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清游击将军潘耀扬



  潘耀扬,小名耀孚,新安县万家萌(今沙井镇万丰村)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没有土地,生活过得十分艰苦。他的父亲潘济清在墟市里替商家担盐为业,尽管每日所得的工钱不是很多,但省吃俭用,还是稍稍有了点积蓄,他便在村中开了一个“铺仔”,卖起杂货来。话说有一年八月十五节,有一个伯爷执着两个藤篮,在济清的“铺仔”前转悠来,转悠去,很久没有离开。济清见天色已晚,而那位伯爷还没走的意思,就请他进小店里一起过节吃月饼。二人谈得投机,老伯爷吃完月饼就在小店过夜。第二天,老伯爷叫济清帮他到村里的绞寮去订一些蔗糖。济清从绞察回来后,发现老伯爷已不辞而别。济清将老伯爷挑来的两个藤篮原封不动地挂在墙上。

  没几天,绞寮的老板就把蔗糖悉数送到小店来,但老伯爷不知所踪。济清没有那样多的银子付给蔗糖老板,感到十分为难。他在情急之中想到那两个藤篮,便取下来查看。篮子里有一锭白银和一张字条,叫将蔗糖送到省城陈村某铺号某人收。济清用那锭银子买了两船蔗糖,亲自押船运往陈村。不想船开到半途,因河水浅而搁底,无法继续行进。水上的“捞家”闻讯准备打劫,考虑到两船蔗糖已是囊中之物,无论如何也走不掉了,便决定吃完晚饭再动手。谁也没有想到,珠江河水会突然涨潮,船家马上开动,直扺陈村,躲过一劫。济清上岸后赶到指定的铺店去找那位订糖的老伯爷,不料店里的人郄说,此店早已易主,原来的老板,也就是那位订糖的伯爷死去多年,家中并无后人。济清卖了那两船蔗糖,用得到的银两在万家萌开了一个绞蔗糖寮,家道渐殷。民间传说,那位伯爷是“五仙运财”,念济清为人忠厚、善良,故显灵庇佑。

  有一个年近30岁的妇女,流落到万家萌东坑岗,帮人种蕃薯。她常到济清的糖寮,帮助榨糖的伙计缝补衣服。济清见这个身世贫寒的妇女心地善良,相貌端庄,便娶她为妾,一年后生下耀扬。

  济清见儿子生于乱世,让他既学文又学武。潘耀扬天资聪颖,习文勤奋,习武刻苦,用150斤重的大刀练功,武艺超群,1850年年仅16岁便考中武秀才。

  济清的正室妻子在他二十多岁时生了杰扬,小名杰孚。据传济清死后,杰扬、耀扬分家产,分了三年未分开。耀扬的母亲为人厚道,就把耀扬叫到房间里,劝耀扬说:“仔呀,哥哥要剩几多,你就要几多,唔好争罗!”刚好杰扬经过细妈的房间门口,听到了细妈劝说弟弟的恳切之言,深为细妈胸襟开阔、宽宏大量所感动。一改以往固执的态度,反过来提出:“弟弟要剩的我才要。”这样,两兄弟从争执到谦让,和好如初。

  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揭竿起义,挥师北上,建都天京。太平军北王的族弟韦昌邦盘踞惠州城,蜕变为匪,横行珠川,百姓怨声载道。清政府授命潘耀扬为“农民节烈军”先锋,到惠州剿灭韦昌邦。潘耀扬英勇善战,以“忠义节烈”名扬岭南,获“旨赏戴蓝翎”顶戴,擢升为三品游击将军,咸丰皇帝还赐他“将军第”御笔匾额。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藩统领的湘军分出两路大军直逼两广和琼崖。清军主帅曾国荃、中军统领许万钧命令游击将军潘耀扬,部署精兵出击琼州顽匪。

  太平军挥师北上后,诨号“南海魔王”的邝金龙占据琼山,打的是“起义军”的旗号,人数有四、五千。他原是琼山县牛田乡一霸,后流窜海上,多次与红毛鬼子勾结,把鸦片运往广州、惠州、大鹏等地,从中获取暴利。他将琼山汤崖的马彪,安定县的褚啸天,万宁县的郑华亮和乐会县的区鬼头等四股土匪收编为手下,在琼崖(即海南岛)为非作歹。

  潘耀扬接到命令后,在万家萌征集百余名习武后生加入清军。潘耀扬高举“保国安民”旗帜,率上万人马飞渡琼州海峡,直捣邝金龙匪穴琼山老林。

  为了摸清敌情,在未交战之前,潘耀扬先派擅长捕杀擒拿的堂弟潘齐育带2名兵勇乔装樵夫,擒回一名“活口”,经审讯,尽知山寨底细,摸清制邝匪于死地的“关键”,即堵塞邝匪的水源——山腰松林深处的一口“龙潭”。

  时值盛夏,潘耀扬决定火攻制胜,命令潘齐育率二百精兵,杀上龙潭,放火烧林。冲天的烟火熏得山匪目不能睁,个个抱头奔命。潘耀扬统领的千余人马从两侧山梁合围,在五峰山寨门与邝匪遭遇,重创顽匪。潘齐育率兵勇用炸药炸塌悬崖,巨石顷刻滚落填满深水“龙潭”,邝匪水源被毁,众匪择路逃命,直奔野牛湾海港。

  副将参军“温飞虎”率20条船在海湾接应,见山上火光冲天,形势不妙,便自行带领船只北窜。众匪走投无路,邝金龙被逼至絶路跳崖,摔死于龙潭的乱石之中。

  潘耀扬和潘齐育因剿匪有功,分别被任命为琼崖统领、统带。上任还没半年,数百土著山民在邝金龙的余党区健雄和土匪骆孝斋唆使下,围困潘耀扬。有一位名叫潘炮的匪首,见潘耀扬年青英俊,正气凛然,竟不忍心下手击杀,只是将潘耀扬等困于孤城,劝其投降。潘耀扬见粮食已尽,只好流着眼泪杀军中的一条爱犬充饥。众兵勇要求突围,杀退山民,但潘耀扬心慈,不愿伤及琼崖无知的百姓。后来多亏琼山富户黎鸿才仗义,舍万金之巨,方得解围。黎鸿才十分赏识潘耀扬为人之品格与英武,必欲将爱女许给潘统领,耀扬再三婉拒不过,后携该女回万家成婚,黎氏与原配夫人芳芝情同姐妹。

  没过多久,潘耀扬再次出师,进剿盘踞惠州的“粤东义军”,实质是山寇“飞虎军”。潘耀扬率部来到惠州鹅岭与金盆湖之间,与温飞虎顽匪相遇。由于征途疲惫,又乏后援,潘耀扬竟一时被温飞虎困于两湖之间的黑石山上,陷于絶境。

  耀扬率五百壮士退至山头最高处,决定最后一搏,万一被擒便跳崖殉职。在絶望中,他见一棵老树之下有七块花盆大小的黑石乌金发光,有灵异气象,便跪下祈祷,求神灵保佑。当温飞虎登上山头,三面包抄,危在旦夕。突然狂风大作,乌云滚滚,飞沙走石,只见顽石似的冰雹猛烈地砸向温匪。温飞虎率残匪夺路奔至山脚下,欲北撤寻求“洋人”救命。岂知这股残匪因作恶多端,苍天不容,无论群匪往何方奔窜,前方就出现湖塘挡道,明明是一马平川,待匪徒奔至,突然前头平白生出一片水塘。如是盘遶逃命,从傍晚至天明,竟遇上18处湖塘拦截,尽皆溺水而亡,或惊恐而死。后来,潘耀扬、潘齐育按照自己当日的誓言将七块灵石运回家乡万家萌,置于大钟山,受村民及八方香客的膜拜。据说祈雨显灵,人称雨灵王。“文革”时候,因破除迷信红卫兵用铁捧把石块赶下山去。至今尚有民间老者知道这样一首民謡:

  金龙落龙潭,

  飞虎滚下山,

  灵石镇邪魔,

  永世保民安。

  同治五年(1866年)潘齐育恭承“旨赏戴蓝翎”顶戴。慈禧太后风闻潘耀扬乃“金丝猫”降世,相貌特别出众,降旨宣耀扬上京任殿前侍卫。耀扬考虑到伴君如伴虎,报称慈母病逝,丁忧在家,没有上京面圣。后来另宣一个固戍人上京,其在家信中称:见到皇帝就要下跪,膝盖骨都跪碎了。人们称赞耀扬明智。

  潘耀扬不求高官,归隐故里,在万家萌、福永等地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潘耀扬在福永海边筑海堤围田,开辟“仁信围”,开围海造田之先河,开垦农田数百亩,发展生产,造福桑梓。他在新桥、凤凰等处购买山岭,广种荔枝、龙眼。他派家人到省城广州去开“火药厂”,赚了大钱。后来看到风头不对,叫家人将厂关闭,从省城运回十几袋白银,放置在“静山书室”,把半壁墙都照亮了。据说这些白银装了十二瓮埋到地下,至今未被发现。

  在今万丰村仁爱里南还保留一座二进的“将军第”旧宅。当年潘耀扬修建的“将军第”是一座有大包院的大宅,占地近一千平方米。人称为“大厅”,即大宅院。“大厅”正门为二层高牌楼,颇有气势,被称为“衙门”。门额上悬挂咸丰帝御笔的“将军第”匾额,长两米多,高一米,柚木质地。牌楼上有作警戒用的“望风窗口”。深夜,村中民团的巡兵行至“衙门”牌楼前,习惯乾咳两声,耀扬听到后,就吩咐厨子从窗口吊下碗饭给巡兵吃。“大厅”分前院,后院。前院是屋宇,座西向东,分南、北、中三行。中为“静山书室”,此室之命名是为纪念将军的父亲。此宅为三进,有正厅,壁挂耀扬戎装巨幅照片,为迎接宾客而设,内有琴房、书库,广藏图书。“静山书室”南侧挖有一口水井,井旁植一棵梧桐树。“大厅”的南、北两侧是住宅。还建有一座二层楼阁,名为“八音楼”,潘耀扬雅好赏曲听戏,一年四季招戏班到万家萌演唱。“八音楼”台前是一块空地,置一条又粗又长的圆木,供听众看戏时就坐。大包院前院南边,除住宅房屋外,有一排马房,据传潘耀扬派“兵”到云南等地去采购,运回的红色麻石,特别坚固,作建屋筑基用,美观、坚牢。“大厅”的后院是花圃果园,种植名贵花卉。“大厅”有翅廊,从前院走到后院,雨天不会淋头。

  耀扬为纪念慈母,生前嘱咐家人死后安葬在“东坑岗”,因为当年母亲就是流落在这里种番薯的。潘耀扬生于1834年,死于1898年,享年64岁。(黎秀清)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