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对外开放成功的地理学分析



  广东省对外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认真总结广东省对外开放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原因,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邓小平的开放理论,更好地贯彻执行对外开放政策,有助于探讨广东省如何进一步扩大开放,也有助于其他省区更好地借鉴广东省的经验。本文主要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广东省对外开放及其取得成功的原因,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与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1. 我国对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

  在世界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早巳产生和发展,但在近代产业革命之前,并未根本改变各国家各地区的孤立状态。自从18世纪中叶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之后,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发展,迫切要求扩大流通和对外交换。于是“过去那种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1〕与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资本主义国家相继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并迫使那些落后弱小国家实行对外开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意、日和英、法等国经过短期的恢复阶段,便进入近20年经济较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当代科技革命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相继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原有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并长期实行否定市场竞争机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其它失误,虽然有过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产业结构常常不协调、经济效益比较低,以致经济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仍然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政治、经济上没有完全摆脱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依赖,大多数仍然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香港,台湾、南朝鲜)和巴西、墨西哥等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和国际机遇,采取比较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原因,世界经济、技术的国际地域差异不仅没有缩小,相反更加扩大。 l978年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000~13000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在1200~3300美元之间,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约占世界的一半,其中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约40个左右。我国当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25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20~50倍,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相差5~15倍。根据当时情况,邓小平同志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我们算贫困的国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属于比较不发达的那部分。”〔2〕他多次反复指出我国经济技术上的落后面貌,并告诫我们只有“承认落后才能克服落后”。〔3〕

  由于世界国各地区拥有的资金、技术、劳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巨大地域差异,使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都面临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方法,但资源不足,特别是劳动工资成本高,发达国家的劳动工资比低收入国家劳动工资往往要高十倍至几十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发达国家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工业向资源丰富、劳动力多且工资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且战后由于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为货物的海上远距离运输提供了可能,于是战后出现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大趋势。第—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主要发生在战后初期美国与日本之间,美国要向军工技术带头的重化工发展,加之本国劳动工资成本高,便将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资金、技术转移到当时经济崩溃、工人失业的日本,使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60年代以后,美国与经济恢复发展起来了的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继续将劳动密集型工业甚至将部分利用资源多、污染严重的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上述机遇迅速发展起来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末期以来也相继将本国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现在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仍在继续进行。这就为我国四化建设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以上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理论的国际历史地理基本背景。

  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

  粉碎“四人帮”之后,在邓小平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努力下,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正确轨道上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四个现代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理论的出发点。

  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地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是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以后关起门来,成就也有一些,总的说来没有多大发展。当然还有内外许多因素,包括我们的错误。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4〕邓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发展本国经济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指明瞭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必须长期执行一项根本方针政策。

  二、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地理条件特点及其优势

  中国大陆解放后,在闭关自守和“左”倾错误思想支配下,人们往往只看到广东省是国防前哨,却忽视它在吸引港澳和外国资金、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不把国家建设的重点摆在广东省。因此广东省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予全国的平均水平。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朝着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前进的时候,再来审视广东省的优势是什么?就有—番新的认识,就会发现广东省在对外开放中具有全国最为优越的条件。

  1. 广东省地处沿海,是我们接受海外先进经济技术扩散的最前沿。

  广东省地处华南沿海,拥有广阔的海域和沿海地区,大陆岸线长达4314公里,约占全国大陆岸线的四分之一,是全国大陆岸线最长的省份。广东全省93个市县,有46个市县直接靠近海岸或者有沿江出海港口可直接通往港澳和海外。我国沿海地区所以具有对外开放的巨大优越性,是因为近代以来世界先进经济技术扩散出现自西向东、从沿海向内地的新态势。在世界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近现代先进技术首先是在西欧和北美迅速发展起来。从近代产业革命开始,西欧、北美发展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先进、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开始了世界先进经济、技术自西向东扩散的新时代,而经济技术交流与扩散主要是利用方便的海上通道,通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近代先进经济技术扩散,在亚、非、拉三大洲则呈现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态势。这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自中原向沿海的地理扩散方向是大不相同的。我们必须以新的观念重新认识沿海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我国南部广东沿海最接近西欧通往远东的航线,是西欧从海上进入中国大陆的最前沿,近代西欧商人最早是在广州、澳门、香港等沿海港口进入中国大陆的。在当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基本上仍然是自西向东、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国家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广东是我国接受发达国家资金、技术转移的最前沿地区,所以广东沿海拥有对外开放的巨大优越性。从广东省对外开放十几年的实践来看,地处沿海在广东省对外开放中确实起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2. 广东毗邻港澳,最易接受港澳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海外资金技术通过港澳源源不断进入广东及内地。

  香港、澳门是位于广东沿海珠江口东西两侧的小小海岛和半岛。港澳都是矿产资源贫乏,在近代以来利用沿海港口发展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优势而发展起来的。鸦片战争后香港以其天然深水港等优越条件逐步取代澳门成为远东转口贸易港。特别是二次战后,香港又利用其在远东政治、经济、贸易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之机迅速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1978年香港巳成为拥有46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811.63亿港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巳从1950年的250美元左右提高到1980年的5000美元,香港对外贸易额超过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香港银行存款几乎等于中国大陆居民储蓄的总和。总之到70年代末香港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及其对外经济辐射能力不仅大大超过广州,而且已超过我国最大经济中心上海。澳门1980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已达到2020美元。这与广东省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76元、工人月工资四、五十元人民币的经济贫困、技术落后之间形成巨大的经济落差(入均GNP和工人工资相差十几二十几倍)。当时香港、澳门劳动密集型工业已需要向外转移,已有一些港商到珠江三角洲洽谈“三来一补”业务。毗邻港澳的广东无疑是我国接受港澳向外转移资金、技术,实施对外开放最为有利的地区。

  3. 广东省对外交通方便,可近便、直接通往港澳国际市场;广东省产品可以通过香港作为跳板打入国际市场。

  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为广东省对外交通提供了天然条件。广东省海岸曲折、港湾众多,省内又有珠江及其西、北、东江三大支流深入内地大部分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互相沟通。据统计珠江三角洲天然水道823条,总长6200公里,其中主要水道50多条,长1490公里,大小港口63个。这就使广东全省有46个市县(占全省面积一半)可以有海港或河港直接通往港澳国际市场,与世界各地经济贸易往来提供了极为优越的条件。这是广东省对外经济开放的又一大优势。事实上广东省的外贸出口一直以港澳为主,利用外资总额的80%左右来自港澳。港澳是广东省联系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的主要通道。

  4. 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众多,遍布世界各地,是广东省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桥梁。

  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对外交通方便,为本省人口迁移港澳和国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广东省居民外出经商谋生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特别是经过近代大量移民,现在—般估计在世界各地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华裔有1400万,占全国的63.67%。广东是我国华侨人数最多的省份,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韩江三角洲和兴梅地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广东的华侨、华人1400多万,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600多万,其中大部分祖籍是广东省,他们还有大量亲属在广东内地。广东省不仅有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还有人缘、史缘优势。他们为广东省的对外开放,利用外国资金、技术牵线搭桥,沟通信息,起到很大作用。据统计,1978年至1987年广东省侨汇收入达26亿多美元,占全国的80%,广东省接受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的款物折合人民币36亿多元。1978年至1988年广东省利用外资79.29亿美元,其中90%是华侨、港澳同胞的资金。大量侨汇、侨赠、侨资注入广东,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资环境的改善,大大促进了广东省对外开放。

  5. 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较早,商品经济意识和对外贸易传统是有利于广东省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有利因素。

  广东省经济开发历史虽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晚,但由于地处大陆南部,高温多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适于种植水稻、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糖蔗、蚕桑等经济作物,海上交通便捷,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南亚、西南亚的最近出海口,因而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比较早,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中后期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商品性农业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后在国际市场刺激下,逐步形成糖蔗、蚕桑、水果、茶叶等专业化生产区域,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所需粮食从国外进口,较早参与国际分工。广东又是国内近代较早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最早的地区之一。这就使珠江三角洲人具有较强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对外贸易传统,因而在改革开放中能够较早地认识和接受市场经济理论,始终沿着市场经济路子进行改革探索,按市场经济办法,引进境外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广东对外开放成功、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6. 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各种有利条件因素在珠江三角洲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是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巨大综合优势。

  广东省上述五大优势,除地处沿海是我国沿海地区共有之外,其他四大优势都是广东省特有的地理优势,特别是五大优势在珠江三角洲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更是优越于国内其他地区为广东省所特有的综合优势。具体来说,珠江三角洲同时具备地处沿海、毗邻港澳、港口众多,对外交通方便,又是华侨、港澳同胞最多、全省商品经济最发达、对外经济贸易最活跃,最易接受港澳和海外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与本地的土地资源、众多劳力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这一切因素的地域空间组合又都十分有利于珠江三角洲利用香港这个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工产品,并通过香港进入国际市场;与众多华侨,港澳同胞经常亲密联系使珠江三角洲能够更好地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施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这样优越的地理条件因素及其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珠江三角洲实行对外开放的巨大综合优势,是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改革开放先走一步,使珠江三角洲的综合优势得以发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得到解放,这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并始终领先于全国的重要原因。还有—点须要指出的是,这个优越的珠江三角洲恰巧又在广东省中南部,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具有足够的经济、技术实力辐射到全省各地,成为对内、对外辐射的枢纽,从而带动全省经济的迅速发展。总之,对外开放各种有利条件因素在珠江三角洲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是广东省对外开放成功的—个重要因素。

  三、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地域空间措施

  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巨大优势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首先是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的思想理论、党中央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政策,作出广东省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决策。同时也需要结合广东省内的具体地理条件特点及其地域差异,制定实施对外开放的地域空间步骤与措施。

  广东省在实施对外开放过程中,依据省内各地对外开放优势的区域差异,确定开放层次不同的空间格局。首先选定那些对外开放条件最好、最易吸收境外客商资金、技术前来投资办厂的几个地方:毗邻香港的深圳、紧靠澳门的珠海,对外开放历史悠久、华侨众多的沿海港口城市汕头,最早于1980年决定设置三个经济特区。第二步,总结特区四年建设经验,确定广州、湛江为沿海开放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5〕,可以设置享受类似经济特区优惠政策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步,又于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的16个市县辟为经济开放区(小三角)。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1987年经济开放区又扩大到28个市县(大三角),直至整个沿海地区的47市县。这样就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山区等不同开放层次的对外开放空间格局。最后,1992年决定将广东省北部的韶关、东北部的河源、梅州等三市列入我国沿海经济开放区,形成广东省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这种空间开放格局是符合当代先进经济技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方向,符合广东省对外开放优势的区域差异实际的,因而是成功的。

  广东省在实施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一内地山区推进过程中还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置重点工业卫星镇。

  三个经济特区、二个沿海开放城市,相对于全省来说都是“点”,是以点带面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针的组成部分。珠江三角洲辟为经济开放区,小三角面积2.15平方公里,大三角面积4.27平方公里。如何贯彻以点带面的方针?广东省决定小三角的4市(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市区、12个县城以及批准新设置重点工业卫星镇作为对外开放的骨干“点”,给外商投资办厂提供比较优惠的政策,以此带动整个经济开放区的对外开放。4个市区、16个县城都是珠江三角洲比较大的城镇,是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层次的经济中心,水陆交通发达,投资环境比较好的投资场所,是对外开放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适于作为带动整个开放区的骨干点。但仅有这16个点还不够,广东省又批准小三角中交通干线沿线经济基础比较好的56个小城镇,在对外开放中享受比较优惠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外向型经济和城乡建设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开放区的经济发展。东莞市确定的第一批重点工业卫星镇有广深铁路沿线的石龙、樟木头、常平、横沥、茶山,广深公路沿线的中堂、万江、岗贝、厚街、太平、长安等11个镇,它们都有铁路或公路通往深圳、香港,从而十分有利港商前来投资办厂,很快兴起一批“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带动整个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接着不久又批准大三角各市县的354个镇为第二批重点工业卫星镇(二批合计412个镇)。这样几乎把大三角大部分镇都已确定为享受重点工业卫星镇的优惠政策,从而有力地推动整个开放区“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的发展。这是符合境外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经济、技术沿着交通线点轴从沿海向内地推进规律的,是促进广东省对外开放成功的重要措施。

  2. 增加对外开放口岸,增设直通港澳国际市场的水、陆、空运营运线。

  改革开放前,广东省虽有对港澳等境外开放的口岸和航线,但比较少。1979年前全省对外开放口岸仅9个,对港澳进出口货物的装卸点、起运点只有53个,不能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增加了一大批对外开放和直通港澳的水、陆、空营运线。广州市分别于1978、1979、1980年正式恢复广州与香港之间民航客运班机、直通旅客列车和客轮运输。现在广州已有白云机场、广九直通车站、洲头咀码头、黄埔港等对外开放口岸4个,二类口岸(装卸点、起运点等货运口岸)11个,形成陆、海、空运齐全的口岸体系。广东省的佛山、江门、中山、顺德、南海、东莞、番禺、斗门、台山、开平、鹤山、肇庆、惠州等市都设置一个以上对外开放口岸(直通香港的客轮运输)和集装箱航线,还有一批直通港澳的货运装卸点、起运点。截止1992年3月,广东全省已有对外开放的一类口岸40个,为原来的4倍,占全国同类口岸的20%。装卸点、起运点(二类口岸)136个,为原来的2倍多,占全国同类口岸的40%,是全国对外开放口岸最密集的地区。增加对外开放口岸、增设直通港澳的航线,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这是广东省对外开放成功的又一重要措施。

  综上所述,广东省对外开放的成功,从地理学角度来分析,在于从国内外经济技术的巨大地域差异的实际出发,确定对外开放政策,虽然较亚洲四小龙晚但有效地利用了当代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和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在我国从沿海向内地扩散的客观规律;广东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及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决策,采取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山区不同开放层次的空间格局,沿海、沿江和沿交通干线设置重点工业卫星镇,扩大一批直通港澳的对外开放口岸和装卸点、起运点,增设直航港澳国际市场的水、陆、空运营运线路;从而充分发挥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巨大优势,不仅吸取港澳的大量资金和技术,而且利用香港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作为沟通世界各地特别是沟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渠道,吸取境外大量的资金和先进技术,迅速扩大对外贸易,从而使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经济、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通过沿海、沿江、沿线有效地向内地、腹地扩展,实现加快广东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目的,从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2页。

  〔2〕邓小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3页。

  〔3〕《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149、167、223页。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90页。

  〔5〕邓小平:《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