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性格,爱好与特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住在同一个村庄,同一个院落中的孩子,往往会结成来往密切的团体,我们把她叫做“儿童社会”。儿童社会并不是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每个集团都有自己的“孩子王”,有附和的跟帮,也有不受欢迎却又不愿离去的“小赖皮”。不同团体之间经常发生各种联系,或者开展竞赛,或者联合起来对付别的集团。儿童社会相对稳定,当有人因为和其他成员发生矛盾打算投奔别的团伙时,往往会遭到孩子们的歧视和打压。

  在儿童社会里,孩子们非常在意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也很关心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关心儿童社团的集体活动。虽然有的孩子在儿童社会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却不愿意父母出面干预。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对儿童社会的关心程度超过接受父母之命。有趣的活动没有宣告结束,大多数孩子都不情愿被家长呼唤回家。如果哪家孩子的父母影响了集体活动,这个孩子会遭到全体成员的责备和冷落,他往往会回家以发脾气的方式予以报复。

  在这种社会组织中,孩子们有不少传统的活动。4至10岁的孩子结成的团体经常在一起办家家、喂蚂蚁、捉迷藏、抽陀螺、踩高跷、滚铁环、捕蜻蜓、斗蟋蟀。有时,孩子们会相约上山采蘑菇,搞野炊,下河游泳。有集体参加的游戏,也有比赛性质的竞技项目。在做游戏的时候,孩子们会用“王子点兵”或划手心手背的办法分组,确定进入游戏的顺序。游戏的组织者有权利分派角色,这种领袖地位有时也会通过“竞争上岗”。孩子们都懂得遵守游戏规则的必要性,知道必须服从裁决。在失败的情况下,心甘情愿接受对方的处罚。这类游戏并非成年人所设定,一般不会接受成年人指导,也不欢迎成年人参加,是儿童社会中特有的文化现象。

  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接受教训,获得技能,积累生活经验,形成是非观念,树立道德标准,培养美感,陶冶情操,锻炼对挫折和失败的独立承受力。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懂得自己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责任,知道自己的成败会给团队带来怎样的后果。也会尽力帮助自己所在的团队获得成功。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集体荣誉感,树立团队精神,形成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他们今后顺利溶入成人社会有很大帮助。

  在孩子们自己组织的活动中,有的人总是表现出非凡的组织才能。在非对抗性游乐活动中,他们会主动承担游戏的组织工作,担任首领或者指导者的角色,负责制定游戏规则,对规则做出权威性的解释。在竞赛性活动中,他们要不就是对抗一方的领头人,要不就担任“裁判”。游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其趣味性如何,孩子们会不会踊跃参加,往往取决于这种人的才干和所发挥的水平。这种人领袖意识特别强,喜欢指挥别人,而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指挥。一旦领袖地位受到挑战,他们会竭尽全力维护自己的尊严,甚至不惜牺牲儿童社会的团结,引发所在集团的分裂。这种人长大后独立性特别强,善于运筹策划,有能力成为领导者。

  当然,儿童社会也可能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儿童游戏中存在某些侮辱性的处罚,孩子可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个别儿童的不良习惯,可能影响其他人,这些都可能给孩子的人格投下阴影。不过,总的来说,儿童毕竟幼稚单纯,儿童社会的负面作用很容易得到纠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往往因工作太忙,父母较少和孩子接触。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不断朝着应试和谋生的方向倾斜,家长对于子女在学习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孩子们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加上我国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父母上班,孩子要么由爷爷奶奶照顾,要么请保姆看管,各家各户的同龄儿童很少走到一起。自从公寓楼和单元房兴起,以后,孩子们逐渐失去了几乎完全由他们自己组成的儿童社会,三五成群一道玩耍的机会也减少了。社会开放了,儿童反而封闭起来了;成年人的社会发展了,儿童社会却消失了,孩子们失去自由自在的天堂,失去了自己组织活动,得到锻炼的机会,这的确是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个大问题。

  也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三四十年前好多了,孩子们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过的很幸福。其实,你搞错了。三四十年前的孩子哪个愁吃愁穿啦?愁吃、愁穿是成年人的事,孩子们幸福的标准就是好不好玩,跟吃穿没有多大关系。儿童生下来并不存在美丽的需求,长辈们给他穿上花衣服或者打补丁的衣服只要暖和,一样很高兴。关于美丽的需求来自文化的熏陶和环境的诱导。爸爸、妈妈给子女穿漂亮衣服的时候反复欣赏,看见别家的孩子穿上漂亮时髦的衣裳时流露出羡慕的神情,是这种心理暗示让儿女们逐渐讲究起来的。大城市里的小孩,穿的是品牌服装,吃的是配方奶粉,有钱人家还给自己的孩子带上金银首饰。与其说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倒不如说为了让自己感到幸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其他父母面前显示出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也能够获得家庭富有的荣耀。

  然而,真正的关爱应该在心理沟通上,是和孩子多交流,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玩耍。乡下儿童依然生活在过去的年代,在那里,儿童社会的状况没有多大变化。孩子们经常在一起玩,童趣浓郁依旧。大一两岁的姐姐背着小弟弟,穿的是过期的时装,吃的是粗茶淡饭,没有和国际接轨,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精心照料。可是,他们想下河就下河,想上树就上树,自得其乐,没人管得着。说不定哪一天,几个小男孩会抓着几只青蛙回家来,头脸鼻子都是泥,却没有一个不是乐呵呵的。难道你能说他们不幸福?还是听听鲁迅先生的感受吧:真正让他感到童年幸福的,不是破落地主家庭给予的物质享受,而是哥们几个划船去看社戏时对翻跟斗的期待,是一帮孩子偷吃蚕荳时的惬意,是听闰土讲述看瓜田抓猹时的惊奇。乏味的“书屋”犹如监牢,杂草丛生的“百草园”才是孩子们的天堂。长大以后,闰土让儿子向他磕头,尊称鲁四老爷的时候,他反而感到一阵酸楚,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在经济竞争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早熟,和成年人交流得多,和同龄孩子却很少打成一片。对社会上的事情比那时的我们懂得多,说话的方式更接近成年人。有些孩子长期生活在狭小的圈子里,在家里他们是小太阳,全家人围着滴溜溜转。出门却十分胆小,害怕生人,受不得委屈,对长辈的依赖性非常强,不懂得自己处理自己的事情。他们从小一个人玩,往往性情孤僻,缺乏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领导才能,没有谋划和组织集体活动的体验,不知道如何调动别人的积极性。可是,这种人的心气却往往很高,不愿意接受事事不如人的现实;盼望成功,又不愿吃苦;目标高远,却又不愿意从简单的事情做起;好胜心强,又怯于与别人竞争,是赢得输不得的典型。还有些孩子在家里经常撒娇,一句话没说好就离家出走,弄的老师和家长焦头烂额,也弄得自己十分尴尬,很狼狈。

  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当今的年轻父母真是绞尽了脑汁伤透了心。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就得安排去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画画。有的娃娃同时兼修两三个科目,平时要上学,双休日全搭上。爸爸、妈妈轮番护送孩子到几个老师家里上课,连吃饭都顾不上。在家长的逼迫下,每天两三个小时的基本功练习,把孩子们的耐心都消磨尽了,哪里还有什么灵感?我不是说不能让孩子练琴,艺术才能的培养的确应该抓得早。我是说,别把孩子们玩的时间都用来操练技能去了,高强度的训练毕竟不适合小孩子。

  当然,我们还有幼儿园,那里是孩子们的乐园。幼儿园有适合孩子们的大型游乐设施,有大量的书籍和玩具,这些都是一般儿童社会不具备的。幼儿园里有老师,有独特的教育方式和传统活动,也有现代化电子玩具。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可以开展各种智力游戏,参加童话剧表演,满足表现的欲望,得到成功的体验。不过,幼儿园里的所有活动,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或者直接由老师组织开展的。缺乏孩子们自己组织的活动,没有担任领袖,锻炼组织指挥才能的机会,不可能得到独立承受委屈和接受处罚的体验。因此幼儿园不可能完全替代儿童社会的功能。

  为了孩子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幼儿教育应该尽量设法弥补由于儿童社会的缺失而造成的问题。为此,除了在老师直接领导下的开展活动外,还应该开设“儿童自主活动课”。在活动中,老师只作为一般成员参加,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先充任首领,等到时机成熟之后,再从首领的岗位上撤下来。学前教育的专家还可以到儿童社会中去,研究他们的传统活动项目。揭示那些既不使用特殊器材,也不必追求严密规则的游戏之所以能够在儿童社会中广为流传,长盛不衰的道理。利用现代幼儿园的优越条件,创造出更多适合孩子们自己组织玩耍的游戏,丰富幼儿教育的内容,创新幼儿教育的方法。

  二至四岁是儿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段时间内,父母经常和孩子交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坚强勇敢的性格,善良诚实的品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他们的终生发展都是有意义的。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懂得多少道理,尽量采用带趣味性的方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孩子的做法正确的时候多表扬,多鼓励。对孩子可能发生的错误做法,最好是先讲明道理,进行预防式教育。孩子发生错误时,不以惩罚代替教育,也不必逼迫其及时认错,先以冷落的方式予以惩戒,以使孩子感到情感上的压力为限度,目的是加深他们对是非的记忆。如果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是崇高的,平时给予的爱是真挚的,这种惩戒一定会有效果。当情绪适当缓和之后,应该及时说服,引导其真心认错,预防重犯。等他们稍微长大一点以后,再让孩子明白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的道理。

  培养孩子优秀品质必须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儿童们最喜欢模仿家长的行为方式。因为孩子只有初步的是非鉴别能力,家长的某些“错误”行为一旦被孩子察觉,在孩子心中的地位就会下降,往后孩子就不那么听话。失去家长的有效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会更加危险。所以,家长行为上的不检点,往往会引导孩子朝着坏的方向发展。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首先做到。即使对孩子的某些要求并不适合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适度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应该接受的。

  成功的喜悦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为他们获得进一步成功打下基础。孩子在获得成功的情况下,对于长辈赞许的渴望非常强烈。有人说,孩子是为了得到长辈的赏识纔来到这个世界上。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孩子们的优秀品德是靠表扬塑造出来的。成功教育方法,就是在孩子获得成功的时候,创设一种情景,强调成功的意义,使他们获得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荣誉感和自信心,增强其成功与成材的意识。

  在成功教育中,可以适当夸大孩子取得的成就,也可以在失败中发掘值得肯定的因素。但是,必须以孩子能够接受,和不产生负面影响为限度。把错事反说成好事,混淆是非界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三岁小孩的表演失败了,我们反而说他表演得很好,那是可以的。因为对他们来说,表演失败与成功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只要敢于独立表演就是成功的。如果是对于一个十岁小学生,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成了全班倒数第一名,爸爸说:“好啊,这下就好了,以后再也不会往后退了。”无论家长说话时采用什么口气,孩子一听就会产生被挖苦的感觉。如果爸爸的确是想以这样的肯定来促进孩子进步,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退到最后一名的好处就是再也不会倒退了!哪有一点儿表扬的味道?如果这种说法真能让孩子得到鼓励,那就是在撒谎。在我们的经验中,诚实教育的意义胜过训练巧言善辩。做人以诚信为本,不欺骗别人,也不能欺骗自己,归根结底还是做老实人不吃亏。

  培养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应该在成功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引进。当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要引导他们自己处理好自己的事情。由于怕孩子受委屈,而包办代替,无原则地维护自家孩子,往往会使他们养成对长辈的依赖性,妨碍他们形成独立承受委屈和主动抗争的意识。我不赞以保护孩子自尊心为理由,禁止在作业本上画叉的做法。将来,每个人都必然要面对挫折和失败,如果这么一点挫折都承受不了,长大以后怎么办?过分溺爱可能导致心理能力的下降,这种倾向是危险的。

  1987年国际天才儿童大会在美国盐湖城召开,与会专家得出结论:天才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天才儿童往往表现在某些方面特别优秀。如果我们承认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和人才形成于专项特长的集中优化,那么,在人类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中,个性化发展必然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因此,让所有人都接受同样的教育,向统一的方向发展是不利于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优秀人才涌现,也不能够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全方位需求的。所以说,没有个性化的特色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三至五岁,是发现儿童的特长,培养兴趣爱好的最佳时期。孩子的特长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和小时候所获得的技能训练有关。有的小孩体格健壮善于奔跑;有的动作协调灵活,节奏感强喜欢跳舞;有的孩子手臂较长,有利于发展球类运动;有的孩子手指较长,有利于学习键盘乐器,演奏提琴;有的喜欢绘画,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特别准,发展美术较有潜力;有的孩子发音准确,嗓门洪亮,有利于发展声乐。在形成艺术特长方面,先天因素所占比重很大。对于一个歌唱家来说,没有天生的好嗓门,比没有准确听音的耳朵更要命。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如果说孩子是为了得到成年人的赏识纔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同样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兴趣而出生的。儿童最初的特长往往以突出技能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孩子的特长,有意识培养他们在特长方面的爱好。孩子具备某种特长,在表现欲望的驱使下,他会特别喜欢参加这方面的活动,他的特长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这方面成为同龄儿童中的佼佼者。有了这样的条件,他的突出才能就能得到进一步的鼓励,不断激发孩子自觉努力。所以,人的特长和兴趣常常是联系在一起的。

  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包含着若干技术要点。儿童的某些技能,可以在不理解动作要点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但是,要熟练地掌握成套技能,使已经掌握的技能得到提高,形成自己的特长,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由于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动作协调性存在差别,接受训练时需要通过自己的体验,发扬各自的优势,克服自己的缺点。如果儿童对训练的内容感兴趣,能主动克服困难,就可以顺利掌握技能,形成特长。如果孩子自身没有兴趣,只是在父母的压力下,机械地完成老师规定的动作,是达不到训练效果的。有些家长不懂这个道理,以为“黄荆棍下出好汉”,希望采用施加精神压力逼迫孩子成材,其实没有用。

  一部电影讲了一个少女书法家的故事。家长要求她每天都要进行较长时间的书法训练,想多玩一会儿也不行。有一次,孩子尿急,由于没有得到允许,一边哭一边写毛笔字,小便顺着小腿往下流。影片突出一个中心:刻苦成材。在现实生活中,我也看见过家长手执竹鞭,瞪着大眼睛督促儿子练小提琴的情形。那是气温高达三十七八度的酷暑天,一个欲哭无泪的八九岁儿童,在母亲的呵斥声中拉得琴弦嘎嘎响。不仅声音难听,还总是跑调。就凭母亲那一脸杀气,已经把音乐的美感扫除得一干二净,还拿什么来激发艺术的灵感?如果说书法艺术的确可以在不需要灵感的艰苦条件下练成——这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音乐家是絶对不可能在武力的威逼下成长起来的。

  人性的基本点是创造。不能让儿童的特长停留在模仿的水平上,也不能让他们仅仅满足于得到成年人的赞赏。强化训练可以使儿童的特长向着技能特化的方向发展,甚至可以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但是,这样的特长只能称为“特技”,也就是特化了的技能,充其量可以看成高超的“兽性”,仍然与创新教育的目标不同道,与人类智慧和艺术创造无关。目前某些城市少年宫的儿童绘画训练班,集中一批三到九岁的小孩,成天价模仿名家画作。通过反复训练之后,的确可以画出漂亮的大公鸡和向日葵。有些作品比毕加索的原作还“毕加索”,参加国际比赛也曾得过大奬。可是,这些孩子的绘画水平却只是一种训练有素的特技,是一种机械化动作能力。也许,恰恰是这种技能行为模式堵塞了他们通往创造的道路,大多数获奬儿童长大以后并没有走上专业美术道路,更不用说成为艺术大师了。

  当然,我们不可能通过广泛的社会实验来证明,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引导儿童成材。也许有这样的情况,孩子一开始的确是被迫参加强化训练,在获得一技之长后,得到周围人士鼓励。在成功喜悦的激励下对技艺产生了兴趣,把被动行为转变成自觉努力,最后也获得了成功的。既然目前还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有机会成材,不也很好吗?不过,这种情况一定是孩子确实具有可造就的特长,他们虽然没有主动表现出来,却被长辈的慧眼所发现。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确对训练项目产生了兴趣,从被迫转化到了自觉。走这样的道路是艰难的,同时也有相当程度的偶然性。

  无论怎样,只要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特长,都应该予以关注。除了进一步发展特长而外,还要保护他们的兴趣,适时将特长向着审美和创造的方向上引导,让每一个儿童都成长为具有个性和特长爱好的新人。当然,发展儿童的特长爱好,不完全是为了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艺术家、体育健将和职业的科学家。即使他们长大以后没有从事音乐、美术方面的工作,具备艺术鉴赏能力,也是现代社会对个人素质的起码要求。各类文化是相通的,一个作家没有音乐素养,他至少写不出有关音乐题材的好作品。一个技术员,只知道自己的专业技术细节,对于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一概不了解,对于社会发展的需求一无所知,也无法创造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新技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由于急功近利的思想作怪,我国艺术类师范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艺术师范学校把艺术当成技术来传授。师范院校开办非师范专业,已经不够正常,而在评价师范教育成果的时候,并不看重毕业生在艺术教育实践中的表现,而看重毕业生考研的成效。师范美术系以培养了职业画家自我标榜,音乐教育系以出歌星为荣。轻视以至于取消从事基础教育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显然是和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多数必须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

  与此同时,全国中小学艺术教育出现严重畸形。中学毕业生普遍不能识谱,艺术欣赏力很差。高雅艺术欣赏不了,就会跟在几个二三流歌星后面瞎起哄。如果某个中学出现了几个“艺术天才”,往往是对口报考艺术院校的特殊学生,或者是为了评优晋级特别打造的“特长生”,与我们谈论的发展艺术教育,提高全民艺术素养的关系不大。在学校艺术教育发生偏向的同时,社会上针对“考级”的民间技能培训却在升温。不少家长斥重金聘请教师传授声乐、乐器技艺,这当然是好事。但不能完全代替学校艺术教育的功能。一方面是有条件聘请家庭教师的人毕竟很少,同时,以考级为目标的教学同样只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考级过关的人音乐素质并不一定高。近年来很多歌星在各级比赛中一鸣惊人,可是文化常识却惊人的贫乏。他们是发声的好手,甚至是专门为了在大赛中发那么些特别音符而制作的“留声机”。

  为了完成提高全民族艺术素质的任务,必须普及艺术教育。我们的艺术院校并不是没有培养出优秀的演员,然而,我们的确没有培养出具有欣赏能力的观众。我国京戏的发展基本上没有受到西方声乐的干扰,各派唱腔各具特色,其音乐性,歌唱性和艺术表现力,都不在美声唱法之下。可是,无论政府投入多少资金也没有振兴起来。京戏的主要危机并非缺乏演员,关键是缺乏观众,没人欣赏的艺术絶对不可能走红。当然,京剧有一定难度,过于程式化的表演既标志其成熟程度,也暗示着走向衰老。只有通过普及京戏教育,培养出一大批懂京戏的年轻人,让看戏重新成为时尚,京戏才有复兴的希望。由此看来,要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不通过若干代人的努力是不能奏效的。不仅要培养艺术人才,更主要的还是提升民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而首要的任务是造就一大批献身群众艺术的专家,从根本上扭转我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偏向,让艺术的花朵在中华大地处处绽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