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光宗耀祖的江逢辰



  清末著名的词人江逢辰,一般都认为他是惠州归善县人,其实他的祖籍在新安县大步涌(今沙井镇步涌村)。他的进士旗杆石现在仍然保存在步涌江氏大宗祠的附近。

  江逢辰(1859-1900),字雨人,又字孝通,号密弁、密盒。生有至性,聪颖好学。从梁鼎芬学于丰湖书院、广雅书院。受梁举荐,得张之洞赏识和周济,与梁入为张的幕僚。曾任教于湖北尊经书院。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光绪十八年中进士,任户部主事。

  甲午战争起,达官各自逃窜,忠亮清节的江逢辰独居职守,岿然不动,为国忧愤,以致咯血。最后被迫离开北京时,诗人曾习经(1867—1926)写《送江孝通归里》二首相赠:“忧愤终何补,倾危势已深”;“未应从屈贾,歌哭损天民”,表达了对祖国前途和友人命运的关切之情。光绪二十一年,任会试弥封官,掌管粤册,有人送3000元求为通风报信,江逢辰以为“缘是益贫”,亦不为动。

  江逢辰性至孝,曾遵母命,力争苏祠,上许为教会学校。母病,乞假归,“侍母疾,号泣露祷,形神俱瘁。”母丧,哀悲更甚,“疏食益颓,冬不裘、夏不帐、哭无时、夜不睡”,终以毁卒。惠州人称为江孝子,1915年筑孝子亭(今荷花亭)祀于平湖西面的丰渚,后改建“孤桐馆”。沿渚遍莳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开,香远溢清,遂称“荷花亭”。

  江逢辰精于诗词,文词瑰丽。诗集李、杜、韩、苏之长,又自出新意。有《孝通诗集》,梁鼎芬有“行尽江山见此才”之誉。清末大词人王鹏运称其词“于宋人白石、碧山为近”。江也自题其宅为“追白揖碧之居”。有《孤桐词》和《华鬘词》。

  诗词文作甚多,每到一处,均有诗词题识,抒发忧国、愤俗之情,赞美河山景物之美,甚至于平凡百姓日常生活也入其诗,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金盖山位于湖州南郊风景区内,为江南道教胜地。金盖山主峰海拔292米。由于“峰势盘旋,宛同华盖”而得名,“金盖出云”是吴兴八景之一。江逢辰见到丁冷云嗣师所画的金盖山全图,题金盖山图诗一首:梅花金盖千株好,郄忆罗浮梦往还,颇喜平生滋眼福,又缘题画得看山。江逢辰还与海丰县鸡鸣寺方丈唯心法师相善,在寺中品尝仙茶“龙头凤尾”之后,赞不絶口;题诗曰:“寄语山僧好持券,每年须寄数斤尝。”莲花山茶遂遐迩闻名。

  江逢辰十分敬仰宋代文豪苏东坡,在惠州专门去白鹤峰寻访苏轼旧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艺家。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罪名贬谪惠州,在惠寓居了两年又七个月。听闻元祜党人永不叙复,“已絶北归之望”,遂决计“买田筑室,作惠州人矣”。在白鹤峰买数亩地建屋二十间,栽植果木,凿井取水。令其子迈挈诸子孙至惠居住,以遂“长作岭南人”的宿愿。江逢辰《娱江亭记》云:岭东之水于惠称东江。顿于龙川,汇九连,腾踔奔轶。至州东二里白鹤峰,始略杀其势,旋波回流。吼矶荡舟。山则挺峙独立,横丹竖翠,湿怒所溅。其陬有亭,翼然骞飞。考所遗迹,盖东坡旧楼,钓台在下,翟舍在左,既数百年于兹。(见张友仁《惠州西湖志》第130页)他写的“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诗句,更成为歌颂惠州的一联名句。

  江逢辰工书,书学北魏,尤工篆隶。现桥东桃子园尚存江的篆体书刻;主讲赤溪书院,在附近“危崖絶壁大书深刻,字径二尺余,奇险峻劲,见者骇絶。”还善画山水、花卉。

  江逢辰考中进士后,没有忘记回乡光宗耀祖,他不光把大红的喜报送回大步涌,而且还在江氏大宗祠大门外的广场上立起旗杆石。旗杆石用一块条石制成,顶上雕刻成鼓形,正面刻有“光绪十八年壬辰科进士户部主事江逢辰立”的字样。望着记载自己功名的旗杆石屹立在祖宗们的旗杆石中,他的心情一定是不平静的吧?(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