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东亚是近30年来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资料,1965~1990年人均GNP年平均增长率,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为5.3%,比同期南亚1.9%、中东和北非1.8%、拉丁美洲和加勒比1.8%高2.5倍以上,东亚地区GNP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世界年平均增长速度1.5%高3倍以上,而且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认真探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制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策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我们要分析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首先必须认清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

  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从自给自足、孤立封闭的自然经济转变为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发达、对内对外开放的商品经济,从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落后小生产转变为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社会化大生产,即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当代世界经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西欧北美发达国家又进一步实现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以及经济管理的现代化,进入“后工业社会”。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战后东亚(日本除外)基本上都还是传统的农业社会,仍然以自然经济、手工劳动为主。因此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就是将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特别是广大农民要冲破自然经济的束缚,在市场需求的引导下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并成为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落后小生产转移到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大生产上来,使东亚各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提出和实施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符合这种客观趋势的要求才有可能成功。

  二、面向出口战略的优势

  战后东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商品经济过渡,向社会化大生产过渡,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目标前进。问题在于,为什么东亚经济能够持续、稳定、高速增长,而亚、非、拉其他地区没有能够做到这样呢?80年代以来,国内外不少学者从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各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和阐述。有的学者认为是“面向出口战略推动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1〕。笔者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纵观战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产品经济)等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可以看出实行面向出口战略国家和地区拥有下述几方面的优势。

  1. 市场经济优势

  当今世界存在自然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等几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体制。各自的成效如何?哪种先进,哪种落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特别是计划经济国家与市场经济国家之间经济竞赛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繁荣,产品经济落后,市场经济优越于计划经济。〔2〕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都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的运作方式都不可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说,市场经济能够比较好地体现社会生产中各行各业众多生产者、经营者的自主权。通过市场需求的引导,可以较好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市场经济中的利益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更是像发动机一样调动着劳动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着生产技术革新和科学技术革命,改进落后的生产管理方法,因而能够使社会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证明瞭市场经济的优越性。面向出口战略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因而拥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

  2. 对外开放优势

  按照各国家各地区经济上的相互关系来看,有封闭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之分。然而世界近代以来,特别是当代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开放型经济发展快于封闭型经济,开放型经济优越于封闭型经济。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对外开放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具体来说,开放型经济允许商品(包括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商品)、资金、技术、劳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允许它们在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因而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组合,特别是促进闲置的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并结合起来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把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产品、更多的财富,社会经济得到更快发展。可见对外开放比孤立封闭拥有明显的优势。面向出口战略要求并实行对外开放,因而拥有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优势。

  3. 国际分工的优势

  实行对外开放,允许生产要素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自由流动,以及在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促使各国家各地区按照本地的优势来发展生产,从而促进生产地域分工、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社会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由于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的资源、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巨大地域差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拥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仅依靠本地的资金、技术、资源、劳力、市场发展起来。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各国家各地区实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求得共同发展。正是这种发达的国际分工,利用了各自的优势,从而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推动有关国家和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面向出口战略是以国际分工为前提又不断促进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因而拥有国际分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优势。

  4. 先进技术的优势

  面向出口战略,通过产品出口,原料、技术设备的进口以及资金、劳力、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不断流动,从而带动先进技术在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流动和扩散。一方面,产品要面向出口、扩大出口,就必须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努力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特别是引进外资兴办的“三资”企业(独资、合资、合作企业),往往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不仅比本地原有企业技术水平高,而且比孤立封闭型国家的技术进步要快得多。另一方面,面向出口创收的外汇,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提供了资金条件。孤立封闭是死水一潭,而生产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劳力、人才的流动,使人们的视野开拓,见多识广,大量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最新科学成就,促进本国生产工艺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面向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比之孤立封闭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拥有技术先进的优势。

  5. 拥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技术优势即产业结构优势

  面向出口,实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大量吸收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从而推动本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效益好、资金积累多,这就为提高本国本地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提供了必要资金,为进行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从而推动本国本地区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从东亚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演变来看,一般都经历传统农业——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以及金融、贸易产业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技术装备水平高的产业经济效益比较高,产业结构愈高级,经济技术水平愈高,经济效益也愈高。面向出口参与国际竞争,就要求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结构水平,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因而实施面向出口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比封闭型、内向型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要快得多,从而拥有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技术即产业结构优势。

  综上所述,面向出口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国际分工、先进技术、产业结构等五大优势,因而它比封闭型、内向型的自然经济、产品经济发展要快得多。所以成功地实施面向出口战略使东亚经济获得高速增长。

  三、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地理因素

  那么,为什么东亚能够成功地实现面向出口战略,而过去有相同经历遭遇的南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这些地区却没有能够成功实现面向出口战略呢?有的学者认为:“东亚各个社会都是以体现为儒家学说的古老中国文化传统为主流的。因此儒家学说的准则以及类似的文化特性便轻易地被用来作为上述问题的可能答案。”〔3〕其实文化因素作为经济发展深层次的原因固然不可忽视,但也不能忽略历史、地理条件因素的作用,特别是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历史机遇和东亚沿海的区位优势以及这两者的结合在东亚成功地实行面向出口战略获得经济高速增长中最直接的作用。

  (一)东亚经济高增长的历史地理背景

  1. 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自西向东、从沿海向内地的地理扩散方向

  世界近代先进的经济技术首先是在西欧、北美发展起来。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之后,商品经济和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英、美、法、德等国先后相继成为工业化国家。战后西欧、北美在市场经济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又先后实现了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亚、非、拉大多数国家都由于曾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社会生产仍然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因此从近代开始,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是自西向东,从西欧、北美向亚非拉澳扩散。而国际间经济技术交流与扩散主要又是通过方便的海上通道,通向世界各国各地区。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扩散在亚非拉澳则呈现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态势。当代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使西欧、北美发达国家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不断扩大。1990年人均GNP,西方高收入国家2万多(最高的日本26040美元,瑞士32680美元),而低收入国家平均只有350美元(最低的莫桑比克只有80美元,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索马里等在120美元以下)。因此当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基本上仍然是自西向东,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在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则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

  2. 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

  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拥有的资金、技术、劳力、资源等生要素的巨大地域差异,使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面临挑战和机遇。一般来说,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由于工业开发历史较长,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特别是工资成本高,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成本比低收入国家高十倍至几十倍。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特别是由于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兴产业,可以获得巨额利润,于是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和发展高科技的新兴产业,不得不将其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源丰富、劳动力多且工资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为此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一定的关税优惠,廉价转让技术装备并给予低息贷款,以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向更高级方向发展。由于战后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大大降低了海运成本,为货物的海上远距离运输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于是战后出现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大趋势,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技术大规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就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自西向东、从沿海向内地扩展,特别是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是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历史地理背景。

  (二)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历史地理条件因素

  其实不仅东亚,整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处于上述共同的历史地理背景条件下,为什么东亚能够成功地实行面向出口战略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呢?这是由于东亚较之南亚、西亚、非洲、拉丁美洲具有较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历史机遇。

  1. 东亚沿海区位优势及其他优越条件

  东亚地处太平洋西部沿海,在当代先进经济技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过程中,处于接纳发达国家先进经济技术辐射的最前沿,因而最易于吸收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资金和技术,最易于接受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辐射,建立、发展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外向型经济,成为向内、向外两面辐射的枢纽。东亚沿海地区的这种区位优势是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最基本条件之一。除此之外,东亚还有下述这些优越的地理条件:东亚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有利于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东亚人口众多,劳动力多且工资低廉;东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除外)资源丰富、有待开发;东亚海岸线长且曲折,岛屿、半岛、港湾众多,有利于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东亚区位优势再加上这一系列优越地理条件的配合,无疑十分有利于接受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辐射和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的资金和技术,发展本国、本地区的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从而获得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东亚太平洋对岸是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发达的超级大国美国,太平洋东西两岸(东亚与北美)的优势有明显的互补性,中间又没有大陆国家的阻隔,因而东亚沿海地区十分容易接受美国先进经济技术的辐射,吸收美国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好生产基地。事实上东亚的日本、四小龙、东盟四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大量吸收美国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并利用美国向外转移产业空出的国际市场。美国长期来是东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都是地处东亚沿海,利用了东亚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地处内陆、没有沿海区位优势的蒙古、老挝这两个东亚国家经济仍然停滞不前、起步艰难,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与内陆经济发展的差异,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沿海区位优势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的重大作用。所谓东亚经济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东亚沿海实行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东亚沿海也有三个国家(柬埔寨、缅甸、朝鲜)经济发展缓慢,那是因为长期战乱或者经济管理体制尚未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沿海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发挥。

  2. 东亚历史、地理条件的差异与各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

  战后世界政治地理形势出现东西方对峙、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虽然战后美国的战略重点长期在西欧,但东亚仍然是美苏争夺的重要场所,特别是日本、南朝鲜、台湾、香港、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在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与东方社会主义体系接近的边缘地带,是美国东亚战略中重点扶持地区。东亚战后的政治地理格局对东亚战后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东亚沿海区位优势和战后东亚政治地理格局的共同背景下,由于东亚各国家(地区)历史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和各自不同的国情,因而又有不同的经济发展进程。

  东亚经济起飞最早的是日本。这与日本战后初期的历史地理条件有密切关系。日本是太平洋沿海的岛国,港口众多,海运方便,战前商品经济和工业、交通运输业比东亚其他国家发达。但战败国地位却使它处于美军占领与控制之下。战争使日本经济崩溃,大批工人失业,振兴经济急需资金,恢复工业生产需要原料和技术。正是这些因素使它比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更加需要和更加容易接受美国向外转移的资金和技术。事实上战后第一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主要就是发生在美国与日本之间。美国要以军工技术带动重化工进一步发展,其劳动密集型轻纺工业开始向国外转移,而这时日本经济恢复发展正需要从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开始,两国互有需要,于是美国与日本之间出现了战后第一次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加之当时美苏争霸和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很快由对日本的打击、控制转变为大力扶持。日本战后初期就得到美国23亿美元的“援助”和贷款(相当于日本1949年出口额的4.5倍)。1950~1953年,美国从日本购买24.7亿美元的军火、军需器材和给养,这就为日本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美国为日本提供的大量资金、技术设备、工业原料和巨大市场,成为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天赐良机。日本面向出口战略无疑也是符合这个资源贫乏、市场狭窄然而港口众多、海运方便的岛国地理条件特点的。总之,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日本地处东亚沿海岛国的地理条件特点,以及美日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些都是日本得以最先成功地实现面向出口战略,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香港、台湾、南朝鲜)经济高速发展都是处于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和东亚政治地理格局的共同历史地理背景,它们又都是地处沿海的港口城市(新加坡、香港)或岛屿(台湾)、半岛(南朝鲜),本地资源贫乏、市场狭窄,但海运方便,拥有地处沿海易于接受世界先进经济技术辐射的优势(区位优势),它们又都处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中,易接受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这些都是四小龙能够成功地实现面向出口战略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条件。只不过它们在东亚的机遇中比日本晚一步,但它们的发展都与美国的东亚战略有密切关系。台湾、南朝鲜都得到美国的军事、经济援助和贷款。新加坡、香港、台湾都受惠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美军远东给养和渡假基地)。这些也是四小龙经济起飞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再是日本首先受惠于美国的东亚战略先行一步发展起来,而四小龙邻近日本,产业结构比日本低一个层次,因而与日本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容易接受日本的经济技术辐射,吸收日本向外转移的资金和技术。这也是促成四小龙经济迅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若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分析,日本、四小龙都是地处东亚沿海,它们从近代开始就是东西方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区,比内陆地区较快地发展了商品经济和近代工业。无论其近代经济发展或战后经济高速增长,都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优秀成果结合的产物。东方儒家文化伦理道德所强调的勤俭、耐劳、社会和谐和社区行为以及对教育的尊重,固然被吸收到当代日本和四小龙的文化之中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它们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中同时也吸收了西方文化中竞争、拼搏精神,更不用说是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再有一点,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日本、四小龙以及东盟国家英语水平在东亚比较高,是这些国家和地区文化地理上的一个优势,这也是它们与西方国家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较快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较易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资金来投资办厂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仅仅看到东方儒家文化传统在日本、四小龙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作用,而忽视西方文化优秀成果的作用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全面的看法应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优秀成果结合的产物。这样看并不防碍我们继承东方儒家文化中的精华、扺制西方文化中的糟粕,防止西方国家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

  东盟四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首先,它们的国土都是亚洲东南部的群岛或半岛,都拥有地处东亚沿海接受西方先进经济技术辐射和发达国家向外转移产业资金、技术的前沿的区位优势。第二,它们又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澳洲之间海陆交通的十字路口,特别是其间马六甲海峡是欧洲通往远东的捷径,这十分有利于它们商业、航运业的发展,有利于它们吸引外商前来投资。第三,它们历史上都曾遭受西方殖民统治,战后相继获得独立,但仍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中,比较容易实行市场经济管理和对内对外开放。第四,它们劳力众多、工资低廉,资源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上述四个方面使东盟四国容易接受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不断发展。最后一点是,东盟国家是美国战后东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程度上都得到美国的扶持和援助,特别是菲律宾和泰国都曾得到美国的军事和经济援助,修建港口、机场、公路,为日后吸引外商投资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这些都是东盟国家实行面向出口、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它们的发展比日本、四小龙晚,是在日本、四小龙的影响和带动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又低一个层次。日本——四小龙——东盟四国形成梯度差异,有利于东盟四国接受日本和四小龙向外转移资金、技术,促进东盟四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东盟四国也为日本和四小龙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提供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两者之间逐步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是亚洲太平洋西岸的大国,有广阔的沿海地区和许多优良港口,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且历史悠久。近代以来沿海港口城市被迫开放,工商业有一定发展,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然而由于美国带头封锁禁运,以及否定市场机制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坐失战后前两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生活贫困落后。从1979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轨道,通过吸收境外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与本国廉价劳力、丰富资源相结合,沿海区位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中国经济主要是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居东亚、世界之冠。

  以上具体分析东亚十个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与历史、地理条件之间的关系,都说明东亚沿海国家和地区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政策,适时利用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历史机遇,以及东亚的一些特殊历史机遇,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进来,与本国本地区丰富的资源、廉价的劳力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经济和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较充分地发挥了沿海区位优势以及其它一系列优越地理条件的作用,从而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以上分析说明,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和地区,都是按照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发展规律的要求,实行改革开放,并利用世界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以及其它历史机遇,发挥东亚沿海区位优势,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对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1〕〔3〕(新)黄朝翰:《东亚经济迅猛增长的启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编辑出版《南洋资料译丛》1993年第4期,第16页。

  〔2〕熊映梧:《市场经济:我们面临的新课题》,黑龙江省社联主办《学术交流》1993年第1期;何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伟大的革命》,《羊城晚报》1993年6月2日第6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