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6年香港经济概览



  
  一、基本概况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07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06年年底,香港的陆地面积有1103.97平方公里。其中,香港岛面积80.47平方公里,九龙面积46.93平方公里,新界及离岛面积976.57平方公里。而在2005年年底,香港陆地面积为1104.04平方公里,其中新界及离岛面积为976.64平方公里,香港岛与九龙的面积则与2006年相同。

  据2006年进行的中期人口统计。香港人口共有685.71万人。同年第4季度,全港劳动人口为361.97万人,创出历史的新高。

  2006年,香港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实现了从2004年经济强劲复苏以来的连续第3年的高增长,从而彻底扭转香港九七回归以来的经济两度下滑的衰退走势,形成近似w形的降升沉浮的10年发展轨迹。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不久,就遭遇亚洲金融风暴的袭击,以当时市价计算,1998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GDP)的变动率急剧下滑至负增长,名义变动率为-5.3%,实质变动率为-5.5%;与上年GDP名义增长11%、实质增长5.1%相比较,跌幅分别有16.3%和10.6%。此后,1999年、2001-2003年,香港GDP的名义变动率都呈现负增长。2004年开始,香港经济才真正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

  2006年,按主要开支组成部分划分的GDP(以当时市价计算,下同),达到14722.91亿港元。与上年GDP13826.75亿港元相比较,名义增长6.5%;实质增长6.8%,两项都大幅高于市场及港府在上年年初所预测的4%-5%的升幅。继2005年GDP首次超过九七回归当年的13650.24亿港元的峰值之后,2006年的香港人均GDP达到21.471万港元,首次超过九七回归当年人均GDP 210350港元的水平。这表明,经过九七回归后10年经济的跌宕起伏,香港确实走出经济沉迷的低谷,重新进入连年持续高增长的光辉年景。

  2006年香港GDP的实质增长率虽然仅为6.8%,低于2004年的8.6%和2005年的7.5%,显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是它仍然远高于九七回归后10年的平均趋势增长率4.2%。而且,2004—2006年连续三年的平均趋势增长率达到7.6%,这一连续三年的高增长在1997年和2000年这两个有重大泡沫的年份都没有延续出现过。如此快速的持续增长,只有上溯到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1987—1989年间才可以比拟。可见2004—2006年的经济复苏势头的强劲与持续,在香港当代经济史上并不常见。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及先前两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在保持低通胀的基础上取得的。高增长,低通胀,使得香港处于相当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2006年的综合消费物价指数为2%,虽然高于上年的1%,但仍然维持在较为温和的水平。其原因是,当年的商业投资急剧增加,使生产力和生产规模均获得显着改善和扩张,有助于抑制通胀的压力;当年第4季度国际石油价格大幅回落,本港住屋租金升幅见顶回稳,也有助缓和通胀的上升势头;在全球竞争环境下,食品及消费品的进口价格相对稳定。这些因素都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抵消了港元兑美元的汇率转弱以及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于进12:1价格所造成的通胀影响。

  尤为难得的是,2006年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内部需求的主导,改变了上年完全由外部需求主导的局面,从而使内部需求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更稳定的因素。本年度劳工市场持续全面改善,就业人数创出历史新高;资产市场表现理想,造就显着的财富效应;经济前景乐观,刺激消费意欲;从而导致本地的内部需求显着增长。2006年,本地内部需求支出总额达到13028.69亿港元,比2005年实质增长5.7%,而该年只比2004年实质增长2.1%。其中,2006年的私人消费开支总额为8608.52亿港元,实质增长5.1%,远高于2005年3.3%ggN~;本地固定资产形成总额为3207.01亿港元,实质增长7.9%,远高于上年的4.6%,可见内部增长动力并非偏重消费,而是投资与消费并重。在2006年6.8%的实质经济增长率中,内部需求大约贡献2/3的增长动力,内部需求上升,反映了本地消费和投资的信心。香港内部需求的增长引擎开始强劲运转,今后仍有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余力。内、外需求并进的增长模式,可以帮助香港经济抵御外围波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也可以间接解释除当年除了中国内地以外的外围经济放缓而香港经济却能维持快速发展的原因。

  二、政府政策

  香港自从开埠以来,一直奉行自由港的经济法则。香港回归以来,界定政府与市场双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角色的通行原则,是“市场主导,政府促进”。这种具有自由经济鲜明特色的定位,与祖国内地实行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2005年10月12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在立法会发表2005—2006年施政报告。这是他在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报告强调强政励治,福为民开,并在管治、经济、社会及环保等4个方面提出多项改革。其中,有关经济的政策措施主要有:

  发展经济是坚决不动摇的施政重点。香港是高度外向型的经济,发展策略就是“背靠内地,面向世界”,致力加强自身优势,在“大市场、小政府”的原则下,鼓励企业精神和公平竞争,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和国家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交通运输及信息中心的地位。

  全方位发展经济,就是在香港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加强努力,巩固既有支柱产业的重要地位,同时注意因应市场变化,就新出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响应企业界的需求,在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积极配合,开拓新商机。

  2006年2月,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在向立法会提交的2006—2007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中重申,行政长官的施政重点是强政励治、创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发展经济。在此原则下,财政司一向以“市场主导、政府促进”为经,‘‘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为纬,来建构本港财经政策的蓝图。

  内地经济高速增长和发展,成为亚太区内经济动力的火车头,香港“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是其它经济体系所欠缺的。香港发展高增值的商业、金融和专业服务,不仅可带动会议展览、电子贸易、交通运输、旅游、餐饮、零售等其它行业的增长,更可提高香港作为国际都会的地位。

  香港对外贸易正逐步从转口贸易,转向发展供应链管理及高增值物流服务,因此需要继续促进与发展经本港处理的离岸贸易。

  金融服务业是香港经济的主要支柱,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香港须扩大人民币业务;促进市场发展;提升金融市场素质;加强推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优质品牌地位。金融市场正成为内地企业的重要集资渠道,在这过程中,内地企业可加强公司管治,打响品牌知名度及走向国际;香港的专业界也可不断加强服务国内外市场,对国家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香港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需要庞大的市场腹地推动经济发展。2006年的工作重点,是确保《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继续有效实施。

  建立最佳的营商环境,积极维持市场秩序,确保所有企业都可以公平地竞争。香港的企业中,98%是中小型企业,要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就要维持公平竞争。香港是一个先进和成熟的经济体系,保障公平竞争的政策亦须与时俱进,同时还要对中小企业采取有效降低营商成本及提高营商效率的“拆墙松绑”措施,包括简化批地契约条款,改善食物业处所,例如工厂食堂和户外食肆,以及主题公园及家庭娱乐中心等的发牌制度。

  政府除了要便利投资者,亦须致力保障劳工权益,劳工顾问委员会正研究最低工资及标准工时。

  2006年3月,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4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把香港、澳门纳入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和推动内地与港澳在经贸、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继续实施内地与香港、澳门更紧密的经贸关系的安排。其中,单独涉及香港的文字表述是:“支持香港发展金融、物流、旅游、资讯等服务业,保持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等中心的地位。”这是国家第一次在5年建设规划中,确认香港经济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香港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十分重视国家“十一五”规划给香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同年5月,特区政府宣布召开…十一五’规划与香港发展”的经济高峰会,会议于同年9月11日举行,会议组成的四个专题小组在会后分别拟定各行业在“十一五”期间的“行动纲领”,合计共有50项策略建议与207项具体建议。这些建议将成为香港政府制定今后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

  三、资产市场

  从2006年2月11日开始,香港正式取消遗产税。此前,根据香港税法,不论是香港永久居民,还是因工作在港居留,如果财产拥有者在香港的资产(包括房产物业、股票及奢侈品等)达到了50万港元或以上,去世后均要缴交遗产税,最高的税率可相当于资产价值的15%。2005年3月,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在财政预算案中提出取消遗产税的建议。同年11月,香港立法会通过《2005年收入(取消遗产税)条例》,该条例在刊登宪报的3个月后实施。取消遗产税,有助于吸引本地及海外的更多投资者投资香港,使香港继续成为亚太地区内主要的资产管理中心,提高区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据反映,一些银行的私人客户因此将海外存款转入本港户头。

  本年的香港资产市场表现强劲。其中,住宅物业市场处于健康的巩固阶段,楼宇价格轻微上升,在2005年上升17.9%的基础上,本年仅上升0.7%。由于私人住宅需求放缓,物业发展商纷纷调低一手市场楼价相对二手市场的溢价,以吸引新置业人士。年内中型住宅单位价格大致维持稳定,大型住宅的单位价格则持续上升,部分优质地段的豪宅价格甚至上升到接近1997年的高峰水平。不过,物业市场尚未出现明显的过热迹象。住宅价格回稳及按揭市场竞争加剧。刺激住宅物业在本年下半年增加成交,物业买卖协议比上半年的成交宗数增加6.8%。到12月,私人住宅楼宇的价格比上年同期高出约3%。随着就业收入增加,租赁市场趋向活跃,私人住宅租金在年内稳步上升,本年第4季度的租金比上年同期上升约5%。

  随着地产市道明显改善,到2006年第4季度,香港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减少至大约8400宗,涉及金额140亿港元,舆2003年6月底的高峰水平相比,2006年第4季度的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减少92%,估计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的无抵押部分没有变动,仍然为20亿港元。因此,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的整体按揭成数维持不变,仍为113%。由于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宗数减少,拖欠3个月以上贷款所占比率由2006年9月底的1.21%,增加至1.26%。

  金融市场方面,香港股票市场在2006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升势,下半年更大幅回升。原因是香港经济表现强劲,加上美国暂停加息周期,以及香港股票市场成为中国大陆企业招股集资的平台,海外投资者可以投资于反映内地经济迅速增长的股票。内地企业也可通过香港股市在国际市场上募集资金,从而刺激大量资金流入,对股市带来支持。恒生指数于接近年底时创出20001点的新高纪录,以全年计,比上年涨升34%,是2003年以来的最大升幅。H股指数更大幅跃升94%,反映市场对在本港上市国企股的需求迅速增加。本年香港股市的平均每日成交额再创新高,达到339亿元;市价总值在12月底超过13万亿港元。香港股市因而超越加拿大的多伦多,成为世界第六大股票市场。累计本年共有367家内地企业在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占香港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总数的31%,市价总值的50%,以及全年成交总额的60%。以首次公开招股筹集的资金金额计算,2006年香港在全球排名第二、亚洲第一,仅次于伦敦。

  银行货币发行方面,到2006年底,流通银行共发行纸币总值1573.85亿元,较上年增加5.4%。其中,汇丰银行发行的纸币占65%,渣打银行发行的纸币占12.9%,中银(香港)发行的纸币占22.1%。政府发行的流通纸币及硬币总值66.33亿元,较上年增加2.3%。政府发行10元纸币的流通量达到15.15亿元,较2005年增加4.7%。

  银行存款方面,到2006年年底,香港共有持牌银行131家,有限制牌照的银行30家,接受存款公司33家,这些金融机构的年底存款合计高达47622亿港元,比上年的40679亿港元增长17%,而2001-2005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3%。直接投资方面,2006年在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达到3332亿港元,比上年的2615亿港元,增长27.4%。同年香港对外的直接投资达到3376亿港元,比上年的2115亿港元,大幅增长59.6%。

  本年香港外汇基金取得1038亿港元的总投资收入,回报率达到9.5%,比先前的投资基准回报率高出0.6%。同年年底,外汇基金的总资产为11767亿港元。

  四、劳工市场

  得益于连续3年的经济增长,2006年全港劳工市场继续全面改善。总就业人数在过去两年屡创新高的基础上,再创历史记录,达到362万人。比2003年经济谷底时增加超过31万人,比2005年增加近7万人。2006年就业人口中,男性196.9万人,女性165.1万人。其中,25岁以下有39.2万人,占就业总数的10.8%;25—44岁有194.6万人,占53.8%;45—64岁有123.3万人,占34.1%;65岁及以上者有4.8万人,占1.3%c,全港就业人口当中,大专教育程度所占的比重从5年前的24.7%,升至本年的29.3%。

  就业人数持续的增加,使得劳工收入略有上升。本年雇员的平均名义薪金(包括薪酬及其它不定期津贴与花红)在上年上升3.5%的基础上,又呈现2.4%的升幅。不过,由于劳工生产力上升,抵消劳工收入上升的对于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使得单位劳工成本大致维持稳定。

  全港公务员人数继续逐年微减,本年共计有15.41万人,比上年减少2100人。

  经季节性调整的全港失业率持续回落,本年年底达到4.4%,失业人数有15.4万人,为6年来的最低。长期失业人数比2003年的高峰人数下跌超过一半。由于对专业和高技术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劳工市场中较高职业阶层的失业率在接近年底时低于2%,较基层的就业情况也显着改善,失业率由2003最高期的10.1%,下跌至2006年第四季的5.0%。这表明,低技术劳工和长期失业人士(一般为较年长和学历较低的人士),也可以从连年经济增长中受惠。

  本年就业人口绝大部分继续集中在第三产业。整体服务行业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由2001年的83.7%,增加至2006年前三个季度的86.2%,同期的制造业和建造业所占比重分别由6.6%和9.0%,下跌至5.1%和8.0%,比较全年其余行业的就业比重。进出口贸易业的比重最大,计占全港就业总数的16.4%;其次分别是批发及零售业(10.5%)、地产及商用服务业(10.1%)、运输及仓库业(9.4%)、个人服务业(9%)等。此外,教育及保健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为7.6%,饮食及酒店业为7.1%,康乐、其它社区及社会服务业为5.9%,金融服务业为5.3%,公共行政为3.7%,通讯业只有1.1%。

  本年的就业人口中,平均每人每月的主要职业收入为1万港元,仅比10年前的1996年同类收入9500港元,微增5%。同10年期间,按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计算,物价下跌2%。

  五、对外贸易

  香港作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其对外贸易包括对外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两者的总额相当于本地生产总值的400%,对推动香港整体经济增长向来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

  2006年,香港对外商品贸易连续4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当年贸易总额达到50608亿港元,比上年的45796亿港元增长10.5%。其中,进口商品总值(到岸价)25998亿港元,比上年的亿港元增长11.6%;出口商品总值(离岸价)24610亿港元,比上年的22502亿港元增长9.4%。在进口总值中,进口中国内地的商品有11930亿港元,占45.89%;在出口总值中,出口中国内地的商品有11562亿港元,占46.98%。这表明,即使在中国已经全面对外开放的情况下,香港仍然继续发挥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贸易与物流中心的重要作用。

  同年,香港的服务输出总额也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当年的服务输出总额达到5623亿港元,比上年的。4958亿港元增长13.4%。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金融服务,增长40.6%;其次为保险服务,增长13.1%;再次为商贸服务及其他与贸易相关的服务,增长11.9%。当年的服务输入总额2839亿港元,服务输出净额则为2.784亿港元,比上年的2316亿港元增长20.2%。

  六、旅游业

  2006年5月1日,中央政府开放内地居民赴港澳“个人游”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江西省南昌市、湖南省长沙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贵州省贵阳市和云南省昆明市等6个省会城市。至此,赴港澳“个人游”的内地城市增加到44个,居民人数达到2亿多人。这就进一步拓宽了香港旅游业的客源。

  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访港旅客人数持续增长,合计达到2525万人次,比2005年同期增长8.1%。大部份的长途及短途市场,如美洲、欧洲、澳洲及东南亚市场等,都有显着的增长。与2005年相比较,欧洲、南亚及东南亚的增长率都达到双位数字。来自韩国、英国、菲律宾的旅客都上升一成一,新兴市场包括中东的旅客更上升两成四,来自澳洲、新西兰等地的旅客更创新高,超过66万人。

  祖国内地继续成为香港的最大客源市场,2006年内地访港旅客人次打破纪录,共有1360多万人次,较上年上升8.4%,占当年访港旅客总人次的53.8%。超过660万人次的内地居民以“个人游”形式访港,占内地访港总人次的49.15%,并较上年增加20.2%。

  2006年,香港的酒店人住率平均达87%,较2005年的86%轻微增加一个百分点;酒店入住的晚数亦有所增加。2005年过夜旅客的平均留港时间为3.7晚。到2007年1月,全港有酒店、宾馆共616间,提供房间52920个,比2006年1月增加10.9%。

  2006年,访港旅客与入境旅游相关的总开支创下1194.3亿港元的记录,不仅比2005年增长12.7%,而且比原来的预测增加47亿港元。②其中,所有地区市场的旅客总消费额及人均消费都有增长。增长的原因首先是:家庭及商务旅客这两个高效益客群的增长都有不俗的表现。到香港出席会议及展览的旅客,2006年比2004年增加大约三成:家庭旅客同期增加13%;至于16岁或以下的儿童旅客,更比2004年增加三成。此外,留宿一晚及以上的过夜旅客,人均消费4.799港元,比上年增加2.9%;入境不过夜的旅客的人均消费,则从2005年的810港元,增加到1015港元,增加25.3%。后一类旅客主要是来自祖国内地的“消费旅游”客群,他们的消费高于同类的一般旅客。

  七、国际评价

  2006年,香港自由经济体制及其经济增长继续得到国际经济组织和外国政府的好评。

  1月4日,美国传统基金会和《华尔街日报》公布“2006年经济自由指数报告”,香港连续12年获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系,排列随后的是新加坡和爱尔兰。

  2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评估报告,对香港的经济表现给予正面评价,赞扬香港政府的财政及汇率政策,肯定香港在内地金融活动中的中介地位及其重要作用。

  4月27日,美国国务院发表香港回归后第9份有关香港的报告书,对香港在2006年3月之前的12个月内的发展给予正面评价,指出香港仍然维持国际城市的地位,是世界上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系之一,香港实施自主和法治,尊重自由和权利。

  5月11日,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再度选出香港为2006年全球第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在全球细小经济体系中更排名第一。

  英国外交及联邦事务部向国会呈交有关香港的第19份的6个月报告,涵盖时间由2006年1月至6月。报告肯定香港实施“一国两制”的方针大致上行之有效,中英《联合声明》及香港《基本法》赋予香港的权利和自由继续得以维护,中英双边贸易继续稳健扩展。

  9月6日,世界银行发表《2007年营商报告》。报告认为,在有利营商方面,香港在全球175个经济体系中排名第五,在亚洲则排名第二。

  9月7日,加拿大费沙尔学会、美国卡托研究所和全球超过70个公共政策研究组织联合公布《世界经济自由度:2006周年报告》,香港再次获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

  同日,欧洲委员会发表有关香港特区的第8份报告。报告肯定根据《基本法》和“一国两制”的方针,香港继续享有高度自治,香港经济呈现强劲增长,自1997年以来首度恢复收支平衡。

  9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发表《2006至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香港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系排名,由上年第14位上升至本年第11位。

  9月27日,穆迪将香港的外币评级由“A1”调高至“Aa3'’,前景为“正面”。继穆迪调高评级后,所有主要国际评级机构给予香港的评级均达到“AA”级别。最新的评级亦是香港历来获得的最高评级。

  10月17日,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表《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香港仍然是亚洲区内第二大接收外来直接投资的地方,2005年香港的外来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359亿美元,在全球的排行榜上排名第6。

  12月13—15日,世界贸易组织举行四年一度的检讨中国香港贸易政策会议。会议再次赞扬香港奉行开放自由的贸易政策,与会成员更一致赞扬香港对多边贸易制度的支持,以及为推动开放全球贸易所付出的努力,特别是香港在2005年12月成功举办“世贸第六次部长级会议”。

  同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总结与中国进行有关香港问题的磋商时表示,灵巧的宏观经济管理、灵活的市场以及成熟的金融体系,是香港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

  八、存在问题

  本年香港经济增长的薄弱点,在于建造业长期疲弱不振,成为全港唯一一个没有实现复苏的行业。近年在按经济活动划分的本地生产总值的年变动率中,建造业一直保持负增长。在2005年降至-9.2%之后,2006年又继续跌至-9.5%。其原因有二:一是虽然私营机构的楼宇及建造活动在第2季短暂反弹,但到下半年又再度回落,并有轻微跌幅;二是由于公共房屋的工程量下跌,加上没有较多的大型基建工程处于施工状态,致使公营部门的楼宇及建造活动依然呆滞。

  建造业与政府消费开支一起,成为两个在经济高增长下仍然收缩的环节。对此,香港政府认为,本港迎接未来挑战的一个可行策略,是增加香港的公共投资。在经济持续取得高增长、政府财政大幅改善的情况下,政府是有能力适当增加公共投资的。事实上,与本港的贸易、物流、旅游及文化产业等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大型基建项目,也存在巨大的投资需求,只要政府及时加以推动,相信可以达到推动经济增长,带动建造业就业以及巩固本港长期优势的多重目的。

  此外,更为严峻的是,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在本年进行的中期人口统计,本年全港家庭住户平均每户3人,每户每月的平均收入(中位数)为17250港元,与10年前的每户平均3.3人的每月平均收入相比较,微跌1%。这一统计数据表明,香港经济在经历10年的沉浮之后,一般家庭仍未能受惠于最近3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运用逐年恢复增长的财政资源,改善民生,舒缓民困,振兴经济,还富于民,就成为香港政府今后需要妥善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2005—2006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2006—2007年香港政府施政报告。

  〔2〕2006—2007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2007—2008年度香港政府财政预算案。香港政府统计处:《2006年中期人口统计简要结果》、《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年刊,2007年2月出版。

  〔3〕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办公室经济分析及方便营商处经济分析部:{2006年经济概况及2007年展望》,2007年2月印行。

  〔4〕香港中国银行高级经济研究员戴道华:《从高增长到高增长——香港经济2006年回顾及2007年展望》,香港贸易发展局“经济论坛”2006年11月1日发布。

  〔5〕香港金融管理局:《2006年年报》。

  〔6〕香港政府统计处网“香港统计资料”(http://sc.info.gov.hk/gb/www.censtatd.gov.hk/hong_kong_statistics/index_tc.jsp)。

  注释:

  ①据香港政府统计处:《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年刊,2007年2月出版。本表的本地生产总值按主要开支组成部分划分,以当时市价计算。

  ②2006年访港旅客的消费总额,采用世界旅游组织建议的方法来计算,范围包括旅客在港消费时用于商品及服务的各项开支,如住宿、购物、饮食、娱乐及交通消费等,还包括香港客运公司为出入境旅客提供航空、陆路及海上跨境交通而获得的收益。

  (作者莫世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