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为了进一步说明1958年温江疫情病原体查证的艰辛历程,现用配字诗奉和北京一位老教授的诗作,并附上一首曹老讣闻读后感。
拜读贤弟《江城子》感怀 笔者用配字诗奉和
北京某老教授原作 读曹老讣闻有感
2002-7-15 2007-1-28
读罢低徊夜难眠 不堪哀念梦常牵 读罢讣闻夜难眠 不堪回首话当年
丧偶失儿孤影恨 怒对扒手忿难平 一次失败终生恨 情有可原忿已平
月落灯残无写处 敢将悲愤问苍天 作梗岂能无写处 何不揭底面苍天
百岁光阴终有尽 仍望放眼度余年 百岁老翁终辞世 我已放眼释前嫌
七 绝
北京某老教授原作 笔者用配字诗奉和
2005-4-13 2007-1-28
陈情一卷呕心篇 愫写沧桑五十年 陈情三卷辛酸泪 愫写冤情五十年
欺世盗名大揭发 一生正气贯云天 幸得仁人大揭底 为我正名贯云天
七 绝
笔者读《成都商报》曹老讣闻有感 2007-2-3
结缘钩体泪涔涔 魂牵温江读讣闻
为何频频遭否决 引来沽名钓誉人
注:(1).北京这位老教授的诗作系指北京的一位临床专家(作案人)在1958年夏季温江钩体病特大流行期间对笔者所造成的伤害。第二篇诗作是他在收到我的《陈情表》初稿一卷后写成的。我写的《陈情表》初稿共三卷。(2).我含泪写这几首诗时,应该向已故燕真所长表示诚挚的感恩。作为当事人、见证人和所领导,是他给了我这个难得的机缘、支持和帮助,使我在最终得以不辱他所赋予的使命,能够一举出色地完成了我的工作。在他生前2000-2-28和2003-12-25给我的两封情深似海的来信中,他用事实揭露了温江疫情病原体探索的真相,并愤慨地批驳了作案人的不实言辞。(3).对一次失败、(从中)作梗、揭底、前嫌和遭否决的解读,请参阅 :注(4),(5)和(6)。
(4).在1958年8-9月,笔者的检验结果和有关上级的处理意见,如下所述:
笔者检验结果 专家组处理意见
8月14日 笔者提出这次疫情有可能为钩体所致。 但被斥为不可能。
8月15日 在燕真所长的支援下,笔者在本所连
夜筹建实验室,并开始检验工作。
8月16日 患者血清学检验结果:10/12份样本呈
强阳性,应确诊为钩体病。 两次被否决。
8月27日 死亡实验动物呈典型钩体病变,并查
出有活泼运动的钩体。 被否决。
9月3日 患者血液培养试验获得一株钩体。 终于被迫确认。
(5).四川医学院院长曹钟梁教授,于2006-12-22去世,享年96岁。在《成都商报》12月24日发布的讣闻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在传染病领域,曹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生前曹老与他人谈得最多的,却是自己铭记一生的一次‘失败’:1958年7月,温江出现了一批‘怪病’患者,前来调查的研究人员的意见始终不能统一,有说是流感的,有说是炭疽的,有说是钩体病的。曹老最后向省卫生厅的领导汇报说是流感。后来,经过多次检测,才发现确是钩体病。对此曹老深感惭愧。”
(6).钱惪教授于2006年去世,享年100岁。他也是我国著名的传染病学家。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北京,1994)出版的《当代四川卫生事业》一书的第35页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对陈廷祚的见解不为当时多数人所接受的原因,[据]当年参加这项工作的重庆医学院院长钱惪教授在30年后追忆说,客观上是当时大家未见过这种疾病,医学认识上见解的不同,但陈当时还是(被错划的)右派份子,这不无原因。”(注:方括号内‘据’字系笔者添加的。)
笔者点评:有关1958年温江疫情病原体查证工作的艰辛历程,官方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即已有详尽的记载和报导。在正式发表,包括注(5)引证的奥密在内的史料中,有:
《四川省医药卫生志》钩端螺旋体病 第134-136页 四川科技出版社 成都1991
《当代四川卫生事业》第34-35、128-129、134-139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 北京1994
《四川省志 医药卫生志》钩端螺旋体病 第151-153页 四川辞书出版社 成都1995
《2005 四川卫生年鉴》医林人物 陈廷祚 第349-351页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成都2006
但是,至今在任何其他专著,或早期著述,包括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在1964年出版的《钩端螺旋体病学术会议资料汇编》和当时温江防疫指挥部门的总结材料,以及在钩端螺旋体病的所有现代专著中,均未见有叙述。甚至在学术界,也只是钱老一人指名道姓地揭穿了隐忍多年的真正老底。原来,解铃还需系铃人!
【以诗言史 (二)已刊登在《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年10月第19卷第5期】
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