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两岸三通 香港需要惊慌失措吗?



  两岸大三通终于实现了,在两岸一片欢腾之际,香港有人却愁上眉头,为什么呢?因为两岸大三通对香港的运输业、旅游业有一定的冲击,两岸经香港中转的人与物大大减少。于是乎,香港独输论弥漫,很有一些惊慌失措的味道。事实究竟如何呢?难道香港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 

  据香港机场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两岸自今年7月开始周末包机直航后,香港客货运量连续下跌4个月,最新公布的11月客货量分别仅有380万人次以及30万公吨,同比下跌5.6%及18.7%。我们相信,大三通之后的数据,更将下跌。所以,如果说大三通对香港经济没有冲击,那是不实事求是的观点。 

  那么,两岸大三通对香港经济的最大影响在哪几个方面?社会舆论认为: 

  第一,香港的运输业、旅游业会遇到麻烦,损失很大。据香港旅行社协会评估,每年经香港转机往内地的过境旅客,或将下跌100万人次。香港贸发局副首席经济师邱丽萍则估计,会有5%经港的台湾旅客及20%经港的台湾空运货物受影响。据《两岸空运直航协议》,固定包机由目前的36航班扩大为108航班,开放航点由5个增加为21个等等。香港与台湾往返的「黄金航线」势必因此而被取代。  

  第二,香港的中介地位会受到影响。香港理工大学中国商业中心主任陈文鸿对香港的中转地位亦持悲观看法,香港的中介角色会直接受到冲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陈恩教授说,去年1月至11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接近3000个,累计吸收台湾直接投资453.3亿美元,其中都是以香港为中介进行的。两岸三通后台商可直接对大陆投资,香港的投资中介作用会大为削弱。

  第三,香港的经济地位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香港的全球最重要的货柜港地位就会受到损害。香港货柜运输业职业公会副主席谢浪估计,三通将使香港的货柜处理量减少5%,香港要重夺全球第一大港的机会更加渺茫。香港物流协会会长黄辅华表示,三通之后,香港一年将损失货柜处理量6%,即超过138万个货柜,以每个拖柜费收1000多元计算,香港物流业界将损失逾13亿元。  

  上述看法都很客观,是对现状的描绘。 

  然而,对任何事物都会有一分为二的看法。香港特区政府、社会舆论也保持很乐观的看法,比如: 

  一,针对香港运输业、旅游业受到冲击的问题,香港政府评估后认为,三通后两岸虽然开放不少港口,但获准经营的船舶均须属两岸资本,并挂方便旗或在香港注册的船舶。对于扮演中转角色的香港而言,虽然会带来一些冲击,但对货柜航商及散装货航商来说,却是利多于弊,而对香港航运服务如船舶注册、保险等也应有正面影响。港府旅游事务专员方舜文说,台湾旅客今后不用到香港转机,短期内会对香港的海空航运业造成影响,但台湾的转机客一般在香港的个人消费只有200元港元左右,而来港旅游或商务的台湾旅客每人平均消费超过5000港元,业界应拓展台湾旅客,可减低转机客不经香港的影响。国民党秘书长吴敦义也表示,不认为台客会从此不再到香港,只要香港继续是购物天堂,提供优良的金融及专业服务,仍可「留客」。  

  二,针对香港中介地位受损的猜疑,亚太台商联合总会总会长潘汉唐指出,台商看中的并非香港中转站功能,而是香港市场的本身潜力。香港业界过去仅将自己定位为桥梁和中转站,做法近乎保守,因此他希望香港尽快进行重新组织(re-organize)、重新建构(re-structure)和重新定义(re-difine)。 

  三,针对香港的经济地位会不会受到损害的问题,香港特区政府表示,非常支持两岸实现三通,中长期将有助于巩固香港作为亚洲区内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凭香港拥有的竞争优势,包括稳健的金融体制、健全的法律制度、自由的资讯平台和专业的服务配套等,今后香港可在两岸企业融资和提供高增值服务方面扮演关键角色。发言人又表示,随着两岸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日趋密切,以及两岸经济进一步发展,香港必能受惠,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服务业中心也能发挥更大效用。 

  在此,我们注意到,香港特区政府的主要官员并不悲观,在关于两岸三通实现之后香港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方面,所言所行堪称有思考、有对策、有计划。香港特区政府的基本态度、基本看法应该是:短期有影响,长期有利益。也就是说,香港特区政府的评估结果是:「短期受损长远有利」。对此,我们要为香港特区政府喝彩,这样务实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危机中找到转机、赢得生机的积极问政、行政态度,值得肯定。 

  我们的基本观点如下: 

  一,两岸大三通是大势所趋,是不可以更改的,香港只能顺应大势,因势而上,再造生机。这是基本原则,这样的基本原则是不可以动摇的。任何地区,如果把自身经济的发展构建在区域的冲突或者对峙、封闭之上,是不可能长久的,也是不理智的。香港经济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开放、更开放,永远是香港立于不败之地的路线。两岸大三通,给香港带来了更加开放的时代新机遇。 

  二,过去受两岸各种政策的限制,香港与台湾的交流、香港在两岸关系中的地位,一直处于重形式而流于空泛内容的阶段,港台经济根本没有达到密切化的境地,大量的经济合作机会尚没有开发出来。两岸大三通之后,原来没有的机会,今后全部都展开了。如何改变单一思维,把台湾市场纳入到香港投资合作的版图,有待努力,机遇多多。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关焯照说得好,中长期来看,随着两岸经贸合作增多,预料未来两地在金融、旅游及各方面的交流也将增多,带动大中华区域的经济活力,届时香港也可分一杯羹。 

  三,两岸大三通最大的好处,是催促香港特区政府主要负责官员以及社会专业人士转换脑筋,必然有利推动香港经济向更新、更有活力方面转型。香港必然会更加重视自己在两岸大格局中的独特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只要思路打开,机遇就来。 

  特首曾荫权日前说,现在全球经济正在整合,有利中国内地扩展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香港可以藉此抓紧机遇,成为中国内地的人民币结算中心:「我们一定要证明给国家看,更加加深用香港市场做人民币交易,包括结算方面,不能够增加国家在金融市场的国际风险,这是重要的元素,我有信心香港可以做到这方面,一方面可以扩张到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量,也不会增加国家在金融方面的风险。」 

  仅此一项,如果做到了,香港在两岸、尤其在港台金融合作之中,能获多大的利益啊!抓住两岸大三通的机遇,重新出发,背靠大陆,面对台湾,占据两岸经济贸易的制高点,视野无限、商机无限。香港需要惊慌失措吗?

  2008年12月27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