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国际客家学术硏讨会论文集》,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作者:许化鹏,乳源瑶族自治县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副主席。
乳源,地处广东省北部,南岭山脉南麓。这个山清水秀的粤北瑶乡,便是我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的祖居地。一代将星在巴蜀大地升起之前,他的祖先已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香火相传。
一、朱氏乘“湖广塡四川”移民大潮,由西京古道入川
乳源北与湖南省宜章县为邻,南与英德市接壤,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属山区丘陵地区。乳源今是一个瑶族自治县,有20.4万人口,其中11%为少数民族,其他均为汉族,都是客家人,是一个客家人聚居的县份。乳源历史悠久,气候宜人,交通便利,今有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古代,早在两千年前的东汉时期,就有一条从中原通往岭南、经过乳源的大道谓之“西京路”,后称“西京古道”。
在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个王朝交替之际,四川成了数十年战乱的主战场,导致人口鋭减,地旷人稀。清王朝在开国定鼎之后,急需恢复西蜀粮税大省的地位,为解决劳动力和粮食生产的问题,颁布了“招民复业,招民垦荒”等一系列特殊政策,从而掀起了一个东南人口大规模向“西蜀”四川大移民的热潮。清康煕中、后期,大批东南移民相继入川。这次移民入川,民间俗称为“湖广塡四川”(湖广,即当时的湖广省,包括今湖北、湖南辖地)。在乳源西京古道边的梯下朱家陇村居住了200多年的朱德元帅的祖先朱仕耀,就是在这次“湖广塡四川”的移民大潮中,于清康煕五十三年(1714年)离开祖居地梯下朱家陇村,携带家眷沿着西京古道北上移居四川的。
有学者认为,粤、闽、赣之民移居四川主要有四条路线:第一条路线是从湖南、湖北进入川东三峡入川,即取道湖南郴州→邵阳(宝庆)→常德→从湖北恩施→进入三峡→重庆→广汉、成都。第二条路线是从广东北部→湖南汝城→上行到桂东→酃县→茶陵→丰陵→浏阳→平江→岳阳,从长江入川。第三条路线是从广东、湖南的边境取道贵州入川。第四条路线是从粤东、闽西进入江西再转入湖广省境内沿长江入川。朱德元帅的祖先朱仕耀入川前居住在乳源县梯下的朱家陇村,就在西京古道边上,交通条件十分便利。沿着西京古道北上100多公里即是湖南宜章,接骑田岭湘粤古道40多公里到郴州。北上到达川东后转入广安、仪陇。
有史料记载,当时客家“移民方式”中,有举家一次移民和分批分段移民,移民的信息传递是通过同族的血缘关系和同籍的地缘关系而传递。当某家人某地人在四川的一个地方落业后,就会不断牵引来原籍的同族的新的移民群,在新的土地上聚族而居,聚籍而居。据调查,今仪陇县的客家人多半是来自粤北韶关地区。朱德故里仪陇马鞍的客家人,大多数是乳源、乐昌迁去的。至今,许多人“乡音未改”,仍能说一口乳源本地客家话。
二、宗谱记载朱德祖先迁徙过程
乳源县梯下朱家陇村,是朱德祖先朱仕耀入川的始发地,在入川之前,朱仕耀的祖先在龙溪、梯下已经居住了200多年。今存四川省仪陇县档案馆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朱氏宗谱》载:
“朱氏世居延平府龙(尤)溪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尤溪县),自元祚终。大明经世于成化初年,朱聪一郞居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生朱万一郞。父子住居数十余载,于是父子商议,此邦不谷,不可以居。然后迁移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树坪,爰居后移梯下居住。予再三披览,见其发源于沛国沛县,累世相传。察其来历甚详,其事不虚,虑其世远失其根脉,遂序其来由,使后世一览瞭然,子孙咸知,尊祖敬宗,识其根本源流耳。”
宗谱中有字辈排行:
“计开广东乳源字派(辈),发福万海从(崇)事(仕)克,有上成文化朝邦。世代书香庆永赐,贻谋继述耀前章”。
宗谱还记载了自闽迁粤祖先的安葬地址以及入川始祖朱仕耀的有关内容:
“朱聪一郞、林氏,夫妻同葬梯下上坳岭。”
“朱仕耀,自康煕四十五年甲午(康煕甲午应为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春,携带家眷移居四川顺庆府广安州龙台寺居住,卒葬于龙台寺李家岩坎上。林氏婆所生四子:开先、满先、兰先、文先。母子迁居仪陇梁惠山居住,数载后又迁马鞍坝(场)琳琅寨坎下居住置业。林氏婆卒葬于罗村溪大屋湾张姓共坟茔。”
宗谱记载了朱氏自闽迁粤始祖朱聪一郞与长子朱万一郞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1465-1521年)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徙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龙溪枫树坪(今已被南水水库淹没),后又移居梯下朱家陇。朱聪一郞配林氏夫人,殁后夫妇同葬于乳源县梯下的上坳岭。朱万一郞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随父迁居广东韶州府乳源县,配张氏夫人,殁后夫妇同葬于梯下会众墩。从明成化至正德年间朱聪、朱万父子自闽迁粤,在乳源县龙溪枫树坪、梯下朱家陇定居200多年后,至清康煕五十三年(1714年),朱仕耀“携带家眷移居四川”,初定居于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李家岩,后再迁至仪陇县马鞍场琳琅寨。朱仕耀与林氏夫人有四个儿子,即开先、满先、兰先、文先。今在仪陇县的朱氏族人,是朱仕耀第四子朱文先的后裔,即朱德元帅的祖先。
孙晓芬编着的《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一书中,关于朱德的祖籍家世一文记述:
“朱德的祖先原是广东东(北)部的韶关县(韶关市乳源县)客家人。在清初的‘湖广塡四川’的人口大移动时期进入四川北部,时间大约在康煕三十九年(即1700年)左右。最初在广安营山县一带流动经营小生意。到了清雍正末年,朱氏入川的第三代(实为第二代)朱文先,由他带着四个儿子迁居到大湾定居,世代务农”。文中记述,到了第六代朱邦俊(朱德的祖父)时,朱邦俊与妻潘氏生育四子:世连、世林、世和、世禄。朱德是朱世林与锺氏的第四个孩子,原名朱代珍。朱德生父(朱德曾过继给伯父朱世连)朱世林墓,在四川仪陇县周河乡(原名双龙乡)梁山村锺家湾小山下,墓碑文刻:“朱氏籍起粤东(北),分支蜀北,自先世文先公移居兹土,世业农,数传而至于公”。
三、川粤朱氏后人共同续修新族谱
在朱德元帅祖先离开祖居地入川后的290多年中,远在西蜀的朱氏后裔,始终不忘祖籍,他们与所有的岭南人一样,落业西蜀的前几代,与原乡有着密切的联系。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朱氏族人曾经往返于西京路上,两地宗亲共同续修族谱。但由于清嘉庆初年起,四川境内白莲敎起事及清廷对其的镇压,战乱数年,定居蜀中的朱氏族人回原籍受到诸多限制,渐渐失去了与原乡的交流和联系。至2000年,朱德元帅的堂侄孙,时任重庆市九龙坡区城市建设局工委主任、高级工程师、离休干部朱香儒,千里寻宗,来到乳源寻根问祖。他们根据至今保存的清同治十年(1871年)《朱氏宗谱》中所记载的地址,找到了在乳源的同宗共祖的朱姓族人。同宗族叔一见如故,互相交流,互通情况,查族谱,拜祖堂,有时还用客家方言对话。在乳源朱氏族人的带领下,一起到梯下朱家陇村遗址考察,对祖居地和周围的緑水靑山感嘅万千。2003年6月,乳源朱姓族人前往四川仪陇探望同宗族叔,两地宗亲共同续修新的《朱氏族谱》。
四、时过境迁,一代伟人心系祖籍根
在朱德祖先自乳源县梯下朱家陇村迁至四川仪陇起,至今290多年,斗转星移,时过境迁,无论是原祖居地的乳源梯下或是入川定居后的仪陇马鞍场,除了地名没有变,旧时的一切都已弃旧换新了。
龙溪枫树坪,梯下朱家陇,明清时期属乳源县东厢都,民国改乳源县二区,新中国成立之初仍叫乳源县二区,1955年改为芦村坪区,1963年改为龙南公社。1958年国家在此建起今广东省第三大水库南水水库,今属东坪镇辖区。在南水水库未蓄水之前,龙溪、梯下是一处高山峡谷地带。这里,北是梯云岭,南面是腊岭,东边是大瑶山,西面五指山,四面群山环抱。峡谷地带南北长20多公里,村庄密集,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西京古道贯通其间。1969年2月南水水库蓄水,旧时的“渔米之乡”变成了“人工湖泊”。几百年前的祖先居住地被湖水淹没在水底,只能根据露出水面的山峰隐约辨别出其原来的位置。枫树坪位于郭家岭北面山麓,若在今东田村对面新坪(石)乳(源)公路炸山开路炸出的大缺口处西望,约500米处的湖中山峰即是郭家岭,岭北山麓就是旧时的枫树坪。旧时枫树坪北与上、下塘背村基本形成“三点一线”。梯下朱家陇村在梯云岭下,位于今梯下村委会东北面约1公里处,此处在南水水库最高水位时才能浸水,一般情况下水库水位不高浸不到水,村址还可以看到旧时屋基,砖头瓦砾。离村址南约300米,今建有一座“银龙”水电站,村址西北面约300米处是曾家和太和林村遗址,残墙断壁和爬满靑藤的古堡,在荒草的掩映下,依然飘散着远古的气息。北约1公里处,西京古道梯云岭段保存完好,在村庄遗址北望可以清楚地看到山崖处陡峭的云梯石级,看到石级之上的云梯祠古庙。巍巍梯云岭,靑山依旧。
“云水苍茫异地久栖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祖辈移居四川的朱德元帅,始终心系祖籍根,他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一开始就吿知世人:“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伟人敬宗睦族的美德给祖居地的乳源人民以莫大的鼓舞。伟人的丰功伟绩千秋永存,他伟大的一生将永远受到祖居地人民、全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友好国家人民的敬仰!
西京古道载着伟人的祖先,从岭南载上西蜀,从乳源载至仪陇,从梯下载进马鞍。乳源也因此而留下了一页闪光的历史和文化,她必将随时空永远载入史册。
附:朱德简介
朱德(1886—1976年),原名朱代珍,又名朱建德,字玉阶,四川仪陇县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他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曾在滇军中任旅长。他为追求救国眞理,1922年赴德国留学,同年在德国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从事革命活动,被德国政府驱逐出境。1925年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被派往川军做争取杨森的工作,并参与领导泸(州)顺(庆)起义。1927年在南昌创办军官敎导团,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1928年1月,他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举行湘南起义。同年4月率部转移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1930年起,他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总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等职。和毛泽东一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1933年春与周恩来一起指挥一方面军挫败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1934年1月,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此后历届中央全会均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0月参加长征。他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并同毛泽东、周恩来等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采用灵活的运动战,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长征途中对张国焘的分裂红军和叛党活动,进行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总司令),率领八路军深入敌后,转战晋、冀、鲁、豫等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和扩大抗日根据地。1940年5月返回延安,协助毛泽东指挥全国各抗日根据地的抗日战争。同年冬,首倡“南泥湾政策”,对发展大生产运动,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宁边区的封锁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协助毛泽东组织指挥多次重大战役,取得瞭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国后,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晓芬编着《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2]《韶关客家》,韶关市第一届客家文化硏讨会论文集(一),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
[3]《乳源文物志》,乳源文物志编辑出版工作办公室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4]《仪陇揽胜——朱德故里纪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
[5]《朱德故里马鞍》,中共马鞍区委,马鞍区工作委员会,政协仪陇县委员会马鞍联络委员会,2000年9月编印。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