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学习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进一步突破经济地理学传统观念



  庆祝母校地理系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成立40年并取得科研、教学巨大成绩的同时,回顾195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地理学的学术思想和理论研究,总结其成绩与不足,进一步突破经济地理学的传统观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一、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生产布局,既有重大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上的重大缺陷

  我国学术界把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生产布局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何评价这个对象定义在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国1950年代初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便开始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生产配置、布局一直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对生产布局问题的研究是实践的需要。而当时我国学术界许多知识分子刚刚从旧社会过来,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面临着经济地理学如何为新社会服务的问题。1950年代我国经济地理学界根据实践的需要,把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生产布局,其重大意义就在于找到了学科的应用研究方向,使我国经济地理学走上与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生产布局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因而得到党和国家、政府与生产部门的重视与支持。这是人文地理学及其他分支学科成为禁区,而经济地理学能够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从学术思想渊源上来看,我国50年代形成并延续至今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布局的对象定义是从苏联1955年《关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问题讨论总结》〔1〕、《苏联地理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2〕的对象定义演变而来的。当时我国与苏联有相似的国际背景和社会现实,因而容易接受苏联的学术观点。1950年代苏联地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思想支配下,根本否定地球表面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界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把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为主旨的人文地理学判定为资产阶级的伪科学,从而制造了人地关系和人文地理学研究禁区。由于根本否定人地关系研究,根本否定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研究,实际上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传统的基础研究领域。这是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转向生产布局应用研究的学术思想上的原因。粉碎“四人帮”之后,学术界开始批判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思想,重申“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生产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来是地理学的研究主题。”〔3〕1980年正式提出复兴人文地理学,终于打破人文地理学禁区。随后经济地理学研究从物质生产领域扩大到非物质生产领域以至人类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也从生产布局扩大到产业布局、经济布局;但由于依然沿袭从社会实践某项具体需要、从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某项具体任务出发来确定学科对象定义的基本思路,以及几十年来研究生产布局的传统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影响,以至现在还有很多人认为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生产布局、产业布局、经济布局的科学。现在我们应当从实际出发来看看生产布局研究属于哪一类研究活动。

  从我国经济地理学几十年来研究的实践来看,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布局主要是根据国家和生产部门提出的生产布局问题,在对地区自然、人口、技术、社会经济各种条件因素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提出今后生产发展的地区安排部署方案即生产布局方案,经主管部门选择并作出决策,然后付诸实施。可见,生产布局是有明确具体的应用目的,并直接参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研究活动。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科学研究活动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三种类型的定义来看,按照钱学森关于科学技术分为三个层次,  “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学问我们叫工程技术”〔4〕的观点来看,毫无疑问,生产布局研究属于应用研究,产业布局、经济布局研究也都属于应用研究,而不属于发现新规律、创立新原理的基础研究。关于生产布局、产业布局、经济布局规律性的研究也属于应用理论研究,而不属于基础理论研究。

  生产布局研究属于应用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把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为生产布局,有两方面的作用与结果。一方面,找到了学科的应用研究方向,使学科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有了立足点和生长点;促进了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经济地理学队伍的发展壮大,同时为理论研究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布局的对象定义,实际上只是经济地理学应用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没有包括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把它作为基础学科部门之一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定义是不全面的,理论上是有缺陷的。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布局的对象定义,既不能包括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包括区域经济地理研究的全部内容,也不能包括经济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全部内容。今天我们必须明确认识经济地理学研究生产布局这个对象定义在理论上的重大缺陷,及其给学科发展带来的诸多弊端。首先,学科对象定义中只有应用研究而没有基础研究,必然导致重视应用研究,忽视基础理论研究。加上1950年代以来根本否定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规律性的研究,使我国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粉碎“四人帮”后,开始克服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思想,恢复与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19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实行自然科学基金制度,资助基础研究项目,使我国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得到一定恢复和加强。但由于学科研究对象定义仍然是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基础研究在对象定义中还没有应有的地位,学科的基础研究得不到明确的理论指导,极不利于学科基础研究的发展,学科基础理论落后状况难于根本改变。这就是我国经济地理学1980年代打了个翻身仗,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基础理论仍然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5〕其次,过去长期在生产布局对象定义指引下,经济地理学的科研、教学工作都是以生产布局为中心,使经济地理学研究长期偏重于生产布局研究,忽视经济地理学的全面发展。苏联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地理学成了“生产配置科学”〔6〕,我国经济地理学也成了“生产布局的科学”〔7〕。生产布局研究的对象定义,既不利予学科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区域经济地理的全面研究,不利于经济地理学应用研究的全面开展,因而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对本学科提出的各方面需要。

  当代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整个科学技术水平与195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经济地理学本身经过几十年来生产布局应用研究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基础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丰富的实践经验难于上升到理论上来。基础理论研究落后,没有理论上的突破,应用研究不可能有根本上的提高。现在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应用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应用自然、技术、经济等学科的许多理论和方法。经济地理学导论教材仍以生产布局、产业布局为中心,把与生产布局、产业布局有关的理论、方法等各类知识都装进去,内容非常庞杂,而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却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不可能真正全面、系统地论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经济地理学本身特有的理论、方法研究得不到加强并使之现代化,虽然在人文地理学中曾有过一枝独秀的辉煌,但在现实的“学科竞争面前显得有气无力”〔5〕。总之,当前我国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关键是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实现学科理论、方法现代化。因此,必须确立经济地理学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明确生产布局、产业布局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应用理论研究学科的对象,再加上经济地理学应用技术层次的学科,使经济地理学形成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三个层次的学科体系,获得比较全而的发展。这样将大大加强学科的竞争力,使之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经济地理学基础研究重要性的认识,笔者1983年在《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几点讨论》〔8〕中提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即研究地球表面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的科学”[笔者现在补充说明:经济地理现象即人类经济活动在地表空间的表现形态。因此又可以说,经济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表空间形态(类型、结构、功能)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同时又认为“生产布局仍然是经济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主要方向”,就是试图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次确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吴传钧院士提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9~10〕北大杨吾扬教授认为“经济地理学的对象具体地说就是生产力的地域组合”〔11〕。从这些观点来看,虽然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具体提法各不相同,但共同点都已经是从基础研究层次去确定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已不是从应用研究层次去确定研究对象。可是现在还有很多人仍然从应用研究层次去确定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坚持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布局、产业布局、经济布局的科学。我们必须突破从社会实践的某项具体需要、改造客观世界某项具体任务出发来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的传统观念,突破仅从应用研究层次确定学科研究对象、忽视学科基础研究层次的学科研究对象的传统观念,树立从整体的社会需要出发确立学科基础研究对象,然后考虑学科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新思路,逐步形成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应用技术三个层次的学科体系。

  二、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是我国地理科学思想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当今世界已是经过第三次科技革命并进入新的科技革命的时代。长期以来站在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并应用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应用系统科学理论方法和我国航天系统工程的成功经验,经过十几年来的深思熟虑,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地理科学新思想。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是我国地理科学思想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地理学的现代化指明瞭方向。下面就饯学森地理科学思想与传统的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思想作简要的对比分析,以利于我们进一步突破传统观念。〔12〕

  1. 提出地理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不同

  钱学森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对它的客观环境基础——地球表层进行研究出发提出地理科学研究和地理建设,目的是使社会主义建设与它的地理环境基础相协调。简单一点来说,钱学森是从社会需要的整体出发,而不是从某项具体需要出发提出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科学。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恰恰就是从经济建设中的某项其体需要——生产布局研究的需要出发提出经济地理学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因为从社会需要出发提出的是基础科学,而从改造客观世界某项具体需要出发提出的学科对象,由于其研究对象与任务是统一的,因而是应用科学。情况正是这样,钱学森根据社会需要提出的地理科学——地球表层学是基础科学,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根据生产布局研究任务需要提出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实际上只是经济地理学的应用学科。

  2. 提出地理科学研究的论证方法不同

  钱学森是依据客观事实,并对客观事实——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分类(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它们的客观环境基础建设即地理建设),并对它们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之后认为,要科学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就必须与它的客观环境基础相协调。因此,研究地球表层的地理科学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迫切需要。钱学森全面把握客观事实,并以严密的逻辑论证地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和必要性。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研究提出时往往以领袖著作或党和国家有关文件中提出的生产布局、产业布局、经济布局任务直接作为确定学科对象的依据,而没有就社会实践对学科提出的各项具体需要加以汇总、分类、深入研究,然后抽象概括出反映整体、全局的“社会需要”这一科学概念,因而不可能提出与整个社会需要相适应的经济地理学研究内容及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各个层次。

  3. 学科层次体系结构不同

  钱学森按照现代科学技术部门一般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应用技术三个层次的学科体系,提出地理科学是一个学科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即基础理论研究层次(地球表层学)、应用理论研究层次(生态经济学、国土经济学、数量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学等)、应用技术研究层次(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地区发展战略、地理系统工程等)。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在未明确认识现代科学技术部门一般包括三个研究层次的学科体系情况下,提出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布局,实际上只有应用研究层次而没有基础研究层次,其学科体系层次结构是不完整的。

  4. 从不同研究层次去确定学科研究对象

  钱学森首先是从基础研究层次确定地理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然后才提出它的应用理论研究层次和应用技术研究层次学科内容,其逻辑顺序是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应用科学的内容是与基础科学相对应的。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确定学科对象是生产布局,实际上是从应用研究层次去确定学科研究对象,而不是首先从基础理论研究层次去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经济地理学的基础学科研究对象是什么?依然不清楚。其实确定基础理论学科的研究对象更具有根本意义,因为应用研究的内容是从属于基础理论学科的;基础理论学科是带头的,对应用研究学科具有指导意义。

  5. 思想理论基础不同

  钱学森认为地球表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与环境有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类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与它的客观环境基础(地理环境)也是紧密联系着的。总之,它的思想理论基础是辩证法关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曾长期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思想支配下,根本否定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根本否定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地理学研究,严重削弱了经济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6. 研究方法不同

  钱学森是用现代最先进的科学理论——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去研究地球表层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并充分论证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地球表层将取得成功。而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长期来是用传统的定性描述方法,而且曾长期受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不可联系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影响。

  7. 在科学性质问题上的观点根本不同

  1950年代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流行的观点认为,自然地理学是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学是经济科学,两者性质不同,截然分开,不可能构成统一的地理科学体系。

  钱学森认为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汇合,地理科学是一个科学体系。

  8. 在地理科学研究领域存不存在综合规律,两者观点根本不同

  1950年代生产布局经济地理学中流行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系列,两者界线分明、不可混淆。自然地理学研究受自然规律支配的自然现象,经济地理学研究受社会规律支配的社会现象,根本不可能有综合规律可言。

  钱学森认为地理科学研究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宏观规律和综合规律。

  以上对比分析说明,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在上述八个方面突破了地理学的传统观念。总的来说,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是我国地理科学思想理论研究上的重大突破,给我国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的现代化指明瞭方向。我们应当认真学习、理解和掌握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进一步突破经济地理学的传统观念,把传统经济地理学逐步更新扩大为现代地理科学。在学科对象问题上,首先应当确定经济地理学基础研究学科对象,然后确定它的应用理论研究学科和应用技术层次学科对象。

  注释:

  〔1〕关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问题讨论总结。科学通报,1955  (1)。

  〔2〕苏联地理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地理译报,1955(4)。

  〔3〕吴传钧,在农业地理编写会议上的总结发言,1977。

  〔4〕钱学森,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城市规划,1985(4)。

  〔5〕李志华,总结过去,展望未来——记全国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术讨论会。地理知识,199l(11)。

  〔6〕(日)中村泰三,七十年代的苏联经济地理学——从生产配置科学到社会经济地理学。经济地理,1983,3(2)。

  〔7〕吴传钧,经济地理学——生产布局的科学。科学通报,1960(19)。

  〔8〕张乐育,关于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的几点讨论。经济地理,1983,3(4)。

  〔9〕吴传钧,地理学的特殊研究领域和今后任务。经济地理,1981,  l  (1)。

  〔10〕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l,l 1(3)。

  〔11〕畅吾扬,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论。中国地理学会一九七八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饯学森等,论地理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以下引用钱学森地理科学思想的有关论述,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