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澳门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远期发展目标



  1980年代澳门经济增长出现速度放缓的趋势,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提出澳门工业发展转型问题。笔者认为,澳门今后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朝着一个新的产业结构远期目标前进。

  一、澳门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澳门工业从1963年开始较迅速发展,到70年代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据统计,澳门工业品出口年平均增长率,60年代为16.09%,70年代24.46%,80年代21.46%。80年代工业年均增长率较70年代低3个百分点,特别是1985年以来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减缓,个别年份(1985、1991)甚至出现负增长。

  1963年以来工业快速发展,至1990年前一直成为澳门的最大产业部门,成为影响澳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其中1985年后工业增长速度减缓,也影响到本地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减缓。据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1971~1981年10年间,澳门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6.7%,而80年代根据澳门政府的统计,澳门经济年平均实质增长率只有7%左右〔1〕。这显然比70年代增长速度低了很多。

  虽说澳门80年代以来本地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增长速度与70年代相比都出现放缓的趋势,但两者有所不同。将它们的增长趋势绘制成增长曲线图加以比较,就可以明显反映出来。

  从图1可知,1988年之前,两者基本同步增长,而且工业产值增长指数高于本地生产总值增长指数。1988年之后,本地生产总值仍然保持较高增长趋势,而工业产值增长趋势则明显放缓。两者增长曲线呈喇叭形,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不能把两者都笼统地看成增长趋势放缓。

  为什么1988年之后几年澳门工业增长趋势明显下降而本地生产总值仍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这是由于同期旅游博采业、建筑地产业、金融业等都保持较工业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旅游博采业发展更为迅速,其比重于1990年再次超过出口加工业,又成为澳门最大产业部门。这就清楚地说明,澳门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增长速度的明显下降。为了探讨澳门经济问题的出路,就必须对澳门工业近年增长速度下降的原因加以分析。

  二、影响澳门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澳门工业进入80年代中期之后增长速度放缓,原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受本身条件因素的制约。澳门地域狭小(包括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离岛在内面积仅17.5km2)、自然资源贫乏;缺乏深水港和国际机场(澳门工业所需原料和产品输出大部分都要经香港);劳动力数量有限(1980年人口仅26.8万,从内地输入10多万人口之后,1991年人口普查居住人口为35.45万,流动人口4.7万)。这些因素决定着澳门劳动密集型工业经过一段高速增长之后,已逐步趋于饱和状态,难以进一步发展。

  其次,中国大陆自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毗邻的广东省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的优势,引进资金、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出口不断扩大。广东省外贸出口额从1978年的13.8亿美元增加到1992年的184.4亿美元,扩大了12倍以上。还有东南亚国家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出口不断扩大。这是影响澳门出口加工业难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三,澳门产品主要出口市场为欧美发达国家(约占出口额的70%),19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致使澳门工业品出口增长减缓。这是澳门出口加工业增长速度减缓的直接原因。

  澳门本身、中国大陆、东南亚各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既有制约澳门工业发展使其面临挑战的一面,又有互相合作、提供发展机遇的一面。澳门虽然地窄、劳动力不足,自然资源贫乏,但它背靠中国大陆,接近国际航线,澳门自开埠以来就是国际自由港,与西方国家有着传统的经济贸易联系,特别是与欧州共同体、美国之间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国内地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一方面使澳门出口加工业面临竞争,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使澳门与内地的经贸关系迅速扩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减少了澳门工业品出口的机会,但发达国家资金、技术仍须继续向外转移。地处东亚经济迅速增长地区的澳门仍是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资金、技术向外转移的重要场所。西方国家仍然给予澳门出口配额和贸易优惠。这些又是澳门工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总之,澳门工业发展仍有一定优势。工业在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但仍将保持相当比重,仍然是澳门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澳门应当继续重视工业的发展,但必须转型,要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半劳动、半技术密集型过渡。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过渡,使产品附加值逐步提高。工业行业、产品结构要服从于澳门经济长远发展方向。

  三、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远期发展目标

  (一)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澳门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980年代以来,澳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一定的变化。这表现在工业在澳门本地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逐步降低,已从1984年的最高占36%降至1990年的25%。旅游博采业的比重从l981年的21.9%上升至1990年的33.3%。同期金融业比重也从5%上升至8%。建筑地产业从1988年的8.7%上升至1990年的10%。这些年澳门产业结构变化的最大特征是工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从1984年的51.3%上升至1990年的66%左右,6年上升约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5个百分点。

  澳门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其深刻原因。首先,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和人均本地生产总值的提高,要求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从1984年的2663美元提高到1992年的13 527美元〔2〕,可以说已从中等收入水平逐步上升到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下限。同期第三产业比重大致从51.3%上升到66%。这是合乎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问题在于第三产业比重仍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香港1979年(占67.5%)的水平。这是澳门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方面。

  第二,澳门各个产业部门发展的相对优势发生变化。如上所述,澳门发展工业的优势相对减弱,而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增强。由于大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澳门与内地的经济贸易往来迅速扩大,贸易额己从1978年的1.35亿美元扩大到1992年的5.3亿美元(相当于我国与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额)。目前这方面的潜力还有待发挥。澳门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乃是澳门旅游博采业迅速发展的基本经济背景。经贸扩大、旅游博采业的发展,又带动金融业、建筑地产业的发展,必然使地域本来就狭小的澳门地价更加上升,更增加扩大工业用地的困难。总之,澳门工业发展的优势下降,而第三产业发展的优势上升。可见,澳门产业结构变化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1988年之后,澳门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而本地生产总值仍然能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主要是依靠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今后若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必须顺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注重发展第三产业,继续调整产业结构。

  调整产业结构应当成为澳门摆脱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基本途径。这除了依据澳门80年代经济发展的实践之外,还有经济理论上的依据。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表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层次上。指导经济发展应当有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观念。这已为当代世界经济实践,特别是亚洲“四小龙”当代经济实践所证明了的。亚洲“四小龙”与澳门同属于“海岛型经济”,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关键在于应当从澳门的特殊条件因素出发,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远期目标。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远期目标

  确定澳门产业结构调整的远期目标,必须分析其当今经济发展的各种优势和劣势,找出其在世界,特别是在远东地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这就为确定澳门产业结构远期目标提供依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实行扬长避短的方针,使一个地区的特殊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所释放的能量是巨大的,是别的地区无法取代的,因而能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长久不衰。所以,只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把澳门的特殊优势发挥出来,就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那种认为“每当中国大陆沿海开放,澳门在中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优越地位就被削弱以致消失”的观念未免片面。因此,应从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从澳门与其他沿海港口城市的比较中找出其特殊优势并使其得到充分发挥。 

  澳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向西方国家开放的贸易港口。从1557年葡萄牙占据澳门作为通商据点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随着东西方经济贸易的发展,澳门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葡人400多年管治的历史背景使澳门形成中葡双语环境。虽然鸦片战争后香港取代澳门成为东西方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最大港埠,但澳门仍与拉丁语系国家保持较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幷且留下不少历史文化古迹和欧陆风格的城市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后,澳门虽已不再是仅次于香港的中国对外联系的第二窗口,但澳门一定的葡语环境和400多年的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使其具有与拉丁语系国家和地区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特殊优势,特别是1992年《澳门与欧洲共同体之间贸易及合作协定》的签订,获得较多的出口配额,使澳门与欧共体保持紧密的贸易与合作关系,而且这正是今天中国大陆对外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所必须的,又是香港和中国东南沿海其他港口城市难以取代的。中国大陆是一个拥有11亿多人口、领土辽阔的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世界上拉丁语系国家一共有30多个(加上通用拉丁语言的国家一共有50多个),其中包括法固、意大利、西班牙、巴西等重要国家在内。这些国家在世界经济贸易和文化科技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使澳门成为中国与这么多拉丁语系国家经济贸易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门户,并给澳门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澳门所特有的优势。当然,澳门的独特优势还不仅在于这一方面,如澳门是珠江三角洲西部重要出海口,随着澳门深水港和国际机场以及广珠澳铁路的建成使用,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作为一个沿海港口城市将进一步发挥其在珠江三角洲西部乃至全国在对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澳门的各项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都应当尽量围遶发挥澳门的独特优势,使澳门成为在中国东南沿海、在远东有自己特色的灿烂明珠。这应成为确定澳门产业结构调整及其远期发展目标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此,正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应当“通过有步骤、分阶段采取各种措施,促使澳门成为联结中国和拉丁语系国家的桥梁”〔3〕。具体来说,应当使澳门逐步成为中国与拉丁语系国家之间的航运、贸易、金融联系和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进一步发展还可能成为东亚联系拉丁语系国家的重要桥梁,这些就是未来澳门的重要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的远期目标。整体来说,澳门产业结构将来必然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体,服务于珠江三角洲西部乃至全国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港口城市,其中以中国与拉丁语系国家之间联系的港口城市为特色。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澳门经济将会生机勃勃,繁荣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这样,澳门今后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光明而又鼓舞人心的。澳门1999年回归祖国,将更加有利于澳门成为中国对外联系特别是与拉丁语系国家联系的重要桥梁,更加有利于澳门远期宏伟发展目标的实现。那时,澳门将彻底改变“东方蒙地卡罗”的形象。

  注 释:

  〔1〕 扬允中.澳门与现代经济增长.澳门经济学会出版,1992.  

  〔2〕黄汉强,吴志良主编.澳门总览.澳门基全会出版,1994. 

  〔3〕汪海.澳门:联系拉丁国家的“香港”.港澳经济(2,3),1988. 

  〔4〕缪鸿基等.澳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