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规律的研究



  我们认识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龢利用历史给我们提供的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贯彻执行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战略。现在将笔者对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规律的研究背景、研究经历和研究形成的认识——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架构作简要论述。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经历

  在我国实施对外开放过程中,广东省发挥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对外交通方便等地理优势,实行从沿海向内地推进的对外开放战略,国外、境外资金、技术源源不断流入广东,对外开放取得巨大成功,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成为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广东省对外开放的成功实践,特别是国外、境外资金、技术源源不断流入,以及广东从沿海到内地经济发展水平逐步递降的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怎样形成的?有什么规律性?这些问题引起我极大的研究兴趣。1994年春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关于召开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研讨会的通知见报后,当时我觉得应该从地理学的角度研究对外开放并写出论文参加省里的研讨会。于是我进一步认真学习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及其在广东的成功实践,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最后于1994年6月写成论文《广东省对外开放成功的地理学分析》,全文7500多字,分为三部分:(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二)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地理条件特点及其优势;(三)广东省对外开放的地域空间措施。笔者应邀参加了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邓小平对外开放理论研讨会”和中山大学“广东省改革开放理论研讨会”。会后该文编入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出版的《学习<邓小平文选>论文选集》,于1994年10月出版。

  1995年我对论文中第一部分《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着重从理论上对三个问题进行论述:一、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方向;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三、世界经济重心东移、太平洋时代即将到来。该文在《开放导报》1996年第1期、《人文地理》1996年第3期发表后,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刊物《国际贸易》1996年第5期、《中国地理》1997年第1期先后两次全文转载,后载入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中国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并给作者发来该文著作权证书)。2002年12月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全国理论创新学术成果评审委员会评为“中国理论创新优秀学术成果”壹等奬。该文还载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新时期社会科学成果荟萃》、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当代论文选》、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国当代思想宝库》、中国文化交流出版社《中国学人理论文献》等几十种大型文献,被内地许多省学术团体和香港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评为优秀论文,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使我深受鼓舞。我个人理解学术界之所以如此重视我这篇学术论文,主要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一文中提出和初步论述了“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这个新命题、新论点,于是我1998年后又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从而进一步形成“世界近现代先进技术地理扩散理论架构”。

  二、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架构

  世界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向以分工、交换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落后小生产转向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社会化大生产,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但由于世界各地的地理、历史条件的巨大差异,世界各国家、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是先后不一的。因而出现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扩散、转移的趋势。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架构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科学内涵:是指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相应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从英国产业革命开始从近代至现代经历了四次科学技术大革命。由此经历了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战后初期半自动化时代——1980年代以来信息化全自动化时代。市场经济也经历了近代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和现代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两个阶段。但经济、技术这两个方面从近代至现代的变革都是一脉相承的,故统称之为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并综合起来研究其地理扩散规律。我国改革开放前在“左”倾错误思想影响下,曾长期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视为洪水猛兽,那个年代我们根本不可能把市场经济认定为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那时国内学术界根本就没有整体的“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科学概念。只有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纔可能认清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最有效率的经济体制,从而纔可能产生“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定义为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体制。

  (二)西欧、北美是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源: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和相应的市场经济,首先是从西欧、北美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西欧、北美也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技术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现在世界上的发达国家。20世纪以来,特别是战后以来,美国经济技术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而西欧、北美是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源。发达国家现在仍然是资金、技术对外输出扩散的主要来源地。

  (三)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方向:总体上来说,是从西欧、北美向世界各地扩散。由于地球表面海洋面积占70%,相应世界上沿海国家政区占世界国家政区总数的80%,近代以来,国际贸易货运量中海运占75%,因而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主要利用方便的海上通道和海上运输。因此,它扩散到亚、非、拉美、澳洲大陆时首先到达沿海地区,然后从沿海向内地扩散。西欧、北美的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扩散到我国,也首先是到达东南沿海港口城市,然后向内陆地区扩散。这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这与我国古代铁制农具为主要标志的先进农耕技术从内地中原向沿海地区扩散方向是完全不同的。香港在古代是我国东南沿海边陲荒凉海岛,从近代开始至现代则成为接受西欧、北美先进经济技术扩散的前沿地区,从而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向祖国大陆内地扩散先进经济技术。

  (四)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经历了两个基本不同的历史阶段:从近代至战前是殖民主义扩张阶段,战后是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阶段,从前一个历史阶段到后一个历史阶段是历史性的大转折。从鸦片战争开始至解放前我国一直受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同时也带来一些先进经济技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经历也大体如此。战前资本主义列强基本上不会将其先进技术和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战后情况不同了,首先是美国经济进入重化工阶段并开始发展高科技产业,同时由于其经济发展水平高,国内工资水平提高(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发展中低收入国家的几十倍上百倍;发达国家的工人工资是发展中低收入国家工人工资的十几倍至几十倍),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在其国内难于发展下去,于是不得不将其轻纺工业转移到战后初期的日本及其他经济较落后的国家。这就开始了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阶段,为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亚洲四小龙(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就是接受西欧、北美向外转移的产业和相应的资金、技术逐步发展起来的。1978年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仍在继续,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仍在继续,目前世界上仍处于产业结构的大调整与产业大转移之中。这就为我国改革开放、吸收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外转移的产业和资金、技术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在这样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来发展自己,这是十分英明而又有远见的。

  (五)综合运用哲学、经济学、地理学多学科理论方法研究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规律: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已有经济学家开始研究创新扩散,地理学家研究空间扩散。1953年哈格斯特朗的博士论文《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作者没有从前人的创新扩散概念出发,没有囿于前人创新扩散的研究思路,而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特别是在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指导下,从国内外的现实出发,从我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从广东省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国外、竟外的资金、先进技术,促进广东省经济迅速发展的现实出发,对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进行调查分析和综合的研究,这就为跳出过去一些学者创新扩散、空间扩散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告诉我们,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必然逐步转向以机器技术为基础的先进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世界近现代史就是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落后小生产和自然经济转向先进的机器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从而认清机器技术为基础的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是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经济学则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证商品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当代最具活力和最有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我国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充分感受到先进经济技术辐射、扩散的现实。地理学从地球表面自然、人文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阐述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其形成和演变的研究思路使地理学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特征。    运用哲学、经济学、地理学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有机结合和综合研究,使作者在对经济技术扩散不断探索研究中逐步形成了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研究的新思路、新命题、新概念,进而形成包括五个组成部分的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的理论架构。具体来说,本项研究不是研究其中某一、二项单项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而是把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综合起来研究其地理扩散;亦从世界近代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综合反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地域差异将世界划分为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及他们之间的经济落差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和资金、技术的转移,并紧密联地表各个地区地理条件的地域差异,从而揭示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的规律性。

  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架构内容包括: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科学内涵;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源、地理扩散方向;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战前殖民主义扩张阶段和战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阶段);以及运用哲学、经济学、地理学多学科理论方法综合研究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规律的方法论。我们只有从多学科综合研究才能明确认识、系统阐述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的地理扩散规律性。上述理论架构五个组成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初步形成一定理论体系。其中提出的命题和基本论点,大部分是国内外学术界尚未有人提出过的,因而属于理论创新。提出和初步论述这些论点的《我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历史地理背景》一文已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人文科学研究所全国理论创新学术成果评定委员会评定为“中国理论创新优秀成果”壹等奬,并已载入代表国家官方评价的中国科学院院长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由于世界近现代先进经济技术地理扩散理论是依据我国对外开放实践经验以及世界近现代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的,因而它是符合实际的幷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对我国对外开放以来接受国际产业结构大调整、大转移的资金、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们认识我国今后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期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大陆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2002年广东省沿海地区珠三角人均GDP已达到3000-4000美元,深圳、广州己超过6000美元,而北部山区和东西两翼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珠三角与北部和东西两翼的经济落差已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2005年广东省政府已制定《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和《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等文件推进广东省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顺利进行。2008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广东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双转移战略”。可见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理论对国内地区间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