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香港、广州城市职能的差异及其演变趋势



  广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特大城市,香港则是在近代鸦片战争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只有150多年的历史。然而,香港目前的城市人口达到560多万,为广州市的1倍半以上,成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旅游和信息中心。

  广州和香港的城市职能都有一个逐步形成和演变的过程。整个历史过程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分析广州和香港城市职能及其历史演变,从中可以看出广州和香港城市职能的差异及其地理上的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广州和香港今后发展趋势及其分工合作。

  一、古代和近代阶段港穗的城市职能演变

  港穗同处于珠江三角洲,为何广州早于香港2000多年就发展起来并成为华南经济中心城市?从地理条件因素分析,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北依自云山,南靠珠江口,其间丘陵、岗地适合古代开垦和建城需要,因而得到较早开发。广州又比香港较接近古代经济、技术先进的内地中原地区,从而较早地接受中原南移的大量人口和先进技术。广州是古代中原经济南下走向海洋的前沿地区,又靠珠江口溺谷湾,具备避风建港条件,拥有海陆交接、水陆兼便的优势,从而使广州很早就成为中原货物南下经广州出口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的贸易港口,成为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依靠着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南北通商和海外贸易与海外交通的发展,使广州在鸦片战争以前长达2000年左右的时间都是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和全国最大外贸港口。

  在中国古代经济技术自北向南扩展的历史地理背景下,地处东南沿海边陲的香港岛,远离中原地区,受中原的影响较小,经济不易发展,因而古代香港只能是边陲渔村小港。[关于中国古代先进经济技术扩散和文化中心的迁移,在陈正祥着《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12月出版第1~40页有详细论述。作者附注]

  然而近代世界经济地理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港穗在世界经济地理中所处区位已不同于古代。因为在世界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近代科学技术首先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并从欧洲向世界各地扩展,开始了近代先进经济技术自西向东推进的新时代。这个过程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向落后国家和地区侵略而进行的,因而在亚洲、非洲、美洲呈现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势态。这与我国古代自北向南的地理扩散方向是不相同的。在近代新的世界经济地理形势下,我国沿海港口的地理优势渐渐显示出来了。因为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首先到达沿海港口进而向内地扩散。这是我国沿海地区近代兴起一批工商业港口城市的共同历史地理背景。广州、香港、澳门虽然位置相近,但由于地理条件因素的差异,在近代有着各自的遭遇和经历,在经济地域组织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最初是珠江口西侧渔村小港澳门,被葡萄牙殖民者侵占用作通商贸易据点,从1553~1640年的近百年间发展成为东方国际贸易港口,起了沟通欧、亚、美三大洲贸易的作用。直至1647年清廷禁止外商入广州,只准外商将货物屯在澳门,然后由华商转运至广州,于是澳门成了广州的外港〔1〕。

  我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开始的。当时已经完成近代工业革命、经济技术力量最为强大的英国通过战争侵占我国香港,并强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通商口岸。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接着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强国相继取得英国在中国的各种特权,于是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伴随着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开始大规模地从沿海向内地扩展。

  割让香港,使香港的政治地位和香港的政治地理位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香港原来不过是只有几千人的偏僻渔村,在国际贸易上毫无地位。割让之后,香港成了大英帝国在东方的一小块殖民地,成了中英这两个东西方大国之间的小块政治地域单元、国际政区单位之一,从此香港成了国际市场。中国大陆经香港进出口的商品成为转口贸易。1842年之后,香港就逐步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转口贸易港。英国则把香港变为侵入中国大陆的前哨据点,成为向中国推销商品、掠夺中国工业原料的中转港,同时也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向中国推销商品、掠夺中国工业原料的重要通道。西方经济、技术、文化通过香港不断向中国内地扩散,香港经济从此开始迅速发展起来。香港所以能成为转口贸易港,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贸易与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是以其本身沿海岛屿和深水良港为条件的。香港以其深水良港和后有强大的大英帝国,很快就取代了澳门远东国际贸易港的地位。经过不到100年的时间,香港就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小渔港,变为拥有100多万人口的远东国际贸易港。

  在香港整个近代发展阶段,转口贸易始终是它的主要经济支柱。由于香港本身是一个弹丸之地,缺少矿产资源,原来人口稀少,荒凉偏僻。因此只有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发展国际贸易与航运。在近代港产品出口很少,香港国际贸易主要是转口贸易。从1842年开始的近代阶段,香港是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转口贸易港。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广州城市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由于割让香港和开放五口通商以及后来继续开放一系列口岸,广州失去了垄断全国对外贸易唯一口岸的地位,发展贸易和工业的地理条件因素不如上海,又受到香港以及一系列通商口岸的竞争,广州在全国外贸和交通上的地位很快就被上海所取代。但广州由于其在华南地区突出的地理条件因素和原有经济贸易基础,又发展了一些近代工业,修建了粤汉、广三、广九3条铁路和许多公路干线,广州进一步发展成为华南工商业中心和最大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

  二、当代港穗两地城市职能的演变

  当代世界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基本上仍然是自西向东、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在发展中国家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由于资源、劳力、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地区差异,战后产生了3次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西方发达国家优先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香港以其特殊地位较早地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吸收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利用60年代中期开始给予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普惠制,较好地利用境外的资源和市场,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从而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地区。中国大陆在解放后经历了一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产品经济模式之后,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虽然都有了很大发展,但经济效益低,加之经济决策上的一些失误,经济、技术仍然处于落后状态。我国在70年代末期开始改革开放,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模式,积极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经济发展更快,经济地域组织也发生不少的变化。这是当代香港和广州城市职能演变的总的历史地理背景。

  1. 香港当代城市职能的演变

  首先,香港从一个转口贸易港转变为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的国际贸易港。1952年之前,香港转口贸易一直占香港总出口的85%以上,香港仍然是一个转口贸易港。由于朝鲜战争,美国操纵一些国家对中国实行禁运。1952年开始,香港的对外贸易急剧下降,转口贸易更是一落千丈,经济陷人困境,促使香港经济向加工工业方向转变。经过6年的努力,香港加工业特别是纺织、成衣业有了迅速发展,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有了大幅度增加,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转口贸易比重不断下降,1959年港产品出口占香港总出口的69.6%,而转口贸易只占30.4%〔2〕。它标志着香港从以转口贸易为主转变为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的贸易港。60年代和70年代整个出口以本港加工出口为主,转口贸易为次。

  第二,香港从一个消费中心转变为远东地区重要的轻工业生产中心。战后恢复时期,香港人口已从战争结束时的60万猛增到1950年200万左右。维持这200万居民的生活消费就需要大量农副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在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地域组织中,香港是一个工农业产品消赞中心。

  香港从战后开始发展现代工业。1947~1951年,香港利用从内地上海、广州等城市转移过来的资金、机器设备、人才与营销渠道,初步建立起棉纺织工业。1952年转口贸易大幅度下降之后,香港的棉纺织和成衣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60年代,除了纺织、成衣业继续发展外,玩具、塑料、电子工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到1978年,香港制造业已有巨大发展,工厂数达39 606家,工厂工人达80万,制造业产值637.29亿港元、港产品出口值407.1l亿港元〔3〕。这时香港已经成为远东纺织、服装、电子、塑胶与玩具、钟表等重要轻工业产品生产与出口贸易中心。

  第三,香港从中国转口贸易港转变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从战后初期到1978年,由于香港本地加工工业得到巨大发展,而且絶大部分工业原料靠进口,工业产品靠出口,因而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额大大增长。1978年突破1000亿大关,达到1169.64亿港元,比1947年竞增长42倍〔3〕。这时香港的进出口额几乎等于中国内地各省、市、区的贸易额,成为世界上第18个重要贸易区。

  从战后初期到1978年,香港进出口地区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总的趋势是香港贸易中,中国内地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从1951年占26.5%下降到1970年占8%,1978年占9.3%〔3〕。而中国内地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约占90%左右。这充分说明香港对外贸易的广泛国际性,说明香港已从战后初期主要是中国的转口贸易港转变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进口、转口市场,转变为世界上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

  自1978年中国内地实行开放改革以来,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贸易不断扩大,香港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同时,香港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资金、技术向外转移,香港的城市功能又发生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是中国内地在香港转口贸易以及香港整个对外贸易中的比重迅速上升,香港在中国内地经济贸易中的地位提高,作用加强。据统计,1978~1987年,中国内地在香港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9.3%提高到27.2%,其中进口中的比重从16.7%提高到31.1%;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从0.2%提高到14.3%;转口贸易中的比重从1.6%提高到32.9%〔3〕。香港重新成为中国转口贸易港,成为中国内地的最大贸易伙伴。

  二是香港对外贸易中转口贸易的比重回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口贸易港。据统计,香港转口贸易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从1973年开始回升,到1978年转口贸易额突破100亿港元大关,1985年突破1000亿港元大关,1987年达1827.80亿港元,占总出口的48.4%〔3〕,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口贸易港。

  三是香港资金、技术向中国内地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转移,在中国内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香港经济经过50年代以来30多年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换代,香港与中国内地形成巨大的落差,香港产业结构要向高附加值的加工业以及贸易、航运、金融、信息产业发展。因而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巨额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向中国内地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转移。

  四是香港对外贸易发展到日益成熟完善的阶段,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香港对外贸易在1978年之后,特别是80年代继续高速增长。在短短的8年间,香港对外贸易额先后突破2000亿港元、3000亿港元、4000亿港元和7000亿港元四个大关,1987年达到7559.82亿港元,比1978年增长6倍多,比战后初期1947年增长272倍多。1987年香港出口额约为484.66亿美元,占同期世界出口额的1.98%〔3〕,比中国内地所有省市区所占比例还多0.6%。香港进出口总额在亚洲仅次于日本,居“亚洲四小龙”之首。香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对外贸易密切相关的航运业、金融业、通讯和信息业、旅游业均得到巨大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和旅游中心。香港对外贸易发展到日益成熟完善阶段,从而巩固它在世界上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香港面积只有1075km2,仅占世界陆地面积不到十万分之一,而出口额却占世界的1.98%,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第11位。目前它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幷且是一个以加工出口为主同时又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口贸易港,成为当代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之一。

  2. 当代广州城市职能的演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内地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州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广州市工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5.592亿元增长到1988年的275.89亿元,增长49倍多。1987年以来,广州市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4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仅次上海、北京居全国第3位。广州市人口从1948年末的145.6万增加到1988年349.1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6位。广州市各项指标均居华南地区各大城市之首位,始终是华南地区的最大经济中心和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外贸中心。这是当代广州城市职能的总的特征。但在中国大陆开放改革前后,广州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职能又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开放改革之前广州市城市功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第一,解放前近代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规模很小,技术很落后。1949年工业总产值只有2.4亿元,不足商业购销总额的一半。据1936年的统计,广州商业购销总额为6.5亿元,超过工业总产值的1倍多。商业是解放前广州市经济的最大部门,在地区经济组织中,广州首先是一个商业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其次才是工业中心。而解放后至1978年期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受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影响,工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商业受到抑制,发展较慢。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69.99亿元,超过了商业购销总额。至此,广州市在地域经济组织中首先是一个工业中心,其次才是商业中心和交通运输枢纽。

  第二,这一时期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影响下,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从1949年的89.8%下降到60%左右。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脱离广州的地理条件特点,影响了广州经济发展速度。    

  第三,解放后长期把广州视为国防前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没有安排在广州,又忽视发挥广州的地理优势,因而广州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地位下降。1978年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工业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第6位。

  1978年以后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尤其广东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开辟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广州是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使广州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大大加快,与香港之间经济贸易关系大大扩大,产业结构和城市职能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一是由于实行优先发展轻工业的方针,轻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比重回升。1988年轻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的68.9%,成为工业门类比较齐全、轻工业比较发达、重工业有一定基础的华南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

  二是重视发展商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和旅游业,第三产业得到加强,三次产业比例比较协调(1987年广州市区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5.54%、44.64%、42.82%)。这既促进了广州市的经济发展,又加强了广州市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

  三是由于实行比内地城市更为开放的政策,更好地发挥地理优势,使经济发展速度更快,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地位上升。1988年广州市工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社会总产值等主要经济指标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均居全国各大城市第4位。

  四是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有了很大发展,在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中,起着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

  三、港穗今后城市职能的演变趋势

  由于地理条件因素的差异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香港和广州的城市职能都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目前香港和广州都是综合性的多功能中心城市,但有明显的差异。香港是在近代较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成为转口贸易港,1960年代之后又发展成为国际贸易、航运、金融、旅游和信息中心。1978年以来,香港对内地的辐射作用大大增强,但其服务的地域范围主要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是说,其国际性是主要的。广州历来是华南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水陆交通枢纽,同时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大中心之一。1978年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的对外经济贸易往来迅速扩大,但作为中心城市服务的地域主要在国内,对外服务还居于次要地位。这是港穗城市职能演变的总趋势。

  香港1987年以来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亿港元,而同期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折算只有300多亿港元。香港的经济实力相当于广州市的10倍。无论从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来看,香港经济比广州明显高出一个阶段。香港加工业经过195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在香港产业结构中曾居第1位。但从1978年以来,香港国际贸易迅速扩大,随之航运、金融、旅游、信息业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加工业则由于本身劳工不足、工资和地价上涨,开始大量向珠江三角洲和东南亚转移。在香港的产业结构中,加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换代。广州在解放初期至1978年前,把发展工业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到第1位。工业中又是重工业比重上升,轻工业比重下降。结果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效益下降。1978年之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加快轻工业发展,而且商业、外贸、运输、通讯、旅游业等第三产业也迅速发展,比重不断上升,目前呈二三产业并重局面。这就加快了经济发展,加强了广州市中心城市的作用。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比重进一步提高,仍是香港和广州今后发展的共同趋势。

  在工业和科技方面,香港和广州比较起来各有优势。香港主要是轻工业,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并转化为产品的能力较强,管理和应用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广州的重工业和基础研究较强,但轻工和应用技术不如香港,仍大量从香港和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改造传统产业。广州市外围市县也往往绕过广州从香港和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资金。广东经济经过改革开放10多年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轻工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原材料工业、基础工业的发展,加速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这种形势有利于广州基础工业和基础研究优势的发挥,促进其进一步发展。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产品返回香港出口到国际市场。香港加工业需要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方向发展。这就有赖于基础工业和基础研究的支持。香港虽有雄厚资金和国际市场营销渠道,但缺乏矿产资源,工业用地紧张。港穗两地各有优势,加强分工合作,将更有利于各自的发展并带动华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注释:

  〔1〕缪鸿基等编着:澳门,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2〕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委员会编:亚洲“四小龙”经济的崛起,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3〕张作干:现代香港对外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