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日益兴盛的德国中文学校



  200年9月笔者到德国开展侨情调研,走访了几间中文学校,并参加了个别学校举办的活动。德国中文学校日益兴盛发展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德国中文学校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人在19世纪中后期开始移居德国,但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等原因,德国华侨人数一直很少,1970年前只有数百人,因而没有中文学校。1970年后,印支华人陆续移民德国,部分印尼及台湾地区华人到德国留学及居留,华侨华人人数跃升,1978年时达到2万人左右。随着人数的增加,中文学校开始萌芽,1973年在汉堡诞生了由汉堡中华会馆创办的德国第一所中文学校——汉堡中华学校(也叫汉堡华侨子弟学校)。1980年至1990年,中国人移居德国人数迅速增长,1990年德国华侨华人达到4万人,华文学校逐步在一些华人较多的城市诞生:1984年4月,不来梅的柳志成、黄林芝夫妇联系侨界人士创办了“不来梅中文学校”;1985年,慕尼黑的“西德华人联谊会”和越棉寮华裔联合会联合创办了“慕尼黑中文学校”;1985年9月,波恩的彭炜邦等一批侨界热心人士创办了“波恩华侨中文学校”;1986年,“杜塞尔多夫中文学校”创办。此外,还有若干个中文学习班,如莱茵区华侨子弟中文班等。这时期的华文学校规模都很小,学生只有几十个人,学校多是义务教育性质,办学经费由华侨社团和热心人士捐助。1990年后,通过留学和其他渠道进入德国并居留的华侨华人猛增,到2004年底达15万人左右,比10多年前增加了将近10万人,增长近4倍。华侨华人人数的数倍增加,使华文教育问题成为德国华侨华人的迫切需求;加上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发展、中德经济关系日益加强,华文经济价值提升,促使近10年来德国中文学校迅速发展,并逐渐呈现出兴盛的局面。据瞭解,德国目前有中文学校70多所,分散于各个地区。其中,巴伐利亚州有7家(其中慕尼黑3家);柏林地区有10家(其中柏林市6家);汉堡地区有9家,波恩地区有13家,法兰克福有超过5家。

  在这些学校中,1985年创办的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是历史较早、比较规范和成熟、较富盛名的一间中文学校,现有11个班近200名学生;1992年创办的柏林华德中文学校是“后起之秀”,是发展较快、学生人数最多的一间中文学校,现有23个班450名学生。在慕尼黑,1995年创办的巴伐利亚中文语言学校,现有13个班160多个学生。此外,法兰克福的美茵茨中文学校、汉堡的汉华中文学校、埃森的德华中文学校等也是主要的中文学校。

  上课时间和地点:德国的中文学校都是周末学校,基本上只有周六上课。德国没有唐人街,华侨华人社团没有自己的会所,因此中文学校一般租用当地学校的教室上课。

  经费来源:向学生收取一定的学费,用以支付教师薪酬等,个别学校辅以华社的一定捐助。

  运作方式:第一种是校长负责制。如巴伐利亚中文语言学校,就是由中华文化协会注册办学,协会的主要业务是办中文学校,协会负责人任校长。第二种是实行校长领导下的教务长负责制。如柏林的华德中文学校,校长现由青田同乡会会长傅春平担任,主要负责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务长林希负责教学管理。第三种是成立家长大会,选举理事会管理学校。家长大会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如法兰克福的华茵中文学校。第四种是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校董会主体是中餐业主,负责筹措资金;校长由校董会聘任,带领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管理学校,开展对外交流。

  教材和课程:普遍采用国侨办赠送、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教材,按册数划分班级。一般有10个左右的班级,每个班级有10至20个学生。除了中文课以外,还开设中国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课,中国舞蹈、书法、绘画、剪纸、武术、乐器及电脑等兴趣班。有的学校还开设成人德语课和汉语课。一些与台湾“侨委会”关系密切的学校,则使用台湾方面提供的教材。

  师资力量:一般来说,德国中文学校师资基本是新移民或留学生,素质较高,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很多人有教学经验。师资来源也很充裕,以柏林华德中文学校为例,报名轮候当该校教师的有几十人,学历在大学本科以上,其中许多是国内师范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有些是硕士毕业生,也有在读博士生。由于教师资源充裕,担任该校教师需具备三项条件:一是国内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二是在中国有中小学教学经验,三是有一定的德语水平,并对德国的教学法有所瞭解。

  与华侨华人社团和地方的关系:由于德国华侨华人社团普遍实力不强,一般很难单独办学,或者难以长期单独维持学校的经费,因此,德国的中文学校虽与华侨华人社团有一定的联系,在创办过程得到华侨华人社团的帮助,但它们一般不依附于某个社团,甚至独立于社团之外。由于办校要租用当地学校的课室,因此华侨华人都重视与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的沟通联系,以及与当地居民搞好关系,获得他们的支持。

  有少部分创办较早的中文学校得到台湾“侨委会”在经费、教材、师资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和帮助。在台湾“侨委会”的推动和支持下,2001年3月5日,“德国中文学校联合会” 在汉堡成立,由汉堡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倪鸣香女士任学术顾问,不莱梅中文学校、汉堡中华子弟学校、法兰克福德华中文学校、慕尼黑中文学校、斯图佳中文学校、莱茵台北中文学校、柏林中文学校及明斯特中文班的负责人等是该会主要成员。“联合会”理事成员任期两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同时举办教师研习会。

  德国中文学校在近10年虽然有较大发展,但目前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

  ——教室难求。这是制约德国中文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德国华侨华人居住分散,经济实力不强,加上德国土地、建材、人工的昂贵,在目前情况下华侨华人尚无力建立独立的中文学校校舍,而只能租用当地的学校。这使学校背上不小的经济负担,教学和发展都受到制约,也使学生没有“根”的归宿感。如柏林的华德中文学校就遇到了课室不足的问题。该校现租用柏林工业大学的校舍上课,近几年来学生人数增加快,希望增加教室,但校方没有答应。中文学校由于没有属于自己的长期、稳定的校舍,无法建立自己的图书室和实施多媒体教学,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中文水平的提高。华德中文学校校长傅春平最大的愿望是中文学校能有自己的教学楼,集资为中文学校购买一处房产是他多年的宿愿。然而,从目前德国华侨华人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愿望要变成现实谈何容易。

  ——教材不足。在德国,有关中国的书籍可谓凤毛麟角,中文读物更是鲜见。因此,中文学校教师的参考书、教辅书十分缺乏,学生更缺乏适合的课外读物,特别是多媒体中文读物。

  ——缺乏组织。德国虽有“中文学校协会”,但其成员主要是与台湾“侨委会”关系密切学校的负责人。其他中文学校则缺乏组织,相互联系沟通不多,这样就难以形成合力,共商华教大计,提升华教水平。

  二、久负盛名的波恩华侨中文学校

  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是在德国华社享有较高地位和较大影响的中文学校,长期以来成为德国华教界的一面旗帜。

  波恩华侨中文学校位于波恩市巴德——歌德斯堡的奥古斯特街8号福里德利希·李斯特职业学校内。创办于1985年8月,是波恩市教育局正式承认的6所外国学校之一,也是德国唯一挂牌的中文学校。该校学制10年,每星期六开4个课时,学生系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侨华人子女。建校初期,设两个班,只有学生60人、教师4人和校董12人;1991年增至5个班,1994年8个班,1995年9个班,2004年11个班,近200名学生,校董发展到60多人,成为在德国乃至欧洲颇具影响的中文学校。

  学校的发展,既是当地华社长期努力及我驻德使领馆和国内侨务部门支持的结果,也与当时波恩作为西德首都的地位有关。创校近20年,波恩华侨中文学校一直成为华社关注的焦点,当地政府也给予关心。1991年7月德国总理府特地邀请波恩中文学校师生代表参加总理府举办的德国统一后首届儿童游园会。1999年国务院侨办授予该校“优秀华文教育集体”奬。该校不仅是华侨华人子女学习中文的基地,而且是华侨华人联谊交流的平台和阵地,对团结华侨华人、凝聚侨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探讨该校成功的经验,主要有几个方面:

  1.有德高望重的领头人和一批热心人。波恩华侨中文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当地侨界知名人士彭炜邦先生功不可没。彭是较早融入主流社会的华人,在东西德统一前,与西德政党领袖在内的很多政经界要人成为要好的朋友,前总统冯·魏泽克博士称之为“我的好朋友”和“一位没有递过国书的大使”。1995年,他又加入了以科尔总理为党主席的基督民主党,同年作为唯一华人代表当选波恩市外国人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1999年连任。彭对社会公益之事和华文教育很热心,1980年写信给中国驻德国大使张彤提出办华侨学校的想法,得到大使馆和国务院侨办的支持,1985年9月波恩华侨中文学校成立,他被公推为校董会主席。在他的带领下,波恩华侨中文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事业蓬勃发展。除彭炜邦外,中餐馆业主文建立也是一个重要人物,自波恩华侨中文学校董事会成立以来,他就一直担任副主席,2002年董事会换届,他接任主席,身体力行,出钱献力,继续把中文学校向前推进。此外,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波恩华侨华人对华文教育形成了共识,把中文学校当成自己的事情,不做旁观者,积极参与学校的事务或活动,在当地形成了华文教育的良好氛围,积聚了一群华教热心人和中坚力量。

  2. 有效的运作机制。建立校董会和实行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董会主席和校长分任,形成稳定的组织领导架构和行政管理层,这是波恩华侨中文学校一个重要的成功因素。学校从筹办开始,就成立了校董会,校董会主要研究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有关重大事项及筹措资金,不具体负责学校管理及教务。在资金方面,校董每月定额捐款,加上重大活动和重要节日时校董的另外捐助和企业的赞助等,基本上可以满足办学的经费需求,解除了后顾之忧,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因此,一直以来,该校是全德极少数免费中文学校之一,教师基本上是尽义务,只领取少量“车马费”。 近几年来,由于德国中餐业不景气,华侨华人经济滑坡,筹款出现一定困难。因此,除了热心的校董坚持捐款外,学生也缴纳部分费用,每学期70欧元。

  校长由校董会聘任,全面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以及开展对外交流。现任校长卢康乐博士,已受聘担任该校校长10多年,由于其热心华文教育,学历和知识水平高,富有教学和管理经验,加上为人谦和,与华侨华人关系密切,深得校董会的信赖和家长、教师、学生的好评,把学校的教学带上了正确的轨道。

  3.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波恩华侨中文学校在致力发展中文教育的同时,还积极举办多种文化活动,以丰富学生、家长及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如为活跃学生的文娱体育生活,以及吸引更多华人青少年到该校学习,学校向市教育局申请借用体育馆,在放学之后组织学生和华侨举行球类运动。此外,学校还在暑假开设中国民间舞蹈班,邀请中国教师授课。并组织学生参加欧洲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和“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等活动。学校每年还举办春节、中秋节联欢会,邀请校董、当地政要、学生家长等参加,联欢活动成了当地华人家庭甚至社区的热闹聚会,进一步扩大影响,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4. 素质较高且比较稳定的师资队伍。校长卢康乐博士移居德国近20年,在中德两国受教育,比较瞭解中德两国教育制度和学生的行为心理,加上年富力强,对教师、学生和家长颇具亲和力,能有效地进行学校管理,带领教师们开展教学活动。学校的20多名教师,均具有大学学历和相应的教学经验,许多已任教多年,具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当地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编写辅助教材。

  5. 良好的公共关系。首先是与当地政府的良好关系,这使得学校的教学地点问题得到了很好解决。通过彭炜邦等人的关系和努力,争取到波恩市政府批准将福里德利希·李斯特职业学校的教室免费(1996年以来)提供学校使用,允许在教学大楼门口挂牌,并在楼下开辟图书馆和电脑室。这不仅解决了教室不够、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使学校成为华社的活动中心和基地,使华人学生产生归宿感。其次是与欧洲华教界的良好关系。该校与欧洲华教界特别是主要中文学校联系密切,关系良好,并相互支持与配合,积极参加或举办(承办)欧洲华文教育研讨会、国际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和有关比赛,从而扩大学校在欧洲的影响。三是与我驻德使领馆和侨务部门的良好关系。学校一直得到我驻德使领馆和国务院侨办、广东省侨办的重视和支持,仅广东省侨办就公费邀请该校组织了4期华裔学生夏令营到广东活动。

  

  (注:本文与张蓉合作,收入吕伟雄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海外华人社会新透视》2005年11月第一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