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乳源过山瑶之独特魅力

  瑶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300万,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福建等省区。瑶族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而且主要居住在山区,以从事山地农业为主。乳源瑶族在远古时代或诞生之初为逃避自然灾害、战乱龢民族歧视,为了生存,而生活迁徙多变,“耕作一山又移一山”,过着刀耕火种森林狩猎的苦难而漫长的岁月,故称“过山瑶”。

  乳源过山瑶古老而神秘,在悠长的岁月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形成了特有的习俗,闪现独特魅力。

  一、必背,世界过山瑶先民的集散地

  据考证,今旅居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部分瑶族人,是明代由于战乱而由广东的乳源、连州、乐昌西山(今乳源必背镇),湖南的江华等地陆续西迁进入广西、云南,然后跨越国境继而在越南、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地居住。20世纪70年代初,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一再发生动乱,这些瑶人中的一部分逃到泰国后作为难民被联合国难民署安置到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地居住。目前,美国有瑶族3万多人,法国有1000多人,加拿大有2000多人。广西金秀、田林,湖南的江华、蓝山,云南的河口以及广东连南等地的部分瑶族人也自称他们的先祖是明代由乳源瑶山西迁而去的。这充分说明乳源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上是古代瑶族先民的重要集散地。“过山瑶”祖辈都生活在乳源群山之中,世代都走着“过山”的迁徙道路,无论在县内或省外,以至漂洋过海,远涉异国,都是如此,可谓乳源所特有的一道人文风景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必背瑶山成为世界瑶族历史文化研究探源的焦点,先后有多批国际专家学者莅临考察,美国、泰国、越南等地瑶族代表前来寻根问祖,在必背镇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根。

  二、瑶山,孕育过山瑶文化的宜人风景

  乳源过山瑶聚居的地域,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空气,这里的阳光……这里的一切,乃孕育过山瑶这个古老民族独特文化的神秘土地。

  必背瑶寨群峰逶迤,峰险、石怪,悬崖倒挂,壁立千仞;每到雨雾天时,飘渺的乳白色云雾时而笼罩山顶,时而环绕山腰,时而从山涧腾起,时而消失于莽莽林海,形成一幅幅美不胜收、令人心胸开阔,目不暇接,好一处“翠竹千竿芳草碧,清溪十里树笼烟”的自然景观。川流不息的杨溪河婉转曲折于崇山峻岭的山脚之间,顺流东去。沿河緑树婆娑,怪石突兀,奇峰异景,连绵不絶,真是“俯看一江风物,远眺万山峥嵘”。

  黄龙景区群峰滴翠,层峦叠嶂,座座雄风大展,赤壁倒悬,险峻无比。该景区属石英砂岩的高山峡谷地貌,有黄龙、黄凤、神女问金龟、酒壶石、笔架峰等众多独特的景观。且处处可见青松立于岩石侧、峭崖边,飘逸的修竹,恬静的河水,大山的豪放,丹崖的刚烈,构就了一幅幅如诗的山水图画。

  “鳖背”位于必背镇政府左侧,一座形状酷似乌龟的小山睡卧其中,山脚下一注溪流缓缓流过。“鳖背”的四周青山环绕,緑树簇拥,站在高处俯瞰,“鳖背”如仙境瑶池。“鳖”以其强大的支撑力而成为古代建筑中力驮石柱、石碑的神兽,当地更传说建房以“鳖背”为基,则子孙代代无拖累。因此,“鳖背”四周都建起瞭风情浓郁的幢幢楼房。

  过山瑶民俗文化陈列馆耸立在必背镇政府隔河相望的半岭山脚下,杨溪河岸边。馆的一侧筑起了古香古色的瑶寨吊脚楼,古乐悠扬的瑶家园舞曲和原生态瑶族歌舞令游人流连忘返。

  三、拜王,瑶族最隆重热烈的歌会

  “拜王”即“拜盘王”,是瑶族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拜祭仪式。“盘王”即祭拜传说中的盘瓠,为瑶族先祖。相传盘王某天上山狩猎,不慎被羚羊触下悬崖而身亡。儿女闻讯,捕到羚羊,剥羊皮制成长鼓,愤而起舞,纪念盘王,此亦为瑶族小番鼓舞之由来。从此,瑶族人每年农历十月收冬后举行祭祀盘王的拜王歌会,并逐渐演变成盘王节,成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籍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拜盘王”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需时三天三夜,各地瑶人翻山越岭齐聚一堂,祭祀、歌舞,热闹非常。其内容主要有请神、祈福、唱盘王歌。拜王仪式由瑶族师爷主持,议程有请神、敬献、调神、挂灯、抛兵等,所用祷词、咒语奇特,极具神秘色彩。仪式结束后即唱盘王歌,歌謡曲调悠扬,歌词长达3000多行,内容广泛,涉及瑶族传说、祭祀及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拜王歌堂里尽情歌唱,“娱神乐众”,风情尽显。

  作为一项最具民族风格的传统仪式,“拜盘王”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于2008年1月编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盘王》专辑),至今仍为国内及海外瑶人所传承。其内容不断延展,融汇了瑶族历史、文化、习俗、信仰、道德、知识技能等各个方面。目前,国内13个瑶族自治县相约,集中轮流主办大型“盘王节”活动,在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及海外瑶人中影响甚巨。

  四、歌舞,经久不衰的过山瑶神韵

  瑶族在远古时代就有了民族起源的神话传说。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就有盘瓠神话的记载,除盘瓠神话外,瑶族反映本民族远古社会生活的神话,还有《盘古开天地》、《伏羲子妹造人民》等,且多以民间歌謡形式流传下来。因此,歌謡在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可谓源远流长。

  瑶族歌謡内容丰富,有讲述天地万物起源的创世歌,有记载本民族历史的古歌,有表现劳动生活的狩猎歌和农事季节歌,有祭祀用的乐神歌,有赞颂反抗斗争用的革命斗争歌等。民间流传的生产歌、酒歌曲调平缓而喜悦,苦歌、哀歌悲痛深沉,情歌欢快动人,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瑶族音乐、舞蹈与其民间歌謡一样,均起源于劳动与宗教,其著名舞蹈有小番鼓舞、铜铃舞,是祭天祈福、祭祀盘王的大型舞蹈。民间盛行的舞蹈还有狮舞、草席舞、铙钹舞、花棍舞、上香舞、求师舞、三元舞、藤拐舞等数十种。

  古老文明的瑶族歌謡歌舞,至今仍在乳源瑶山流唱不断,经久不衰。乳源瑶乡,被人称为“歌舞之乡”。

  五、瑶绣,诠释过山瑶“五彩文化”

  五彩瑶绣是过山瑶独特的传统技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録。过山瑶男女老少传统服饰如帽、头巾、上衣、腰带和围裙上都有手工刺绣的各式图案,其花纹和谐美观。

  瑶族妇女都会刺绣,闲时针不离手,平时亦将刺绣所用的材料以长巾包裹,悬于身上,在外耕作放牧之余,即将材料取出,忙里偷闲,穿针引线。她们可以在不打底稿的情况下,即兴把人物、花鸟尽收线底,绣出一幅幅精美的图案,令人赞叹不已。瑶绣是配色绣,用的色线是红、緑、黄、白和黑5种。刺绣用的底布,一种是白色,一种是蓝黑色即俗称的蓝靛布。其刺绣手法别具一格,是从图案的反面进行穿针刺绣,绣的过程中完全不看正面。这种刺绣技术难度较大,而绣出来的花纹图案也独具特色,只用5种色线即配绣出鲜艳夺目的五彩图案。瑶绣是过山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积累形成的传统技艺,反映了瑶族的历史、家庭、宗教和生活等方面,是过山瑶“五彩文化”的缩影。2007年11月22日,在乳源“十月朝”风情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上,“瑶岭长歌·过山瑶历史文化百米刺绣长卷”工程正式启动。在全县瑶族妇女中精心挑选出38位熟练刺绣工艺的高手,经过整整一周年夜以继日的艰苦努力,2008年11月8日,一幅长100米,宽1米,中间无缝接的长卷刺绣作品,在乳源瑶族自治县成立45周年庆典上完成最后一绣,成为一部反映过山瑶历史起源、迁徙游耕、传奇故事、山川风光及现代化发展变化等的瑶族风情史诗巨作。  

  六、习俗,撩开过山瑶风情的神秘面纱

  瑶族因地域偏僻,其宗教、婚姻、节庆等信仰习俗颇具神秘色彩,引人遐思。

  度戒。度戒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的一种习俗。瑶族男女长到十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男孩到了十六七岁要经过度戒。瑶族不认为18岁是成人的年龄,在他们看来,年龄无论大小,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就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可以担任全寨的公职,获得男性人生的社会价值。昔日,度戒是瑶族男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课,比娶亲嫁女还要隆重。

  婚姻。旧时瑶族青年男女恋爱婚姻较为自由,利用节日、集会和农闲串村走寨的机会,通过唱歌形式寻找配偶,双方合意,即互相赠送信物,亦可开始像夫妻一样生活,所谓“各自配合,不由父母”。也有需征求父母同意,请媒说合的。20世纪80年代之前,瑶族一般不与外族人通婚,尤其不与汉族人通婚,传说与汉人通婚死后骨头会变青色,被视为不吉利。这些婚俗,在90年代后都有了较大改变,随着现代文明的普及,瑶族人的婚俗观念已发生质的变化。

  节日。瑶族既融合吸收了邻近汉族人的节日,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节日。春节同样是乳源过山瑶最隆重的节日,穿最好的衣服,拿出一年的积蓄,花在这个节日上。农历的七月十五,是瑶族的“鬼节”,过得也很热闹隆重。农历的十月初一,名曰“十月朝”,在每年只能种一造粮食的瑶山,每年农历十月初即为庆祝丰收的一个节日,可尽情品尝新收的粮食,因此,也叫“尝新节”。

  七、檏实,过山瑶千年不变的优良风尚

  解放60年来,乳源过山瑶从封闭、落后的传统社会逐渐走向现代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支撑一个民族顽强生存发展的优良传统却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商业气息的环境中,其纯檏诚实、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以及重信义、守诺言等优良风尚更显珍贵。

  “深山看大树,瑶族看老人”。过山瑶老人在社会上极受尊重,寨内许多事务均由长者商议决定,节日喜庆宴席,必请老人坐上席,好酒好菜侍候。瑶族团结互助慰然成风,猎获的猎物不论男女老少见者有份;公众事务如架桥、修路、修水利等,全村男女老少齐齐出动参加;婚丧喜庆、建房乔迁,亲朋邻居主动相帮;农忙时节,劳力充足的家庭会主动到劳力少的家庭帮工而不求回报。瑶族人檏实,守信,事无巨细,凡是作过承诺的事,从不食言,从不反悔,这一点深得当地汉族同胞的称赞,不少汉族人与瑶胞结成“同年”,亲如兄弟,有难相帮,有苦同当。瑶山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对远道而来的客人,不论汉人瑶人均热情招呼,以最好的酒菜招待;门不闭户,路人远道赶集或耕作经过,如有需要,可自入路旁无人在家的瑶胞家中,自己取米做饭,日后可自动奉还,也可不还,主家不会介意。过山瑶坚信“非己之物莫取”的信条,偷盗行为极少发生,各家的家禽、牲畜、谷物、农具等置于村头草棚、谷仓均不用上锁,在外劳动或赶路,将衣物、饭包等放置路旁,打个草结作为记号,不用担心会被人拿走。偶然在山上发现野生蘑菇、野蜂窝(蜜),只要在上面放上一扎青草或在旁边插一树枝作标记,别人便知此物已有主而不取走。在瑶山,人们真诚纯朴,坦然处世,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现象至今依然常见。

  瑶族,作为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逐步融入其他各民族生活、文化的进程中,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质,同时也不断吸取了其他民族优秀、健康的文化成份,体现出汉文化的共性。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期待乳源过山瑶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各民族水乳交融,交相辉映,绽放更加瑰丽的色彩。

  (本文作者:瑶族,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