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大地》(双周刊)2008年第10期,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2008年10月出版。
作者:邬宝华,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赖南坡,简介见本书第72页。
“空谈误事,实干兴业。”緑水环绕的东阳光高科技园厂区,一幅巨大的标语夺人眼球。自1998年扎根乳源,不过短短10年时间,东阳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
如今的东阳光已经形成以高精铝箔和氯碱化工两大产品为主导,涵盖磁性材料和电子元器件的高科技股份制企业,是全国最大的化成箔和亲水箔生产企业,成为格力、美的、松下、三星等国内外著名厂家的重要材料供应商,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大型高科技企业,经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发改委授予的全国100家产业化示范基地之一。
“围墙内”的事企业来办,“围墙外”的事县里来办。在东阳光10年的生产经营中,乳源县给予了大力扶持,在县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乳源每年拿出数百万元用于奬励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这也使得企业能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东阳光也成为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企业的典范。
全县一盘棋
论及自身的迅速崛起,东阳光的管理者无不称赞乳源精心营造的良好投资环境和精细贴身的“保姆式”服务。
10年来,东阳光以化成箔的发展为契机,先后开发了空调器用亲水箔、真空镀膜、电容器、磁性材料、光箔、机械设备等八大系列产品,产值以平均每年80%的速度增长,企业从当初占地不足百亩的工厂发展成为今天占地达3000多亩、员工超过5000人的高科技工业园区。2007年,东阳光实现销售收入 40多亿元,创利税4亿多元,上缴税收1.8亿多元,其中在乳源上缴税收1.4亿多元。
作为乳源招商引资的一幕重头戏,东阳光进驻乳源,不能不提到银源公司,其在当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年增容费国家规定可收每千瓦时90元,但有的县只收30元,时任乳源县委书记的王功荣则更干脆:乳源不收增容费!0.4元的电价保本价,也在“以引进为原则”的思想指导下,达成“从0.398元/千瓦时起步,6年内依次递增,但最高不超过0.45元”的协议。谈判于下午在县政府二楼进行,到签完合同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多。东阳光的董事长张中能很高兴,要知道,东阳光年耗电量1亿多千瓦时,每度电节省1分钱,这一年下来就是100多万元。
2002年,东阳光扩产。此时电价又降回到0.398元,幷且以后不再提价!县委、县政府又作出承诺。对外资企业的电价优惠,其承受的支点唯有银源公司。而为了东阳光的一期线路和变电扩容,银源公司还投资了600万元。幷且厂内线路由他们自己设置,公司不搞垄断,这在国内恐怕又是首创。与此同时,自来水公司不惜牺牲局部利益,顾全大局,以生产用水0.812元/吨、生活用水0.85元/吨的优惠价格,按时保质保量为东阳光供水。
全县一盘棋的思路谋划及整体推进,拉动乳源县域经济步入快车道。
一个厂带活一个山区县
小河有水大河满。由于东阳光的强力带动,2002年,在广东省16个山区贫困县中,乳源率先实现了工业产值超农业产值,产业格局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东阳光5000余员工中,一半以上都是乳源本地职工。
2003年7月,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视察东阳光,他感叹乳源作为贫困县,居然引进了这样的一个大民营投资项目,创造了山区发展的奇迹。由此,黄华华省长也指出:乳源东阳光的发展,是“一个厂带活一个山区县”的典型。
产品畅销的东阳光集团近几年成了全国各地争相要求投资的香饽饽,有些地区以十分优厚的条件拉东阳光迁址。但东阳光董事会最终决定把公司二次创业的主战场放在乳源。如果说1998年东阳光来乳源是为丰富低廉的水电资源所吸引,今天则是因为几年来乳源为招商引资创造了极为优越的综合环境。
如今,东阳光已经拉开在乳源二次创业的大幕,力争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工业产值实现1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