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理学的性质



  由于地理学内容的复杂性,地理学界对地理学性质的从识,长期来是不一致的。我国地理学界五十年代以来,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由于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流行着一种割裂地理学的观点,即否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存在本质联系,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截然分为两个没有本质联系的部分,把地理学截然分割为属于自然科学的自然地理学和属于社会科学的经济地理学,幷且这两门科学不可能组成一门整体的地理科学体系。

  随着历史的发展,割裂地理学的观点与地理学发展和社会实践要求之间的尖鋭矛盾,为越来越多的地理学者所认识。  1976年以后,我国学术界开始解放思想,冲破禁区, 1980年初提出了“复兴人文地理学”的口号,人文地理学开始在我国得到恢复和发展,地理学的性质问题又被提出来讨论。周立三在《农业地理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探讨》一文中指出:“苏联过去批判统一地理学的许多观点是形而上学的”〔1〕。吴传钧1977年重申:“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来是地理学的研究主题”。林超发表了《试论地理学性质》〔2〕,李旭旦着文阐述地理学的统一性〔3〕。现在需要在这些讨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理学的性质问题从理论上进行全面阐述。本文从分析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其在整个科学分类体系中的位置等方面阐述地理学的性质。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地理学研究领域的历史演变

  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Eratosthenes)最早提出“地理学”Geography一词。其中geo-的意义是地球,-graphy的意义是描述,合起来即地球之描述。我国古代战国时期(公元前403—221年)已有地理一词,周易系辞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之说。汉语地理就是以地为观察研究的对象,讲述其发展变化的道理。

  从十六世纪开始的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随着各门科学的发展和分化,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等相继发展为独立的科学。进入十九世纪后,地理学研究便集中于地球表面。  1883年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明确提出:“地理学的特殊目的是集中研究地球表面上相互联系的各种现象”〔4〕,后来为各国许多地理学家所接受。地球表面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理学者历来又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乡来探究,因而许多地理学者又称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2. 地球表面的基本含义 

  在地球表面,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互相渗透、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统—整体〔5〕, 具有不同于地球其它部分的独特性质,这就是地球表面这一科学概念的基本含义。由此可知,地球表面不是一个规则的几何表面,而是一个地域空间。所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学,常常又被称为空间科学、地域科学。

  3.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地球表面的个别成分,如大气、岩石、生物等分别为气象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各门自然科学所研究,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分别为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各门社会科学所研究。那么,地球表面还剩下什么给地理学来研究呢?那就是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由这种相互关系产生的各种现象及其组成的整体。上述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研究自然、社会各个因素时,虽然也要联带研究到它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但都不是专门研究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关系,只有地理学才专门研究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关系,即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现象的规律性,和地球表面整体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区域)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性。

  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地理学者的理论与实践。苏联著名经济地理学家巴朗斯基认为“……地理学的实质、地理学的‘内核’,就是研究空间各种现象的联系,地理学失掉了这个内核就失掉了存在的意义”〔6〕。在西欧,  近代地理学一开始就注意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德在其代表作《宇宙》一书中说:地理学应该“从相互依存关系方面对地球的诸现象作一般  阐述”,地理学的目的是研究“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关系和相互依存”,他“经常关切的是自然及有机现象的地域结合”〔7〕。近代地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李特尔认为地理学“即关于空间关系的科学”〔8〕。“地理科学着重研究地表的空间(只要这些地表空间是布满事物的),即从各地点同时幷存的现象的描述和相互关系的研究。正是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历史学。历史学研究和描述事件的依次关系或者事物的相依次序和发展”〔9〕。

  从洪堡德和李持尔以来,近代地理学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地理学家,同时地理学中也产生了不同的学派,近代地理学的理论和学派,主要有下述六个方面:

  1.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各种地理要素——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形成和发展的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等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人文地理要素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部门人文地理学。在经济地理学中,苏联有一些学者着重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部门进行统计研究,产生了部门统计学派。

  2.描述地球表面各个区域的特点及其差异,这是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领域。自从近代部门地理学发展起来之后,研究各个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形成的区域特征及其差异的区域地理学,仍然是地理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有的地理学者特别注重研究地球表面的区域差异。德国地理学家赫特纳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上区域差异的科学”〔5〕。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说:  “地理学的目的是提供地球表面上变异特性正确的、有规则的和合理的描述及解释”〔5〕。苏联的巴朗斯基也说过:  “地理学的实质就在于研究各地的差别”〔10〕,并把他创立的学派称为苏联区域学派。

  3.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在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旨。有的地理学者特别注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并引进生态学的概念。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1923年发表《地理学即人类生态学》  (Geography as Human Ecology),认为“真正的地理学必须从头到尾是一种按人地关系正常秩序的解释性描述”〔11〕,这是生态学派的观点。

  4.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除了表现在地理要素、区域差异、人地关系等方面外,还表现在各个区域的特殊结构及其外部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方面,这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有的地理学者认为地理学是研究地域综合体(自然综合体、生产综合体),研究地理景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科学。这是景观学派的观点,德国、美国、苏联都有景观学派,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5. 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学者特别注重研究这种空间关系(地区间的空间关系),区位论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近二、三十年来,地域组织、空间结构、空间系统的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有的地理学者认为地理学是研究空间关系的科学,邦奇1962年说:  “地理学是区位的科学”。这是区位学派的观点。

  6.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各种现象的地理分布方面,因而有许多地理学者从地理分布现象入手进行地理学研究。但也须分析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才能揭示地理分布现象的规律性。因而有的地理学者如瑞典的德·耶尔把地理学说成是研究地球表面现象分布的科学〔4〕。苏联,中国都有不少经济地理学者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分布的科学。

  上述六个方面:地理要素、区域差异、入地关系、地域综合体(地理景观)、空间关系、地理分布都是存在于地球表面幷且相互联系着,是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组成部分或相互作用的表现,因而都是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可见,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地理学者需要有地理要素、区域分异、入地关系、地域综合体、地理景观、空间关系、地理分布等概念。有的地理学者着重从其中一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一定的理论方法,甚至发展成为一个学派,是有其存在的一定客观基础的,而且都起着促进地理学发展和繁荣的作用。从整个近代地理学研究实践和理论来看,核心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即各种因素的地域空间关系及其地域空间结合。事实上,上述各个方面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所以说,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及其地域空间结合的科学。

  二、地理学的分类体系

  现代地理学是多层次一系列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地理科学系统。由于各国地理学者对地理学体系的认识并不一致,分类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下述两种不同的分类体系。

  1. 欧美近代地理学以来逐步形成的地理学分类体系,大致可以列表如下:

  欧美地理学界的地理学分类体系强调地理学及其各个分支学科的统一性。洪堡德认为地理学研究是“在复杂性中理解统一性”〔5〕。“李希霍芬根据洪堡德和李戴尔的阐述,认识到地理学在科学上的独立性,并不在于研究任何特殊的现象,而在于它的观点和方法,地理学的独特的目的是在将地球表面上现象的多样性组合而为统一的研究”〔5〕。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说:  “地理学成功的发展道路,需要将它当作一个统一的学科,虽则它包括很多复杂现象”〔5〕。

  欧美近代地理学注重地理学的统一性,强调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方面,这是应该肯定的。因为正是地球表面各种因素之间的地域空间联系构成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但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种忽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本质差别方面的倾向。李特尔主要从自然因素方面解释人文现象,这在近代地理学发展初期,有其积极意义。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一个方面到认识更多的方面。近代地理学首先探究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制约作用是符合认识发展规律的。

  2. 苏联地理学界流行的地理学分类体系,大致可以列表如下:

  十月革命后,苏联地理学界批判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片面观点,一些学者虽然根据唯物史观指出入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差别的一面,却又否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本质联系的一面;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对生产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却又否定自然环境的制约作用。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一端倒向生产关系决定论的一端,指导思想上违背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法原理,陷入了孤立地看待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形而上学泥坑之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地理学界许多学者,由于从根本上否定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本质联系方面,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看成絶对对立的两个东西,因而否定任何关于人地关系的提法,否定西方近代地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以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主旨的人文地理学;同时把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截然分开,否定它们之间的任何统一性,否定整体的地理科学体系,在批判“统一地理学”的口号下,根本否定普通地理学〔12〕。所以,在他们的地理学分类体系中,根本没有人文地理学和普通地理学。地理学只“是包含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这两门密切关系的科学的总体”〔13〕。苏联另一些地理学者(主要是区域学派)则坚持存在整体的地理科学体系和作为一门科学存在的地理学。

  我国地理学界,解放前主要采用欧美的地理学分类体系,解放后主要采用苏联的地理学分类体系,但存在两种不同意见的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生产配置与自然地理环境“没有本质的关联”,“决不能……把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组成一个独立的地理科学体系”,否认存在独立的地理科学体系〔14〕。另一种意见,反对生产配置与自然条件“只是非本质联系”的观点,认为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紧密联系组成整体的地理科学体系,地理学是一门独立存在的科学,认为前一种意见是一种取消主义倾向,并指出这种倾向“对我国地理学的发展是有害的”〔15〕〔16〕。现在看来后一种意见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在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人们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左”的、形而上学的框框。因而人文地理学始终是一个禁区,普通地理学领域不复存在。只有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全国整个社会政治形势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形而上学的精神枷锁和“左”倾错误思想的束缚,才又重新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重串“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来是地理科学的研究主题”,提出“入地关系的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的中心研究课题”〔17〕。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得到恢复和发展。我国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明确规定人文地理学是“要加强研究”的学科之一。无疑普通地理学也是应当加强研究的。

      以上就地理学体系的形成、认识的发展和不同的分类方法作了简略的回顾。说明地理学和各门科学一样,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任何科学分类体系都不是最终的封闭体系。1960年以来,地理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得到迅速发展。地理学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互相渗透产生了数量地理学、遥感地理学、生态地理学、系统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感应地理学等许多新的地理学分支学科。同时我们还应当予料到,一方面由于许多自然观象、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都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因而有必要从地理方面加以研究;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可能运用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地球表面,从而可能产生新的地理学分支。今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进一步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亦将产生新的地理学分支。地理学的分类体系会逐步完善。

      现将地理学体系及其众多的分支学科简略图示如下。

  三、地理学在整个科学分类体系中的位置

  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整个科学分类体系中又处于什么位置?分析这个问题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地理学的性质。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  “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或一系列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的。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18〕。恩格斯结合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和特点,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运动形式的发展顺序把各门科学排列起来,形成一个科学分类体系。

  各种运动形式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由于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过渡性质的中间形式,即恩格斯说的“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在五种基本运动形式被分门别类地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很自然就要对各种运动形式中间过渡性运动形式进行研究。这在科学发展过程中,就表现为各门科学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那些中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就成为各门科学相互交叉的研究领域,结果产生一系列综合性的科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相互关系及其地域空间结合的科学。它不是研究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某一单个运动形式的科学,而是研究这各种运动形式(运动过程)在地球表面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联(横向联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形态,因而属于研究“一系列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的”科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地理学不是单一性的科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或纯粹的社会科学,而是处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

  从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地理学的综合性是很清楚的。在古代,地理学作为地球之描述的学问,其内容包括自然、社会历史许多方面。就是说关于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许多知识都包括在地理学之中。使地理学一开始就成为综合性的知识部门。到了近代,由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过程,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从地理学中分化出许多独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关于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仍然留在地理学中并成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近代地理学中的许多分支学科都是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边缘科学。如地貌学是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气候学是气象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植物地理学是植物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土壤地理学是土壤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政治地理学是政治学与地理学之间边缘科学……等。现代地理学更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面,从而产生了许多边缘科学。如数量地理学是运用数学方法研究地球表面从而产生的数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遥感地理学是空间遥感技术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生态地理学是生态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系统地理学是普通系统论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行为地理学是心理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等,

  地理学要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就要在一定程度上瞭解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并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理论和方法,地理学的内容就兼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许多知识成分。地理学研究的地理现象、 “地球要素,既非纯人文,亦非纯自然,而具有综合特性”〔5〕。地理学研究的地表“自然”现象,并非纯自然现象,因为它包含着人类活动、社会因素的影响。地理学研究的人文现象并非纯社会现象,因为它包含着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有应用科学的性质。也就是说地理学者既担负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的规律性的任务,又要将这些基础研究的成果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参与生产布局、环境保护、城镇与区域规划、国土整治等实际工作。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没有完全分开。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特点。1978年苏联地理学家马尔科夫着重指出地理学研究的横断方向,即把自然——经济——应用连贯起来。七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地理学家陈传康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深入到人文地理学的许多领域,取得不少成果,正是地理学把自然——人文——应用贯通起来的体现,这是当代地理学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总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及其在整个科学体系中的位置,地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说明地理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粹的社会科学,而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科学。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认为地理科学研究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宏观规律和综合规律,是很有道理的。

  注释:

  〔1〕  周立三,经济地理,  1981. 第l期,第23页。

  〔2〕  林超,地理科学,1(2),1981。

  〔3〕  李旭旦,地理研究,2 ( 3 ),1983。

  〔4〕 詹姆斯,地理学思想史,第205页,商务印书馆,  1982。

  〔5〕  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第25、  14、2l、29、  30、29、55等页,商务印书馆,  1982。

  〔6〕  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教学法概论,第188页,财政经济出版社,1957。

  〔7〕  迪金森,近代地理学创建人,第31页,商务印书馆,1980。

  〔8〕  萨乌式金,经济地理学导论(第一部第一册),第89页,三联书店,  1957。

  〔9〕 赫持纳,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第141页,商务印书馆,1983。

  〔10〕 巴朗斯基,经济地理学论文集,第6页,科学出版社,  1958 。

  〔11〕 李旭旦,美国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l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论文选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第159页,商务印书馆,1980。

  〔12〕 苏联哲学问题编辑部,关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问题讨论总结,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  1955年,第1期,第63—86页。

  〔13〕A·A·格里哥利耶夫等,地理学分支学科简介,笫1页,商务印书馆, 1962。

  〔14〕胡兆量,教学与研究,  1955年,笫5期,第54-60页。

  〔15〕鲜肖威,地理知识,  1955年,第9期,第281-283页。

  〔16〕杨吾扬,新建设,  1956,第8期,第39—45页。

  〔17〕吴传钧,经济地理,  1981年,第1期,第6页。

  〔18〕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单行本)第109页,人民出版社,  1981。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