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前 言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于光远教授在1986年时指出:“各个科学部门之间的结合与渗透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自然科学各部门之间和社会科学各部门之间是如此,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是如此……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这种结合产生了许多人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1〕实际上这是发挥学科“杂交”、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产生的结果。采用相关多个学科理论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总比单纯采用本学科理论方法要好得多。相关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结合将会产生新的功能,按照系统论原理,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所以就会有更多优势,从而取得人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地理学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我国也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本文集是作者近半个世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取得的一些成果的汇编,通过结集出版,希望能够与学术界同行交流探讨,希望得到专家、学者和读者的指正;同时也希望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发展有所促进。我想通过这方面的交流探讨,对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现代化建设是会有所帮助、有所促进的。

  回顾历史,作者于1954年读高中时,当时的中国经济地理课教材是由孙敬之教授主持的教材编写小组编写的,这是我最早接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知识。1957年我考进中山大学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开始系统学习经济地理学专业知识。那时系主任曹廷藩教授给我们讲授《经济地理学概论》入门课,经过二年基础课、专业课一系列课程学习之后他又给我们主讲经济地理学理论专题课,加深我们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曹老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界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并长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著名学者之一,他在发给我们的《经济地理学概论》(讲义)中明确指出并深刻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经济地理学的方法论基础。”这算起我接受这方面专业教育的始点。1961年我服从祖国需要,毕业分配到祖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工作,当时的所长冯兰瑞教授(退休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主义研究所所长)是1938年参加革命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著名经济学家,那时她要求研究所内凡不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学习小组(约10来个人),从头开始系统学习马克思经济学基本著作《资本论》。在学习中我深深地被博大精深的《资本论》所吸引,真是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无限敬仰、无限敬佩;我就像海绵一样从《资本论》中吸取知识、智慧和力量。经过十多年对马列主义一系列经济学著作和哲学著作的学习,使我打下了从事经济学研究工作的一定基础,同时也使我产生了一定要将《资本论》的理论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决心和信心。从此它就成为我完成岗位工作任务后最主要的研究兴趣和爱好,成为我一生的追求,一生的事业,一生的梦想。正是这种人生追求和事业心使我渡过了人生路上种种艰难曲折和风风雨雨。

  从1961年到改革开放前的17年中,由于频繁的政治运动,以及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形成照搬照套的学风,我在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方面虽然写过几篇论文,但只能算作研究初期的习作,一种练习、一种锻炼。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精神鼓舞下我写了一篇探讨生产配置规律方面的论文,参加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引起曹廷藩教授的重视,他决定把我调回中山大学给他当助手(1980年4月到校),并担负起地理系经济地理学导论课的教学工作,协助曹老编写《经济地理学原理》(科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教材,是曹廷藩教授引导我走上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道路。在地理系工作的6年间,在完成系安排的教学任务和协助曹老工作之外,我先后完成6篇论文。可是,后来由于学术见解的分歧,1986年6月系领导和学校人事处把我调离地理系到校科研处做行政工作。由于我对这方面学术研究的兴趣和追求,1987年5月我又回到中大经济系的科研教学工作岗位上。在比较自由宽松的学术气氛中,我又继续着对自己学术梦想的追求,在没有任何科研经费支持的条件下只好开始自选课题进行研究,直到1998年退休。退休后和退休前一样,我都在不断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在这20年间我先后独立完成和发表30篇论文,主持了两个小城镇镇区总体规划应用研究。回顾以往历史屈指算来,从1957年在曹老指导下学习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算起至今已有52年,从1961年自己到黑龙江省经济研究所学习《资本论》并决心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理论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至今也已有48年的历史。现在编辑出版的这本论文集就是我在这方面进行了近半世纪的研究与探索的结晶。我希望这本论文集的出版为我半个世纪的追求、半个世纪的梦想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文革”结束后,是邓小平最早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指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我们应该也只能采取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总结过去的经验,分析新的历史条件,提出新的问题、新的任务、新的方针。”〔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从此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作者正是在邓小平同志一系列讲话精神指引下,围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本文集选用的论文全部都是作者在改革开放后完成并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论文集是改革开放新时代的产物。改革开放后作者始终把学习邓小平著作摆在首位,遵循“坚持要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4〕,研究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从而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根本就不可能取得这些研究成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也就没有这本论文集。

  本文集的论文都是个人1983年至2008年发表的论文,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是阶段性的成果和一家之言,并不认为它都是全面正确的,幷且认为它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缺点错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思维方式比较传统,未能充分运用最新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成就。作者之所以仍然想结集出版,只是觉得以前发表的论著分散在许多期刊和一些专著中,读者不容易读到这些分散的论著,不能集中瞭解到作者近半个世纪的探索、研究中都努力贯穿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的指导思想,继承着曹廷藩教授、孙敬之教授等前辈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研究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从而才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幷且取得了“人们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例如1996年发表的《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一文中首次提出和论述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同时论述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这些都是过去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所没有的新命题、新概念。它有助于我国广大干部和群众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反复讲的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教导,有助于理解和实施我国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战略,利用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大转移的机遇,引进国外、境外(港澳台)的资金和技术,推进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现在国内经过改革开放二、三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也产生了经济发达地区(例如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等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例如广东的粤东、粤西、粤北山区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很大差异,必然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200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广东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可见作者1996年论文中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理论具有前瞻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早在1997年《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一文就被载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刊物《国际贸易》(1996年第5期)、《中国地理》(1997年第1期)先后两次全文转载。到目前为止该文已载入50多种大型文献和论文集之中。这是作者始料不及、“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作者1997年发表的论文《广州市现阶段三次产业构成演变研究》预测广州市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中的比重为60%左右;2000年到2010年期间广州市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6年后即2002年广州市委将原订广州市远景规划2010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65%调至60%。实际执行的结果,广州市1999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9.82%,到2007年提高到57.2%(见2008年1月19日《羊城晚报》A2版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发言报导),平均每年提高大约就是1个百分点左右。实践结果完全证实作者1997年提出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的预测。再经过2008、2009、2010年三年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2010年广州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就是60%左右,作者1997年的预测将与此相符合。《广州市现阶段三次产业构成演变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1期)发表后即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刊物《城市与区域经济》1997年第5期全文转载。到目前为止,该文已载入中国科协《中国“九五”科技成果选》等20多种大型文献和论文集中,这又是作者始料不及、“原先没有预料到的良好结果”。除了上述这二篇论文外作者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书刊全文转载的论文还有《地理区位理论及其意义》、《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基础》、《以城市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划》、《香港、广州城市职能差异及其演变趋势》、《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内涵》等,作者一共有7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刊资料中心相应书刊全文转载。其中有5篇还被大量载入各种大型文献和论文集之中,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这些成果都是由于作者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实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经济地理学研究有机结合的结果。可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为了更好地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事业,作者才将自己分散的论著结集出版,供读者阅读参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学者继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传统。作者希望自己能为传承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相结合的传统,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这就是编辑出版这本论文集的主要目的。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就是共产主义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出来的典范。”马克思“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5〕,从而得出应有的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且要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取得的巨大科学技术成就而采取新的形式,从而融入世界人类文明大道。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人类思想、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着的。这就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通过过去半个世纪的科研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在国内革命战争、阶级斗争时代,还是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它都对各门科学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因为它揭示客观世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和人们认识世界的一般规律,为各门具体科学揭示特殊规律,提供理论基础,提供方法论基础。唯物辩证法是我们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性的思索和逻辑加工的根本方法。它使具体学科的专业研究者具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宽广的研究思路,看得更深更远,经过广泛深入的理论思维和理论研究,把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就会逐步明确研究方向、形成新的研究思路,就不会囿于前人某种特定研究思路。既要吸取前人成果中的合理成分,又不陷入前人不合时宜的旧框框,才有可能跳出前人旧框框,实现理论创新。这就说明,发展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指导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反映它的一般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要结合实际,就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具体学科的研究才能起到它应有的指导作用。脱离客观世界发展的实际,思想僵化起来,陷入教条主义,照搬照套马列词句,自然难于奏效。这已为过去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真理。现在有一些年轻学者不能真正深刻正确理解过去的历史教训,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学习的时候,忽视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这是值得引起人们注意的。一般学者仅靠自发的檏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够的,必须学习先进的哲学思想理论。在科学研究中,包括经济地理学科学研究,有没有明确的先进的理论方法指导,其结果是大不一样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要求我们:“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为我们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我国学术界有许多精英在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作出杰出的贡献。在祖国科学春天的百花园里,作者这本论文集不过是一株小草,但由于它是结合着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研究实际,因而作者仍愿意把自己点点滴滴成果与经验和大家分享,互相交流;自然少不了讨论,纠正其中的不足与错误,从而达到共同推动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事业的前进,推动我国经济地理学现代化事业的前进。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是要应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成就,但同时也必须应用如恩格斯说的“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6〕;“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地理学的现代化同样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不能没有“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这个元素。作者希望这本论文集在提高人们对理论思维的认识方面有所帮助。当然理论思维方法仅仅是经济地理学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除此之外,还有地理学与现代数学方法(元素)相结合产生计量地理学,地理学与现代遥感技术(元素)相结合产生遥感地理学,地理学与现代信息系统方法(元素)相结合产生地理信息系统(GIS)。本论文集着重阐述理论思维方法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并不排斥现代数学方法、遥感方法、信息系统方法在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论文集共收入作者30篇论文,分为二大篇。第一篇是经济地理学理论研究,其中又分为五个专题理论研究:学科对象与性质研究;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研究;地理区位理论研究;经济区划理论研究;生产布局应用理论研究。第二篇是城市与区域经济问题研究。其中又可分为二类,一类是按经济学研究思路、论文体例要求写作的区域经济论著,如作为《改革开放中的广东经济》第一章的广东省经济概况。另一类是运用经济地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方法综合研究城市与区域经济问题的论文,占第二篇论文的大多数。论文集论文总的特点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经济学、地理学多学科理论方法综合研究经济地理学理论问题和城市与区域经济问题,因而它比单纯运用一个学科理论方法的研究有所创新,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和《广州市现阶段三次产业构成演变研究》。作者希望这种运用哲学、经济学、地理学多学科理论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实现理论创新的实例,对读者研究问题有所借鉴、有所参考,从而推动我国经济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的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不同学者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个人工作经历、研究实践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学术观点是很自然的,作者无意要求读者都同意论文集中的学术观点。现在这本论文集是作者当时研究实践的记録,论文集保持论文发表时的原貌,反映作者当时的认识水平和学术观点,希望读者以历史发展的观点和学术自由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精神,去看待论文集中的每一篇论文。编入本书的论文时间跨度近30年,幷且发表在不同类别期刊专著中,因而论文发表时的编目体例和注释、参考文献书写体例有所不同。由于这次编辑、出版时间比较仓促,仍保持论文发表时的不同体例,未能将所有书写体例统一起来,给读者带来不便之处,望读者见谅。

  以上所述,希望能对读者阅读和瞭解论文集的内容有所帮助。同时期待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注释:

  〔1〕于光远:《现代科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契机》,赵文彦等编着《科学研究与管理》,时事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1I页。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页。

  〔3〕同上,第113页。

  〔4〕同上,第122页。

  〔5〕列宁:《共青团的任务》,《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47页。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恩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

  〔7〕同上,第467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