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经济政策果然是谢长廷的软肋



  一直到今天,谢长廷在竞选中都没有提出令人印象深刻,或者是鼓舞人心的经济政策来。日前,谢长廷提出了经济次要说,明显露出了在经济政策方面底气不足的问题,经济政策是其选举中的政治软肋。

  针对对手马英九一直主打经济议题,谢长廷日前提主张,认为经济发展次要,「最重要是政局安定」。谢长廷日前到台南市造势时说,台湾最重要的是政局安定,永远和平,在政治安定及安全后,再追求经济发展及企业最大的竞争力。

  谢长廷在政治与经济方面排顺序,排时间,显得很勉强,逻辑是不通顺的。其用意在两个方面:一是表示政局重要而经济不重要。二是暗示政治与经济只能选取一个。这样生硬地把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切割分裂,实为政治家罕见。既违背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规律,又不符合台湾当前的现状,更不符合台湾民众的意愿。

  首先,政治与经济是互为一体的,没有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政局不可能安定。

  如学者认为,政治对经济的影响只是局部短暂的表象,只能对经济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不能改变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专制政体对经济的发展只能起阻碍作用,这是由于专制统治者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全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为维护其统治利益,就必须制造等级、禁锢思想、控制言行,在这种封闭、不公的社会环境下,人民失去了独立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也就使经济的发展失去了动力。一系列违背客观规律性的主观随意性必然导致社会经济的混乱、倒退,当经济崩溃之际也就是专制王朝改朝换代之时。

  谢长廷如果硬是要把经济的重要性压在政治利益之下,这是不是将个人私利凌驾于全社会整体利益之上?

  第二,当前台湾最大的政治就是经济,发展经济是民心所向。

  可以说,民众对执政党最大的不满,是过度操弄政治,过度玩弄意识形态,而不顾经济发展,不顾民生。对马英九的认同,更多是因为认定如果马英九执政,在政治与经济都能安定、都能发展。中国国民党2008副参选人萧万长日前在云林县表示,第七届「立委」选举过后,不论是岛外媒体或台湾人民,都认为民生与经济成为主流议题,超越意识型态的议题,而「拼经济,顾民生」本来就是马萧竞选的主轴,国民党的政见,真正贴近民心与民生需求。

  谢长廷如果继续以意识形态为选举主打牌,故意蔑视经济,可能会遭遇选举滑铁卢。

  第三,在台湾,政治信心与经济信心是同起同落的,不可能对政局没有信心而对经济发展有大的信心。

  如远见杂志民意调查中心在2007年12月25日发布台湾民心指数调查,结果为悲观的32.4点,创下历年来新低。「政治信心指数」又包括「执政信任指数」和「政治乐观指数」,其中,对执政者民心几乎都跌到历史新低。在「经济信心指数」当中,民众对目前台湾的经济与个人财务状况的信心都相当低落。远见表示,整体而言,2007年整年政治信心指数跌幅达11.2点,经济信心指数跌3.1点,反映民众对政治信心度更加充满不确定感。

  我们认为,在第七届「立委」选举中,民进党惨败的最大原因,是人民已经厌烦其只顾政治恶斗,不顾经济民生的执政路线。

  第四,发展台湾经济,必然要出台有利两岸关系发展的良性措施,必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和谐角色,这是谢长廷的难堪之处。受制于陈水扁、深绿支持者的谢长廷,没有能力在两岸关系政策包括经济政策上松绑。

  曾任台湾美商美林证券公司总裁的马淑静着文指出:有专家铁口直断(其实是人人皆知的答案),如果两岸经贸松绑,股市一定大幅上涨,台湾的经济繁荣也指日可待。然后大学生失业问题,内需不振,外资者对台湾的投资环境没有信心,经济步入通货膨胀又停滞不前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一一迎刃而解。但是台湾的经济发展要由执政当局来操盘,8年来民进党政权忽视经济。任何具突破性的,富建设性、前瞻性的建议和计划都被僵硬的意识形态所箝制,否决。上上下下混日子,现在大家都在期待3月份「大选」之后可能发生的政党轮替。谢长廷的两岸经贸政策始终没说清楚,因为他一提松绑就被深绿派斥责,陈水扁又一再声明谢长廷和他走的是一条路线。谢宣称若当选将「大赦」大陆台商,准予他们资金回流建设台湾,台商听了啼笑皆非,他们犯了什么罪需要赦免?这说明了谢长廷和陈水扁的经济政策差别不大。企业界和一般老百姓都受够了,实在不敢再押宝在民进党身上。

  马淑静指出的两岸经贸松绑是台湾经济复苏的最大最好政策,谢长廷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所以,估计在最后的选举冲刺时间,谢长廷会不顾一切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出牌,同时努力遮掩经济政策的保守与被动。经济政策竟然成为了谢长廷的政治软肋。

  2008年2月14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