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注重文化建设“内协调”



  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相对于经济、政治的文化不仅与经济、政治有着外在的联系,在各自的建设中要重视外在的协调,而且在文化内部及其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各方面内在的联系与内在的协调:

  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的协调

  软件文化主要包括基础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娱乐;核心文化——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三观”;审美文化——审美对象、审美意识、审美欣赏、审美教育和审美践行等。硬件文化即文化的基本设施。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之间的协调,就是文化的基本要素与基本设施之间的协调。如果说文化要素(基本内容)是马儿,那么基本设施就是马儿的草料,要想马儿吃得饱跑得好,同时避免吃饱了草的马儿不能跑、不想跑,就必须重视协调。

  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协调

  事业文化主要由政府财政支持和保障。产业文化则主要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经营。此外还有介乎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之间的文化形态。必须重视它们之间的协调,只强调事业文化或产业文化的建设,看不到这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协调要求,容易进错历史的房间。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协调

  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协调是无处不在的普遍现象。随着经济、政治等社会条件的逐步改善,公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基础文化、核心文化和审美文化素质的逐步升华,人们对大众文化或精英文化的追求也就日见迫切。因此,文化建设不仅要进一步做好大众文化的工作,还要进一步做好精英文化的工作,而关键在于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协调。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协调

  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种种差别,可说是文化中心与文化围附之间的不协调。要改变历史造成的这种不协调现状,尚需假以时日。在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程度已超过70%,许多乡村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乡村,许多文化的基本设施也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但要真正与城市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协调,也决非一日之功可为。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

  离开传统文化的现代文化,是条无源缺水之河;只对传统文化作揖打躬,天上也不会掉下一个“林妹妹”。我们今天建设的是现代文化,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深刻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协调,才能把基础文化、核心文化和审美文化把握好,把事业文化、产业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建设好。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协调

  不同地域或范围形成的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特色与特长,都是世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不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创新,全盘西化或排斥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需要随时警觉,随时把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协调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上。

  从文化建设的全局性、整体性、内在性和关键性看,上述软件文化与硬件文化、事业文化与产业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六对主要协调的观点,可以统称为文化“内协调”。

  (这是作者在2003年10月广东省社科联“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的发言,发表于《人民日报》2003年10月27日头版。)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