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万家萌南北风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民国兴起,有相当一批旧时代的精英,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人,乡村政权和族权依然掌握在他们手中。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万家萌潘家出现了一个新的代表人物,此人就是潘贺添。

  潘贺添是前清国学士潘道生之孙,潘耀发之子。宣统年间,他曾任清远县知县。清远是个偏僻的小县,地方贫困,胥吏贪婪,衙役横行。外地人如无靠山、无巨资,不敢到此为官。潘贺添初出茅庐,走马上任,仅带一名“牛仔”,此“牛仔”忠勇,武艺过人,虽说能保障这位县太爷的生命安全,但为官号令,寸步难行。三月未满,潘贺添便挂冠还乡。

  民国建立,潘贺添拥护共和,民国初年被委任为塘涌乡乡长,万家萌村也在管辖之内,此时,潘氏家族的族长也自然非君莫属了。平心而论,潘贺添为万家萌潘氏家族的发展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他接任族长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万家萌村创办第一所现代小学,聘请港人潘新珠回乡担任校长,学校就设在潘氏宗祠。

  潘贺添为长房中人,平时族中事务,由绅士潘水吉协助管理(后继任族长、保长)。此时的潘家四大房,长房和四房人丁兴旺,旗鼓相当,二房三房相对来说人气不旺,且缺乏领头的精英人物。一、四两房的矛盾根子在于族产。万家萌潘氏家庭历史上有族田数百亩(土改前夕为270亩),还有大片山林和荒岗,四房潘仲安(外号标仔)企图独霸经营堂鹅萌的公产,每年可收租百担稻谷,潘贺添、潘水吉则要求利益均沾,各不相让。为此,一房和四房之间经常发生磨擦,或因秧田过水,或因牲口践踏庄稼。后来逐步发展到对抗,谁也不买谁的账。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房集中住在万家萌村的南边,四房则集中住在万家蓢村的北边,一个统一的家族,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但是,真正家族分裂的导火线还是因为对潘庆光之父及大只旺的处置上。潘庆光之父是四房中人,为人放荡不羁,横行乡里,为族人憎恨,不少人要求以家法族规惩之,但由于房份的保护,无从实施。1941年冬,潘氏宗祠负责人指挥秘密地杀害了潘庆光之父,从而激化了家族矛盾,潘庆光之母停尸于廖坑岗不葬,官司打了整整5年,毫无结果。大只旺流氓成性,强暴妇女,为家族着人光天化日之下刺死。

  小震不断,大震必到。1942年4月,万家荫村终于发生了兄弟阋墙之事,长房和四房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长达半年之久。据解放后土改工作队的调查,起初是潘仲安(又名潘标仔)想籍做戏生端,他请了一台戏,争先在北方散布空气,不准南方仔看,来看就打,用以刺激南方。南方的潘贺添、潘水吉自然也不会示弱,结果发生了流血冲突,开始拳脚相对,后升级到械斗,最后打红了眼,动用了枪支。双方各死1人,伤数十人。本来家族内部矛盾,族长可以出面干预,因为族长潘贺添也卷进矛盾的旋涡之中,无法控制局面。周围的村庄都在万家萌潘族婚姻圈内,一些姻亲绅士眼看事情越闹越大,便主动出面到万家萌调解,在他们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终于平息了这场风波。时值抗日战争,国难当头,族人不能同雠敌忾,共赴国难,郄搞起了“窝里斗”,实是万家萌潘氏家族发展史的一大败笔,一页耻辱。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族的矛盾和分裂,给家族的发展投下了阴影,万家萌潘氏家族的衰落趋势已经是不可遏制。家族内部斗争,也从反面教育了族人,使他们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很快就抛弃了家族观念而认同于阶级,形成在阶级基础上的同舟共济。(欧阳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