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回归十年经济发展报告



  
  1997年回归后,香港经济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等危机和历史上最严重的衰退,但峰回路转,进入全面性增长阶段,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目前香港经济繁荣、股市兴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持续被评为“国际上经济自由度最高”和“最廉洁”的地区之一。本报告回顾了过去十年香港整体经济、对外贸易、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以及房地产业等主要产业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分析了香港经济复苏中的主要积极因素和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探讨了香港经济的发展经验、存在问题与未来方向。

  一、回归后香港经济发展回顾

  1.整体经济

  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在过去10年出现了两次起伏:一是从1997年到2000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11.0%)的增长后,1998(-5.3%)、1999(-2.0%)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00年,出现了3.8%的增长。二是从2001至今,由于受禽流感、美国“9·11”事件引发全球经济不景气和SAPS的影响,香港经济2001(-1.2%)、2002(-1.7%)、2003(-3.4%)连续三年陷入负增长。2004年,香港经济重新恢复增长。2005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已超越1997年的高峰,创下13826.75亿港元的新高。2006年,香港经济再次出现了6.5%的高增长。

  香港人均生产总值从1997年27170美元降到2003年的23544美元。2006年,香港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997年水平,达到27640美元。

  2.对外贸易

  在世界贸易需求旺盛和内地进出口大幅增长的带动下,香港对外贸易恢复得最快,增长也最快,成为香港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

  整体出口从1997年的14559.49亿港元增长到2006年的24610.27亿港元(增长69%),年平均增长6%。其间1998年(-7.4%)、2001年(-5.8%)两年处于负增长,其他各年都处于增长趋势,特别是2003(11.7%)、2004(15.9%)、2005(11.4%)连续三年都超过两位数的增长。1997年香港出口十大目的地是中国内地、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新加坡、台湾、荷兰、韩国、澳大利亚。2006年则为中国内地、美国、荷兰、英国、日本、德国、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内地占香港整体出口额从1997年36.3%增加至2006年的46.4%,增加超过10个百分点。

  转口贸易从1997年的12445.39亿港元增长到2006年的23265亿港元(增长86.9%),年平均增长7.2%,其间1998年(-6.9%)、2001年(-4.6%)两年处于负增长。转口贸易占整体出口的比重从1997年的85.5%增长到2006年的94.5%。1997年香港转口十大主要目的地为中国内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台湾、新加坡、法国、荷兰、韩国。2006年则为中国内地、美国、日本、德国、英国、韩国、台湾、新加坡、荷兰、法国。中国内地占香港所有转口贸易额从1997年的35.7%增加到2006年的48.0%,增加超过12个百分点。香港转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从1997年的91.2%增加到2006年的1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

  港产品出口  从1997年的2114.1亿港元减少至2006年的1345.27亿港元(减少36.4%),年平均递减4.9%。其间虽然有2000年有6.1%的增长,但2001(-15.2%)、2002(-14.7%)、2003(-7.1%)连续三年负增长,虽然2004年有3.5%的小额回升、2005年有8.0%的较大增幅,但2006年(-1.1%)又出现负增长。香港港产品出口整体趋势是下滑,这说明,香港的制造业进一步衰落。

  进出口总额从1997年的30710.4亿港元增长至2006年的50608.31亿港元(增长64.8%),年平均增长5.7%,其间除1998年(-6.6%)负增长外,其余各年份都处于增长局面,尤其是2004年以来,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的强劲增长,而2004、2005、2006年增长分别达到18.8%、13.1%和11.3%。商品贸易逆差从1997年的1591.41亿港元减少到2006年1387.77亿港元,减少12.8%。

  服务贸易总额从1997年的4.752.68亿港元增长到2006年的8462.03亿港元(增长78.1%),年平均增长6.6%。服务贸易顺差从1997年1158.98亿港元增长到2006年的2.784.65亿港元(增长140.3%),年平均增长10.2%。香港商品贸易的逆差主要得以通过服务贸易顺差来填补。1997年,香港主要服务输出目的地前五名为美国、中国内地、日本、台湾、英国。2005年则为中国内地、美国、台湾、日本、英国。输往中国内地服务贸易占香港服务贸易输出总额从1997年的19.4%增加到2006年的26.3%,增加接近7个百分点。香港是世界第十大服务输出地,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1997年,香港商品总额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25%,而到2006年则上升为344%。1997年,香港贸易总额(包括服务贸易)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260%,而到2006年则上升至401%。这说明,香港经济对贸易的依存度进一步加大,香港外贸出口的表现均优于GDP增长的表现。这显示,香港的对外贸易往往率先从经济低潮中复苏。更重要的是,2000年至2002年,对外贸易远胜其他行业,对香港GDP增长的实质贡献最大,达到70.2%。

  香港在世界商品贸易的排名位置从1997年的第8名降至2006年第11名,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7%。

  3.银行业

  金融机构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银行中心之一,采用银行三级制,即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及接受存款公司。1997年。香港拥有本地和外国银行以及存款机构361家,其中持牌银行180家、有限制牌照银行66家、接受存款公司115家。另有159家外地银行在香港设有代表办事处。2006年,香港拥有本地和外国银行以及存款机构202家,其中持牌银行138家、有限制牌照银行31家、接受存款公司33家。另有84家外地银行在香港设有代表办事处。全球100家最大银行中,有69家在香港经营银行业务。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部分外资金融机构撤离香港,加上银行之间的并购与重组,香港金融机构数量从1997年的520家减至2006年的286家,减少234家,其中认可金融机构从361家减少到202家,减少159家,境外银行本地代表处从159家减少到84家,减少75家。

  银行总资产和存贷款1997年为83972亿港元,此后逐渐下降,到2002年达到谷底59991亿港元,下降了28.6%。2003年后,香港银行总资产缓慢回升,到2006年升至83068亿港元(其中外汇资产48000亿港元,超过57.8%,港币资产35068亿港元),接近1997年水平。银行存款总额从1997年26645亿港元增至2006年47662亿港元,增长78.9%;银行贷款及垫款总额从41217亿港元减至24679亿港元,减少40.1%。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地产泡沫破灭后香港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使银行贷款收缩,银行资产、存贷款数量的变化反映了香港经济衰退、复苏和增长的过程。外汇储备从932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362亿美元,增长46.1%。2004年1月1日起,香港持牌银行可开展人民币业务。

  银行表现从银行质素来看,整体银行不良贷款呈现由升到降的趋势。特定分类信贷占信贷总额比率由1997年的1.08%上升到1999年的5.52%的高位,然后逐年呈下降趋势,2006年为0.59%;特定分类贷款占贷款总额比率由1997年的1.23%上升到1999年的7.27%的高位,然后逐年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为1.05%。住宅按揭贷款拖欠比率从2000年1.32%的高位下降到2006年的0.20%。信用卡应收账撇账率从2002年13.25%的高位下降到2006的2.91%。利率低使还贷负担减轻及银行增加撇帐,是不良贷款比率下降的主要因素。从银行盈利能力看,资产回报率(经营溢利)从1997年的0.69%下降到工998年的0.36%的低位,然后逐年呈上升趋势,到2006年为1.13%;猷坏帐准备金舆总资产比率从1997年的0.13%上升到1999年的0.64%的高位,然后逐年呈下降趋势,到2006年为0.03%;成本与收入比率从1997年的45.9%上升到2006年的50.8%,其中有上下波动。从目前看,股市和保险市场带来银行非利息收入增长,并成为香港银行业盈利增长的主要动力。从资本充足率看,银行存货比率从1997年152.1%到2006年51.8%,逐年呈下降趋势。

  4.股票市场

  1997年8月7日,恒生指数曾创下16673点的历史高位,其后辗转下跌,从10月20日到23日的短短4天中,恒生指数就暴跌约3200点,股市总值损失约8000亿港元。1O月28日,香港股市引发全球股市下跌,反过来再影响香港股市下跌1438点,以点数计创历史最大跌幅。1998年1月中旬,香港股市进一步下挫至了904点的低位。

  1998年8月,港元联系汇率再次受到严重冲击,影响所及,恒生指数于8月13日跌至6600点水平。从1997年8月7日到1998年8月13日,恒生指数在短短一年间跌去10000点,跌幅高达60%,香港股市总值损失超过2万亿港元,损失惨重。

  1998年,政府入市购入1200亿港元的股票。1999年底至2000年科技股热进一步推高大市。

  2001年,由于全球经济收缩和科技泡沫破灭,市场陷入熊市。

  2002年,在美国股市的拖累下,香港股市持续低迷,恒生指数年底报收9321点,较上年底下跌18.2%,全年股票市场市值下跌8.5%,日均成交额下降18%,为1997年来最低水平。这是1970年公开报价以来第一次连续三年下跌。

  2003年年初,恒生指数略为上升后便反复下滑,在SARS高峰期间,集资市场活动近乎瘫痪,恒生指数更一度见底8331点,创下新低。在中央政府力推出CEPA和个人游等多项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措施后,连续多月反弹,于12月创下年内新高12740点。

  2004年,香港股市结束长期低迷状态,出现强劲增长态势,股市市值66292亿港元,创历史最高值;全年股市成交额39484亿港元,为历史最高水平;全年来港上市股市集资额2815亿港元,居全球第二。

  2005年,香港股市实现大丰收,总市值、总成交额、新上市集资额等8项纪录均创历史新高,港恒生指数升至年内最高15466点。随着经济增长、企业盈利改善和内地经济蓬勃增长的影响。

  2006年香港股市普遍上扬,恒生指数也在创设37年后首次突破20000点大关,达20001.9点,主板市场新股集资总额达3332亿港元,首次超过纽约,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伦敦。

  过去十年,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从1997年658家增加到2006年的975家,增加了317家,市场总价值从32023亿港元增加到132488亿港元,增长了313.73%,晋升为全球第6大股票市场,亚洲第二大股票市场(仅次于东京)。创业板上市公司从1999年11月开办时的7家增加到2006年的198家,增加了191家,市场总价值从72亿港元增加到889亿港元,增长了1134.72%。

  过去十年,香港主板市场新上市公司为487家,其中红筹股42家,H股75家;创业板市场新上市公司为232家,其中红筹股3家,H股46家。截止2006年底,有367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1%和市价总值的50%,占2006年成交额的60%。每年香港股票市场集资总额由1997年的2476亿港元增加到2006年5059亿港元。

  5.保险业

  香港获授权保险公司数量呈下降趋势,从1999年的207家减至2006年的181家。截至2007年2月底,香港共有183间获授权保险公司,其中118间经营一般业务,47间经营长期业务,其余18间则经营综合业务。

  整体而言,香港保险业一般业务从1997年到1999年呈下降趋势;从1999年到2006年呈增长趋势。毛保费从1999年165.32亿港元的低位增长到2006年232.74亿港元,增长40.78%;净保费从1999年111.28亿港元增长到2006年165.87亿港元,增长49.06%;承保利润从2002年扭亏为盈,且一直增长至今。从长期业务看,无论是保单数还是保费一直处于增长态势,从1998年以来,保单数增长一倍,保费增长近三倍。

  6.交通运输业

  港口货物吞吐量1997年来,香港港口货物除1998年下降1.2%以外,其余各年都处于增长。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97年1.69亿吨增长到2006年2.38亿吨,创造了香港港口年货物总吞吐量的最新记录,增长40.78%,其中海运货物吞吐量从1.33亿吨增长到1.66亿吨,增长24.69%;河运从0.35亿吨增长到0.72亿吨,增长100.49%。这表明香港外贸进口在内地外贸强劲增长推动下的整体增长。

  集装箱吞吐量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从1997年的1438.6万个标准箱增长到2006年的2353.9万个标准箱,10年增长63.62%,且2004年以来连年刷新历史记绿,其间只有2001年为负增长(-1.5%)。但原来一直屈居亚军的新加坡港受益于东南亚国家转口贸易运输的快速增长,2005年集装箱吞吐量增长8.7%,超过香港60万标准箱。2006年新加坡港集装箱吞吐量仍超过香港,是自1992年起的15年来的第三次反超香港,取得世界排名第一的桂冠。与此同时,2006年上海以2171.9万标准箱的成绩居世界第三,但年增幅高达20.1%,而深圳港以1619。68万标准箱紧随其后,居世界第四,增幅高达18.6%。

  铁路与公路货运香港铁路货运量从1997年的711千公吨下降到2006年的184千公吨,减少74.2%。公路货运量从1997年36408千公吨增长到2004年的40474千公吨,增长11.2%,2005、2006年连续两年下降。这表明香港陆路货运正逐步被成本更低的水路货运所挤压,开始出现收缩下降趋势。

  航空货运和客运香港国际机场航空货运吞吐量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从1997年的178.8万吨增长到2006年358万吨,增长了100.5%。香港自1996年以来,连续第十一年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国际航空货运中心。1998年香港国际机场投入使用,香港国际机场的客运总量从1998年的2720.9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4327.7万人次,增长59.0%。2007年3月,在国际机场协会举办的2006年机场服务质素大奖中,香港国际机场在年客运量逾4000万人次的机场类别中,第五次蝉联全球最佳机场,并在整体评选中排名第二。

  7.旅游业

  在内地有关政策的支持下,香港旅游业10年来得到快速发展。访港人数从1997年的1137万人次增长到2006年的2525万人次,增长122%,其中内地访港旅客由236万人次增加到1359万人次,增长474.9%,除了1998(-10.7%)年和2003年(-6.2%)负增长外,其他各年都处于增长局面。

  内地游客占访港总人次由1997年20.8%增长到2006年的53.8%,2006年超过660万内地居民以“个人游”形式访港,占内地旅客总数的49.1%。

  酒店入住率从1997年的76%上升到2006年的87%,2004年来连续三年保持在86%以上。旅游年总收入从1997年757亿港元增加2006年的1194亿港元,增长57.7%。

  2005年9月,香港迪斯尼乐园落成开放。12月,“幻彩咏香江”第二期上演。2006年5月,香港湿地公园开幕。9月,昂坪360启用。

  8.房地产业

  土地市场。特区政府从1997年到2005年拍卖及批租工地共计897.74公顷。从1997地段转让契约共计50598宗,合约金额3075.4亿港元。

  楼宇供应过去10年私人住宅楼宇建成量共计为245239个单位、商业楼宇4180个单位、工业楼宇1030个单位,楼宇建筑面积(以楼面可用面积计算)1.756.23万平方米,历年呈下降趋势。政府公共租住楼宇建成量过去10年共计229174个单位,受资助出售单位建成量119922个单位。2004年政府停止了受资助出售楼宇建设。

  房地产买卖市场1997年到2006年,楼宇买卖合约由20.55万宗下降9.91万宗,下降51.77%;合约金额由8680亿港元下降到3152亿港元,下降63.69%。住宅楼价格指数由1997年163.1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61.6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92.6点。写字楼价格指数由1997年213.1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62.5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138.9点。铺位价格指数由1997年177.3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85.0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153.0点。分层工厂大厦价格指数由1997年168.9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了1.7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157.6点。

  房地产出租市场住宅楼租金指数由1997年134.5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73.6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91.7点;写字楼租金指数由1997年156.8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74.6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117.2点。铺位租金指数由1997年123.5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86.4点,然后再上升到2006年104.4点。分层工厂大厦租金指数山1997年132.5点下降到2003年的最低点74.9点,

  物业空置情况近年来,香港物业空置大幅减少。私人物业空置单位由2001年的64410个上升为2003年68780个,然后下降为2005年63540个,空置率由2001年5.7%上升为2003年的6.8%,然后下降为2005年的6.0%。在非住宅物业方面,写字楼空置单位数目由2001年1012个上升到2003年的1334个。然后下降到2005年854个,其空置率由11.1%上升到14.0%,再下降到8.7%;铺位空置单位数目由2001年751个上升到2004年的1019个,然后下降到2005年980个,其空置率由8.2%上升到10.8%,再下降到10.3%:分层工厂大厦空置单位数目由2001年1923个下降到2005年1273个,其空置率由10.9%下降到7.3%。

  占本地生产总值比重1997年,地产及相关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6%,其中地产业占10.9%,建造业占5.8%,楼宇业权占13.9%。而到2006年地产及相关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7%,其中地产业占3.7%,建造业占2.5%,楼宇业权占9.5%,10年下降14.9个百分点。

  二、回归后香港经济发展分析

  1.呈现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香港经济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等危机和历史上最严重的衰退,但之后峰迥路转,进入全面性增长阶段,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

  回归祖国后,香港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美国“9.11”事件引发全球经济不景气、SARS以及政治纷争等一次又一次的巨大冲击,香港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大起伏。1997年10月,即香港回归后3个月,亚洲金融风暴便黑云压城,港元遭受阻击,股市和楼市接连重创,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四大产业悉数挂彩,整体经济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负增长。1998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5.3%负增长,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之中。1999年第4季度,香港结束了连续18个月的负增长,出现了转向复苏的拐点,但全年本地生产总值仍是2.0%的负增长。2000年实现3.8%的经济增长。2001年,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特别是美国经济)再次逆转,香港经济再次陷入低潮,2001(-1.2%)、2002年(-1.7%)、2003年(-3.4%)连续3年陷入负增长,经济持续通缩,负资产人士增加,财政赤字和失业率居高不下。2003年初,SARS爆发,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3年以前香港经济的增长主要反映在贸易、旅游、航运等少数行业,而从2004年后的经济增长则是全面性的增长,几乎所有行业都出现了持续增长或恢复性增长。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4.7%,私人消费、政府开支、投资、商品出口和服务输出对2004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增长了6.7%、0.5%、4.5%、15.3%和14.9%,出现了多年来少见的全面增长态势。2005年增长7.1%,2006年增长6.5%,香港经济摆脱了在金融风暴后的低迷,企业恢复赢利,消费者信心上升,出现了全面性增长的局面。

  香港是亚洲物价最高的城市之一,而长期以来的通货紧缩拖累了其经济复苏进程,致使投资疲弱、房地产价格低迷。1997年,香港综合物价通涨率为5.8%,1998年虽然仍保持了2.8%的通涨率。但11月物价综合指数开始了负增长,1999年(-4.0%)、2000年(-3.8%)、2001年(-1.6%)、2002年(-3.0%)、2003年(-2.6%)、2004年(-O.4%)连续6年出现通货紧缩。2004年7月开始,香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涨0.9%,结束了为期68个月的通货紧缩。在内部需求增加及住宅租金上升影响下,消费物价通胀上升。2005年为1.0%,2006年为2.0%。香港终于告别长期的通货紧缩局面,步入经济复苏、重焕活力、实现强劲增长的正轨。温和的通货膨胀将进一步促进香港房地产市场,刺激消费者支出,使更多资金涌入香港,保持香港经济的活力。总而言之,过去3年经济持续高增长和低通涨,为香港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

  2.内需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过去多年来,香港经济增长和复苏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外贸易增长,但近几年内部需求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香港自金融危机以来,内部需求不足,增长疲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失业人数增加,个人收入增长放缓,楼市、股市价格显着下滑,制约了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致使香港私人和政府消费开支下滑或增长缓慢。1997年至2006年,私人消费开支从8338亿港元增加到8609亿港元,10年只增长3.3%,且过去九年私人消费都不及1997年的水平;政府消费开支从1128亿港元增加到1233亿港元,10年只增长9.3%。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下滑趋势表现更为明显,1997年至2006年,本地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从4519亿港元下降为3207亿港元,10年下降了29%。其中楼宇和建造开支从2233亿港元下降到987亿港元,10年下降了55.8%。从零售业看,从1997年的2349亿港元下降到2006年2196亿港元,10年下降了6.5%。前5年一直处于下滑状态(2000年除外),后5年呈现缓慢增长态势。

  劳工收入上升及股市大幅攀升支持消费者和投资者信心,推动私人消费增加。2005年以前,香港经济的增长动力还是由外部需求主导。但2005年以后,随着香港经济全面复苏,内部需求连续出现增长,消费开支及商业设备投资成为带动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私人消费开支及本地固定资本形成贡献了第3季度约3/4的经济增长动能,而商品及服务净出口连同存货的变动只贡献了其余约1/4的增长动力。

  3.就业、财政和投资状况逐渐改善

  近几年,香港劳工市场得到改善,政府财政提前三年消除财政赤字,投资者对香港经济前景信心增强。

  香港人口从1997年的651.67万增加到到2006年的690.07万人,10年增长了38.4万人;劳动人口从323.48万人增加到358.25万人,增加34.77万人;就业人数从316.36万人增长到341.16万人,增加24.8万人;失业人数从7.12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27.72万人,再减少到2006年17.09万人;失业率从1997年2.2%的低位增长到2003年7.9%的高位,再降到2006年的4.4%。

  香港政府财政总收入从1996/1997财政年度的2083.48亿港元下降到2001/02财政年度的1.755.59亿港元的低位,再升至2004/05财政年度的2635.91亿港元的高位,再降至2005/2006财政年度的2470.35亿港元。1997年7月1日,特区政府接受土地基金资产1970.72亿港元。香港政府财政总开支从1996/97财政年度的、826.8亿港元增长到2003/2004财政年度的2474.66亿港元的高位,2005/2006财政年度回落到2330.71亿港元。香港政府财政结余情况是:有5个财政年度有财政盈余,最高盈余是1997/1998年度,主要是由于土地基金的注入。有5个财政年度是赤字,赤字最高是2001/2002财政年度,为633.31亿港元。2000/2001、2001/2002、2002/2003连续三个年度财政赤字的状况得以改善,2004/2005、2005/2006、2006/2007连续三个财政年度出现财政盈余,提前三年实现特区政府在2004年提出的消除财政赤字的目标。财政储备由1996/1997财政年度的1736.05亿港元的低位,升至1997/1998年度的4575.43亿港元,再回落到2003/2004年度的2753.43亿港元,再升至2006/2007年度的3692.68亿港元。

  香港以其自由港、低税率、法治健全等因素而成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和最适合营商的投资地区之一,继续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根据统计资料分析,香港社会整体投资从2003年开始逐渐回升,连续四年出现增长,2006年出现7.9%的较高增长。2004年,银行贷款也扭转了连续三年的跌势,出现了连续三年的增长。各国和地区在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由1997年903家增长到2006年1228家,在香港设立的办事处由1997年1611家增长到2006年的2617家。香港累计外来直接投资由1997年的2252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5221.8亿港元,净增2969.8亿美元。

  4.支柱产业保持强劲发展

  以对外贸易、金融、物流、旅游等为主体的服务业近年表现不俗,增长速度快于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香港进出口贸易、金融保险业2003年以来保持双位数增长。运输和仓储业也得到快速发展,航空货运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二位置。访港旅客人数创历史新高,由此带动的饮食及酒店业、批发与零售都保持强劲增长。目前香港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物流和旅游中心的地位。

  作为香港经济发展“晴雨表”的股市和楼市,2004年结束了多年低迷状况,重现旺市。2006年香港股市普遍上扬,气势如虹,无论是指数、市值、成交量都写下新纪录,成为世界第六大股票市场。恒生指数也在创设37年后首次突破20000点大关,达2001.9点;全年主板市场新股集资总额首次超过纽约,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二,仅次于伦敦。楼市走出低谷,楼市交投活跃,楼字买卖成交量和成交额增长较快,物业价格指数和租金指数稳步提高,市民负资产数逐年减少。

  5.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香港回归祖国后,特别是CEPA实施以后,与内地的经济交流与合作迅猛发展,内地因素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持续增强,是保持未来香港经济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因素。最近几年,内地同香港建立了最紧密的经贸关系。原产自香港的产品进口内地已经全部实施了零关税。内地开放了27个服务贸易领域,特别是对金融、会计、法律等领域,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准入条件。内地城市开放居民个人赴港旅游(覆盖的内地城市达到49个、近3亿人口)。香港银行开办内地人民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内地对于香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仅从贸易和直接投资反映出来,而且越来越表现在人流和资金流方面。香港已经成为内地对外贸易的第四大伙伴,是最大的外商投资来源地。在金融方面的重要性尤其明显,2004年,香港银行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这将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经济融合。

  2006年,据国家海关统计,内地与香港进出口总额1662亿美元,其中内地对港出口1554亿美元、自港进口108亿美元。另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2006年,内地通过香港转口的货物进出口总值达21262亿港元,占当年香港转口贸易总额的91.4%,香港为内地第四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重要的转口贸易平台。截至2006年底,内地累计批准香港直接投资26.96万项、实际使用港资金额累计2.798亿美元,占全国累计总数比重分别为45.4%和40.8%。其中2006年内地共批准香港企业在内地直接投资15496项目、实际使用港资金额202亿美元。香港继续保持内地最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位。2006年,香港股票市场有60%的成交额是来自与内地有关的股票交易,内地企业占香港股票市场总集资额的73%。截至2006年底,内地在港累计设立企业2754家,累计中方协议投资87.5亿美元。香港仍是内地企业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①。

  总而言之,经济表现将日趋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内地现在不仅是香港的最大出口市场,而且成为外商直接投资与入境旅客的最大来源地。内地蓬勃的贸易活动及经济前景,将为香港带来庞大的商机,既有助香港进一步加强与内地联系,更为香港提供了中长期内的增长动力。如何避免被边缘化,把背靠内地巨大腹地和巨大市场独特的优势转化成为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现实效益和长期动力,将是香港未来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6.深层次经济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外部因素起了很大作用,深层次经济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为防止经济下滑,特区政府打破过去政府不干预自由市场经济的陈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100亿港元的外汇基金,收购本地股票,捍卫香港股市和联系汇率制度,以及兴建香港迪斯尼乐园等公共工程,以拉动经济增长。此外,中央政府先后推出“CEPA”、“个人游”和“9+2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目前已建立了正式的合作框架等开放措施,为香港经济恢复增长注入了强大活力。但是,我们要看到香港经济的恢复和增长主要是藉助经济“外力”实现的。一旦这些“外力”因素发生变化,香港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增长,将面临新的考验。

  很多人把香港的不景气归咎于亚洲金融风暴,其实不然,香港经济有一大半与内地有关。内地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按理说,香港经济也应同步发展。可见,香港经济的问题并非全部由外部原因所引起。温家宝总理曾多次谈到香港仍有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高昂的生产成本,是造成香港经济困局的深层次的核心问题。香港产品或服务生产成本过高,主要来自地租和工资水平。过去香港由于低税制、自由港、法制健全,加上劳工成本不高,一直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重要优势。但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港英政府实施高地价政策,造成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楼价租金和工资水平不断飞升,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经济营运成本和居民生活成本大升。如果高昂的成本价格状况没有改变,香港制造业、服务业和人才外移的情况将会持续下去,香港经济转型升级将难有机会。相对于周边地区,香港成本非常高,如香港房地产的平均价格为北京的7倍,上海的8倍,深圳的8倍左右,这使香港背靠内地腹地和广阔市场的巨大优势无法完全发挥出来。可以说,降低香港的生产成本,即降低香港的高昂的土地价格和高昂的工资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香港经济所面临的困难。而要做到这一点,却是非常困难的。此外,香港还存在结构性失业和结构性财政收支问题。目前香港失业人口仍有17万多人,特别是低技术劳工和非技术人员失业情况严重。由于香港财政收入增加主要是建立在卖地、投资收益等非经常性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因此经常性收支还存在赤字,香港财政结构性问题没有根本改变。

  7.经济转型与升级面临更大考验

  香港回归10年来,经济进一步服务化。一是工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7年的13.9%下降到2005年的9.2%,其中制造业比重则从6.1%下降到3.3%。二是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从1997年的85.9%上升到2005年90.7%,上升了约五个百分点,服务业中以非生产性部门的增长最快。三是从就业人数来看,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97年初的31.2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12.25%)大幅减至2006年末的15.93万人(占6.23%),而服务业就业人数(不包括公务员)则从1997年初的196.00万人(76.79%)增加到2006年末的218.70万人(85.46%)。从过去10年看,香港产业结构演进情况是:一是产业结构未向多元化发展,而是更趋服务化;二是服务业增长主要是靠社会福利等非生产性服务扩展来带动;三是CEPA的零关税措施对刺激工业投资效果不明显。

  目前香港的服务业比重高达90.7%,高出新加坡、台湾、芬兰、瑞士等同类型国家或地区约20个百分点。有观点认为香港是一个城市型经济,无需追求一个平衡的产业结构,正如纽约和伦敦也主要是从事服务业那样。但我们要看到,现阶段的香港与纽约或伦敦的角色有很大不同,纽约与伦敦不是独立经济体,纽约、伦敦与其国内其他地区之间的人口和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没有任何阻碍。而香港在回归后仍然维持独立的法律制度、货币金融制度、独立的关税区,与内地往来仍有边境阻挡,从经济意义看,仍然是内地的一个离岸经济体和离岸金融中心,人口和生产要素无法自由流动。尽管今天香港的服务业已经达到本地生产总值90.7%,但是香港产业架构并没有具备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由于香港过分依赖服务业的经济结构,必然带来服务对象流失的问题。香港面对周边城市的强大竞争,传统的四大经济支柱中,有不少环节正日渐失去竞争力。种种征状显示香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及失衡,同时需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香港经济转型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本地新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二是继贸易制造业北迁而空心化以后又面临服务业北迁的问题。目前香港经济问题的主要症结:一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严重脱节。由于大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内地,制造业在香港本地只剩下3.3%,出现了严重空心化,造成服务业支撑体系出现问题。二是生产与消费脱节,由于价格上的巨大差异和大量港资投向内地,大量香港居民北上就业、居住和消费,香港消费出现外移现象,使香港经济再生产出现问题。创新不足和没有自己品牌,是制造业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与制造业一样,服务业发展也有一个能否在本地实现转型与升级的问题,避免重蹈制造业在本地转型升级失败的覆辙,是香港服务业未来发展必然所面临的问题。由于经济服务业比重和对外依存度过高,香港经济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仍将是常态。

  8.仍是世界最自由经济体系

  香港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多年来一直成为全球公认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之一。美国《华尔街日报》和传统基金会日前共同发布的2007年度“全球经济自由度指数报告”显示,香港连续第十三年被列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这份传统基金会就10项要素对全球157个经济体的经济自由度进行评估而得出的报告指出,香港的个人税及公司所得税税率较低,整体征税占本地生产总值的百分率也相对为低,商业规管精简,劳工市场灵活度高,外资在香港的投资比较开放,基本上没有限制。同时,香港是全球名列前茅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特区政府对金融服务业的监管干预程度低,而且监管制度极具透明度,司法制度则独立于政治,且十分廉洁,保障产权的能力无可置疑。在10项要素中,香港在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等4个要素的评分均居全球首位,在财政自由、政府给予的自由、货币自由及劳工自由,香港的评分则居于全球前10名以内。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十分推崇香港自由市场经济的模式,多次将香港称为自由经济制度的堡垒,经常向人推荐:“要知道自由经济是如何运作的,你就要去香港看看。”“俄罗斯的改革没有中国般的成效,因为俄罗斯没有香港。”他认为正是由于政府一直在抵御干预的诱惑,香港才能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地带之一,而人均收入才能在几十年间从英国居民的四分之上升到与之持平的程度。他还认为,中国的最终命运取决于大陆向香港路线靠拢的速度是否比香港向大陆路线靠拢的速度更快。自由市场经济一直是香港成功的基石,过去香港一直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但目前香港特区政府提出了“大市场、小政府”、“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新施政理念。我们认为施政理念的改变,需慎而又慎。我们对香港特区政府“市场主导、政府促进”的解读是,在经济领域,市场主导,政府还是积极不干预;在创造营商环境和维护社会公平等方面,政府负有更大责任,起促进作用。

  参考资料:

  (1)香港经济导报社:《香港经济年鉴》(1997至2006)

  〔2〕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香港统计年刊》(1997至2006)

  〔3〕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经济概况》(1997至2006)

  〔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年报》(1997至2006)

  〔5〕董建华、曾荫权;《特首施政报告》(历年)

  〔6〕曾荫权、梁锦松、唐英年:《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历年度)

  〔7〕香港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交易所年刊》(1997至2006)

  〔8〕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香港经济展望》(1998至2006)

  〔9〕郭国灿:《回归十年的香港经济》香港三联出版社2007年

  〔10〕锺坚:《深圳与香港经济合作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注释:

  ①引自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2006年内地与香港经济交流简要情况》。

  (作者锺坚)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