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设馆沙井的陈伯陶



  光绪十八年(1892年)陈伯陶中壬辰科进士,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因为试卷中将“宣抚司”写成“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获得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据理力争,改列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中了探花的陈伯陶衣锦还乡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到沙井,到义德堂陈氏宗祠祭祖。说起他家和沙井陈氏,还是同祖同宗,与沙井有很深的渊源。

  陈伯陶(1854—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幼年曾在沙井启蒙,6岁拜陈澧为师,10岁通读五经,后就读于罗浮山酥醪别院。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五年(1879年)参加乡试获第一名(解元),随即上京准备参加会试,因祖母和父亲相继去世,便奔丧回乡。他应邀在沙井设馆教书,用所得供养母亲及弟妹。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他出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他携眷南归。翌年二月,闻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奔西安,他就从东莞起程赴西安“从驾”。庚子之役和议成,便随帝后还京。以后,曾任南书房行走、江宁提学使等职。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六月,派往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在南京创办学习外国语文的方言学堂和创办暨南学堂,招华侨学生至南京攻读。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江宁布政使。

  陈伯陶的自述诗提到,1910年,他见到革命火种已见燎原,于当年5月辞官回莞。刚住了一年零四个月,革命军攻破东莞,包围了十九巷陈家的屋子,陈伯陶便设法逃到了九龙寓居,寓所叫瓜庐。

  陈伯陶到港之后,当时的内阁总理熊希龄、广东督军龙济光、广东省省长张鸣歧曾致函致电陈伯陶,请其复出,均被陈拒絶。他在《自由辩》写到:“泰西(指西方诸强)自由党变一变,而为无君党,吁,可畏哉。”

  辛亥革命之后,陈伯陶仍然与小王朝保持了亲密的往来。1922年10月,溥仪大婚时,陈伯陶还捐了一万元,并不顾年老多病,从九龙乘船绕道北上进京,亲向溥仪道贺。这事被陈伯陶记録在《壬戌北征记》中,其洋洋得意地详细记述与溥仪的对话,还提到自己献计于溥仪,争取到外国游历获得西方支持,扶持小王朝复辟。

  陈伯陶曾任国史馆协修、总纂,对方志的撰写极为重视。1921年开始,他在九龙开局,用东莞明伦堂经费,组织数十人,用六年时间修成98卷《东莞县志》,另附四卷《沙田志》。东莞诸多志书中,以陈编辑的最为完善,远在邻县的志书之上,这也是他为东莞乡亲做出的最大贡献。

  陈伯陶好学深思,多才多艺,精通词翰书画,旁及医术、地理、经济。著述有《孝经说》,《胜朝粤东遗民録》4卷,《宋东莞遗民録》2卷,《明季东莞五忠传》2卷,《袁督师遗稿》3卷,《增补罗浮山志》5卷,《东莞县志》98卷附《沙田志》4卷,《瓜庐文剩》4卷和《瓜庐诗剩》4卷等,1930年8月20日,陈伯陶病逝于九龙,终年76岁。墓葬广州罗岗小金凤山。(程建)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