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礼仪习俗婚嫁



  沙井传统的婚姻是同姓不婚的。

  聘金和聘礼:建国前,沙井男女婚姻也是听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男方父母看中女方,即请媒人到女方说合,要女方的生辰八字,合者即下聘金和聘礼。聘金由女方先开口要,要多少视男方家境,双方商定。男方把聘金一次付齐给女方。聘礼由女方先开口要什么,要多少,如多少担饼、多少套衣裳、多少布疋、多少蚝豉和金猪,多少酒席等。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由于经济条件关系,聘礼的质量和形式都减低和缩小。但随着人们的经济富裕,生活水平提高,聘礼的数量和质量及形式都在变化。现在女方是要多少饼卡,女方给亲戚朋友送饼卡,女方如提出要100个饼卡,每个约20元,那就是2000元,一次过付给女方,够分与不够分都由女方自理。如果男方摆酒是在家里或祠堂里,女方一般不到男家饮宴,而要多少酒席,由男家送酒席给女家,或给钱女家自行办理。布疋、衣服等已不算什么聘礼。为了摆派头和好看,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些送去送回的物品已变成高档家私、家用电器。九十年代中、后期已出现男家买了小汽车送过女家,再由女家送回男家了。

  择日子:这包括择定迎娶的日子、上头的时辰、男方迎娶上门、女方出嫁离开娘家的时辰、新娘入男家门的时辰、三朝回门的时辰。

  定亲择日:建国前,新郎新娘不可能见面,均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行事。后来发展到可以相睇或由媒人代双方交换相片。据说沙井某村有一男青年,自幼父母双亡,只有一个姐姐,姐弟二人相依为命。姐弟都已到婚嫁年龄,姐姐决心在为弟弟成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婚嫁事。她暗中查访看中邻村一位姑娘,于是请媒人说合,但姐姐想让弟弟满意,亲口应承才定亲。这位姐姐一方面令媒人约姑娘的父母圩日到某处商量有关他们女儿的亲事,又探听到女家养的大猪近日可能出卖,于是托人对姑娘的父母说要买大猪,圩日中午到他们家先看看猪有多大?才进行买卖。圩日那天,姑娘父母因与媒人约定,吃饭后匆匆忙忙去趁圩,临出门时对姑娘说一会儿有人来买大猪,叫她带来人看猪。姑娘父母出门不久,姐弟二人就到女家来了,说是来睇大猪的,姑娘就招呼两姐弟并带他们睇大猪,姐弟俩与姑娘说话,问长问短,然后就离开了。弟弟很满意这位姑娘,于是定亲迎娶。新娘入门后发觉大姑和丈夫正是那日睇大猪的人。真是睇大猪娶来了新媳妇!某村有个男青年,从小就瞎了眼睛,父母担忧他一辈子娶不到媳妇,因此就托了个媒人前往一家女方做媒。女方父母很聪明,要男方来相睇,这可急坏了男方父母。媒人倒很有办法,在村里找了一个英俊的男青年去冒名顶替。开头,那青年不愿意,认为这样做缺德,基于盲人的父母苦苦哀求,他违心地前往与女方相睇,女方一见这英俊的男青年,就满口答应了婚事。结婚之日,当新娘进入洞房时,发现新郎是个盲人,当场气昏了。建国后,推行新婚姻法,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男女双方决定结婚后,由男方父母或长辈亲自到女家去提亲。男女双方婚前恋爱相处的机会多,时间也长。甚至婚前共同坐小汽车给双方亲友派请柬,这就不能同日而语了。

  勾阁:新娘在出嫁前一个月左右上阁,吃喝在阁上,学习嫁女歌。一般有两个大妗陪伴,帮助处理有关事宜。新娘出门前要打阁,新娘的姐妹不让男方随便把新娘接走。男方的人用箩顶在头上冲进阁去,拖新娘出阁。新娘上轿后,要向轿上撒米。

  上头:迎娶前的晚上,男女双方在择定的时辰在自己房间里的床上做上头仪式。男子上头前要洗柚叶水,换新衣服。备一个筛箕放在床上。筛箕上要放一件白衫、一张小凳、一把梳、一条红头绳、一面圆镜、一盒圆粉、一对拖鞋。上头时新郎要坐在筛箕内的小凳上。房内还应备有二盏油灯(用灯芯点生油的小油灯),用一只红色胶桶装满米,上面用利是封装满一袋红豆、一袋緑荳(建国前用一个木斗装满米,上面放用红布包着的一袋红豆、一袋緑荳)。女子上头时筛箕上放的物品和男子的一样,还加上红緑线、针和一把剪刀。双方都由父母或更有福气的长辈主持梳头,要边梳边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双方在上头时都劏一只白鸡和煮糯米饭给新人吃,新人吃不完就由父母吃,吃剩的鸡骨要放够三天才能丢掉。

  迎亲:出嫁那天,女方要派嫁妆到男家,嫁妆有盆、装衣被的箱和桌椅板凳等。建国前,在择定的日子和时辰,迎亲队伍午饭后由男家出发,有仪仗、吹鼓、花轿等,并带来送给女家的茶叶、米酒、烟仔(香烟)、猪肉、猪肚(给岳母补肚之意)等礼物。迎亲队伍在路上凡是进村、离村和过桥都要放鞭炮。在五十至六十年代,迎亲队伍和形式都比较简单,新郎找几辆单车和几位兄弟到女家把新娘搭车尾载回来。如女家很远,就约定在半路上送接交班。男方要川页利和早些接到新娘,当然就要多派出利是和多送些香烟及多些爆竹了。七十年代的迎亲队伍,阵容已壮大,接载工具由单车变成手扶拖拉机。八十年代更有用大拖拉机拖着货卡甚至租用大货车连人带嫁妆一齐在车上,三、四辆或五、六辆拖拉机和货车一路燃放鞭炮,甚为热闹。九十年代迎亲队伍,只见贴满彩花的小汽车、面包车、的士头、人货车,十辆八辆,十几二十辆的,浩浩荡荡鱼贯前进。可能是路上车多人多,又或是人们的安全和环保意识增强,沿途燃放鞭炮的现象郄减少了。

  男方的迎亲队伍在择定的时间(大多是中午)到达女家。女方家人和亲戚也吃过早饭和粉丝鸡蛋糖水,只留姊妹团陪伴新娘在房中,把包园门、厅门和房门全部锁上。兄弟团和新郎先到包园门叫开门,姐妹团要利是,讲不成数,兄弟们把包园门抬起拆下来,进入包园。此时厅门紧闭,守门姐妹要利是数额颇大,又讲数不成,兄弟们就撬锁,厅门撬烂打开,进入大厅,最后一道是房门。姐妹团要利是的数额更大,相持一段时间之后,女家颇能话事之人做一番姐妹们的思想工作,利是给了,房门开了,新娘也见到了,但要迎接新娘出门,新郎还得把姐妹预先藏好的新娘鞋寻出,并替新娘穿上。此时女方的姐妹要用两个箱子,一个把筛箕上的物品全装入内,另一个是装几套新娘穿的新旧衣服,以新的为主,一齐送上汽车。新娘在大妗姐指点下,伴娘打开红伞,伴郎同时打开黑伞,遮着新郎和新娘踏出大门。在新娘踏出娘家大门后燃放鞭炮。新娘的母亲此时一手拿着红豆、緑荳和白米混在一起的大碟,跟在新娘后边,一手不断把碟中的豆米撒在新郎新娘头上和身上,一直撒到新郎新娘上车时撒完,目送迎亲队伍离去。迎亲队伍接新娘后不立即回男家,这有二个原因:一是离新娘入男家门的时辰还差很多;二是车队到一个远近适中的旅游景点玩耍、照相等,车队兜一大圈取“行大运”之意。到择定入门之时,迎亲车队回到男家。男家燃放鞭炮以后,新娘在大妗姐的指引下进门,男家大门口烧着一个火盆,新娘要从火盆上跨过,进入男家。

  拜神:沙井人的神龛一般安在正厅和侧厅,牌位正中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左边是历代考祖,右边是历代妣祖,总称家神。新郎新娘入门后拜家神,如有祠堂或在村祠堂摆酒的还要去拜祠堂。

  迎茶:以往新娘在婚后第二日早上向男家长辈敬茶。后来拜完神就开始迎茶,一般在正厅神龛前固定放两张椅,椅前铺着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红毯,新婚夫妇跪在红毯上轮流给坐在椅上的长辈敬茶。茶是甜茶,备定很多红枣和糖瓜条串(用一条牙签穿一只红枣和一根瓜条,串在一起)。新郎新娘敬茶后,敬枣糖瓜串;接受者饮茶和尝枣条后,封利是和送礼,利是一定要给,而且是两封,礼则不一定送。而送礼即使是金手镯、金戒指什么都好,还是要给利是,数额多少无定。但饮茶的亲戚辈份一定要比新郎高,也就是到新郎的哥哥、姐姐为止。饮茶结束后,新娘可进入房间休息并把利是礼品等拿回房间,立即点着新房的油灯,而且油灯一直要点到三朝回门回来后才能熄火。

  宴客:以往宴请男女家的宾客多数是吃盆菜的。如今都在大酒楼摆酒。预先给宾客派发请柬,一般都是五时半恭候,六时入席。新郎新娘的亲人兄弟姐妹提前到酒楼做准备迎宾。新郎新娘及父母提前到酒楼大门口迎接客人,门口设签名簿,给客人敬烟,收利是。

  三朝回门:隔一天之后,新郎新娘一起回新娘家,这叫三朝回门。男家要送猪肚、猪肉给女家,并准备好利是,由新娘派给女家未结婚的人。女家煮粉丝糖水给回门女儿和女婿吃,其他至亲也多有煮粉丝糖水送两小碗过来的,收下后,回利是即可。回门日在女家吃午饭,全家人吃饭,或请亲人一齐吃饭都可,但新郎新娘一定要在太阳下山前回到男家吃晚饭。旧称“早回家,养大猪”。

  生育

  妇女有身孕,就不做粗重活,在家里忌打钉、扎扫把、修补等。建国前大多是请产婆来家里接生,产妇坐月时一个月不得走出大门和不能洗冷水。一般要多食姜、甜醋炖猪腿或鸡、蛋等。外婆在外孙出生后即送来姜、衫仔和尿布,半月送来猪肉、鸡、酒,满月送一坛米酒、背带、被仔、褛裙等见面礼。婴儿一般由祖父或德高望重的亲属长老命名。命名前请人给婴儿算命中缺什么,如欠水则名字用带三点水的字,如欠金则用金字偏旁的字等。

  以前很少人家摆满月酒的。如果是男孩,出生后第二年正月初一要在祠堂里点灯,摆灯酒,吃盆菜,饮酒的人要给点灯小孩利是。80年代,开始流行摆满月酒。

  寿辰

  俗称做生日。男60岁,女51岁起做大生日,以后每10年为一次大寿。诞辰那天接受儿孙的庆贺。富有人家称“拜寿”,亲友送寿包、寿屏、寿酒等。寿星接受儿孙和女儿、媳妇、孙女和亲友的拜寿,一般在茶楼宴请亲友,吃长寿面等。

  乔迁

  俗称“入伙”、“搬新屋”。入宅前,先选择吉日良辰。入宅之日,屋主全家由主妇挑担,有碌堆、寿桃、米、一桶水,家人依次列队入宅。亲友送来东西只受一半,姑舅回礼要有排骨(表示骨肉之亲),如外公、外婆已不在的要加菜加米龢利是,由舅母带回去拜外公、外婆。(马海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