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我国经济区划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综合经济区划的类型问题

  综合经济区划是包括各种经济部门在内的经济区划。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经济区划研究的深入,事实上已产生不同类型的综合经济区划。现在看来至少已有下面几种主要的类型。   

  1. 列宁在本世纪初把美国划分为三大区域:工业的北部、过去农奴占有制的南部和垦殖的西部。很显然,这是一种关于美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地域差异所作的区域划分,其目的是为了分析研究美国农业中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所作的区划主要是反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目的是为了阐述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这个主题。因而也属于社会经济制度发展程度的地区差异类型的综合经济区划。

  2.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生产配置问题,列宁亦倡导苏联经济区划的研究。1922年苏联国家计委曾给经济区下了这样的定义:  “所谓区,应是一国之中特殊的、在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特点,过去文化的遗产、居民及其进行生产活动能力的相互结合,要能够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上的环节之一。有了这样一个经济上完整的原则,再加上地方资源、外来物资、新技术和全国国民经济计划的最好配合,便有可能在最小的耗费最充分地利用一切可能性的基础上编制本区域的经济发展草案。与此同时,还可以获得其他极为重要的结果:各区域可以在那些在当地能够获得最充分发展的部门上实行一定程度的专业化,而各区域之间的交换则限于真正必要数量的合理流向的商品。”可见,这是一种关于经济部门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类型的综合经济区划。

  3. 我国原来的经济管理体制政企不分,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按经济部门设置相应的经济管理部门,把同一个地区、同一个城市本来有着密切分工协作关系的各个企业,分别归属于中央、省、地、县四级政府各个部门管理。这样就割断了企业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不利于经济的顺利发展。这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中央发现和指出了这种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弊端,提出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是改革的方向,需要有领导、有准备、有步骤地通过试点,积累经验,逐步实施。”。 1983年春建立的上海经济区就是这样的第一个试点。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实行政企职责分开以后,要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这是党中央为瞭解决条块分割、城乡分割弊端而提出的一项重要管理体制改革。这里所说的经济区,是以城市为中心,按地区经济联系确定经济管理(统一组织生产和流通)的区域范围。因而是一种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综合经济区划。  

  4. 我国沿海、内地、边疆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有的学者近年提出把我国划分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居中的内部地区、经济不发达的边疆地区。我国的第七个五年计划鉴于“我国经济分布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幷且在发展上呈现出逐步由东向西推进的客观趋势”,提出“七五期间以至九十年代,要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中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区的准备”。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是一种经济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战略地区差异类型的综合经济区划。

  5. 计划经济区其内容包括各个经济部门,因而也是一种综合经济区划类型。社会主义国家机关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日常管理国民经济都按行政区划系统下达经济计划指标,这样行政区划就兼有计划经济区的性质,因之称为行政——经济区划或经济——行政区划。苏联全国经济区划的第二、三级经济区就称为经济行政区划和行政经济区划。

  按照经济区划的内容确定综合经济区划的类型,认识各种类型综合经济区划的差别及其特点,明确各自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利于经济区划研究的深入。

  二、综合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经济区是怎样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实质是什么?这要从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两方面来说明。

  1. 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

  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是指各个地区的生产部门、行业、产品不同,各个地区的生产结构不同。各国家各地区的社会生产彼此不相同,世界上几乎找不到生产完全相同的两个区域。例如,我国东部季风地区和西北乾旱地区、青藏高寒地区的生产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季风地区秦岭淮河南北又大不相同;同是华南区的广东和广西的生产又不完全相同;广东省内粤东、粤北、粤中、粤西、海南五大区域又不相同。可见,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首先是由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由于各地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的不同,为生产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各地区地质、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条件及其地域组合不同,使各地区生产发展具有不同和优势和劣势。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必然引起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    

  自然资源、自然条件为生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而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如人口数量和素质、开发历史的长短、已有的生产基础、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都各不相同。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使各个地区的生产部门和结构不同。

  总之,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根源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2. 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 

  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是指地区间通过产品的交换而实行的社会分工。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首先是由于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由于各地区产品的不同,才有交换的必要。但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不一定就存在地域分工。例如,一个地区生产稻谷和棉花,另一个地区生产小麦和亚麻、皮毛,他们生产的产品都满足当地食粮和衣着的需要,都在当地消费。这种情况下就只存在生产的地域差异而不存在地域分工。事实上,在长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为了自己的消费需要而进行生产,全部或大部自给自足,普遍存在生产的地域差异但不存在地域分工或地域分工很不发达。那时地区间经济联系不密切,不可能形成既有地域分工又相互联系的经济区。    

  社会生产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地域差异而地域分工不发达的状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增多,必然引起产品交换的扩大、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也就逐步发展起来。特别是由于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就得到迅速发展。如第一次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迅速扩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轮船、火车的发明和应用,又为工业区与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之间大宗货物的运输提供了条件,从而使地域分工迅速扩大,从一国范围的地域分工扩大到国际范围的地域分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还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过去那种地方的龢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已被各民族的各方面互相往来所代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已成为世界性的了。之后由于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地域分工以及国际分工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了。地区间的分工从部门分工、行业分工发展到零部件和工艺的分工。现在国际上,产品的主机在甲国制造,配件在乙国制造,组装又在丙国进行,然后销售到许多国家和地区,这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不仅高级复杂的产品,如机床、汽车、轮船、飞机的生产需要许多地区的许多企业协作才能完成,就是粮食、棉花这些普通初级产品的生产也需要地域分工,因为现在农业生产需要的农药、化肥、机械、燃料动力和农民需要的日用工业品等都需要城镇工矿企业来提供。可见,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发展到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是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基础,而地域分工是地域差异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发展的必然趋势。

  3. 综合经济区的形成和发展 

  在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逐步形成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生产地域综合体。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已有经济基础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的物产种类、质量、数量和获得物质产品付出的劳动量不同,产品的成本价格不同,因而引起地区间产品的交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间产品交换的规模和地域范围不断扩大,而且由于商品竞争,促使各个地区都进行本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为有利的产品的生产,也就是说各种产品的生产集中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较为有利的地区,从而形成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也就是生产的专门化。但由于各地区资源条件的复杂性和生产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地区专门化生产不可能孤立地发展,还必须有配合专门化部门的辅助部门以及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等部门,从而形成以专门化生产为中心的多种生产部门有机结合的综合发展,使各个区域成为生产专门化与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生产地域综合体。由于地区专门化生产的发展,从而可以为外区提供大量产品,同时也需要从外区调入本区需要的多种产品,这又使各个地区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而成为各有特点又有分工协作的经济区体系。

  总之,综合经济区是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生产地域差异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历史过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生产地域综合体,形成国民经济地域单元体系。这就是综合经济区的实质和形成发展规律。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既有商品经济、地域分工发达的地区,也有商品经济、地域分工不发达的地区。但从今后长远的经济建设来看,应从各个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的现状的地域差异,作出全国地域分工的区域划分。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区划应当反映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区域划分,反映出我国的经济地域差异特征和地域分工的规律性,从而为现代化经济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三、综合经济区的部门结构

  综合经济区的部门结构反映综合经济区的发展方向,是经济区划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般认为综合经济区具有一定的内部结构(部门结构)和外部联系。

  1. 综合经济区部门结构的共同特征

  综合经济区部门结构的共同特征是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专门化生产通常建立在该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特征和优势基础上,因而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无论与外区同类产品比较,还是同本区其它生产项目比较,都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在社会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区域化、专业化的生产即专门化生产。由于专门化生产能为外区提供大量产品,并以其质优、价低、竞争力强,畅销国内外市场,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因而专门化生产部门应当成为该区生产的主导部门。此外,经济区还有利用本区其它资源、配合本区专门化部门发展的辅助生产部门,以及为本区主导部门、辅助部门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商业服务、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为满足必须在本区满足的部分需要(而不是全部需要)形成的区内自给性生产部门。这三类生产部门的有机结合构成经济区的综合发展,也是综合经济区的最佳产业结构。这种建立在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地域差异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分工过程逐步形成的专门化生产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综合经济区体系,组成国民经济整体,这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我国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程度不高,地区差别很大,但可以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区域划分,有计划地引导各个地区向专门化和综台发展相结合的经济区发展,达到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 综合经济区部门结构的演变

  地理学界一些学者比较注重从区域地理条件特点分析综合经济区的部门结构。这是应当重视的一个方面。还有问题的另一方面,这就是综合经济区的部门结构是否一成不变呢?不是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区的主导部门部门结构是变化的。

  从社会经济部门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来看,最初是发展农业(第一次产业)并居主要地位,然后是工业(第二次产业)的发展并超过农业居主导地位,战后发达国家迅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占50%以上,超过工农业的总和。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W·W·Rostow)提出经济增长阶段论,认为在不同阶段主导部门不是固定不变的。经济起飞阶段一般从轻工业为主导部门,经济成熟阶段以机器制造业为主导部门,高额消费阶段以耐用消费品汽车工业等为主导部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主导部门转移到服务业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生产力经济发展的客观过程。当然这也不是具体指那个国家和地区,只是社会经济部门演变的一般趋势,但它影响着经济区部门结构的演变。应当看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区主导部门和部门结构的变化。如果看不到经济区主导部门和部门结构的变化,就会使我们的认识与客观经济过程相脱节。

  我国是一个幅员广大、各地生产力经济发展悬殊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根据我国国情研究国内各地区今后生产力经济发展阶段及其主导部门的演变。我们应当根据当代国际经济形势研究各个经济区的部门结构及其发展战略,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

  综上所述,确定经济区的部门结构不仅应当根据各个地区自然、经济、社会、各种地理条件的现状特征,还应当看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与相邻地区的横向经济联系、地域分工,乃至国际市场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正确提出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对策。

  四、综合经济区划的依据

  进行综合经济区划的依据是什么?那就是通常所谓经济区划的原则问题。这里提出几点,供讨论研究。

  综合经济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人类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是考虑综合经济区划的根本出发点。

  经济建设是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进行的,应当从各个地区条件特点的实际出发确定地区经济建设方针,包括经济区的部门结构和发展方向,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我国东西南北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很大,各个地区应当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根据各个地区条件的特点,实行地域分工,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我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教训,就是脱离各地区资源条件特点,忽视地域分工,各个地区都是一个模式,一个方针,各省各地都要“自成体系”,许多企业办成“大而全”“小而全”,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浪费,大大降低了经济效益,不少地区还破坏了生态平衡。现在如何进一步认识全国各地区的条件特点,确定合理的地域分工,真正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根本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展社会生产的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的综合经济区划。

  我国过去经济区划研究忽视经济效益论证。现在综合经济区划就是要在科学地认识社会生产地域差异规律性的基础上,通过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区域划分,确定全国各个地区的专门化和综合发展方向,指导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行经济区划不是为了好看——“墙上挂挂”,而是为了实惠,即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经济区划的依据主要是:

  1. 经济区地域范围要保持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经济地域单元的完整性

  经济区划如何提高经济效益?基本途径是根据各地区条件特点和优势(即地域差异),合理确定社会生产的地域分工,促进经济区发展成为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生产地域单元。如上所述,逐步走向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是经济区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专门化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区内自给性生产部门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区的最佳产业结构。这样的经济区划体系组成的国民经济整体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综合经济区划应当以保持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地域单元完整性为依据,就是说要把具有相同的专门化和综合发展方向的地区组织(区划)在一起,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这不仅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并有利于组织整个区域的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教育,促进生产的社会化,从而真正生产出优势产品,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专门化生产又必须有辅助部门、区内自给性部门相配合。所以经济区又是要把几类不同部门的生产区域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地域单元。所以,综合经济区划遵循的不是部门经济区划一般所遵循的“区内一致性和区际差异性”原则,而是三类不同生产部门和生产地区的有机结合,即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相结合组成的经济地域单元。综合经济区划只有保持这样的地域单元的完整性,才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2.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类似性和资源地域组合的合理性

  经济区的生产专门化和综合发展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上的。专门化生产要求地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类似性,因而经济区划要根据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把地区条件类似的地区组织在一起,才能促进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的发展,农业生产专门化尤其是这样。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类似的地区一般都是集中连片或相毗邻。由于经济区是三类不同生产部门组成的综合经济区域,因而又必然要求多种自然资源,这就要按综合发展要求把有关资源的地域组合起来,也就是把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的地区合理组合起来,工业生产的专门化和综合发展尤其是这样。但空间距离也是影响经济地域组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不同地区的组合要考虑空间距离的作用,彼此不宜距离过远,要注意地域上的紧凑集中,使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地区的组合形成完整的地域单元。

  3. 行政区划因素

  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是经济区形成发展的基础。经济区划无疑要以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为基本依据。但行政区划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掌握了国家政权以后,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就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国家机构是通过行政区划系统来制订和执行经济发展计划,所以经济区划必须考虑行政区划因素在经济区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上所述,实际执行的计划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划的一种类型)就是完全按行政区划系统制订和执行经济计划,因而行政区划就兼有计划经济区的性质。但以揭示经济地域差异和地域分工规律性为目的的综合经济区划,它只从根本上指出经济区的部门结构及其发展方向,为经济计划奠定一定基础,而不是具体规定实际执行的各种经济计划指标。因而它不必完全按照行政区划系统,它的侧重点是指出经济地域差异的本质特征和地域分工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家知道,行政区划主要是根据政治因素、行政管理因素而作的区域划分。但社会主义国家既然担负着领导和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行政区划也要考虑自然、经济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区因素的影响。所以,经济区划与行政区划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政区划是影响经济区划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区划的重要依据。经济区划要保持一定级别行政区的完整性。

  4. 经济中心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商品经济、地域分工的发展过程中,不仅逐步形成生产专门化同综合发展相结合的经济区,而且同时产生经济中心。只要商品交换、地域分工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就必然会产生出一定的经济中心。有区域性、全国性不同层次、不同等级的经济中心。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产生等级不同的经济中心。经济中心与经济区都是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着的。

  经济中心是一定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商品流通中心(贸易中心),交通运输、金融邮电、经济管理中心,许多同时又是工业中心,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中心。它集中了区域中相当部分的产业,其国民生产总值在区域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值——经济密度更是特别的高。经济中心在经济区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巴朗斯基已指出过:经济中心“是区域的‘灵魂’,是争取完成计划任务的斗争中的领导者。无怪乎我们有许多省份通常都是按其经济中心的名称命名。”我国现在的上海经济区也是以其经济中心上海命名的。

  上述几个方面是影响经济区划的主要因素,也是经济区划的主要依据。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现状的地域差异很大。因而很难用完全一样的原则去划区。还有全国经济区划系统是多层次的,各级区划的原则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文所述,主要是就全国一级经济区划而言的。如果以为有适用于一切地区各级经济区划的原则,那么其中就会有不成其为原则的原则。正确的办法应当是,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再加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