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时节习俗



  春节俗称过年,沙井人在每年冬至过后就开始准备过年。首先是舂粉和炒米磨粉,这要看家庭经济和人口多少而定炒米和舂粉的数量。沙井人做炒米饼很讲究,称为垯饼。垯饼那天把邻近的亲戚和邻居好友的中、青年妇女和姑娘们请来,围在一起垯饼,欢声笑语夹杂着垯饼的声音,场面颇为热闹。每家人垯饼一般都在当日垯完。饼的材料一般是炒米粉、黄糖、花生仁等。

  进入十二月中旬,开始大清洁和大扫除,家里从上到下,屋里屋外都要清扫一次,家具和用具也要清洗乾净。接着是办年货,一切过年应节食品、用品都要购齐。然后做禾花、糖环、碌堆、碌堆窝、粉片等。年廿五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备有糖、饼、瓜子、茶果拜灶君。年花,沙井人以桃花、富贵竹、大桔等为主。

  除夕(月大为三十,月小为廿九)的前一天,沙井人在香港成家的儿女,都在这天回乡与父母团聚吃团年饭,并于当天返回香港。除夕下午开始过年,贴春联、门神,过了十一点钟以后就拜神,多数只拜当天,经济较宽裕又信仰虔诚的人家要拜到元宵节。点香烛,烧炮仗,用鸡、鱼、猪肉,特别要备猪横劂(表示横财就手之意)等酬神。晚餐合家吃团年饭,外出的家人无特别要紧之事都回来团年吃饭,但外嫁女不回来。饭前备三鸟、鱼、猪肉、炸蚝、蚝豉、牙菇、肉皮、鱿鱼等拜祖先,点香烛,放鞭炮,然后吃团年饭。蚝民人家要在蚝船上挂桅灯,叫照银路。

  年初一至年初三,每天都要点香烛拜神烧炮仗。年初一大清早,儿子、媳妇、孙儿捧着全盒,有糖果、瓜子、大桔给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利是”。沙井人给亲朋戚友拜年,除了年初三少见一些外,其他日子都可以去拜年。新年期间舞狮队出动到各村参拜、采青并进行武术表演。

  农历正月初七,俗语称“众人生日”,又叫人日,当日又一番热闹,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相传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过去这天早饭时,人们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董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道教笃信“三元神”,包括上元天官、中元地官及下元水官,而三位官神的生辰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及十月十五。正月十五正是上元天官的生辰,所以又名为上元节。做禾花,扁米和央块,有吃汤圆的习惯。各家各户在入夜之后在大门上挂灯,孩子们提着各式各样彩灯在街巷玩耍。上年生了男孩的人家要在祠堂挂灯,举行仪式叫“点灯”。是日点灯人家要备全盒,在祠堂摆酒菜请村里的男丁,家里摆酒宴请亲戚。过年的气氛到正月十五元宵后才算结束。

  正月十九日,沙井的各家各户用一个筛箕放着剪刀、尺、针线、大桔、生蒜和煎驳撑,点香烛拜天姬娘娘,祈求保祜人口平安。

  清明节,做茶果甚至买烧猪拜山,拜太公山后有的还在茶楼吃饭,分烧猪。拜山者若是拜新山(入土1-3年)一定要在正日(清明当天),其他山清明前后都可拜。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古时人们视五月为“恶月”,而五月初五更喻为“恶月恶日”,每年五月皆潮湿多雨,水灾瘟疫泛滥,天气湿闷细菌滋生繁速,人们易生病,为了送走恶运,就通过端午等习俗,以驱邪求安。家家户户包粽子,有咸肉粽和枧水粽。沙井人多为拜粽而很少过节。建国前在新桥河扒龙船。

  二月十九日和六月十九日为观音诞,沙井人都拜观音,各家各户都安有观音大士神位,所以煮斋菜,买观音衣,做寿桃等,点香烛在自家的观音神位拜祭,外出拜祭的较少。

  农历七月初七,七巧节,又称七夕节或乞巧节,人称“七姐诞”。七巧节源于牛郎与织女七月七日在鹊桥相会的故事。是日拜七姐,多为女子备齐七色花参拜。

  农历七月十四日,盂兰节,俗称“鬼节”。传说中元地官的生辰正是七月十五,是日为地官赦罪日,道教称之为“中元节”,而佛教则称为“盂兰节”,所以一踏入七月,相传鬼门关会大开,游魂野鬼会借此时在人间游离一段时间,接受人们祭祀,直至七月三十日鬼门关再度关闭时,鬼节才结束。每家都要蒸松糕,杀鸭,做边炉菜等拜田头公和拜祭祖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以月饼、芋头、菱角、果瓜和花生等食品为主。早上拜神,晚上赏月,小孩子玩各式各样花灯。建国前也有过放孔明灯的习俗。中秋节前后,沙井还有玩迷螭蜍王。在村中的空地上聚集着一帮人,他们烧香拜神,打鼓敲锣,吹喇叭,迷惑人来打功夫。被迷上的人,平时并不会功夫,此时像鬼上身一样,跳到场内,拿起刀、竹竿等武器,互相像模像样对打起来。有的还用头推大石,把百多斤重的石头推翻滚动,叫挑桑牛。村里很多人来围观。

  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中国人除了在“清明节”拜祭祖先外,亦有一个特定日子登山祭祖,这就是“重九”,是人称春秋二祭的其中一祭“秋祭”。由于重九的“九”字与长久的“久”字谐音相同,故重阳节亦有怀念故人的意思,随之而有登山祭祖的风俗。沙井地区的习俗与清明差不多。

  冬至又名“冬节”、“至节”或“长日”。它的起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由于阳历十二月廿二或廿三日之后,太阳的照射由南回归线渐向北移,令北半球的的昼日开始由日短夜长,慢慢回复日长夜短,所以到了冬至,阴气盛极而衰,阳气随之萌生。相传自汉代起,冬至被定为正式的节日,朝廷上下百官皆有一天的假期,所谓“冬大过年”。照例是以三牲拜神,做茶果,吃顿丰盛大餐。沙井人冬至一般不杀鸡,只杀鸭、鹅,俗语云“冬杀鸡,鸡莳空”,多以鹅鸭、鱼肉等拜祖先。(马海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