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关于生产布局平衡问题的研究



  生产布局受自然、技术、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研究。政治经济学主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素,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生产布局及其平衡问题;经济地理学主要从地理条件因素的差异及其空间关系的角度研究生产布局及其平衡问题。两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生产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性,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可是在1950和1960年代,在生产布局平衡问题上,一些经济地理学者往往移植政治经济学的结论多,而从本学科的角度,运用木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不够。经济地理学者应当正确理解、吸收和运用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分布平衡问题的论述,注意其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和内容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地理学科的特点,运用地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产分布平衡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提出以生产布局中的空间关系是否协调作为衡量生产分布平衡不平衡的标准。这种地理学衡量生产布局平衡与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国民经济计划部门进行生产布局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布局平衡的研究

  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地区济发展处于比较平衡的状态(低级阶段的平衡)。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从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大工业主要分布在城市,而传统农业建立在手工劳动的基础上,长期落后于工业,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很不平衡的状态。生产的地域集中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生产分布的不平衡,造成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尖鋭对立。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要采取措施“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对立逐步消失”〔1〕。“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还预见大工业和生产力的发展将为工农业的结合、城乡之间的融合创造条件〔3〕。

  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历史事实,指出: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絶对规律。”〔4〕经济发展不平衡当然会影响到生产分布不平衡。资本主义强国对弱小国家和地区的侵略,不仅造成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且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内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产分布不平衡。旧中国就是这样。絶大部分工业集中在沿海地区少数城市,而广大内地的工业却十分落后。我国解放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曾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水平。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5〕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目标来说,提出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在“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过程中急于求成、步伐过快,特别是60年代中期以后的大三线建设,按战备体制来布局工业,把一大批社会化大生产的现代工业企业分散配置在内地许多山沟里,不仅企业经济活动与当地的地理条件因素不相适应,而且使新工业基地远离老工业基地。工业布局上的严重失误使不少企业长期亏损,难于维持,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后果,以至不得不进行长期的调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总结过去片面强调平衡工业布局的经验教训,才使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日报》1980年6月10日特约评论员文章《端正基本建设方向,严肃基本建设纪律》中指出: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各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一个客观规律。”不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这样,地区经济发展总是通过不平衡逐步走向平衡。  “只有承认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客观实际并针对这种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才能扬长避短,加快经济发展”。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党中央基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认识,提出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

  二、经济地理学对生产布局平衡问题的研究

  生产分布平衡不平衡问题是经济地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以往的经济地理学只有关于工业布局平衡问题,而没有农业及其它产业布局平衡问题的内容,而且主要是从各地工业分布数量多少,是否脱离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来衡量工业分布平衡或不平衡。这是必要的,但很不够。因为它往往是粗略地相对比较而言。各地工业分布到底相差多少算是平衡或不平衡?生产地距离原料地、燃料地和消费地多远算是平衡或不平衡?没有给出确定的标准和数量界限。日本战后沿海布局工业,形成高度密集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其原料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输入,产品又输出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论距离够远了,这就是不平衡吗?不一定。因为日本从这种国际分工中获得巨大经济利益,解决了日本工业原料、燃料来源问题和产品销售市场问题,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与其说是不平衡,倒不如说是日本这个岛国资源缺乏、市场狭小的国情所决定的。又如日本汽车工业70%集中分布在京滨和中京两个工业区,丰田、日产、松田、三菱、本田等五家汽车公司占全国汽车产量的90%以上,可谓高度集中。198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企业100多家,分布在全国许多省市,可谓分散。但是我国汽车年产量不及日本丰田一家的1/10,无论数量、质量都无法与日本汽车匹敌、竞争。这能说日本汽车工业集中分布就不平衡,我国汽车工业分散分布就平衡、合理吗?显然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判断生产布局平衡、合理与否,决不能只看表面上工业在各地分布数量多少,而必须深入分析生产布局内部的空间关系及其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生产布局平衡问题,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方面,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但过去一些经济地理学者只是移植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平衡布局的论述,而未从地理条件因素的差异及其空间关系方面加以深入研究和说明。苏联学者费根认为“平衡配置生产于全国乃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6〕;“在全国平衡配置生产”〔7〕是社会主义生产配置的首要原则。在苏联学术观点的影响下,我国地理学界也曾经认为平衡配置是社会主义生产配置的客观规律,不平衡配置是资本主义生产配置的客观规律,并以生产配置平衡不平衡作为生产配置合理不合理的主要标准。可这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与唯物辩证法“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絶对的”原理相悖。

  苏联已故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萨乌式金在1973年出版的《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中,对苏联学者提出的社会主义生产配置原则进行详细评述。70年代苏联地理学者已将平衡配置生产的原则改为“有计划地在全国配置生产”,但“结果是计划部门问科学:应该按照怎样的主要规律来配置生产?而科学回答说:‘按照计划’。”〔8〕问题并没有解决。萨乌式金依据各国内部地理条件的差异,特别是苏联国内地理条件的巨大差异,认为“均衡配置全部生产力(或生产)的‘规律’问题是无法实现和昂贵的、经济上无效的建议。”如果均衡配置生产的话,  “仅仅远东一个地区,就可以吞没巨大的投资”,但这又违背了“生产布局最大经济效果”原则。他还引述普罗勃斯特的意见:  “每一个工业部门在全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完全均衡的配置,会使每一个经济区的经济走向完全的自给自足,和降低社会劳动生产率。”他又指出:  “普罗勃斯特仍然是不彻底的:他一方面反对均衡配置,但另一方面却又主张整个工业部门应该比较均衡的配置”,然而“这就产生了理所当然的问题:怎样区别比较均衡的配置和均衡的配置?怎样确定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界线的标准?A·E·普罗勃斯特没有回答这些问题”。萨乌式金提出了问题,并以苏联为例,说明平衡配置生产是根本行不通的,但他没有从理论上系统地说明生产配置平衡问题。我国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生产布局平衡问题上几十年来没有取得突破,根本原因在于研究方法上没有完全摆脱1950年代从苏联学来的框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科学,是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因素的空间关系去揭示地理现象(包括生产分布现象)的规律性。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影响经济活动的各种地理条件因素的地域差异及其空间关系研究生产分布规律性,服务于生产布局实践的科学。若以这样的理论观点来总结国内外生产布局实践经验,探索生产布局平衡问题,那么经济地理学主要就不是从各地区工业分布多少,而是从生产布局内部的各种地域空间关系来研究生产布局平衡问题。于是我们就可以形成以生产布局中的空间关系是否协调来衡量生产布局是否平衡的理论和方法——生产布局空间关系协调论。

  从生产布局的空间关系是否协调来衡量生产分布是否平衡,就是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地域空间关系,即从包括生产、流通、消费在内的经济活动中的地域空间关系是否协调,作为衡量生产分布平衡不平衡的标准。具体来说,是从各种生产要素、资源的地区分布——生产地区分布——产品消费地区分布,以及这三者之间的地域空间关系和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交通运输这四个方面的空间关系是否协调作为衡量生产布局是否平衡的标准。这些空间关系协调就是平衡,不协调就是不平衡。所谓调整生产布局就是调整生产布局中的空间关系和生产的地域空间组合,使生产布局从不平衡趋向平衡。然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生产要素、生产部门及其它地理条件因素的变化,使生产布局中的地域空间关系和生产的地域空间组合出现不平衡状态,因而又要进行新的调整。生产布局就是这样从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平衡循而往复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变化。

  一切经济活动都是为着解决生产与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就是在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前提下研究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关系和空间组合,进而衡量生产分布是否平衡。研究生产活动中的空间关系,具体来说可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    

  1.对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地理分布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生产要素是指组成生产过程的各种因素,能够提供这些生产要素的即是资源。广义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资源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基础,因而也是影响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资源以及其它各种地理条件因素,如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地区经济优势等都是影响生产分布的重要因素,应从国民经济需要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除搞清这些资源的数量规模、质量等级、分布范围外,还要从社会需要、利用现状、距离生产与消费地的远近及其运输条件等方面加以分析评价。如属社会生产急需的资源,现在又尚未得到开发利用,这就是一种空间关系不协调。人类经济活动与当地资源不协调,理论上属于地理学中“一个地方不同现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关系研究的范畴〔9〕,在实践中资源利用问题是生产布局中经常遇到并需要进行研究的问题。我国西部广大地区生产布局中的突出问题就是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与资源之间这种不协调,正是推动我们对西部地区生产布局研究、调整西部地区生产布局的一种动力。另一种情况是资源利用“过头”、利用不适当,造成对资源的破坏,如我国广泛出现过的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超载过牧、围湖造田等,因而不得不退耕还林、还牧、还渔。据统计截至1985年9月,全国退耕还林、还牧、还渔的面积达800多万亩〔10〕。这是我国8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布局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什么要调整?就是因为人类经济活动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空间关系不协调。把自然资源的生产利用状况和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的空间关系作为衡量生产分布是否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完全符合实际的。

  2.对生产地理分布现状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对生产地理分布现状的空间关系分析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地所需原料、燃料来源是否有保障,数量和品种是否协调,空间距离远近,运输成本高低以及是否还有新的原料、燃料来源等。二是产品的种类、数量与消费地的需求是否协调、产品运输距离远近、运输成本高低等。三是企业与当地各行业(如动力、机修、零配件、半成品等)以及各种基础设施是否协调。这三个方面的空间关系协调与否是衡量生产布局平衡的重要标准。调整这三个方面的空间关系都属于生产布局调整的内容。新厂选址布点固然是生产布局的主要内容,而调整老厂、老企业上述三方面的空间关系同样属于生产布局的内容。

  3. 对产品消费地进行空间关系分析

  自然经济的产品基本上是就地消费,而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产品则大部或全部供外地消费,不仅在国内消费,有的还供国外消费。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空间关系。消费地的需要(市场需求)深刻地影响着生产布局的变化。因此要深入分析消费地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其内容包括:消费需求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满足程度;现有商品货源、流向、运距、运费;可否另辟新的货源等。

  我们说旧中国工业分布不平衡,不仅是因为工业的70%集中在沿海地区少数城市,更主要的是因为沿海工业与原料、燃料地和消费地之间的空间关系不协调。内地丰富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沿海工业所需原料、燃料又相当部分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和产品的远距离运输困难,使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经济水平不相适应,空间关系上的种种不协调,降低了沿海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利于沿海和内地以及全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是国家丧失了主权独立,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因而工业布局不得不服从于帝国主义列强掠夺的需要。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这些原因已被革命胜利所排除。但还有更长久起作用的因素:沿海与内地地理条件因素的差异,如海陆分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矿产、土地、人口以及资金、技术、文化等。东部沿海地区原料、燃料动力资源不足,但地理位置、土地、气候等条件优越,较容易利用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内地资源丰富,但经济、技术、文化比较落后。已形成的工业分布状况也需要经过长期努力才能逐步加以改变。我们不是光看沿海、内地工业分布的多少,生产地与原料地、消费地距离远近,而要全面深入分析沿海与内地各种地理条件因素的差异及其空间关系,还有国外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等因素,才能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布局演变趋势,才能为我国工业整体布局以及各行业、企业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调整工业生产地与原料地、消费地以及其它各种因素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工业生产的地域组合,从而使我国工业布局逐步趋向平衡。

  4. 对资源(原料地)——生产地——消费地之间的运输条件的分析

  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的地理分布普遍存在资源(原料、燃料地),生产地、消费地的分离,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实现它们之间的空间联系必须有一定的交通运输条件。运输是再生产活动中空间关系的反映。交通运输条件是影响生产布局的重要因素,因而是生产布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对这方面分析的内容包括货运量、货流及其变化趋势;各种运输方式及其线路、站场的分布;运力和运输成本;它们之间是否协调,以及开辟新的交通运输的可能等。调整、改善交通运输网络将直接影响到资源(原料、燃料地)——生产地——消费地之间的空间关系。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储量、产量最多的省份,煤炭年产量已超过2亿吨,每年外运1.2亿多吨,调往25个省市区及出口。但由于受到外运能力的限制,晋煤每年有1500万吨左右运不出来,甚至在当地自燃浪费掉。而全国能源紧张,特别是华东、华南工农业发达地区严重缺煤。这就是生产活动中空间关系不协调,生产分布不平衡的一种表现。解决的主要办法是扩大晋煤外运能力。我国在“六五”、“七五”期间,都在大力修建晋煤外运铁路,包括对原有铁路的复线改造和电气化建设,以及新建几条铁路。这是调整交通运输网布局,属于生产布局内容,其意义还在于调整煤炭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空间关系,将待运煤炭从产地运到缺煤地区消费,把煤炭产地与消费地联系起来,促使煤炭工业布局趋向平衡。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生产布局内部的空间关系是否协调并作为衡量生产布局平衡与否的标准,既可以作定性分析,又可以作定量研究。不仅可以作静态的研究,也可以作动态分析;不仅可以作单项企业布局的研究,也可以作国民经济整体布局的研究。动态的、整体的研究将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生产布局实际状况。

  生产布局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大因素。生产布局内部空间关系不协调、不平衡,将降低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所以应当尽快调整生产布局内部的空间关系,促进生产布局向平衡方向发展,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速度。调整生产布局内部空间关系的办法是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宏观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以生产布局内部的空间关系是否协调作为生产布局平衡与否的标准,协调就是平衡,不协调就是不平衡,这样生产分布平衡的概念就扩大了,不仅包括地区间生产分布是否平衡,也包括地区内部各要素、各部门(行业、企业)之间是否平衡。因而这一理论和方法不仅对研究生产分布平衡问题,而且对整个生产分布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生产布局平衡是指生产布局内部空间关系协调,并非指各个地区生产同样多的某一产品。某一工业品的生产中心,哪怕它是全国最大的中心或国际性中心,年产一、二千万吨钢,或几百万辆汽车,或加工几千万吨原油,只要它与原料地、消费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空间关系是协调的,因而它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是高的,就应视为平衡、合理。絶不应以某地生产多且集中,其余地方不生产或少生产,就视为不平衡、不合理,更不应当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分布不平衡不合理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当代国际分工的发展,反映社会化大生产时代生产布局的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学领域,生产分布平衡是指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接近,以各地区工业生产力多少衡量工业分布平衡不平衡,提出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并通过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逐步实现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和生产分布平衡,是必要的,是反映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总趋势。两个学科生产分布平衡的含义不同,不可混淆;它们不是互相否定,而是互相补充,它们都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因而两者对生产布局实践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3页。   

  〔2〕〔3〕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4〕列宁:《论欧洲联邦的口号》,《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72页。 

  〔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0页。 

  〔6〕〔7〕费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生产配置》,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162、160页。

  〔8〕凡引萨乌式金的论述,均出自其《经济地理学:历史、理论、方法和实践》一书中《社会主义生产布局》一节,商务印书馆1987年中文版,第351—362页。

  〔9〕地理学理论上的空间关系有两类:  “在一个地方不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不同地方诸现象的关系或关联。”见哈特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9页。

  〔10〕《羊城晚报》1985年9月22日。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