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省经济概况



  第一节 广东省基本情况

  一、广东省人文历史地理概况

  (一)社会经济演变

  广东的历史渊源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广东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粤北曲江县马坝发现的“马坝人”遗址,距今12.9万年左右。粤西封开县渔涝区发现的“垌中岩人”遗址,距今约3万年左右。这些遗址表明广东省境内在十几万年前已存在原始群体。

  从粤北、粤西、粤东和珠江三角洲各地发现的许多人类化石、石器和青铜器文化遗址,表明广东省境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奴隶制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原人民开始南迁,带来北方铁制农具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科学知识,促进了广东地区的经济开发,遂步过渡到封建社会。明朝中后期我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地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较早的地区。这时广东的农业、手工业和对外贸易都已居于全国先进水平。到19世纪初,广东的冶炼、纺织、制糖、铁器等行业已涌现大批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但是中国以男耕女织的家庭经济为主要特性的自然经济仍根深蒂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16-18世纪,正当西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近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候,中国封建王朝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甚至人为地中断了中西文化交流,从而使中国渐渐落后于世界,长期停滞在封建社会阶段。

  西欧、北美由于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产业革命之后,不断向东方扩张、侵略。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便向中国大量销售鸦片毒品,企图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地处东南沿海的广东省首当其冲。1840年鸦片战争首先在广东爆发,结果中国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广东沿海的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广州、汕头、广州湾(今湛江)、江门、肇庆、惠州等口岸先后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从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至于澳门早在1507年就被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成为向中国推销商品的重要贸易据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通过武力和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经济、政治种种特权,中国的独立和主权遭到严重破坏,逐步成为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原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小农经济逐步破产,中国从封建社会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地处沿海的广东尤为迅速和严重。这个时期广东近代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虽有一定发展,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为适应其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要,逐渐在广东开设银行、发展交通运输、投资办厂,产生一批外资企业。接着广东侨商也引进国外先进机器技术,办起一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封建统治集团的洋务派也在广东办了一些近代企业。广东是中国近代工业龢民族资本主义最早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无暇东顾,中国广东等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一定发展。30年代初陈济棠掌管广东时期,广东经济又有过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1936年广东经济达到解放前的最高水乎。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广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后广东经济没有得到全面恢复,又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掠夺、破坏,解放前夕广东经济处于极端混乱、全面崩溃状态。

  中国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转变过程,广东尤为迅速和严重,同时也较早地接受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较早地产生近代工业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人民大众日益觉醒,不断掀起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广东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沿阵地,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如禁烟运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戊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北伐战争等,都首先在广东爆发或酝酿。在这些斗争中广东涌现出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批杰出代表人物,以及一批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领袖人物。广东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历史沿革和现行行政区划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之前,岭南地区(今两广大部)是古代南越族及其先民居地。广东省简称粤,即源于此(古代粤与越相通)。公元前221年秦将领先是屠睢继由任嚣、赵陀平定岭南,并于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第一次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广东省境大部分属于南海郡和象郡,小部分属桂林郡),郡下设若干县。秦末汉初赵陀乘中原战乱之机将南海、桂林、象三郡合并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公元前206-前137年)。南越国先后割据90多年。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派兵再次平定南越,重新划分为3州7郡。东汉初年,广东省境大部属交趾州。东汉末年交趾州改称交州。公元217年交州州治东迂到番禺(今广州)。公元264年交广分置,即合浦以南各郡为交州,合浦从北各郡为广州(州是当时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广州自此得名。早在秦统一之前,番禺(今广州)已是岭南地区的一商业都会。秦末郡尉任嚣首先在今广州市区仑边路、中山四路一带筑立城郭,后来赵陀加以扩充。自任嚣建城至今,广州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若从传说公元前9世纪楚国与南越交往中在番禺建有“楚庭”算起(现在广州越秀山仍有“古之楚庭”牌坊),广州则有2800多年历史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东境内郡县数目不断增加,行政区划常常变化。广东隋属杨州,唐代先置岭南道,后又置岭南东道、岭南西道。宋代为广南东路,小部分属广南西路。元代分属江西行中书省和湖广行中书省。明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设置广东布政使司,下辖广州府、韶州府、南雄府、肇庆府、惠州府、潮州府、雷州府、高州府、廉州府、琼州府以及罗定州,共10府1州76县,基本形成了广东省辖区域轮廓。清代将明代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设置广东省相沿到今,但所辖地域范围仍有变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东省的行政区划有过几次变动。建国初期,先后建立了海南(琼崖)行政区及珠江、潮汕、兴梅、东江、西江、北江、粤中、高雷、钦廉等9个专区、6个地级市和98个县。1952年、1965年先后两次将钦州(合浦)专区划归广西省。1988年海南建省。自此之后,广东省省界未再有变动。省内行政区划,从1983年开始实行市带县管理体制,后来一些县先后设置中山、东莞、阳江、揭阳、顺德、台山等市,逐步形成现在广东省下辖22个市,73县、3自治县、43市辖区以及东沙群岛的行政区划。

  (三)人口与民族

  中国经济、文化最早发源于中原地区,然后向外、向南扩展。广东最初是南越族居地,远离中原,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相比开发较晚。宋代以前,广东还地广人稀。秦统一中国后,中原汉族人口不断南迁到广东境内与南越族杂居。此后汉、晋、隋、唐、宋各代末年,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又有多次汉族人口大量南迁。现在广东省多数居民是中原汉族人口后裔,原住南越族基本上已被汉族同化。但在边远山区南越族人仍然保留较多的自身特点,形成黎、瑶、苗,壮、畲等少数民族。此外还有历史上从外地迁入的回、满、蒙、藏、维吾尔、彝、布衣、朝鲜族等。现在全省共有42个少数民族35.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56%,而汉族占99.44%。

  随着中原人口南迁和经济不断发展,广东人口逐渐增多。从清代开始,广东人口增长幅度加大,到干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广东省人口达1448万,1840年鸦片战争时增到2528万,开始成为我国人口较密的省份。1935年广东省人口增加到3160万,是解放前人口最多年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广东省人口大大减少。1949年广东人口仍未恢复到战前的数量。

  解放后,广东省人口迅速增长,其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速度,是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剔除1965年划入广西省的钦州地区和1988年海南建省之后的人口,1949年广东省人口2782万,到1985年达5655万,36年间人口翻了一番。根据第4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1990年7月1日广东省总人口6282.9万,与1982年第3次入口普查时的总人口相比,8年间共增加919.7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14万,年平均递增2.00%。人口增长速度居全国第3位。广东省人口总数,仅次于四川、河南、山东、江苏,居全国第5位,比欧洲英、法、意等大国的人口(均不足6000万)还要多。

  (四)地理环境

  广东省位于中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浩瀚的南海,是我国大陆通住东南亚、大洋洲、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的主要出海口,是祖国的南大门。

  广东全省陆地面积17.79万平方公里,在我国是一个面积中等大小的省份,但比欧洲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瑞士5国面积总和(16.83万平方公里)还要多一些。

  广东地形上属于我国东南沿海丘陵的一部分,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占全省面积的62.4%)。大体上北部是山地、中部是丘陵、南部是沿海平原、台地、丘陵相间。地势北高南低,多数河流自北向南流人南海。其中最大的河流是由西、北、东三江在本省腹部交汇的珠江水系。珠江不断向外冲积形成珠江三角洲平原。东部沿海由韩江、榕江、炼江冲积形成潮汕平原。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是广东省的两个主要平原,但面积不很大。广东省平原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3.5%。

  北回归线横贯广东省中部,全年≥10℃连续积温大部分地区在6000-8000℃之间,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夏长冬暖,光、热、水、土等因素的组合较好,与同纬度的西亚沙漠直逼海岸的情况迥然不回,十分有利于农、林、渔业发展,一年两造水稻加冬种可三熟。生长期长而生产周期短,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广东大陆岸线长达3868公里,是全国大陆岸线最长的省份,而且岸线曲折绵延,又有岛屿摒障,加上许多河流出海口,拥有众多优良的海港和河港,为河海运输、捕涝、养殖及海外交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广东省矿产资源多种多样,尤以铅、锌、钨、锡等有色金属比较丰富,储量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有色金属的重要产区。但省内大陆缺乏煤、铁、石油等工业发展所需的大型矿藏。今后需依靠海洋资源(南海珠江口盆地的石油资源,以及建筑大型海港从海外输入铁矿石等),才能加快本省重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

  广东省内地理条件因素及其组合状况的地域差异十分显着。腹部的珠江三角洲平原不仅自然条件最为优越,而且毗邻港澳、华侨众多,水陆交通方便,商品经济发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便捷,从而发展成为全省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区域。北部山区,特别是离京广铁路较远的东北边缘和西北边缘的山区,丛山峻岭,耕地较少,交通不便,远离经济中心,是广东省最为贫困落后的地区。

  综观广东全省,山多、水多、热量多是广东省的优势;耕地少、资源不足是广东省的劣势。但地处沿海、位置优越,为广东省商品的进出口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只要从本省实际出发,发挥优势,扬长避短,以长补短,就可以促进本省经济发展。

  二、广东省情特点

  (一)人多地少、资源不足

  广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缺少广阔的大平原。这就制约着广东省耕地面积不可能大规模扩展。广东省垦殖指数历来比较低,到1989年为止,全省耕地面积仅有3787万亩,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2%。而广东省的人口,从清代开始大幅度增加,1840年鸦片战争时广东人口已达2528万,平均每平方公里超过100人,成为我国人口最多、最密的省份之一,开始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1935年广东人口突破3000万(含海南、钦州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加剧。人多地少、战乱频繁,是鸦片战争后到解放前夕广东人口大量向国外迁移的重要原因。解放后,广东人口以超过全国人口平均增长速度迅速增长。1949年2782万(不含海南、钦州地区),1967年突破4000万,l978年突破5000万,1989年突破6000万。解放后40年,全省人口翻了一番多,平均每年增加90万左右,最多的1971年增加136万。与人口迅速增加的状况相反,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解放后由于经济建设中大量占用耕地,从1956年开始广东省耕地总面积就不断减少。1987年全省耕地面积3797万亩,比1957年4585万亩减少了788万亩,平均每年减少26.26万亩。其中1978年到1987年的9年中,由于城镇、工交和农村住房建设乱占耕地,全省减少耕地面积371万亩,平均每年减少41.22万亩,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花县耕地40.78万亩)或几个小县(连山县10.82万亩、连南县10.13万亩、蕉岭县11.93万亩、惠州市11.41万亩)的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结果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由1957年人均耕地1.44亩下降到1989年0.6亩〔1〕。人口最稠密的潮汕平原澄海县人均耕地不足0.4亩。广东省现在的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耕地平均数(1.4亩)的1/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平均数(5.5亩)的1/9,在全国排倒数第二位。人多耕地少是广东省情的突出特点之一。由此而来的问题之一便是粮食不足。近代历史上广东就是缺粮省。解放后广东省农业生产儿乎全力抓粮食,从1953-1975年广东曾调出粮食支援外省。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以及调整产业结构,从1976年开始广东省粮食缺口愈来愈大。1980年代平均每年缺少20亿斤以上,需从外省调入和进口来解决。

  人多地少制约着广东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约着广东省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的调整,关系到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就更加迫切要求改革不合理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发挥本身优势,促进经济发展。

  (二)原有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技术落后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广东省的工农业生产发展十分缓慢,近代工业建设甚少,直至解放前夕的1949年,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只有3亿多元,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11个百分点。解放前广东省的工业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业,而且多数是设备简陋、手工操作为主的小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10个人左右)。工业中重工业比重极低,仅占工业总产值的9.5%,比全国重工业比重的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为数不多的重工业,也是一些机械修理企业,制造能力很低,而燃料动力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很少,钢铁、石油和石油化工更是一片空白。1950年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78元,人均国民收入66元〔2〕。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广东省经济有了很大增长。1978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长9.6倍,其中工业产值增长26倍〔3〕。但是仍然没有摆脱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生活困难的状态。1978年广东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367元,人均国民收入319元〔4〕。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3元,山区农民入均纯收入更低,只有158元〔5〕。广大农民生活基本处于贫困阶段。全省有几百万人口生活在人均纯收人150元贫困线以下,温饱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从技术状况来看,广东省在解放后虽然已建立起一批现代化的钢铁、机械、石油、化工企业,1978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2.9%(工业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57.2%),但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多〔6〕。农村虽已拥有一批农业机械(1979年全省拥有拖拉机2万多台,各种农业机械总动力达828.9万马力),但农业基本上还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落后状态。全省农产品商品率1978年为43.7%,基本上是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边远山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东全省来说,仍属于封闭型的内向型经济。

  解放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广东地处国防前哨;本省又缺乏大型煤、铁、石油矿藏,不适应当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长期以来广东不是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地区,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很少放在广东,加上经济建设方针上的失误,使广东省的优势得不到发挥。从1965年至1978年的14年间,广东省工农业年增长率为6.5%,长期低于全国年平均增长8%的速度。广东省工业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49年的5.2%下降到1980年的4.5%。在东部沿海地区,广东省的工业落后于上海、辽宁、江苏、河北、山东等省市。

  解放后由于国家工业建设重点摆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地区,广东省的科技、教育不仅排不上重点,而且还抽调一部分科技力量支援北方重点建设地区,加上本省不重视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从而使广东省科技、教育事业在全国的地位逐步下降。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东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489人,比全国平均水平(615人)低20.5%。总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中文化的比例是高于全国,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少于全国平均数)。1983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省总人口的0.86%,低于全国平均1.18%的水平,在全国排第25位,远远比不上北京、天津、上海、辽宁、江苏等省市。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与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改革开放后至1990年底虽然从外地引进7.5万名专业技术人员,使之在总人口中占的比重达到1.73%,比1983年的0.86%提高了一倍多〔7〕,但仍达不到199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更比不上京、津、沪和辽宁、江苏等省市。

  总之,改革开放前广东省经济薄弱,资金缺乏,技术落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处于中下水平。

  (三)省内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平原与内地山区差异悬殊

  广东沿海平原地区,主要是珠江三角洲和潮汕平原,是全省经济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地区。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技术自西欧、北美向东扩散,我国沿海地区首先接受西方先进的经济技术和科学文化。资本主义列强侵入又造成沿海地区少数港口城市的畸形发展。解放前广东的工业90%集中在广州、佛山、汕头等少数沿海城市,而广大内地工业很少,几乎没有现代工业。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更为落后,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沿海平原与内地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地区条件差异和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短时期内难于改变。

  解放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努力改变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不合理状况,在推进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的同时,广东把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转向北部,特别是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京广铁路沿线的韶关地区,逐步形成以韶关市为中心的重工业基地。但是,改革开放前沿海地区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又减缓了全省经济发展速度,削弱了支援内地建设的能力,广大内地山区仍然是一种半封闭、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特别是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工农业和科学技术都十分落后,不少地区人均收入很低,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的优势得到较充分发挥,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又有所扩大。1985年全省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人均工农业产值达到2837元,人均国民收入1690元,而47个山区县(大部分在内地,沿海地区也有少数山区县)人均工农业产值只有484元,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43.6%,只相当于珠江三角洲的l/6。山区县人均国民收入在150元贫困线以下的仍有295万人〔8〕。1989年珠江三角洲富裕县市南海、顺德、中山、东莞的人均国民收入在3173-3416元之间,而山区最穷的五华、龙川、和平、丰顺等县只有471-584元,穷县只有富县人均国民收人的1/6〔9〕。

  内地山区远离经济中心,商品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均为匮乏。因此内地在开放层次、经济发展摸式各方面都与沿海地区有很大不同。为了使全省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和达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的目的,省政府已采取经济技术先进的沿海地区支援内地落后地区的措施,1991年沿海7市先后同山区6市1县建立了对口挂钩扶持责任制。广州市扶持清远市,深圳市扶持梅州市,佛山市扶持汕尾市,江门市扶持韶关市,中山市扶持阳江市,东莞市扶持河源市,珠海市扶持和平县。

  三、广东省实行改革开放的优势

  (一)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

  广东省地处我国大陆南部沿海,又有西、北、东三江汇流而成的珠江水系和韩江等河流自北向南流人南海,拥有众多的海港和河港。从这些优良的港口出发可通往东亚、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地。广东省陆、海、河、港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十分有利于开展对外经济贸易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地处沿海是广东省各种优势的基础,也是广东省率先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因此广东省的对外开放,首先是从沿海开始,然后向内地推进,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香港、澳门原是广东省行政区域的组成部分,只是在近代被英国和葡萄牙所占。由于香港、澳门本身具有我国大陆南部沿海港口发展对外贸易的优势,被英、葡所占之后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衔接点,从而推动着香港、澳门的经济发展。在战后短短的几十年里,香港发展成为国际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旅游中心。香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50年的250美元左右迅速提高到1980年的5000多美元,增长20多倍。与改革开放前大陆人均250美元左右的经济技术落后状态,形成了巨大的经济落差。香港雄厚的资金力量以及国际市场、航运设施、销售渠道、信息网络等都是大陆对外开放中十分需要而又可供利用的。广东省恰恰是我国唯一与香港、澳门毗邻的省份,而且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广东对外开放中拥有的这种地缘优势是其他省份不可能有的,是促进广东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广东省首先开辟的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都是毗连港澳,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利用香港、澳门的资金、技术、市场等有利因素。现在广东省对港澳的出口占整个出口额的75%以上,来自华侨、港澳的资金占全省利用外资的90%。

  广东省是我国华侨最多的省份,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和兴梅地区是全国著名侨乡。祖籍广东的海外华侨、华人约有2000万,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的70%。他们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同胞600多万,其中80%以上是祖籍广东省。长期以来,华侨和港澳同胞在外艰苦创业,不少人成为企业家、工程师、科学家。据估计世界上海外华人积蓄的资产总额达1300亿美元。华侨历来有爱国爱乡的传统,热情支援祖国和家乡建设。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渠道,也是筹措资金的重要来源。1979年至1991年广东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约150亿美元,其中90%是华侨、港澳同胞的资金。珠江三角洲、潮汕平原都有很多本地人在香港、澳门。本地人与本地人有家乡感情,洽谈生意容易谈得拢。有了这种血缘、人缘关系,易于开展经济贸易活动。

  总之,广东省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对广东省实行改革开放非常有利,这是广东省拥有的巨大优势。

  (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

  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兴起,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实行高工资、高消费,劳动工资成本大大提高,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大多数长期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经济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困,劳动工资成本低廉,国际上形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劳动工资的巨大差异,两者相差十几二十倍。于是发达国家致力于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劳动工资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973年能源危机后,发达国家又将消耗能源或资源多的、环境污染严重的部分重化工产业也转移到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在60年代开始利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实现了工业化,发展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80年代以来,不仅发达国家继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而且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也由于工资水平上涨而失去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也开始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劳动工资低廉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大陆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费用低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移,为中国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机遇,特别是广东沿海地区毗邻港澳,更有利接纳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出来的资金、技术和设备,这是有利于广东实行改革开放的又一有利因素。现在珠江三角洲涉外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絶大部分是从香港转移过来的,幷且有力地带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三)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较早

  广东省经济开发历史虽然比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晚,但由于广东地处我国大陆南部,气候高温多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适于种植水稻、热带亚热带水果和糖蔗、蚕桑等经济作物,而且西、北、东三江交汇,海上交通便捷,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的最近出海口。因而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发展较早。在秦代之前,番禺城(今广州)已成为岭南的商业都会,汉代成为全国有数的商业城市。六朝时(约在公元265年-494年)广州逐渐取代徐闻、合浦,成为对外交通的重要口岸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唐代广州成为世界著名港市。为此,唐玄宗时最早在广州设立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和交通的官员——市舶使。据史料记载,唐代时侨居广州“蕃坊”(今广州光塔路一带)的阿拉伯、波斯商人曾达12万之多。清代公元1757年后,广州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有专门同外商进行交易的洋货行,俗称十三行。英、法、荷、丹麦等国商人在广州设立商馆,盛极一时。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外贸港口已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

  明代中后期以来,珠江三角洲成为全国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最早萌芽的地区之一,商品性农业迅速发展。鸦片战争后在国际市场刺激下,逐步形成糖蔗、蚕桑、水果、茶叶等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所需粮食从国外进口,较早参与国际分工。这些历史因素有利于广东开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有利于广东实行对外开放。

  第二节 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回顾

  一、解放前广东省的经济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解放的110年间,广东经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经历了缓慢、曲折的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后不久,英国为了适应其在广东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需要,从1845年开始,便在香港、广州等地设立银行、船坞、船厂。1878年英商在汕头投资开设糖厂。这些是外国资本在广东建立的第一批近代企业。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洋务派也引进外国技术办实业,但在广东推行洋务运动比较晚,办厂不多。

  广东华侨率先引进国外机器技术,开办近代工业企业。最早是1872年侨商陈启源引进国外机器技术在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1879年侨商卫省轩在佛山创办巧明火柴厂,1890年华侨黄秉常在广州创办发电厂——广州电灯公司。广东成为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企业的最早诞生地之一。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打击之下,得不到顺利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第一次大革命时期以及陈济棠掌管广东时期,广东的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有过一定发展,但中间也经历许多战乱。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遭到日寇和国民党反动派的严重破坏,广东民族工商业大量停工、减产直至破产。1948年广州工厂经常停工的达60%,不少工厂企业倒闭。国民党政府大量印发钞票,导致经济混乱、物价飞涨。解放前夕,广东经济已处于全面崩溃状态。

  解放前广东虽然是全国创办近代企业最早的地区之一,但从1866年广州筹办枪炮厂开始算起至1949年解放的80多年,全省积累下来的工业固定资产总共只有3亿元。1949年全省工矿企业只有7736个,职工10多万人,全省工农业总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格计算仅有23.3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61元。可见,解放前广东省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经济基础极端薄弱。

  二、解放后29年的经济发展

  1949年10月25日广州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广东的统治,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从此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1949年解放至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29年,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但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1949—1957年经济顺利发展时期

  广东省的经济建设是在解放前经济极端混乱和全面崩溃的情况下开始的。经过解放后三年的短暂恢复,从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党的正确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政治热情,广东省顺利完成经济恢复、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经济获得迅速发展。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21.6亿元,比1953年增加1.3倍,平均每年递增18.1%。五年内全省新增工业固定资产4亿多元,超过解放前80多年形成的固定资产总额。“一五”时期广东省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9.6%、10.8%、9.2%〔10〕。广东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二)“二五”时期(1958-1962年)的挫折

  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以及自然灾害和国际形势变化,广东经济发展遭到第一次大挫折,结果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连续三年减产。1961年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下降21%。整个“二五”时期的农业总产值年均下降3.4%(负增长)。工业建设脱离广东实际,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加上急燥冒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工业的发展。“二五”时期的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只有4.4%,比“一五”时期的年均增长率16.4%下降12个百分点。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只有1.9%,比“一五”时期的9.2%下降7.3个百分点〔11〕。

  (三)1963—1965年的三年调整时期

  为了克服“二五”时期农业生产下降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的困难,1963-1965年执行中央制定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了部分“左”的错误,使广东省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据统计,全省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人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99%、16.3%、13.39%〔12〕。恢复到“一五”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

  (四)1966-1978年的缓慢发展

  1965年广东省工农业已全面恢复,社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可是由于十年动乱的干扰破坏,使广东经济遭到第二次严重挫折。十年中农业总产值每年仅递增2.2%,粮食产量每年仅增长1.7%。“三五”时期(1966-1970年)、“四五”时期(197l—1975年)全省工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0.2%、9.1%,低于“一五”和三年调整时期。十年动乱结束后的两年,工业盲目冒进,农业仍徘徊不前。从1966—1978年的12年来看,广东省社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8%、7.4%、5.5%,比三年调整时期分别降低8.1、8.9、7.8个百分点,经济发展是缓慢的〔13〕。

  广东省经济经过解放后29年的曲折发展,总趋势是增长的,因而取得明显的成就。从1953年开始经济建设以来26年中,国家在广东省的投资达240.34亿元,截至1975年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共98个。1978前建成投产的新丰江水电站、茂名石油工业公司和热电厂,广州钢铁厂、重型机器厂、造船厂、缝纫机厂、石油化工厂,韶关钢铁厂、江门甘蔗化工厂等一大批重点骨干企业,使广东工业从小到大地发展,初步形成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重工业有一定基础、轻工业比较发达的工业体系。全省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7.5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99.52亿元,翻了四番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几十倍地增加。这些建设成就在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取得的。它初步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解放后的29年广东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着成就,但仍没有摆脱经济技术落后状态。农业生产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操作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劳动力絶大部分从事种植业。工农业的经济效益都很低,人均收人增长缓慢。据统计,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957年为108元,1978年升至193元。21年间只增加85元,平均每年仅增加4元。按国际标准衡量仍处于贫困阶段。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急于过渡,盲目冒进。其次是脱离广东的省情实际,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广东省的优势得不到发挥。

  第三节 广东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广东省的改革开放,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搞活的总方针。从而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广东省认真传达贯彻党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联系广东实际,考虑地处沿海、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设想划出一些地区吸引外商来投资办厂,加速广东地区的经济发展。1979年7月中央正式决定广东省和福建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这个决定的精神就是在国家不可能给广东更多财力、物力支持的情况下,从政策上和体制上放宽,在开放改革中享有较大的自主权,从而更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广东的经济发展。1980年广东省开始创办深圳、珠海、汕头3个经济特区。同年8月,全国人大批准公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4年3月中央决定把广州、湛江列为沿海开放城市,实行更加开放的政策。1985年初中央批准珠江三角洲的17个市县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7年12月又将珠江三角洲开放区扩大到28个市县。1988年4月在粤东和粤西沿海增辟18个(至1988年7月扩大到24个)市县及一个郊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使沿海经济开放区联成一片。对于本省内地43个山区县也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和内地在对外开放中都享有程度不同的优惠政策。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组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广东省的改革开放。根据广东省改革开放的经验和取得的成就,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政府《关于广东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的请示》,决定把广东省作为全国的综合改革试验区,在金融、外经外贸、价格、劳动人事工资、财政、企业、农村、科学教育、房地产、计划体制、政治体制等十个方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而使广东省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头,较好地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

  二、广东省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广东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中央赋于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来,把中央的政策与广东的实际结合起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主要表现:

  (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广东省从1979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各项主要指标均持续稳定增长。

  从上表可知,1979年至1989年的全省社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比改革开放前的1950年至1978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高出7.4、6.3、7.7、5.4、2.6个百分点,均高于同期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亦高于亚洲“四小龙”在六七十年代起飞时期的经济增长率(60年代年均为9.25%,70年代年均为8.9%)。从而扭转了广东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状况,使广东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显示出广东省改革开放的巨大威力,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经济实力显着增强,经济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1979年以来由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广东建设资金由原来长期依赖中央拨给,改为主要依靠本身自筹解决。通过利用外资、国内贷款、社会集资、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使基建投资不断增长。1978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仅20.04. 亿元,而1990年达到239.4 8亿元,为1978年的12.95倍。从1979年至1990年12年累计投资总额1384.37亿元〔14〕。同期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新增固定资产1006亿元,相当于前29年总和的6倍〔15〕。从而形成了一大批新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并使半数以上的老企业的技术装备得以更新改造,经济实力得到增强。

  据统计,1990年广东省工业产值达到1430.80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了6.16倍。其中轻工业增长了7.9倍,重工业增长了3.8倍。轻工业的增长快于重工业,轻重工业比重从58:42转变为7l:29,从而形成了与本省实际条件比较符合的以轻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农村中林牧副渔业发展快于农业(种植业),特别是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78年农村中的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已超过农业产值,由1978年的31.6%上升到1989年的52.1%。农村由单一的农业(种植业)向多元化结构转变。这些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不仅迅速增长,而且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使广东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1979—1990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广东全省更新改造老企业的投资达380多亿元,引进国外先进设备100余万台(套),生产装配线2600多条,改造老企业,装备新企业,初步改变了设备老、技术老、产品老的状况,使广东省的工业技术36%以上达到七八十年代水平,42%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创造出国家级、省级名优产品4100多个,表明广东省的经济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三)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厂,十多年来广东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大力加强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1981-1989年全省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66.2万千瓦,相当于前29年装机容量的1.1倍多〔16〕,1990年发电量343.42亿度,等于1978年的3.7倍,使电力紧张的局面有明显改观。交通运输方面,建成了衡广复线、广深复线和三茂铁路,广深线实现电气化,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1127公里,使全省铁路货运能力大大提高。11年来全省新建公路1600多公里,改造公路2700多公里,新建高速公路23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3000多公里。修建公路桥梁1195座,使全省公路干线实现了无渡口通车。新建、扩建一批港口码头,国内海运航线达350多条,国际海运航线20多条,航行于世界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多个港口,1990年全省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达1.19亿多吨。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电讯业有了迅速发展,全省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由1978年的21.1万门增加到1990年的180.74万门。23个市大多数实现了电话程控化。全省拥有城市电话76.75万门,居全国首位;农村电话52.84万门,占全国总数的2/5。长途电话电路15000条,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可直拨156个国际城市和国内469个城市。现在,广东省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和邮电通讯网,较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外贸出口创汇能力大幅度提高

  开放改革以来,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使广东省的优势得到较好发挥。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把过去“生产什么就出口什么”的传统做法改变为“出口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投人资金数十亿元,建成出口生产体系的项目1445项,使外贸出口有了稳定的货源;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把生意做到五大洲156个国家和地区。从而使广东省外贸出口额由1978年的13.8亿美元增加到1991年的136.9亿美元,增长9.9倍,年平均缯长19.3%。13年累计出口总额659.4亿美元,相当于开放前29年总和的5倍多。现在广东的国内生产总值有1/4是在国际市场上实现其价值的。外贸出口创汇大幅度提高有力地带动广东经济向前发展。

  (五)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改革开放12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城乡市场日益繁荣,人民生活得到显着改善。改革开放前长期不能解决的一些老大难问题,如农村温饱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乡市场供应问题等,现在都已碍到较好解决。

  1979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商品货源日益增加。1988年全省社会零售商品货源达704.23亿元,比1978年增长6.1倍。十年纯购进商品总额累计达2250亿元,比前29年纯购进额的总和还多1100亿元。随着商品货源增加,商品购进上升,商品供应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对居民定量供应的品种逐步减少。1978年城镇居民凭证购买的商品多达49种,而现在各种商品都已完全做到敞开供应,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1990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732.25亿元,比1978年增长6.8倍,年均递增17.4%。1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累计4261.94亿元,比前29年的总和还多2810.59亿元。1978年至1988年人均占有消费品零售额年平均递增11.1%,改变过去29年城乡居民人均占有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缓慢,甚至有的年份还下降的现象。

  1978年全省城镇待业人员达到85.44万人。改革开放后广开就业门路,1979年至1988年间,全省城镇安置待业人员362.8万人,平均每年安置36.3万人,待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显着改善。据抽样调查,在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只有33.5元,到1988年人均月生活费收入增加到122.83元,比1978年增长2.7倍,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递增4.6%。1978年城镇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主要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现在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已普遍进入城镇居民家庭。据调查,1990年末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洗衣机80.74台、彩色电视机74.5台、电冰箱52.8台〔1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不足5平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2.13平方米,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978年只有193.25元,到1988年增加至808.70元,比1978年增加615.4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每年递增10.2%。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51.7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比上年增长3.4%。年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户,1978年占56.2%,到1988年只占0.4%。絶大多数农民已脱贫,过上温饱日子。1988年人均纯收人500-1000元的农户由过去只占1.6%上升到51.1%,人均纯收入1000元的农户占24.4%,2000元以上的占4.1%〔18〕。1988年平原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64.9元,比1978年增长4.4倍。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富裕地区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水平。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摩托车等耐用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进入农民家庭。

  1979年以来,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坚定地贯彻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切实执行中央赋予广东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因此,我们在下面的篇章中,便要对广东的改革和开放,进行比较具体、深入的分析和论述。

  注释:

  〔1〕郑毅:《广东人多地少势态严峻》,《羊城晚报》1991年6月19日第1版。

  〔2〕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49—1989年),第63页。

  〔3〕广东省统计局:《前进中的广东》,第50、134页。

  〔4〕广东统计局:《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49—1989年),第63页。

  〔5〕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编:《前进中的广东》,第239页资料换算所得。

  〔6〕1982年全国第3次人口普查结果,全国城镇入口占20.6%,广东省只占18.62%。

  〔7〕李作铭:《人事工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羊城晚报》1991年2月27日第2版。

  〔8〕广东省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资料选编》,第127、133页。

  〔9〕广东省统计局:《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1949-1989年),第156-159页。

  〔10〕广东省统计局:《前进中的广东》,第51页。

  〔11〕同上。

  〔12〕同上。

  〔13〕粱荣主编:《论广东15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页。

  〔14〕广东省铳计局:《广东统计年鉴》,第192页。

  〔15〕同上。

  〔16〕广东省统计局:《前进中的广东》,第146页。

  〔17〕徐汉松、欧阳静:《从数字看居民生活变化》。《羊城晚报》1991年4月1日第2版。

  〔18〕广东省统计局:《前进中的广东》,第239页。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