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任凭东南西北风 咬定青山不放松



  每年夏初的四月份,是中华民族絶大部分地区祭奠祖先最集中的月份,也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谈论殡葬文化最集中的月份,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我省的殡葬业同其他行业一样,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和谐广东的要求,我国、我省殡葬业无疑需要深化改革,许多瓶颈问题无疑需要梳理探讨,以便为国务院、国家民政部最近修改《殡葬管理条例》和即将起草《殡葬法》等提供参考,为我国、我省殡葬业的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献计献策。

  因此,我们广东社会学学会、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广东社会学学会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等联办的“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论坛”今天宣告正式召开。来自省内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北京与广东地区新闻界代表等共约70人,欢聚在广州增城市风景幽美的百花山庄。我谨代表联办单位向应邀前来的在座嘉宾,表示真诚的、热烈的欢迎!

  本届论坛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和建构和谐社会的精神为指导的,从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角度,回顾、总结20多年来我国、我省殡葬业初步改革开放的成就与问题,探讨、预测我国、我省殡葬业今后深化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前景,促进我国、我省殡葬业中的殡葬事业与殡葬产业的和谐发展,促进殡葬业与其他行业的和谐发展,促进殡葬业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在这个基本宗旨指导下,本届论坛探讨的课题,重点在如下八大方面:一是我国、我省殡葬业近20多年来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有何重要经验与深刻体会?二是我国、我省殡葬业在初步改革开放中碰到哪些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三是我国、我省的殡葬业为什么说大部分必须逐步转化为殡葬产业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我国、我省的殡葬业为什么说要打破垄断经营,走“民族化、社会化、市场化、法规化”这四化并举联动的深化改革开放之路?五是我国、我省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为什么说必须坚定地以“市场化、法规化”为重点?六是我国、我省殡葬业“市场化、法规化”严重滞后的局面应如何逐步改善?七是我国、我省殡葬业的深化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大力提倡公办民办一起上的、经营性的森林墓园这一新型树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石料陵园、骨灰楼等其他过渡性葬式?八是我国、我省殡葬业如何适应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

  以上几大重点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可以说是我国、我省殡葬业今后如何深化改革开放、如何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涉及殡葬业的历史与现状,成就与问题,特别是涉及殡葬业现存体制的弊端、现实管理的滞后、现行法规的稀缺、现时葬式的无序、现有路向的混乱等等关键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一省性的,更是全国性的;既有特殊性,又带普遍性;既有创新性很强的理论意义,又有针对性很强的实践意义。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广东社会学界一批专家学者,多年来进行了连续性的思考与探索,并从各个方面作了初步的论证。

  由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提交本届论坛的《更新观念,创新发展——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推进殡葬业深化改革开放的策应》一书,约40万字,比较集中地描述了广东社会学界多年来在殡葬改革领域所作的思考与探索。从该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广东社会学界先于国内召开了以殡葬改革与社会文明发展的首次学术研讨会;先于国内写出了首部《殡葬改革社会学》约30万字的专著;先于国内成立了首个殡葬改革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先于国内提出了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法》的建议意见;先于国内作出了殡葬产业与殡葬事业的区别与联系;先于国内强调了殡葬业大部分必须逐步转为殡葬产业;先于国内建议将殡葬产业逐步列入国民经济行列重要的组成部分;先于国内呼吁打破殡葬业垄断经营,走“民族化、社会化、市场化、法规化”这四化并举联动的改革开放之路;先于国内指出殡葬业必须以“市场化”和“法规化”为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先于国内倡导公办民办一起上,大力推广经营式的森林墓园这一树葬形式,以逐步取代现存石料陵墓或骨灰楼等其他过渡性的葬式;先于国内探索殡葬业如何与WTO逐步接轨,如何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和谐广东相互适应……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21日下午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反复指出,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理论指导。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一样,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因而尤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加强理论研究,并用来指导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工作。他同时强调,要加强对我国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按照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要求,努力做到古为今用。要注意研究国外社会建设理论,借鉴其积极成果。要通过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深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使我们关于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善,使我们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话讲得很明确,不仅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殡葬业的和谐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认为殡葬业的和谐发展不需要什么理论指导,也不需要什么理论研究,更没必要在这方面讲什么创新性、讲什么先进性等等观点,是错误的、有害的。很长一个时期,由于不重视殡葬业指导理论和理论研究工作本身的与时俱进,观念陈旧所产生的许多弊端还没有引起社会上层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警觉。在这方面,应当向计划生育工作学习,要以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劲头来抓好我国、我省的往生大计,要把往生大计放到基本国策的地位来对待。尤其是面对我国、我省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与未来,如果只重计生不重往生,只管“进口”不管“出口”,社会的发展肯定是残缺的、跛脚的,社会的和谐无疑是种空谈和空想。莫谓言之过激也。

  有鉴于此,多年来,广东社会学界本着“任凭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在艰难困苦中做到四个不,即“不动摇、不停步、不自弃、不信邪”,紧紧地抓住往生大计不放,在殡葬改革开放领域不断作出创新性、先进性的尝试。而这些创新性、先进性的尝试,包括今次提交论坛的近20篇论文,完全是出于一种社会的责任,出于专家学者们以人为本的文化底藴和对人文命运的深切关爱。如果都能从这个角度来审视,我深信,本届论坛的如期召开,不言而喻是非常富有创新性、先进性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创新性、先进性的现实策应价值的。这些价值肯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与日俱增,历史的回报将厚福人世与天道!

  这次应邀参加本届论坛的嘉宾,主要是广东省内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报刊方面的代表,其次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团结报》、《中国改革报》、《科技日报》、《中国质量万里行》、新华社和中国人事出版社等新闻出版界的代表和部分实际工作者代表。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在“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前提下围遶论坛的主题各抒己见,交流切磋。恳盼新闻传媒方面的与会代表一如既往地对广东社会学界的探索以及本届论坛的相关内容进行及时的报导。也借此机会,我谨代表联办单位,向提供本届论坛活动经费和大会服务的单位、朋友、工作人员等表示衷心的致谢!同时,祝愿所有与会嘉宾在广州增城市百花山庄及旅途心情愉快,平安顺利,祝愿本届高级论坛完满成功!

  (这是作者在2005年4月23日25日“殡葬业和谐发展首届高级高坛开幕式”上的讲话,发表于《广东社会学通讯》2005年第9期,其后有多家报刊和多部文集选用。)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