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地理区位理论及其意义



  地理区位理论是近代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科学成就,一百多年来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现在经济地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并在欧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实践中得到实际运用。可是,五十年代我国学术界曾对区位论持否定态度,未能对区位论作出正确评价,影响了对地理区位理论的深入研究。最近几年来,解放思想,冲破禁区,对区位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1978年杨吾扬同志指出区位理论“已成为经济地理学的一种普遍应用的原理和方法”〔1〕。现在深入探讨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掌握和运用地理区位的理论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四化建设中生产布局和经济地域组织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距离衰减原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地域差异和地域结合规律性的科学。我们应当以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为指导,探讨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人类经济活动与各种地理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地理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关系?一般来说,地理因素相互作用量随着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弱。这就是距离衰减原理(Distance Decay)。

  地理因素相互作用量随着它们之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弱,这在地理现象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季风区海洋对大陆降水的影响,一般趋势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少;城市对外围地区的影响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弱;资源、市扬、交通对周围地区经济活动的影响也是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弱。距离衰减原理在地理学中特别是在经济地理学中具有普遍意义。

  二、经济活动区位

  经济活动与许多地理因素发生密切关系,特别是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地区经济联系扩大,经济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增强;地理因素之间的距离也成为影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如生产地与原料地之间、生产地与市场之间的距离成为影响产品成本乃至整个经济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生产和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也就是在地域分工条件下,经济活动必须重视产品(包括初级产品、半成品)运输到市场消费区所牦费的劳动量,付出的运输费用,及其对产品成本、价格和销售量的影响,对利润大小的影响。空间距离对经济的扩散和集中,对经济活动的地域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地理现象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是在人类意志支配下进行的一种活动,因而人们可以据据经济活动目的来选定经济活动区域。由于地理因素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弱从而产生(或确定)的经济活动地理区域位置(地域范围),称为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内容不同(经济部门不同),相关的地理因素也不同,因而有不同的经济活动区位,如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等。不过地理区位研究的内容并不限于这些。例如,居住在A地的居民,距离市场B为1公里,距离市场C为2公里,A地居民去购物时就要考虑市场的性质特点(商品的种类、数量等)、距离的远近等因素。一般来说,距离市场愈远,市场的吸引力就愈小。经济活动与相关地理因素距离的远近及由此而引起的经济地域差异——经济活动区位,是影响经济效果的重要因素,因而是人们经济活动和国家经济建设中经常需要考虑的问题〔2〕。

  三、农业区位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活动与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用地以及这两者之间的距离有密切关系。城市、农业用地及两者之间的距离便成为影响农业区位的三个最主要因素(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根据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而产生(或确定)的农业地域类型(农业地域差异)及其相应的地理区域位置便是农业区位。一般来说,在近代技术经济条件下,农业区位的基本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农业地域差异(农业地域类型)呈若干个同心环状结构。不过,农业区位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农作物生长与气候、土壤、地形诸种自然因素紧密联系,农业经营活动与劳力、技术、水利、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密切关系。农业地域差异是自然、技术、经济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农业区位主要是根据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用地及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等区位因素确定的,因而农业区位只是反映农业地域差异的部分规律性,而不可能反映农业地域差异的全部规律性。它主要表现在城市郊区,而且必须和当地的其它自然、经济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我国一些经济地理学者,根据国内现在大中城市郊区农业结构地域差异的一般变化趋势,把我国现在城市郊区农业区位概括为下列基本图式。

  1. 近郊:以叶类蔬菜生产为主,幷发展乳牛业、猪、禽、花卉等。

  2. 远郊:以生产非叶类蔬菜及加工菜为主,幷发展果树。

  3. 市辖县及相邻县境:以粮、油、猪生产为主,并根据自然经济条件发展经济作物和林牧业。〔3〕

  而且郊区面积的大小可以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和周围地区农业用地运用一定的计算公式确定其理论值(理想规模)。当然这样计算出来的理论值,还必须根据当地地形、河流、交通、居民点等自然、经济因素的实际地域差异加以修正。但农业区位理论可以为城市周围地区农业地域组织(专业化、区域化)的确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则是确定无疑的。

  农业区位模式是与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相联系的,它将随着技术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战后经济发达国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科学技术革命,使农产品的生产、运输、冷藏保鲜技术现代化,这就使一些质优价高的鲜活农产品,有可能从遥远的条件最适宜地区生产和供应。总之,研究农业区位必须注意技术经济条件变化带来的影响。

  四、区位理论的历史回顾

  近代西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十九世纪初英国进入工业革命高潮,德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也有了巨大发展。德国经济学家杜能(Thünen 1783~1850)根据他自已长期的农场经营经验和调查材料,于1826年在《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中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

  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模式一般称之为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原理。其具体内容虽然由于后来技术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可能完全适用了,但其中包含的距离衰减原理和经济活动区位思想具有普遍意义。尔后西方学者在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启迪下又研究了工业区位,产生了以韦伯(A·weber 1868—1958)为代表的工业区位论。西方工业区位论在韦伯最低成本学派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和发展,产生了运输费用学派、市场区位学派、边际区位学派、行为区位学派,以及集区位论大成的区域科学。杜能在区位理论的研究上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4〕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杜能、韦伯创立的区位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五、工业区位

  这里所说工业区位仅指加工工业即制造业区位。原料地和市场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两个最基本因素;研究工业区位也就从这两个因素开始。当一个原料地(R)、一个市场(M)的情况下,工业区位(P)在原料地和市场这两点之间的直线上(可谓区位直线形),因为两点之问的直线距离最短,一般来说运输费用较少。当工业区位因素原料地(R1)、燃料地(R2)、市场(M)分别在三个点的情况下,根据几何学原理,与三点直线距离最短的点在这三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内。为了节约运费,工业区位(P)应选在三角形内。这就是区位三角形,如图3所示。当原料地、燃料地、市场分别在三个以上的点的情况下,就构成区位多角形,同理,工业区位应选在区位多角形内,如图4所示。

  生产成本最低的工业区位究竟应当选在区位图形(区位直线形、区位三角形,区位多角形)内的哪一点上?这取决于各个区位因素的“引力”大小。所谓引力是指区位因素的作用力,由运输量和运输距离等因素构成。为了节约总的运费,就应当缩短运输量大的运输距离,工业区位(P)就被引向运输量大的区位因素这一边。如何根据各个区位因素作用力的大小来确定工业区位,这可用数学方法求解。

  各地工资水平有高有低,劳动力费用、劳动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这也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它与原料地、市场这些区位因素的作用有所不同,它不是通过运输费用影响工业区位,所以它不能与原料地、市场这些因素直接构成区位三角形或区位多角形,而必须在原料地、燃料地、市场这些区位因素确定的运输费用等值线的基础上,再考虑劳动力费用的地区差异这个因素,从而选定生产成本最低的工业区位。这就需要用等费线结构(如图5所示)来求解。我们已经知道,按照距离衰减原理,原料地、市场等区位因素的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逐步减弱,就是说运费增加、引力减小,其引力变化趋势呈以它为中心的同心圆等值圈向外围递减。环绕原料地、市场这些因素的同心圆等值圈相交产生许多数值不等的点,把数值相同的点联结起来就成为总运输费相等的线称为等费线。有了等费线就为寻找劳动力费用节约大于追加运输费的工业区位提供了可能,从而达到选定生产成本最低的工业区位的目的。

  生产规模的扩大,近便的协作条件,将带来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也是影响工业区位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称为集聚因素。当集聚带来生产费用的节约这一因素加进来考虑,其分忻、求解的方法仍可采用等费线结构,从而确定生产成本最低的工业区位,如图6所示,“三个区位三角形,围遶三个最优点构成等费线。临界等费线就是那些由集聚所节省的费用相等于离运费与劳动力费用最小点P1、P2、P3,需追加的运输与劳动力费用的等值线。如果由集聚所得到的利益为3,则等值线3为临界等费线。在需增加的运输与劳动力费用小于3的情况下,工厂企业的集聚则将发生在由三条临界等费线交叉形成的重迭部分(阴影部分)内”。〔5〕

  以上就是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一些主要原理。其目的是寻求生产成本最低的工业区位,故被称为最低成本学派。

  在区位理论研究早期,无论杜能、韦伯都把运费看作与距离成正比例地增加。这在计算同一运输方式的线路运行费时是正确的。然而胡佛(Hoovev)在《区位理论与皮革制鞋工业》(1937年)、《经济活动的区位》(1948年)等著作的进一步研究,则指出运输费用是由装卸费和线路运行费两部分组成(称为运输费用结构),而装卸费并不随运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相反,随着运行距离的增加,平均里程运费下降,整个运费就出现随运行里程的增加而递减的现象。此外各种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运等)的运输费用结构和运费曲线是不相同的。研究运输费用结构对于寻求最优工业区位具有重要意义。胡佛通过运输费用结构研究工业区位的理论被称为运输费用学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过程创造商品价值,流通过程实现商品价值。商品只有销售出去,才能最终实现商品价值和获得利润。所以工业区位的进一步研究,便从以生产为中心寻求最低成本的区位转向以市场为中心寻求最大利润的区位。德国经济学家廖士(A·Lsch)认为“只有寻找可获得最大利润的地方才是正确的”。韦伯把商品需求看作是无限的,销售市场也只是一个。廖士的研究指出,市场的需求量是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减少的,而商品运输距离的增加,意味着成本提高,价格上涨,商品销售量随之减少直至到零为止。所以每个工厂的市场区都是有一定的。廖士用需求圆锥体的方法求出市场区的半径。图7所示的需求曲线表示价格与销售量的关系,OP表示商品出厂时的价格,PQ表示P点的商品销售量。从P往远处去,价格提高,销售量减少,RS小于PQ,到F处由于运费增加,使价格上涨到不能再销售出去。FT就是商品需求曲线。以PFQ为平面绕PQ轴旋转便产生一个需求圆锥体,如图8所示。PF在图7是运费,在图8表示距离,也就是市场区半径。从需求圆锥体得出的市场区是圆形的。通过商品竞争,最终将使圆形的市场区缩成六边形。廖士认为六边形是理想的市场区形状。廖士以市场为中心寻求最大利润的工业区位理论,称为市场区位学派。它是不同于韦伯的以生产为中心寻求最低成本的又一种工业区位模式。

  工业区位理论是在多种工业区位因素作用下,运用数学求解方法寻求最优工业区位的理论和方法,也就是工业配置的优选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都是以一定假设条件为前提的,它只反映一些经济地理因素空间关系的部分规律性。具体运用时必须结合当地自然、技术、经济各种因素的地域差异,才能得出关于工业配置的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但它毕竟是可以为工业配置,工业的地域组织的决策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六、商业服务业区位

  商业服务业是从事商品流通,把工农业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为消费者提供服务或劳务的产业部门。它通过为社会上众多的居民的服务(包括劳务),从而获得一定的利润、收入。影响商业服务业区位的最基本的因素是居民数量及其分布、商业网点和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当然居民需要的商业服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的。空间距离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条件下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因而商业服务业区位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cr)最先对商业服务业活动区位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他在1933年《南部德国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了系统的理论模式。〔6〕

  克里斯塔勒创立的中心地理论(Centrl Place Theory是根据其市场销售原理(商品服务范围、临界值等)建立起来的,基本模式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六角形市场区的重叠关系。这种理论模式是以一定假定条件为前提的,即自然和文化环境的一致性;不受限制的单元地区;从各方面扺达中心地区的均等机会;合理的消费行为等。可见,它和农业区位、工业区位的各种模式一样,是一种抽象分析方法。它主要是根据商业服务业经济活动特点、居民分布和空间距离等因素提出来的。因此它只反映商业服务业空间分布的部分规律性。运用它时必须和当地的各种自然、经济地理因素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才能为商业服务业网点设置得出合乎实际的可靠结论。但它可以为商业服务业网点的设置和调整提供一定科学根据,则是肯定无疑的。

  广义的商业服务业(第三产业)是构成城市职能的主要项目之一,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口也是城市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商业服务业网点区位与居民点及城镇体系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学说,又被看作居民点区位,即关于居民点的等级——大小分布体系的理论,有的学者又把它看作关于一定区域城镇职能、大小及空间分布的学说。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极为复杂,历史悠久,已形成了众多的居民点和一定的城镇体系,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这些都是影响城市今后发展及其分布的重大因素。居民点和城市分布的实际状况当然不可能完全象克里斯塔勒的六角形模式那样。但可以根据克里斯塔勒理论对现有居民点、城镇职能及分布体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调整提供一定的科学根据。〔7〕因此它对我国四化建设,对城乡居民点和城镇体系的调整、商业服务业的地域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杨吾扬:《经济地理学的性质、任务与方法论》,《中国地理学会1978年经济地理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9页。

  〔2〕例如我国四个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地理位置、港口、侨乡地区因素关系密切。特区的选址及其发展都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请参阅郑天祥、魏清泉:《我国经济特区》,《经济地理》1983年第4期,第349-351页。

  〔3〕郑天祥、魏清泉、朱剑如:《深圳市农业布局的探讨》,《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第3期。

  〔4〕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舨,第154页。

  〔5〕引自胡序威译,赖利着:《工业地理学》,译文载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1979年编印《工业及城镇布局理论方法》。

  〔6〕转引自联合国亚洲太平洋社会经济委员会编:《农村中心规划指南》(中译本)1979年版,第55页。

  〔7〕徐放:《北京市的商业服务地理》,《经济地理》1984年第1期,第40—46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