一带),衙边一村的百姓能够存活,完全是因为该村出了个新科进士陈隽蕙。陈隽蕙,字仲之,顺治甲午年(1654年)以《诗经》考中举人,辛丑年(1661年)会试考中进士,登马世俊榜,后授河南卫辉府汲县知县。他的性格洒脱不羁,轻财好施,重友情,生平喜欢交布衣朋友。迁界之时,他正候选于家,等待皇帝对他的任命。他的家在今天沙井镇的衙边村,这里的村民全以盐业为生,失去盐田将无以生存。看到百姓失业,他恻然不忍,就率村中父老,去恳求迁界当局给一条活路。由于他是前途无量的新晋进士,对于他的请求,没有什么官员会不知趣去驳他的面子,况且他也是为民请命,就同意特设立归德场口子。村民只要凭官府颁发的灶丁腰牌,就能出界晒盐煎盐,总算存活下来了。

  当然,并非哪里都如归德场那样好彩,能有一个新晋的进士挺身而出为他们争哪怕是一丁点的生存权益。

  康熙六年(1667年),由于已无多少土地和人丁可管了,县政府已维持不下去了,知县张璞不得已分别给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打了关于“将迁存地丁钱粮归饼东莞”的请示报告。结果还真批下来了,已建县94年的新安县就这样被迫取消了。因迁界而被撤县,这在康熙迁海史是絶无仅有的。

  迂界对新安县来说,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康熙《新安县志》卷之三地理志:

  邑地颇辽阔,人民向称辐辏矣,乃辐辏者皆沿海之区;财求向称饶阜矣,而饶阜者以鱼盐,亦在沿海之区。邑剖符于万历元年,后以迁界故,归并东莞,在康熙之六年,迨八年而界展县复矣。百年之内变迁至再,昔日之辐辏,今则晨星矣,昔日之饶阜,今则赢困矣。(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