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二、寺庙碑铭精选

  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

  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

  陈守中

  本文原载《乳源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作者:陈守中,五代南汉集贤殿谏议大夫。

  此碑今存云门寺碑廊,立于五代南汉大宝七年(964年),高260厘米,宽130厘米,厚22厘米,青石质,晕首,碑额浮雕双龙和方形印,印篆刻“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20字,碑下端有一插碑座的卯榫。碑文为陈守中撰,行修书,孔延津、陈延嗣、邓怀忠等镌石,阴刻。全文近4000字,记述云门祖师文偃禅师经历以及大宝六年(963年)韶州都监军府事梁延鄂奉旨为文偃开塔,南汉王恭迎文偃真身入京供奉并敕赐其谥号和宜升寺誉等内容。字体以楷书为主,夹杂有少量行书和草书,文字规格一般2至2.4厘米见方。此碑是云门寺历时最长的碑刻之一,比光泰禅院碑后立6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字迹清晰。1960年12月,韶关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6月2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好。

  碑文録:

  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铭并序

  西院使集贤殿学士,御前承旨太中大夫,行右谏议大夫,知太仆寺事,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陈守中奉敕撰。

  原夫真空无相,劫火销而性相何来?妙法有缘,元气剖而因缘何起?造化莫能为关键,玄黄不可为种根。乩乎十号之尊,出彼三只之劫。增莫知而减宁睹,讵究始终;望不见而名无言,孰明去往?不有中有,不空中空,非动非摇,常寂常乐。拘留孙之过去,释种圆明;毗婆尸之下生,玄符合契。由是修行道着,相好业成。爰授记于定光,乃度人于摩揭。自是一音演说,二谛宏宣。开八万法门,化三千世界。大乘六而小乘九,慧业难基;欲界四而色界三,昏波易染。所以兴行六度,接引四生。求真者竞洗六尘,修果者咸超十地。尽使昏衢之内,俱萌舍筏之心;大荫人天,俾居净土。其后衣缠白氎,屣脱金沙,示无住之身,现有终之理。于是迦叶结集,阿难澄真,递付心珠,住持法藏。象教远流于千载,觉花遍满于十方。马鸣兴护法之功,龙树显降魔之力。师师相授,法法相承。大化无穷,不可思议。而自我祖承运,明帝御亁。符圣梦以西来,图粹容而东化。金言玉偈,摩腾行首译之文;鹿苑鸡林,佛朔遂身游之化。迨于魏晋,迄至隋唐,达理者甚多,得道者非少。其如历帝历代,有废有兴,未若当今圣明,钦崇教相者也。伏惟睿圣文武隆德高明宏道大光孝皇帝陛下,德参覆载,道合照临,叶九五之龙飞,应一千之凤历。承帝喾有尧之庆,鸿业勃兴;体下武继文之基,圣功崛起。每念八弦纷扰,九土艰虞。耀干戈弧矢以宣威,救生灵涂炭;用文物声明而阐教,致寰宇雍熙。栉沐忘劳,凿大禹之所未凿;造化不测,开巨灵之所未开。庆云呈而甘露垂,嘉谷生而芝草出。其于儒也,则石渠金马,刊定古今,八索九丘,洞穹渊奥;其于道也,则探玄抱朴,得太上之妙门,宝箓灵符,援虚皇之秘决。于机暇既崇于儒道,注宸衷复重于佛僧。是以奉三宝于虚方,福万民于寰宇。绀宫金刹,在处增修;白足黄头,联辰受供。而乃频彰瑞感,显应昌期。矧以韶石粤区,曹溪胜地。昔西来智药三藏,驻锡于曹溪曰:“一百七十年后,当有无上法宝肉身菩萨于此兴化,学道者如林。”故号曹溪曰“宝林”也。二十八祖之心印,达磨(摩)东传,三十三代之法衣,祖师南授。自六祖大师登正果之后,所谓学者如林,天下高僧,无不臻凑者矣。

  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者,则别颖一枝也。大师澄真不浑,定性自然。驰记莂之高名,蹑迦维之密行。慧灯呈耀,智剑发硎。六根净而五眼清,不染不着;四果澄而三明朗,自悟自修。启禅门而定水泓澄,搜律藏而戒珠莹澈。水上之莲花千叶,清净芬芳;空中之桂魄一轮,孤高皎洁。机无细而不应,道有请而必行。固得百福庄严,万行圆满,尽诸有漏,达彼无为。大师讳文偃,姓张氏,吴越苏州嘉兴人也。生而聪敏,幼足神风,不杂时流,自高释姓,才逾丱岁,便慕出家。乃受业于嘉兴空王寺律师志澄下为上足,披经怿偈,一览无遗,勤苦而成。依年具尸罗于常州戒坛,初习小乘,次通中道。因闻睦州道踪禅师关钥高险,往而谒之。来去数月,忽一日禅师发问曰:“频频来作什么?”对曰:“学人己事不明。”禅师以手推出云:“秦时  轹钻。”师因是发明,征而有理。经数载,策杖入闽,造于雪峰会下。三礼之后,雪峰和尚颇形器重之色。是时千人学业,四众咸归,肃穆之中,凡圣莫测。师朝昏参问,寒燠屡迁,昂鹤态于群流,闭禅扉于方寸。因有僧问雪峰曰:“如何是触目不见道,运足焉知路?”雪峰曰:“吽!”其僧不明,举问师此意如何?师曰:“两斤麻,一匹布。”僧又不明,复问何义?师曰:“更奉三尺竹。”僧后闻于雪峰,峰曰:“噫!我常疑个布衲。”其后颇有言句,繁而不书,乃于众中密有传授,因是出会,游访诸山。后雪峰迁化,学徒问曰:“和尚佛法付谁?”峰曰:“遇松偃处住。”学徒莫测,偃者则师之法号也。遗诫至今,雪峰不立尊宿。

  辛未届于曹溪,旋谒灵树,故知圣大师如敏长老以识心相见,静本略同,俦侣接延,仅逾八载。丁丑,知圣忽一日召师及学徒语曰:“吾若灭后,必遇无上人为吾荼毗。”及戊寅岁,知圣大师顺寂,恰遇高祖天皇大帝驾幸韶阳,至于灵树,敕为焚爇,果契前言也。师是时奉诏对  ,便令说法,授以章服。次年又赐于本州军民开堂。师据知圣筵,说雪峰法,牧守何希范礼足曰:“弟子请益。”师曰:“目前无异草。”是日问禅者接踵,其对答备传于世。

  师尔后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奏乞移庵,帝命俞允。癸未领众开云门山。构创梵宫,数载而毕。莫不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晓霞低覆,绛惟微衬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纲轻笼于碧瓦。匼匝尽奇峰秀岭,逶迤皆泼黛堆蓝。泉幽而声激珠玑,松老而势拿空碧。由是庄严宝相,合杂香厨,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庵罗卫之林畔,景象无殊;耆阇崛之山中,规模非异。院主师傅表奏造院毕功,敕赐额曰“光泰禅院”。至戊戌岁,高祖天皇大帝诏师入阙,朝对有容,因宣问曰:“作么生是本来心?”师曰:“举起分明。”帝知师洞韫玄机,益加钦敬,其日欲授师左右街大僧録,逊让再三而免。翌日赐师号曰“匡真大师”。延驻浃旬,赐内帑银绢香药遣回本院。厥后常注宸衷,频加赐赉。寻遇中宗文武光圣明孝皇帝,缵承鸿业,广布皇风,廓静九围,常敬三宝。复降诏旨命师入于内殿供养月余,仍赐六珠衣钱绢香药等,却旋武水,并预赐塔院额曰“瑞云之院,宝光之塔。”师禅河浩淼,闻必惊人。有问禅者则云:“正好辩”。有问道者则云:“透出一字”。有问祖师意则云:“日里看山”。凡所接对言机,大约如此。了义玄远,法藏幽微。化席一兴,岁毕三纪。师于生灭处,在色空中,来若凤仪,作僧中之异瑞,去同蝉蜕,为天外之浮云。于屠维作噩之岁,四月十日寝膳微爽,动止无妨,忽谓诸学徒曰:“来去是常,吾当行矣。”乃命侍者奉汤,师付汤碗于侍者曰:“第一是吾着便,第二是你着便”。亟令修表告别君王,乃自扎遗诫曰:“吾灭后,不得效俗家着孝衣哭泣,备丧车之礼,则违我梵行也”。付法于白云山实性大师志庠。其日子时瞑目,怡颜叠足而化。呜呼!化缘有尽,示相无生,端然不坏之身,寂尔归真之性,慧海虽干于此界,法山复化于何方?峰云惨淡以低垂,众鸟悲鸣而不散。学徒感极,瞻雁塔以衔哀;门客恋深,拜禅龛而雪涕!以当月二十有五日,诸山尊宿,四界道俗,送师入塔,寿龄八十六,僧腊六十六。香飘数里,地振一隅。护法龙神,出虚空而闪烁;受戒阴骘,现仿佛之形容。其后诸国侯王,普天僧众,闻师圆寂,竞致斋羞。

  而后一十七年,我皇帝陛下应天顺人,垂衣御极。顺三灵而启圣,绍四叶之耿光。大振尧风,中兴佛法。至大宝六年岁次癸亥八月,有雄武军节度推宫阮绍庄,忽于梦中见大师在佛殿之上,天色明朗,以拂子招绍庄报云:“吾在塔多时,你可言于李特进(秀华宫使特进李托也),讬他奏闻,为吾开塔”。绍庄应对之次,惊觉历然。是时李托奉敕在韶州于诸山门寺院修建道场,因是得述斯梦,修斋事毕,回京奏闻。圣上谓近臣曰:“此师道果圆满,坐化多年,今若托梦奏来,必有显现。宜降敕命,指撝韶州都监军府事梁延鄂同本府官吏往云门山开塔,如无所坏,则奏闻迎取入京。”梁延鄂于是准敕致斋,然后用功开凿。菩萨相依稀旋睹,莲花香馥郁先闻。须臾宝塔豁开,法身如故。眼半合而珠光欲转,口微启而珂雪密排,髭发复生,手足犹软。放神光于方丈,晃耀移时;兴瑞雾于周回,氤氲永日。即道即俗,观者数千,灵异既彰,寻乃具表奏闻。敕旨宣令李托部署人船往云门修斋迎请。天吴息浪,风伯清尘,直济中流,俄达上国。敕旨于崌崃步驻泊。翌日左右两街,诸寺僧众,东西教坊,四部伶伦,迎引灵龛入于大内。锣钹铿锵于玉阙,幡花罗列于天衢。圣上别注敬诚,赐升秘殿。大陈供养,叠启斋筵。排内帑之瑰珍,馔天厨之藴藻,列砌之骊珠斛满,盈盘之虹玉花明。浮紫气于皇城,炫灵光于清禁。圣上亲临宝辇,重换法衣,谓侍臣曰:“朕闻金刚不坏之身,此之谓也。”于是许群僚士庶,四海蕃商,俱入内庭,各得瞻礼,瑶林畔千灯接昼,宝山前百戏联宵。施利钱银,不可殚纪。以十月十六日乃下制曰:“定水澄源,火莲发艳,夙悟无生之理,永留不朽之名。万象都捐,但秘西干之印;一真不动,惟传南祖之灯。韶州云门山证真禅寺匡真大师,早契宗乘,洞超真觉,虽双林示灭,十七年靡易金躯,只履遗踪,数万里应回葱岭。朕显膺历数,缵嗣丕图,洎三朝而并切皈依,乃一心而不忘回向。仰我师而独登果位,在冲人而良所叹嘉。宜行封赏之文,用示褒崇之典,可赠‘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证真禅寺’宜升为‘大觉禅寺’。”重臣将命,乳奠伸仪,太常行礼于天墀,纶诰宣恩于云陛,固可冥垂慈贶,密运神通。资圣寿于延长,保皇基于广大。师在内一月余日,圣泽优隆,七宝装龛,六铢裁服,颁赐所厚,今古难伦,当月二十九日宣下李托部署却回山门。

  有参学小师双峰山长老广悟大师竟钦赐紫,温门山感悟大师契本,云门山上足小师应悟大师堂宝等同部署真身到阙,亦在内庭受供,恩渥异常。其诸上足门人常厚等四十余人,各是章衣师号,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老。在京小师悟明大师都监内诸寺赐紫,常一等六十余人,或典谋法教,或领袖沙门。

  臣才异披沙,学同铸水,虔膺凤旨,纪实性以难周;愧非雄词,勒贞珉于不朽。乃为铭曰:

  于穆大雄,教敷百亿,亭育二仪,提携八极;不灭不生,无声无色,卓尔神功,昭然慧力。其一。

  化无不周,道无不备,法既流兮,教既布矣,爰示灭乐,归乎妙理,实性真宗,枝分风靡。其二。

  祖祖传心,灯灯散烛,诠谛腾镳,圣贤交躅,种种津梁,门门抒轴,正觉广焉,寻之不足。其三。

  厥有宝林,重芳一叶,布无上乘,登无上檝,法炬瞳胧,尼珠炜煜,拯溺迷津,救焚尘劫。其四。

  南北学徒,抠衣朝夕,无醉不醒,无昏不释,示其生焉,来彰慧绩;示其灭焉,归圆真寂。其五。

  湛然不动,塔韫宝光,玉毫弥赫,金相弥庄。时乎末矣,我则晦藏;时乎至矣,我则昭彰。其六。

  爰于明朝,现兹法质,如拨障云,重舒朗日,瑞应皇基,福隆帝室,圣览祯祥,恩颁洋溢。其七。

  三翼沿溯,千里请迎,迎来丹阙,设在三清,金银罗列,琼壁堆盈,俄生紫气,潜覆皇城。其八。

  日陈供席,夜奏笙歌,施亿宝贝,舍万绮罗,神倾薝卜,天降曼陀,前佛后佛,显应斯多。其九。

  明明圣君,仁仁慈主,圣比和风,慈同甘雨,祚与天长,教将地固,勒之贞珉,永芳千古。其十。

  维大宝七年岁次甲子四月丁未朔。

  列圣宫使、甘泉宫使、秀华宫使、翫华宫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内侍监,上柱国臣李托。玉清宫使、德陵使、龙德宫使、开府仪同三司行内侍监,上柱国武昌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臣龚陛枢承旨。

  右街大轧亨寺内殿,共奉等伦渔表,白意大师赐紫囗囗臣行修奉敕书。右龙虎军控鹤将军陪囗囗囗臣孔廷谓,臣孔廷津,臣陈延嗣,臣邓怀忠等镌字。

  双峰广悟禅师塔铭

  张天锡

  本文原载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乳源县志》——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9月点注本。

  作者:张天锡,宋武江进士。

  诸祖解空,秋毫不立,真形应现,沙界容身。或顿或渐,皆为般若之门;若存若亡,不拘 [真]宝(实)之相。以死生为昼夜,以定觉为去来。颓然一身,如蝉脱蜕,委去衣履,何喜何悲。方其如如以逝,与太空合。莫知兜率之在天,而不生惟 (欢)[宽]恕;莫[觉阿]鼻之在地,而曾无怖畏心。去住十方,随缘任化,尚何留情于虚妄之想,取鼓万世之 [心]。然静者群动之所观瞻,异者常流之所趋慕,亦理之必然也。

  双峰山兴福禅寺,有广悟禅师真心塔。即群动之所观瞻,常流之所趋慕者也。塔成去今一百八年,已而新之,迄无记述。今果诚师即西禅义怀之嗣裔也。举振祖道外九(尤)喜崇修,方构工重葺灵塔。驰价以禅师行状,请余记略。师讳竟钦,俗姓王氏,生于西蜀之益州,幼投峨嵋洞溪山黑水寺为释子,二十一岁具戒巡礼,晚见韶州云门匡真禅师,醉(卒)得三咪 (昧)。时刘氏拓图岭,尤尚西教,如建封(灵树)之知圣,云门之匡真,光运之征誓,灵鹫之景泰,皆当时之所钦重,而师,实居其一。刘常召师访其言句,喜辨机捷,复加玄辨妙用无量清净广悟慧真之号,赐以磨衲方袍及其他僧服,多[杂]以锦绮。供具六事悉用白金,至今存焉!

  师先于云门,化缘修戈(行),[栽]函秩完具。乃图栖禅之地,西指 (诣)双峰,飞锡而茅为庐,泉饮粒食,悉皆自营。徐箕庄田广置,松桧周[望]数十里,今为瑶刹,此师之实行所宜书者也。师开山四十九年,僧腊六十有二,世寿八十有二,太平兴国二年五月二十五日坐逝。门人遇□初等以全身塔葬,至大中祥符九年,逾三十九期,于是年七月二十三日,塔地分裂及数刀,俯视之,则师存亡之身,容色如故。门人遂出真身,布以胶漆, 以香土,唯日(口)齿微露,尤预金刚不坏之身在存亡也。复广修塔殿以御风雨,而丹[癯]辉空而照耀,缁黄列升而缵仰,此师之灵异所宜书者也。必然应物示[变],则尤为着验,旱干水溢,则祈求恳祷,皆指日必应。以故乡人,若远若近。虽愚而无我智者,必生信心,恪为不施者,咸起慈愿。此师之慧力所宜书者也。

  师有所宜修者三,予有所宜书者二,一不作妄言,曲为藻饰;二不把妄想,钦尚奇怪;姑记其实,以示永久。鸣呼![师之]行实如此,其高灵异如此,其着慧力如此,其厚其褒,名显号止 (正)于南汉之刘。而太平之世,未有所增美。故其潜德幽光,晦于穷山陋谷,面 (而)[末达]于天下。欲其敷列上陈,永锡徽号,以新师之来去兮。

  偈曰:了然无有,报尽随形;风闻大地,雷奔电走。师之去兮!亦来尝灭,体合太虚,影同秋月。若我观师,不观师相,师相颙颙,是亦虚无;我观师心,冰清月沉,太平一曲,洋洋德音。元佑二年立石[永铭]。

  云门山寺记碑

  赵佑卿

  本文原载《乳源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作者:赵佑卿,简介见本书第255页。

  此碑今存云门寺碑廊,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高180厘米,宽95厘米,青石质,晕首。碑额有“云门山寺记”5个篆体字,字高10厘米,宽9厘米。碑首刻太阳、祥云线条图案,两边缘刻卷草图纹。碑文有序文和捐资人姓名,楷书,阴刻,序文为时任乳源知县赵佑卿撰,全文700余字,记载重修云门寺之事实,碑今保存完好。

  碑文録:

  云门寺山门记

  尝阅六祖《坛经》,以佛之教,其诸经典,多微文隐义,未易了悟,惟《坛经》则直指本体,尽泄秘藏。如初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其终偈云:“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只此二偈,其真无上等等旨哉。余来尹兹邑,得以谒南华参六祖真相,知其于曹溪说法化度,得道者如林,皆曹溪之裔也。有若匡真大禅师者,独嗣一叶焉。师承六祖正印,益演法宗,乃得敕赐,开云门山为禅院,肇自后汉大宝元年,迄今垂五百余禩,而师之真相亦埒南华幷存。余礼六祖,旋谒云门,诵其碑记,悉出名公巨笔,则知其来亦知甚古矣。

  兹因山门颓圮,僧法传独募缘重葺之,而请余为之记。余惟师嗣南宗正脉,其问答奥义,如非法无法、真空不空等语,则知其真悟本来无物之旨,深得荡荡无着之音,《坛经》授受,密付此心,盖甚于师有赖。然则此地道场,乌可废而不振也?昔释迦求给孤独只园为说法之场,六祖求曹侯溪为驻锡之所,皆据名山以普化度,则师之灵迹,宜永存之。

  呜呼!禅河汹涌,佛日辉华,说多多缘法,开种种导门。凡世沉沦,宜登彼岸多矣。何如求即在目前,而对面千里,莫得其门而入。今大师之门,重以新辟,轩如也,廊如也,人人得瞻宝座,参真相,而礼佛矣。其亦知是法门从妙果入乎?从圆觉入乎?抑从顿悟入乎?上乘者不可得而求之中乘,中乘者不可得而求之下乘,今所喜舍善众,即此善念,其亦得佛之初乘,可以入教矣。常见市井之人,为争半钱之利,虽骨肉亦不稍让,至其供佛善舍,一无吝心。即此念推之家人,则无争于家,而一家让矣;推之国人,则无争于国,而一国让矣。一家让,一国让,则不必剖斗析衡,无俟鞭朴捶楚,黎民相逊成风,而天下平矣。然则佛法广大,不有以阴助王化者乎?是故设教之一端,要亦不可轻弃者也,特为记之。

  时,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三月朔知乳源县事越人东华赵佑卿撰。

  云门虚云老和尚舍利塔铭

  佛  源

  本文原载明向、愿炯、冯学成编《佛源老和尚法汇》,四川省佛教协会、广东乳源云门寺倡印,成都宁强印务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2月印刷。

  作者:佛源(1922—2009年),湖南益阳人,俗姓莫,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1953年至2003年任云门寺住持。

  夫慈容道貌宛在目前,清音历历,犹响耳边。而流光逝水,隔三十余年。缅怀师德,往事重牵。忆当年亲近,嗣法云门,尊前承教,深沐法恩。继而锡杖云踪,常随左右;京沪苏杭,共度寒暑。师之教言,深铭心中;高风亮节,仰止钦崇。愧承青睐,付嘱云门,继师法业,继阐宗风。熟料京汉一别,永诀音容;福薄缘悭,隔絶西东。恩师入寂,余屈牢笼。人间兜率,梦里相逢。沧桑几度,歧路重重。逝者如斯,不堪回首。幸逢盛世,佛日重辉,恩师咐嘱,不敢忘违。是以重整废业,荷负艰巨。孤心耿耿,敢惜残躯?仗师福荫,大兴栋宇,殊胜因缘,不可思议。夙愿酬矣,师德难忘。四众同议,建纪念堂。供养舍利,砌塔表彰。瞻仰礼拜,一柱心香。感诸老宿,赞助增光。慈峰高耸,五叶流芳。赞曰:

  塔相巍巍,师恩缅追。苦修悟道,四海名垂。宽满天下,法乳普滋。五宗挑起,锡杖飞驰,寰中续焰,为百世师。德感龙天,冥荫护持。祖庭兴复,吾愿酬之。五体投地,为师立碑。永垂不朽,日月长辉。

  佛历三千零十四年,岁次丁卯冬月佛成道日,云门第十三代法嗣,妙心佛源敬造并书。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