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玉勒汤泉



  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编修的《东莞县志》载:“汤泉在黄金洞之北,药勒(玉勒)村前。乡人以为烹潭之所。,,那湖温水,自是村人好享受。久而久之,村里人彼此相告,用温水洗浴,能治疮疖等皮肤病,消除疲劳。时称“烫湖珑”、“汤湖”。

  大约公元1500年,曾应富(德贵)从新桥来到这里,见是好山好水,地是灵地,便开基上梁,成村,名玉勒。万历初年,广州府海防同知周希尹率兵追剿海盗路经新安时来此察看,见湖水温暖如汤,认为要加以保护,便使人在泉眼四周筑石成池,成为“汤井”(汤池)。尔后,玉勒汤泉被县人评选为新安八景之一。

  到了清朝康熙九年(1670年),辽东铁岭人氏李可成来新安就任知县。下车甫息,即唤教谕调来《新安县志》查阅,见有“新安八景”,便逐一查考,对“玉勒汤泉”特感兴趣。时下正值初冬,南国乍寒还暖,千里迢迢,背井南来,何不到此一游,一洗风尘?一日,知县备了马车,带上随从,走出南头,穿过白芒,绕过应人石,但见一路荒草颓垣,心有感触,黯然神伤。新安被清廷强迫迁界八载,百姓历尽凄苦,生灵涂炭:今刚复界一年,又遇台风浩劫。受命于艰难之际,委实任重。李可成来到乌石岩,苦于拜佛无门。再北行十里,方到了汤泉。果见那湖井之水清澈漫溢,碧光粼粼,热气腾腾,云烟袅袅。知县问乡民:“这是什么气?”乡民答:“这是瑞气,是大香炉生成。”“何谓大香炉?”知县又问。“那汤井便是大香炉。”乡民把哪咤的传说向知县禀告。原来哪咤已成为当地老百姓供奉的天神,那汤井是村人心中香火不断的象征。知县见那乡民资质颇深,便又问:“汤泉何以能疗疮疾?”乡民答道:“据说那神仙小子哪咤的风火轮是加入昆仑山的百草药汤,锻铸九百九十九日而成。”李可成是饱读诗书之人,自然知道哪咤到过昆仑山同姜子牙一起帮助周武王讨伐商纣建立周朝的事。李可成又是信佛的人,更知哪咤是佛教的护法神,听了乡民的答话,会心一笑。李可成仔细察看,但见两只泉眼出水如芙蓉。再试水,果真温热,便振衣进浴。浴毕,自觉惬意,诗情勃发,即令随从拿来纸笔,泼墨写成“新安八景”之“玉勒汤泉”一首七律诗:

  泉沸山椒出大津,烟腾云绕石粼粼。

  探幽何处无眷壑,解愠还须问水滨。

  宛向浴沂温似玉,仿来修里胜于春。

  愿将共涤尘氛去,时捧汤盘诵日新。

  与李可成同时代的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将“新安汤井”列入广东名温泉中。嘉庆《新安县志》关于“玉律汤井”的记述只有廖廖几笔。此后就只剩下一个即将被历史湮没的神话了。至于“玉勒”什么时候改为“玉律”尚待查考,但引为“金科玉律”,兆托瑞气永存,倒是有根据的。(曾观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