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緑色往生:树葬墓园的环保使命



  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笔者仅就建设緑色中国涉及的緑色往生这一紧迫而又长远的问题,从树葬墓园的环保使命方面,谈点粗略的看法。

  一

  要粗略地谈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树葬墓园与环保的相关问题,必须对“緑色”这个概念作些厘定

  所谓緑色,原指一种天然的色彩或一种人工化成的色彩。“赤橙黄緑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著名词句,其中所讲的緑就是一种天然緑。天然緑在自然原生态中俯拾即是;而人工緑几可乱真,与天然緑同为人们的酷爱。置身于天然緑与人工緑的环境中,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对色彩美的享受。因此,世界不可以没有緑,中国不可以没有緑,每个人的周围和每个人的心中不可以没有緑。

  要粗略地谈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树葬墓园与环保的相关问题,必须对“緑色中国”这一概念作些厘定

  所谓緑色中国是一个大概念,涵盖了緑色生态、緑色环境、緑色经济、緑色文明等方方面面。可以讲,緑色中国是緑色世界、緑色东方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为依托,物质文明为基础,政治文明为保证,精神文明为追求的综合性称谓。也就是说,緑色中国与緑色世界、緑色东方息息相关;緑色中国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对自然的认识、改造、利用、保护等息息相关。只有这样来理解緑色中国,才能跳出天然緑、人工緑的原义,突现其大概念的真谛。

  要粗略地谈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树葬墓园与环保的相关问题,必须对“建设緑色中国”这一概念作些厘定

  建设緑色中国是一篇大文章,既关系到中国当前的发展,也关系到中国长远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緑色中国,无论是当前和长远,都要力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面向世界的发展。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要求。因此,建设緑色中国不是可以单打一地进行的,它涉及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设,以及人与社会和自然三者的互动,其终极目的是以人为本,以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本。

  要粗略地谈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树葬墓园与环保的相关问题,必须对“生死”这一概念作些厘定

  恩格斯指出,所谓生命,就是蛋白体的存在形式。这种存在形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其本质是组成生命蛋白体的化学成分的不断自我更新。人的死亡过程就是生命有机体解体的过程。人死之后,除了组成有机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外,什么东西也不可能留下。他认为,不把死亡看作生命的重要因素,不了解生命的否定实质上包含在生命自身之中的生理学内,已经不被认为是科学的。因此,生命总是和它的必须结果,即始终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辩证的生命观无非就是这样——生意味着死。”

  要粗略地谈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树葬墓园与环保的相关问题,必须对“絶色往生”这一概念作些厘定

  在对“緑色”、“緑色中国”、“建设緑色中国”和“生死”等基本概念认识的基础上,人们是不难理解“緑色往生”这个字眼的。凡人都有生死,从摇篮到坟墓就是从生到死的过程,把死亡看成是回到出生的起点上即为往生。所谓緑色往生,也就是人不仅要生在緑色之中,活在緑色之中,而且要死在緑色之中,留给后代子孙以緑色。国人重生、重活固然很重要,但不重死的问题,不重緑色往生的问题,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建设,人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便会一片混乱,最终还是损害以人为本的。因此,我们在建设緑色中国的进程中,应当把緑色往生的建设摆进去,并作为建设緑色中国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把提出緑色往生建设的相关问题与对策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上,是不能延误的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

  二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多年来,我国在往生问题上的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其中,各地的往生改革进展不平衡,滞后于社会现实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表现在观念的提升与紧迫感方面,有关体制、法规、管理、队伍与设施方面,都存在着亟需面对的尖鋭矛盾。只有逐步解决这些矛盾,才能发扬往生改革的既得成就,改变现实中发展不平衡和滞后现状,从而推进往生改革的不断深化,推进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和面向世界的发展。而緑色往生作为緑色中国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的综合建设均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緑色往生与经济建设的联系是最基本的联系

  按照我国目前死亡率6‰计,每年需要解决的往生问题近800万人,从最低标准看,每个人的往生费平均为5000元,我国每年将花去400个亿,事实上,富裕地区的人平往生花费远远高出5000元,而贫困地区人平5000元的往生费并非最低的标准。如果搞好緑色往生的改革,我国每年花在往生问题上的400个亿,很大部分均能节约下来用到该用的地方。何况,笔者于多年前讲到,緑色往生一旦朝着改革方向前行,必归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内容,可以直接为经济GDP提供相当的份额。这一点,世界是通行的,其中美国的往生产业被视为仅次于麦当劳之后拓展全球最成功的典范就是一例。但在我国,往生产业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被否定的,实在遗憾得很。

  緑色往生与政治建设的联系是非常明显的

  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即政治文明的建设,不仅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緑色往生建设的根本保证。仅从依法治国的角度看,往生改革之所以问题丛生,其中与我国的往生法规残缺不全大有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仅有一份关于往生管理的条例,各省人大对这一条例也仅仅是作出某些规定而已,很多条文已不适应新时期、新情况和新要求,必须有新的、正式的法规予以取代。笔者与广东社会学界多年前便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往生法规的起草工作。设若将来有这样一部法规,并能对緑色往生作出相应的厘定,各省再据此细化,依法治丧的往生问题肯定可以大收其效。这说明,緑色往生与政治建设不仅关系非常明显,而且要由政治文明来保驾护航,这是无疑的现实。

  緑色往生与文化建设的联系是无时不在的

  我们所讲的文化建设是先进文化的建设,也即精神文明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建设既包括真,又包括善,还包括美等的综合建设。没有真的建设,就没有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和群众文娱等各方面的存在与发展;没有善的建设,就没有理想、道德、情操、纪律和“三观”等方面的进步与文明;没有美的建设,就没有审美的一系列素质的改善与提高。我国在往生问题上的诸多弊端,无不与上述建设的滞后息息相关,也无时无地在影响着人们的行动,例如封建迷信的观念,就是公务员、高级官员中的一些人,也根深蒂固,如果要讲个案,几本书也写不完。因此,緑色中国的建设必须重视文化的建设,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促进緑色往生的建设,緑色往生的建设又会反过来推动我们的文化建设或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緑色中国的建设。

  緑色往生与生态文明的联系无疑是水乳交融的

  人及人所处的社会——包括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文化的建设实践,都要以自然原生态为依托。人及人在社会中的各项实践活动,就是对自然原生态的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这种活动便形成生态文明。我们对自然原生态的认识、改造、利用和保护应是统一的体系,不能任意分割,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能或缺的,只有以此为宗旨,才有资格谈论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緑色中国的建设。同时,緑色往生既是緑色中国的组成部分,又是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更与緑色中国和树葬墓园形成水乳交融的发展态势,必须进行具体一些的描述,也是本文以下所要重点阐析的问题。

  三

  要粗略地谈緑色往生及其中的树葬墓园与环保的相关问题,在对緑色往生大致认识的前提下来看树葬墓园就好把握一些。我国的往生历来有土葬、火葬、树葬、海葬、天葬等等形式。新中国成立以来,推行火化成为国家的重要政策,往生者火化后的骨灰,可以安放在寄存的骨灰楼、塔或埋入坟墓,或投入江海。然而,投入江海只能是部分地区部分往生者的归宿;众多的骨灰楼塔和坟墓仍要占去大量的土地,这些土地上建成的石料坟墓又很难作再生之用。从我国大多数人的风俗习惯和地少人多、入土为安、环保为本的思路出发,多年以来,笔者一直认为,选择树葬葬式并加以改造,“树葬墓园”是符合主体国情的举措。

  提倡树葬墓园的葬式,是建设緑色往生的理想葬式

  把往生者的骨灰安置在树葬墓园的地下,一比其他葬式更符合往生改革进程中人们心理承受力的特点,即落叶归根的意念、情同永緑的寄托和见树思亲的追梦。二从整体的良性氛围上看,一片白茫茫的坟头都不见了,到处是緑树成行成荫成势,并构成森林样式,不仅还緑于山,也还緑于民。三是消化二氧化碳,排出新鲜氧气,每座这样的墓园都可成为一间自然加工厂,对子孙后代的用地、环保等可持续发展能做出比现有各种公墓和骨灰楼、塔更为合理的调置。四是现有各种石料公墓的寿命不会很长,肯定会被后人陆续变代、淘汰,但树林墓园却可万古长青、万古长存,即使多少年后在下面不再安放骨灰,也决不至于将已成的大片树林林带加以铲除,再改为石料公墓。

  提倡树葬墓园葬式,是对建设緑色往生成功试验的改革与推广

  在全国一些地方,已经有过这种成功试验,也在逐步改革与推广。例如从公办形式看,中共广州市委曾从1989年起在全国率先倡导骨灰植树的新风,植树地方定在市北白云山簏的马鞍山。这个地方后被命名为“思园”。到目前为止,已有近万往生者的骨灰植在那里,海内外还有很多往生者的家属要送来故人的骨灰,仅因地少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加之受计划经济管理思维和模式的局限,“思园”的费用投入等等一直处于困惑状态。很需要民营方面的积极参与,走出公办不力的境况。为此,笔者与广东社会学界一批同仁,便于多年前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即逐步推广公与民同进的、经营性树葬葬式的建议。

  要逐步推广公与民同进的、经营性的树葬墓园

  这对緑色中国、緑色往生的建设,特别是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等等方面所展示的积极作用,是今天我们必须重新提出、认真重视的问题。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最大的敌人是无知、冷漠与贪婪。要唤醒全社会的关注和良知,使人们承担起环保的责任,这是个长久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次严峻的“緑色长征”。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现实状况,面对耕地面积的逐年大减,面对水土流失的严重局面,面对城乡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面对子孙后代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历史责任,树葬墓园——对緑色往生这一新生事物的试验,对它的逐步推广,对它在建设緑色中国的独特意义等,必须有进一步的共识。

  从人口老龄化角度看

  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本世纪30年代,我国老龄化将达到高峰,不仅城镇的养老负担系数将大幅增加,医疗费用也随之大大加重,更意味着往生人数的逐年增长,骨灰占地也逐年加多,若不以树葬墓园这一环保新葬式逐步取代其他占地较多的葬式,取代不利于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葬式,显然会措手不及。

  从耕地情况看

  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1.41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以我们广东为例,人均耕地面积则在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之下,到目前仅有0.49亩,也远远低于联合国粮食组织0.79亩的“警戒线”。有关资料表明,1980年—2003年,广东耕地面积由2750.71千公顷下降到2133.97千公顷,减少了22.4%,平均每年递减1%左右,2000年—2003年,广东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的实现程度为负值100%,与我国要求常用耕地面积变动幅度要大于或等于零,即与保护增长或不减少相比,出现的是负值100%,可见其耕地危机的四伏。其中,若不及早重视树葬墓园这一环保新葬式以逐步取代其他占地较多的葬式,取代不利于资源与环保的葬式,耕地面积变动幅度负值加重的危机肯定会有增无减。

  从水土流失的情况看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于世界是不争的事实,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只有22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2%;水土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如果处理不好,一旦超过了极限,有可能引发资源危机。同时,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3—3.5倍,人均每年搬动的土石方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水土流失是很严重的。就广东而言,仅广州市域范围内水土流失面积就达2.48万公顷,占广州市土地总面积的3.3%,其中自然侵蚀面积为1.57万公顷,人为侵蚀面积为0.91万公顷,而增城、从化的水土流失面积最大,分别占了全市的37%和34%左右,番禺好一些,仅占6%左右。有鉴于此,若在緑色中国、緑色往生的建设中逐步推广树葬墓园的新型葬式,当可在保持水土流失方面作出补救。

  从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看

  我国的水土流失,必然形成河水断流、水资源危机日重,湖泊退化愈烈,地下水位、水质下降,湿地破环加剧,水体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海洋生态问题突出,大气污染、水污染、耕地污染普遍,人居生态氛围受到综合性的、恶性循环的挑战。例如一些地方,由于饮用水严重受污,河流周边的作物无收,居民百病丛生,死人不断。在广州,云山珠水曾是市民的骄傲,但由于人为的填水造陆或低洼地改造,使珠江水道日趋变窄,加之各种污染,江水由清变浊变黑;东山湖、流花湖、荔湾湖、北秀湖、簏湖等湖水及市内大小河涌大都发出臭气;今荔湾路、中山八路、多宝路、黄沙大道一带原是以往的荔湾湿地,如今则荡然无存;广州身受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热岛效应的困扰已近麻木。因此,先在大中城市办起树葬墓园是排解上述问题的重要出路。

  生态环境学指出,树葬是种极其宝贵的自然资源

  其覆盖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质量的优劣。森林是地球上一种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一是对生物圈的气体循环起着主导性作用,全世界森林每年放出的氧气超过世界人口呼吸所需氧气的10倍;森林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平均每天每公顷达1吨,我国的森林每天可吸1.2亿吨。二是降水的15—40%可以被森林林冠所截留,5—10%可被林下枯枝落叶所吸收,其余50—80%的降水则会顺着林下渗入地层,成为地下水的重要来源。三是对气候的调节和自然灾害的抑制起着重要作用,水旱灾难的9成都是因森林和植被遭受破坏所至。四是森林藉助光合作用,可以生产有机物质,占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生产有机物质的53.4%,碳含量占90%,每公顷的生物量达100—400吨(干重),约为农田或草木植物群落的20—100倍。由此可见,试行树葬墓园既利緑色往生,更利千家万户所关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质量。

  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的森林覆盖率正在逐步提高

  同时针对森林分布不均匀的现状,都在扩建森林公园。笔者认为这很有远见。当然,这种森林公园属政府必须投入财政的公共事业范围,若能把树葬墓园的大事也列进其中,一石两鸟地加以解决,将是非常巧妙的举措。而树葬墓园与森林公园的建设,在投资主体方面,既可是政府,也可是政府与民间相别,主要由民间来办。但不管谁投资,合建森林公园与树葬墓园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是可观的。如果属政府投资,公共性事业主要在社会效益上得到充分体现,也有一定的经济收益;如果属民间投资,把树葬墓园主要作为经济行为,也会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这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建设森林公园与树葬墓园时,所种森林50年后的社会价值虽然很难量化,但其经济价值却是可测知的

  印度加尔各塔农业大学德斯教授认为,一棵50年树龄的大树,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其产生氧气、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增加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繁衍场所等6项的经济价值总计约为19.6万美元,折合人民币为160余万元。按照这个算法,如我国神农架50万棵大树的经济价值可高达1000亿美元,超过上海市2003年的GDP总值,也几接近广东2004年GDP总值的一半。当然,被划为森林公园或树葬墓园的建设用地,要得到合理的经济补偿;从事树葬墓园的经营者要取得相应的经济回报;同时,什么地方适宜种植什么树,既经济又易形成规模等等,自有许多实际问题要研究。

  总而言之,中国有个很好的传统品德,就是重孝道。孝道是从来不避殡、不避葬的。只是目前石料墓园占地太多,有些价格老百姓受不了,也很不利于环保等。相比之下,提倡树葬墓园虽然还得占些地,但占地较少,一般老百姓也会逐步认同,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环保,有利于緑色中国和緑色文明的实现。因此,我国的殡葬行业在这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详见前文的题注。本文讲了几个与緑色往生相关的概念后,着重于阐析緑色往生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紧密关系,认为提倡树葬墓园的葬式是建设緑色往生的理想葬式。)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