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美国对华四不做 接触政策获回报



  美国对华一段时期来都奉行遏制与接触两手政策,过去遏制占上风,现在接触似乎日益抬升。日前,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公开宣称美国对华有四件事不做,大有接触政策已占上风的味道。 

  美国驻华大使雷德日前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演讲时说:「有四件事美国不会对中国做。首先,美国不会遏制中国;第二,美国不会分裂、西化中国;第三,美国不会利用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来破坏中国;最后,美国不会把中国变成美国的『镜子』国家,中国就是中国。」 

  雷德开门见山就表示美国不会遏制中国,其后三点其实还是关于不遏制中国的具体补充。雷德这样大声地宣布,不是他心血来潮的胡说,布什政府当前最为忌讳的是其对华政策被别人指责为遏制中国政策。不遏制中国,是美国政府统一的外交口径。 

  如在2005年11月19日,《纽约时报》社论文章中称,布什政府正在对中国实行「新遏制政策」。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埃尔利在21日立即进行辟谣指出,这一说法错误解读了美国的对华政策。他说,美国认同中国是个崛起的大国,与其说中国是美国的对手,还不如说中国在许多方面是美国的伙伴。美国寻求让中国融入国际体系,扮演一个积极和建设性的角色,共同维护世界的安全和繁荣。美国前助理国务卿詹姆斯 ·凯利也公开表示,《纽约时报》的社论是错误的,美国不执行对华遏制政策,美国追求的是对华接触政策,他不明白《纽约时报》的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歪着脖子说。 

  由此可知,雷德作为驻华大使,他的讲话必须完全符合美国政府的统一口径,也由此可知,美国对华政策以接触为主的势头继续上升,没有减缓。 

  在克林顿执政前期,实行对华全面遏制政策,但毫无作用。在美国智库美国传统基金会、进步政策研究所(与民主党关系密切)力促之下,克林顿在执政后期开始实行对华接触政策。但是,所谓对华「接触」政策本身也有最后要控制中国的潜在含义。专家认为,「接触」一词是从英文「Engagement」译过来的。而「Engagement」就有「锲合」、「约束」等的含义。美国人选择这个词,煞费苦心。 

  此后,美国对华政策在遏制与接触之间摇摇摆摆,走得很艰难。国际问题专家很难找到最贴切的词汇来衡量。尽管布什政府反覆宣称对华不遏制,但是专家们都抱着怀疑的态度。 

  美国史丹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法伦海特在2006年3月撰文指出,华盛顿3月16日发表了一份题为《新国家安全战略》的报告。据报载,这份新出炉的报告列出了美国未来外交政策的大致走向,供美国国防、外交及其他官方机构制定政策时「作为指导方针」。细读这份报告以后可以发现,同过去数年相比,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仍然没有大的变化,还是接触加上遏制。说到政策上的「微调」,倒也不是没有,显示坚持「接触」的意向仍然体现在政治层面上,而加强「遏制」的行动则更多地体现在军事层面上。法伦海特的发现,不是新大陆! 

  美国其实很难彻底摆脱对华遏制与接触并举的政策,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国内部的政治斗争,对华政策成为最重要的斗争之一。但是,有可能在斗争中找到一个共同的过渡空间,使得接触政策占上风。 

  专家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思潮中主要的两支是所谓的「接触派」和「遏制派」。「接触派」主要由国际主义(相对于孤立主义)自由派和有商业利益背景的保守派构成,这两股在美国政治光谱上遥相对立的势力在对华政策共识下成了奇怪的同路人。这两派对华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对中美实力对比较为客观的估计,即中国的实力与美国相差甚远,在相当一段时期不会构成对美国的挑战或威胁。它们随后从各自不同的政治逻辑推出了应当加强同中国接触、往来而不应对其孤立、遏制的结论。 

  应当说,布什政府巧妙地抓住了这一机遇,强化了对华政策的接触面。布什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使得美国获得大利,获得重大的回报。 

  一,美国获得了与中国在国际秩序安全、亚太战略安全全面合作的重大回报。中国不仅没有挑衅美国战略,而且给予积极配合,努力采取措施稳定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在亚洲承担和平发展的使命,努力起到维护亚洲的安全与和平的作用。 

  二,美国获得了与中国加强经济贸易合作,获得更大市场,获得更大发展动力的重大回报。中美经济利益已经形成重大的国家利益,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中国。英国说,这是100年来,美国最离不开中国的时候。此言可谓入木三分。

  三,美国获得了与中国进行广泛合作机遇的重大回报。中国对此态度非常积极,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曾说,作为利益攸关方和建设性合作者,中美应就事关世界和平稳定和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话,深化合作。双方应继续就亚太事务加强磋商与合作,共同维护和促进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双方应充分发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中美商贸、经济、科技联委会等机制的作用,推动两国经贸合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并继续加强反恐、防扩散、防务、能源、航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青年等广泛领域的交流合作,全面推进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求同存异」雷德演讲时用中文强调。他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中国总理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态度,两国最终共同发表了上海公报。「美国将中国看作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就像布什总统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强盛、稳定和繁荣的中国,也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雷德这位精通亚洲事务的美国外交官会说熟练的普通话,是美国驻华任期最长的一位大使。  

  「求同存异」的确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块重要基石,也是美国对华政策中接触成份能够超越遏制成份的重要因素。但是要指出的是,「求同存异」要放置在发展的潮流中,才会有生命力,同的因素会日趋增强,异的因素会日趋减弱。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8月1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总统特别代表、财政部长鲍尔森时说,中美关系的发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对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了重要影响。中方愿与美方一起,进一步加强战略互信和互利合作,妥善处理彼此关切的问题,不断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取得新的进展。 

  胡锦涛的「不断拓展双方的共同利益」提议,这是最有利于美国扬弃遏制思维、全面提升接触层次的最好的方法。

  2007年9月10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