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知识青年



  1962年,逃港风潮席卷珠江三角洲,宝安县外逃了近万人,造成宝安县严重缺乏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不利。正好广州市开始压缩城市人口,已有五百多人分配到宝安插队劳动。宝安县委特要求广州市委给宝安县安排劳动力七至八千人。按照广东省、宝安县政府的指示,沙井人民公社专门成立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负责接收安排下乡的知青工作。

  1962年佛山市赴宝安县插队知青1000多人,年龄从十六岁至二十几岁都有,在佛山市劳动局长朱继的带领下,分乘几十辆货车到达了深圳,次日300多人分派到沙井公社。当时,佛山市劳动局与插队知青订有合同。内容大致为佛山市知青响应毛泽东主席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号召,到农村去插队锻炼,时间为三年,期满后回城。插队的第一年由佛山市委托当地管理部门发给每个插队知青生活费每月人民币5元,并凭证到当地粮食供应部门每月购买口粮大米18市斤。

  佛山插队知青到达沙井公社办公室(大王庙)后,当晚在东塘村的村委、粮仓等地睡了一晚地铺,次日即分配下队。先到大队,然后分别由各村的人带到插队的村里去。原则上每个生产队插一个知青。每条村分别设一间男知青屋和一间女知青屋,开工时各人参加自己生产队的劳动。食住各在自己的知青屋里。三年锻炼期满后,佛山市劳动局并没能按合同收回这些插队知青。

  1964年9月17日,广州市10万上山下乡知青集中向全省各地出发,有到海南岛农场的,有到湛江雷州半岛农场的,有到全省各地农村插队的,年龄多为十五、六岁到二十岁左右,他们都是广州各街道组织的待业青年、闲散人员。到宝安县插队的人当晚到达深圳,在深圳中学住了一晚课室。次日分配到沙井公社的100多人,上午到达沙井公社办公室(大王庙)。中午在沙井大茶楼吃饭。下午各村把公社分配到村的知青带领回村,生产队给知青搭了棚屋,开始时还派一个炊事员给知青煮饭。知青参加生产队劳动全年大约可获得3000工分,每10工分为一个劳动目,每个劳动日分红为人民币0.3元左右。知青在农闲时可向生产队借支生活费每月2元,农忙时可借每月3元。但在年终分配时要扣还。

  1971年,沙井的广州知识青年饶凯玉以其高超的剪纸技艺创作的《体育之花》、《四员》参加宝安县美术作品展览。这是宝安县展览史上第一次出现剪纸艺术。1977年,她的作品参加惠阳地区举办的美术作品展览。

  随着时光的流逝,知青们长大了,生活也在不断变化。有些人成了干部、职工,有些人回城谋生,有些人与当地人婚嫁等。1978年知青运动结束,按政府的指示,原来上山下乡的知青回城恢复户口,安排工作。

  沙井从1962年开始接收安置知青,到1978年知青运动结束,先后共接收安置知青4000多人。1981年,在当地嫁给农民或因其他原因未回城的知青,一律转为居民户口,每人补贴安家费人民币300元。(马海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