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开山祖师文偃
许化鹏
本文原载《韶关文史资料》第三十二辑,即《韶关历史名人传略》专辑,韶关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2006年11月编印。
作者:许化鹏,简介见本书第26页。
云门寺,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即南汉干亨七年六祖慧能下七世弟子文偃禅师开山创建。
文偃(864-949年),俗姓张,浙江嘉兴人,生于唐咸通五年(864年),系西晋时齐王司马冏的“东曹参军”张翰第十三代裔孙,自幼聪明非凡,遇事过目不忘,“凡读诸经,无烦再阅。”文偃15岁出家,在嘉兴空王寺拜志澄长老为师。21岁于常州坛落发受戒,受戒后又回到空王寺,侍于志澄。经6年的勤奋学习,学有所成,能代师开讲,并“毘尼严净,悟器渊发。”唐昭宗龙纪元年(889年),闻说睦州(今浙江建德县)道踪禅师佛学知识渊博,毅然辞别志澄,外出行脚参禅,到达睦州拜见道踪。在睦州,文偃诚心好学,道踪看出文偃是一个发展的弟子,“知师终为法海要津,定作禅天朗月”。除了秘加调养外,还作了“参承雪峰”的重要安排。5年后,即唐昭宗干宁元年(894年),道踪将文偃荐给福州的雪峰义存禅师。文偃拜见雪峰后,“朝昏参问”,不过一年,便“温研积稔”,对禅宗底藴卓有见地,因此,雪峰遂“密以宗印付之”。尔后,文偃拜别雪峰禅师,走南闯北,风餐雨宿,载雪披霜,跋山涉水,足迹遍及全国名山大川。先后参访了临济、曹洞门下的众多尊宿,更与雪峰门下的道友们切磋,收到了巩固见地、增长见识的成效。同时,在与诸方尊宿的交流中,对其学说进行认真的考察和研究,从而积累了渊博的佛学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禅法,为后来创立不同于其他禅宗宗派的云门宗奠定了基础。
后梁干化元年(911年),文偃48岁,游方至岭南,到曹溪(今广东韶关曲江马坝南华寺)礼拜六祖,旋至韶州灵树寺,谒见知圣禅师。知圣禅师除了具有当时禅师们的各种优秀传统外,他禅风高古,还能“逆知其事,验同合契”。知圣禅师从未与文偃谋面,却始终观照着文偃的成长,这样的事例,在禅宗史上也仅此一例。文偃在知圣大师圆寂前,在灵树寺做了7年首座,但7年不见其迹,当是退藏若密,在知圣大师的指导下深加涵养。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即南汉干亨二年,知圣大师逝世,恰逢南汉王到韶阳,命为知圣火化,同时诏见文偃,请他讲授禅门宗旨,随即赐紫衣一件。次年,南汉王命文偃为韶州军民开堂讲佛学,并继承灵树知圣的法席。此后,文偃住持灵树寺4年,大力阐扬其禅宗学说,“据知圣院,说雪峰法”,致使“问禅者接踵。”韶州牧守何希范亦到灵树寺向文偃请教。从此,文偃闻名遐迩。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923年),即南汉干亨七年,文偃60岁,自觉年岁渐高,“倦于延接,志在幽清”,需要一个清静的地方。“心唯恬默,奏乞移庵”。遂奏准南汉王移庵云门山(今乳源云门山),并率领其弟子在云门山麓建造梵宇,五载功成,南汉王刘龑赐额“光泰禅院”。因南汉王朝供奉,历经五年修建的云门寺,在五代时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禅院之一。据现存于云门寺,立于五代南汉大宝元年(958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记载,当时的云门寺院:“四周云合,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鳞差,邃壑幽泉,挫暑月而寒生户牖;乔松修行,冒香风而韵杂宫商。近于三十来秋,不减半千之众。岁纳地方之供,日丰香积之厨;有殊舍卫之城,何异灵山之会。”立于南汉大宝七年(964年)的《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亦载;“层轩邃宇而涌成,花界金绳而化出。晓霞低覆,绛惟微衬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纲轻笼于碧瓦。匼匝尽奇峰秀岭,逶迤皆泼黛堆蓝,泉幽而声激珠玑,松老而势拿空碧。由是庄严宝相,合杂香厨……。庵罗卫之林畔,景象无殊,耆阇崛之山中,规模非异。”文偃在云门潜心修习佛学,立章传道。由于云门山寺院庞大,便以容众;山林幽深,便于习禅。再由文偃主法,故而“抠衣者岁溢千人,拥锡者云来四表”。云门道场之盛,在当时享誉全国。文偃在韶州灵树、乳源云门先后说法30年,常年听法者不下千人,得法弟子受南汉王封赐的就达百人,有机缘语的50余人,其弟子分布于广东和湖南,江西、江苏、湖北、四川、安徽、陕西、山西等地亦有传人。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即南汉大有十一年,南汉王诏文偃入宫问法,面对刘龑的恩宠,文偃不失“孤介”的禅僧本色,应对一如在山对众,对答从容,使南汉王倍加钦敬,当即封为左右街大僧録(专营佛教事务的三品职官)。但文偃不欲为官,南汉王只好不违师愿,遂加封文偃为“匡真大师”,留在宫内住满百日,赏赐内金银珠宝绢纱、香药等物送回云门山,此后“每年频降颁宣”。天福八年(943年),即南汉干和元年,南汉王刘晟又诏文偃入宫,讲述禅宗学说,留驻月余,赐六珠衣一袭及香药施利等而回。并御制塔额,赐云门寺为“瑞云之院,宝光之塔”。之后,南汉王“常注宸衷,频加赐赍”。
文偃住持云门寺期间,其法门之盛,宋时临济宗大师称赞“云门气宇如王”,“云门(禅)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两浙转运副使苏澥,在为新刻的《云门匡真禅师广録》新作的序中赞曰:“祖灯相继,数百年间,出类迈伦,超今越古,尽神尽妙,道行于天下者,数人而已,云门大师持为之最。擒纵舒卷,纵横变化,放开江海,鱼龙得游之方;把断干坤,鬼神无行走之地。草木亦当稽首,土石为之发光”。由此可见当时文偃在佛家声望之高远,禅宗学说造诣之高深。文偃创立的云门宗,禅风犀利,孤危耸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门宗风,天下学侣望风而至。时人论及各家禅风时,有“云门天子,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后其弟子弘法诸方,住持丛林,法嗣极其兴旺。至宋初时,云门宗达到鼎盛,宗风振扬于大江南北。云门寺也由此达到“时谓禅河光涌,佛日辉华,道俗数千,问答响应”的程度。此后,文偃的禅宗学说,即被认定为云门宗而流布天下。
文偃自15岁起,参睦州,上雪峰,入灵树,建云门,一生致力弘扬佛法,创立了自己的学派“云门宗”。云门寺也因此成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云门宗”祖庭。后汉干佑二年(949年),即南汉干和七年四月十日子时,文偃逝世,享年86岁,僧腊66年。当月二十五日,诸山尊宿,四界道俗,将文偃的遗体送入方丈宝塔。15年后启塔,肉身如故。宋太祖干德元年(963年),南汉王刘晟即命“署人船在云门,修斋迎请”。迎文偃肉身到大内供养月余,方送归云门,并赐文偃谥号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文偃真身在云门寺时达千年,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
本文参考资料:
[1]五代南汉大宝元年(958年)雷岳撰《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
[2]五代南汉大宝七年(964年)陈守中撰《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
[3]岑学吕编《云门山志》,1951年版。
[4]冯学成着《云门宗史话》,四川成都文殊院2001年5月印刷。
虚云老和尚传略
明 慧 德 真
本文原载《云门山大觉禅寺》专辑,即《乳源文史资料》第七辑,乳源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粤北云门山大觉禅寺1988年10月合编印。
作者:明慧,法师。
德真,云门寺僧。
虚云老和尚俗姓肖名古岩,字德清,湖南省湘乡人,生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廿九日寅时。父为泉州幕府,母颜氏,年逾40,忧无后,赴观音寺祷之。是夜,父母同梦一长须着奇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有娠。
虚云老和尚年幼慕道,不茹荤腥。19岁出家于福州鼓山,礼常开老人为师。20岁依妙莲和尚受戒。时父在泉州,四处寻访,遂隐岩洞,礼万佛忏3年。时遇虎狼,亦不畏惧。为磨炼习气,持头陀行,以松果野菜充饥,静坐观心。23岁遵师命,回鼓山任职4年。水头、园头、行堂、典座诸苦行事,无不为之。28岁又辞职,复向后山岩洞,饥餐松菜,渴饮涧泉。
31岁礼天台华顶龙泉庵融境禅师,识其为法器,令住国清寺参禅。至方广习法华宝训,37岁由普陀回宁波至阿育王寺拜舍利,在天童厅楞严宗通。其后发愿行脚,朝拜四大名山,遍参善知识。
43岁再朝普陀。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直拜至五台,以报父母劬劳之恩,为时3年,熬受寒暑风霜,饥渴病苦,而道心愈朗,途中感文殊菩萨指引。48岁在五台山茅棚,与诸师共同参究,甚有饶益。49岁经川入藏,行及一年,跋山涉水,常数日不遇一人。
50岁由藏入印,过喜马拉雅山,有诗云:“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玲珑”。至扬甫城,礼佛古迹。至孟加拉大埠渡锡兰(斯里兰卡)朝圣地后,即附航至缅甸礼大金塔,至摩罗缅吉帝利。时为光绪十五年,七月起程回国。过汉城关。回国初愿,为朝鸡足山,礼迦叶尊者。
53岁,约普照、月霞、印莲诸师,同上九华山,修翠峰茅蓬,习贤首宗,研习华严经。56岁时,扬州高旻寺打12个禅七,老和尚由九华下山。身虽染重病而坚持坐香,到腊月八。第二晚六枝香开静时,护七师冲开水溅于手上,茶杯坠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豁然悟道。即说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又偈曰:“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58岁再往阿育王寺拜舍利,每日展大具礼30拜。冬患病,于十一月十七日,在重病中燃指供佛报母恩。燃指后病即愈,不数日肤肉完复,渐渐恢复礼拜在寺过年。60岁被邀赴丹阳重修仙台观。61岁上终南山狮子岩,为杜外扰,仪号虚云。62岁于终南山隐居,除夕煮芋,跏趺待熟,不觉入定半月。65岁重修鸡足山迦叶道场。随后于归觉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重振律议,传授戒法,皈依者3000余人,受戒者700。又在大钟寺传授大戒。
66岁往南洋宏法。至南缅太平寺讲《弥陀经》,在仰光讲《法华经》,在马六甲讲《药师经》,吉隆坡讲《楞严经》。各处讲经毕,皈依者成百上千。67岁回国,途经台湾,又至日本参观各寺后归扺上海。后与佛教会代表寄禅、冶开诸公进京请愿。肃清王善耆,请其为太福晋说戒法,各王公大臣旧友,多来相礼。对鸡足山加赠名“护国祝圣禅寺”,钦赐龙藏鸾驾全副,钦名方丈,御赐紫衣钵具,钦赐玉印、锡仗、如意。封赐住持“虚云佛慈洪法大师”之号。
68岁赴暹罗(泰国)在讲经中忽入定九日,哄动国王大臣,官绅士庶。讲经毕,国王亲自请其至宫中讲经,虔诚供养,并授皈依。官绅士庶皈依者数千人,随后往槟榔市极乐寺讲经。
70岁到仰光请玉佛一尊送鸡足山祝圣寺供奉,宗风大振,滇督李帅率全家受皈依。72岁,滇大乱,兵围鸡足山,老和尚前往与统兵李根源解释,其感化而散兵,围既解,李亦受皈依,作地方护法。是年冬,上海急电至滇,促往沪。与寄禅、冶开诸公斡旋于南京晤孙中山先生,商订佛教会章程。事毕,复与寄禅同往北京晤袁世凯,寄禅剧病逝于法源寺。为料理丧事,扶柩至沪,与普常、太虚、谛闲法师及杨仁山居士等在静安寺召开佛教会成立大会,并追悼寄公。73岁回滇成立佛教分会,西藏活佛远来朝礼。
75岁到维西中甸阿敦子各地游览,再往西藏参礼喇嘛十三大寺。90岁时,闽主席杨幼真、前主席方声涛率官绅请其为鼓山涌泉寺住持,扩建寺宇,办戒律学院,传戒讲经。95岁,三梦六祖,召返曹溪,省长李汉魂作大护法,中兴六祖道场。四众闻风,十方咸来皈护。现枯木开花,白狐树神皈依之奇异。南华寺修建顺利完成后,来求戒者益众,于寺办佛学,培育僧材。时值抗日战争,每日二时礼忏,以荐亡息灾。并号召减省晚食,节省余粮,支援抗日,将所积之果仪20余万,交给政府,救济饥民。101岁时,重修韶关大鉴寺,办僧伽工厂。
1940年,虚云老和尚在重建曹溪六祖道场毕,朝礼云门,见祖庭衰落,荆棘丛生,发愿重修。
1943年(104岁)在李济深、李汉魂和邹洪的支持下,由省长李汉魂带领众官员亲自护法驻锡云门,主持中兴偃祖道场。时当抗战,限于人力、物力和财力困难重重,赖其持之以定,处之以恒,昼夜操劳,事无巨细,必亲自检点。以百余高龄,率众披荆斩棘,挑土筑堤,自烧砖瓦,改移寺向。经9年艰苦努力,共建成堂、阁、殿、楼、厅、库、寮、塔等共180余间,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雕塑诸佛菩萨圣像80余尊。十方僧众云集,宗风大振。同时农禅并重,建立僧伽农场,开垦荒地,植树造林。复以节余,施济农村,德化四方。
107岁在广州市六榕寺设坛,追荐抗日阵亡者。后应香港之请,主持和平法会,皈依者数千人。再往澳门打七,皈依者数千人,返回时请赴中山石岐建大悲法会,皈依者亦数千人。事毕,回云门寺赶速完成各殿工程。109岁,春戒后赴广州市为佛教志德医院开幕并说法。复赴香港沙田慈航净苑讲经打七说皈依。回云门寺后,有美国詹宁女士远渡重洋,前来求戒,为禅七。110岁,云门寺重修完善后,请南海岑学吕居士编写《云门山志》。
110岁,往南华春期传戒,禅堂长期坐禅七,座下有省悟者,后回云门,着手整理历年文稿,交付编辑。
112岁,三月初三日,身遭劫难,入定九日。生平所着最珍贵之《楞伽经》和《楞严经》讲义,此时被毁。
1952年(113岁)春应中央邀请,在佛源和尚随侍下,离开云门,前往北京,途中病重,往武昌三佛寺。病稍愈,为达观音七,皈依者2000余人。七月廿八日,由中南区派员护送进京,住广化寺。到京时,受到国家领导人李济深等到车站迎接,并受到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在南池子宾馆设斋宴请。在座作陪的有巨赞、法尊、佛源、叶恭绰、周叔迦及贤良寺住持等十余人。席间共议成立中国佛教协会筹办事项,并商议提请中央颁布宗教政策,明确规定人民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及对寺庙保存与管理方法。大家还商议拟请其任会长,以病辞。十月一日,在广济寺代表中国佛教徒接受锡兰赠送给中国的三件宝物:佛舍利、贝叶经、菩提树。冬,受上海佛教界赵朴初、方子藩、李思浩、韦航法师等邀请,在玉佛寺主持和平法会,并打三个禅七,皈依者约4万人。其所得净资分发四大名山,八大名刹及各大小寺庙。
同年,在杭州净慈寺、苏州西园主持和平法会,皈依者无数,瞻礼者如潮。法会后游虎丘、灵岩山等名胜,发起修复虎丘、绍隆祖塔,坐船经南通狼山朝拜大势至菩萨后回上海。
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成立,被选为名誉会长。在京期间,常与李济深、李根源、龙云、叶恭绰、朱长生等人往来,互叙旧情。并往山西大同参观云岗佛窟,均有佛源随侍,为助宏法师作记録。之后,令佛源先返云门,接任住持。于五月,与佛源同返至武汉分离,在宝通寺主禅七两期,再上庐山养病。六月,有数僧人,自云居山来,禀师言:日寇侵中原时,真如寺全部被焚毁,今只见 庐遮那大铜佛兀坐于荒烟蔓草之中。闻言,乃恻然伤之,念云居乃唐代元和年间,自道容祖师开山,历代祖师最胜道场,由弘觉、道膺继之。其后有佛印了元、圆悟克勤等皆任其住持。居士中有白居易、苏东坡、秦少游等常礼于寺。念历代祖师道场,倘不重修,将烟没矣,遂发愿重修。七月初五,入云居山,住牛棚内。各方僧人,闻风云集,垦荒开田,种植茶园。生活艰苦,环境恶劣,但殿堂佛像,修造极为庄严。是时,海内外四众弟子大力护法,僧众百余人,分工合作,历时6年,恢复云居道场。以百丈家风,农僧并重,海众安和,衲子云集。时值整风反右运动,仍然宗风大振,实古今之伟人也。
116岁,征得佛协准许,各方僧众于十月到云居山,受戒者500余人,然后起禅七一期。是年,开田种稻140余亩。栽茶树果树等甚多,变荒芜为熟地。诸方衲子,拨草赡风,千里远来,寻师问道。1957年,北京屡有电至,请师北上,因老病难行,却之。
1959年120岁时,农历九月十二日,中午12时起床,自取水饮,洗面礼佛后,唤侍者一齐进来,举目偏视,曰:“你等待我多年,辛劳可感。从前的事不必说了,我近10年来,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感中,受谤受屈,我都甘心,只想为国内保存佛祖道场,为寺院守祖德清规,为一般出家人保住此一领大衣,(手指圆领)即此一领大衣。你们各人皆为我入室弟子,此后,如有把茅盖顶,或应往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说毕,合掌道:“珍重”。即右胁作吉祥卧,1时45分时寂。荼 后得五色舍利百余粒,小者无数,有蚕荳黄荳大者,白色为多,晶莹光洁。
虚云老和尚,世寿120,僧腊101,其弟子宽字满天下,闻示寂,海内外四众弟子,佛教团体,纷纷举行追悼,营造舍利塔纪念堂供奉。并为老和尚编着年谱、法碟、方便开示语録,追思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