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



  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实施并取得成功都是与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紧密地联系着的。本文着重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的三个方面:1. 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2. 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3. 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认清这三个方面,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龢利用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贯彻执行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

  一、  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

  世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向以分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落后小生产转向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而商品经济和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首先是从西欧、北美发展起来的,然后向世界各地扩展。所以近代以来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基本上是自西向东。由于近代轮船的发明、航海技术的进步,世界经济技术交流与扩散主要是利用方便的海上通道,通向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这两方面因素决定,近代以来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澳大利亚呈现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态势。这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从内地中原向沿海地区扩散的方向是大不相同的。可惜,我国长期以来对世界近代以来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更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这是我国近代落后、解放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文革”以后,邓小平同志科学地总结了近代以来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在他的倡导下我国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幷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就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近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的内容、方式、方向与古代的根本不同。

  战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沿着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路子向前发展,特别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现代市场经济机制推动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由于原有经济技术基础比较落后,并长期实行否定市场机制、内外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曾有过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但经常出现产销脱节、产业结构不协调,经济效率低、经济效益差,以致经济技术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落后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亚、非、拉资本主义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大部分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只有一小部分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和巴西、墨西哥等利用市场经济机制,顺应现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接纳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资金、技术,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在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由于社会制度、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等方面的原因,世界经济技术的国际地域差异不仅没有缩小,相反更加扩大。1978年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5000~13000美元(1993年更高达15000~25000美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达到1200~3300美元(1993年亚洲四小龙已达6700~18500美元)。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足1000美元的国家仍占世界的一半,不足300美元的低收入国家仍有40多个。我国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有250美元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20倍以上,与亚洲四小龙也相差5~10倍。这就决定当代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基本上仍然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发展中国家是从沿海向内地扩展。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

  由于世界各国家各地区拥有的资金、技术、劳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使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拥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都面临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但资源不足,特别是劳动工资成本高,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比低收入国家的工人工资往往要高十倍乃至几十倍。为了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商品竞争力,以及保持在世界上经济技术领先地位,发达国家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多且工资、地价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而本国致力于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因而出现了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历史趋势。第一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主要发生在战后初期美国与日本之间。当时美国要向军工带头的重化工发展,加之本国劳动工资成本高,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部分资金、技术转移到当时经济频临崩溃、工人大批失业的日本,使日本的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60年代以后,美国以及经济已恢复发展起来的德、法、英等发达国家继续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甚至将部分利用资源多、污染严重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上述机遇迅速发展起来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本国本地区工资上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需要,也相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日元、台币不断升值,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更加大规模地进行调整与转移。现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仍在继续进行。这就为我国利用国外资金、技术来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机遇。

  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及其提供的历史机遇,在地理位置相毗邻的港澳与广东省之间表现得最为清楚。1980年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已成为拥有460万人口的国际大都会,成为国际贸易、金融、航运、旅游、信息中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年250美元左右提高到1980年的5000多美元,澳门也已达到2020美元。这与广东省改革开放前197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民币367元,工人月工资50元左右的经济贫困、技术落后之间形成巨大的经济落差(人均GNP和工人工资相差十几二十倍)。当时香港、澳门由于工资、地价、房租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已须向外转移,已有一些港澳厂商前来珠江三角洲洽谈“三来一补”业务。香港拥有资金、技术、营销和管理经验等方面优势,但工资、地价、房租高,而广东省缺乏资金、技术、营销渠道,管理落后,却有价格低廉的劳力、土地和厂房。所以当对外开放的闸门一经打开,港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便像潮水般涌向珠江三角洲。从1979年至1991年广东省利用外资总额约150亿美元,其中80%是来自港澳厂商。1991年底广东省注册登记的“三资”企业16000多家,“三来一补”企业20 000多家,其中大部分是从香港、澳门转移过来的。现在一般认为,香港制造业已有70%~80%的生产加工工序转移到广东。这正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能够领先于全国的最重要条件因素之一。〔据报导,从1978年到2007年,广东省累计批准外商进来投资项目近14万个,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45亿美元。——编者附注〕

  三、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

  在世界经济贸易发展史上,出现过地中海时代(与当时的传统农业和木帆船运输相适应)、大西洋时代(与近代大工业和轮船运输相适应)。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贸易大发展,特别是海洋运输技术的巨大进步,远洋运输船舶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不仅使大量货物的远距离运输成为可能,而且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降至陆上铁路运输成本的二十分之一以下)。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面积相当于大西洋的2倍、地中海的70倍)不仅不再成为东西两岸联系的障碍,反而成为彼此之间运输成本最低的途径,成为彼此经济贸易往来和经济合作的便利通道,成为世界资源宝库。国际分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太平洋;太平洋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近代从西欧开始的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主要有两个方向:向西经过大西洋到达北美大陆,向东经过东欧、中东到远东。在大西洋时代,向西扩散自然快于向东的扩散,北美先于世界各地赶上并超过西欧成为世界经济重心区域,而远东地区仍处于落后地位。然而经过200多年来的辐射扩散,时至今日,日本、亚洲四小龙已赶上或者接近西欧,美国经济重心也从大西洋沿岸移向太平洋沿岸,可以说世界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已从东、西两个方向汇集于太平洋、汇集于亚太地区。亚洲太平洋沿岸由于原来经济落后,人口众多,劳动力多且成本低廉,资源有待开发,加上海上运输的便利,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生产基地——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从而成为世界近30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东亚与北美之间的贸易额大增。1980年美国(通过太平洋)与亚洲的贸易额(112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通过大西洋)与欧洲的贸易额(1100亿美元),至1994年前者已等于后者的二倍。世界经济贸易重心开始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已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这无疑又是为位于西太平洋沿岸的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总之,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方向,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这些都为我国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提供了历史机遇。我国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再三强调指出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是十分现实而又有远见的。抓住龢利用国际历史地理背景提供的历史机遇,正是我国对外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