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化大革命”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下达“5·16”通知,宣告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从中央到地方相继成立“文革小组”指导这场运动。当时许多人对“文化大革命”不理解,包括整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各大队干部。各大队党支部,抱着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在执行中加深理解的诚意,紧跟形势,部署了扫“四旧”、“革命大批判”,抄四类分子的家,看看有无变天账和反动诗词等。运动开始批判“三家村”,后来批判刘少奇,说刘少奇推行“三自一包”,批判结束后,把用稻草扎的人放火烧掉,就算划清了界限。后来红卫兵运动兴起,一些中小学生出来扫“四旧”,把家谱、古书、戏衣一古脑儿称之为“四旧”,一焚了之。大队干部怕他们砸了祠堂的牌子,赶紧用泥巴将祠堂和匾额封存起来。

  9月间,沙井中学停课“闹革命”,红五类(即工人、干部、贫下中农、革命军人、烈士的子女)纷纷到北京串连。沙井的红卫兵外出串连,外地的红卫兵到沙井串连。有小股北京来的红卫兵到达万丰,和善缘庵尼姑发生冲突。他们把当家老尼姑文慰祥绑在大树上,用皮带抽打,直至她咯血,幷且扬言还要派大队人马前来万丰造反。大队干部闻言,赶忙布置村民在公路上用石块、树杈等设置障碍,不让汽车开过来,后来,外地红卫兵也没有再来,乃是一场虚惊。

  文化大革命初期,壆蓢大队为了紧跟形势,组织群众批斗“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给“四类分子”戴高帽或挂牌游村,一度还把他们关押起来,几乎无一幸免。万丰村“秀才”潘淦昌,经常拉去批斗,抄了他的家。潘应榜(现在香港潘氏宗亲会会长)其母住万丰村,“文革”中,因她的胞兄弟是国民党伪职人员而受牵连,先挨批斗,后关押坐牢。在万丰小学中,批斗了陈广韬、梁维枝、温创锦等几名教师,批倒斗臭后,逐出教师队伍。陈广韬曾参加过国民党,肃反时已作过结论,属一般历史问题。梁维枝是个摘帽“右派”。温创锦并无政治问题。后来越批越左,连一些可教育的子女也在劫难逃,把潘有婵、潘锡球等无辜青年关押6个多月。

  当时经常组织学习,谁说错了一句话,马上就会遭到批判,责令向毛主席像请罪。有个中学生看大字报,他认为大字报里头引用的毛主席语録与大字报的内容不相称,于是在大字报上打了个叉,结果立即被指责为现行反革命加以批斗。更为凄惨的是,万丰小学有个13岁的学生,在墙壁上乱涂,写打倒xxx,结果下面有“毛主席万岁”字样,擦去了xxx,构成了反标,经过侦察破案,认定是潘x所为,遭到口诛笔伐,因为年纪太小,只好交学校和家长管教,有一次他偶有小过.又翻出旧账,被派出所找去训话,小小年纪,实在经受不了这种政治折磨,从派出所归来,当晚自杀身亡。

  到了1968年春,“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刚开始时,大队干部千方百计不让沙井的造反派插手壆蓢大队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他们几次到璺岗和万丰串连,都被顶了回去。后来,后院起火了,本大队有些人也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大队干部,大队书记陈松喜首当其冲被批斗,白天拉到各村巡逥批斗,晚上关进“牛棚”。副书记潘植培(兼大队长)、陈炳培等都遭到了批斗,靠边站。大队党、政组织一度瘫痪。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进驻璺萌大队。

  1969年3月15日,成立“三结合”的壆蓢大队革命委员会,同时改组党支部,潘锦容任大队支部书记,潘广筹任大队革委会主任,不到1年,改为潘锦容兼大队革委会主任。

  从1970年开始,壆蓢大队党支部响应上级党委的号召,全面推行学大寨、学黄山洞运动。1971年,支部书记潘锦容等组团去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回来后组织广大群众学习大寨精神。首先,抓干部参加劳动,七个支委平均每人全年劳动达152天。其次,抓认识,摆正集体与国家关系,农业与副业的关系,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也一度实行政治评分,割资本主义尾巴,砍社员自留地,限制社员饲养家禽、家畜等措施。三抓公田水利化和规格化,大队干部带头挖水沟,平整土地,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大学大变,关键在路线”,“因地制宜,全面发展”,“以粮为纲,五业兴旺”。在实现粮食超纲要,亩产达千斤后,生产又有所发展。壆蓢大队也多次在公社会议上介绍学大寨的经验。

  1974年,潘锦容调到南头公社任公社书记,被誉为“赤脚书记”。陈炳培接任星萌大队支部书记,潘淦平为大队革委会主任,分管万丰片,继续推行农业学大寨。尽管万丰干部群众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汗水,但未能找到通向共同富裕之路,直到1977年,万丰大队总收入仅为629585元。除去生产成本242086元(占总收38.4%),集体积累52024元(占8.3%),社员分配为310684元(占49.2%),人平151元,劳平318元,户平684元,群众生活仍然十分贫困,只不过比那些更贫困的村落好一些罢了。粮食产量1970年万丰大队总产为21912担,1977年为27899担,7年时间增加了27%;农业学大寨活动中的形式主义以及“左”的政策,一直到“包产到户”后才被彻底否定和摒弃。(欧阳发)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