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五)人格论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类拥有精神世界,能够通过自己的精神创造影响客观世界的进程。除开生存需求而外,人类还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拥有精神世界的人类个体,坚持必要的道德操守,努力按照自己的精神面貌改造客观世界。人格是人的精神属性,由人的精神追求所决定。如果一个人始终挣扎在死亡线上,以获得基本生存条件为目标,缺乏精神追求,他就和一般动物那样,是谈不上人格的。奴隶的人格处于被剥夺的状态,是因为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除非他们举起了造反的大旗,为奴隶的解放而战。狭隘物质利益追求者,以所占有的物质最大化为目标,放弃必要的道德操守,无视人的价值尺度,无所谓精神追求,人格十分渺小。

  人格决定人的生活态度,也决定了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的历史意义。有的人一旦离开人世,他的影响随即消失。有些人即使死了很长时间,其影响依然存在。所以不同者,与个人的生平事迹有关。所谓人格,正是个人通过自己的生平事迹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

  如果一个人的信念获得审美情趣的充分哺育,经过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全认同,与自己的道德观、责任感、情感相互协调,那么,他用以鉴别真、善、美的标准和处于核心地位的人生观念就可以达到高度的统一。这种人必定具有明确的价值观,他的责任心很少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转移。这是完整人格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人格独立性和坚定性的基础。如果积淀在个体心中的社会理性与个体感性互相冲突,杂乱无序,内心世界极不和谐。这样的人当然无法形成明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缺乏选择社会文化的自觉和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潮流面前,他们往往因缺乏独立见解而随波逐流。这种人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人格。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非完全是为了建立互相尊重与平等的社会基础。孔子一向维护封建宗法社会制度,他所提倡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不能够等同。“兼爱”是博爱,不分差等;“仁爱”是对下等人的施舍,是君、父对臣、子的恩典。不过,孔子主张宽容,与保持人格的独立性并不矛盾。容忍别人,也希望别人容忍自己,正是坚持独立信念的一种方法。

  孔子还提出了“慎独”的主张,要求在没有旁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严格按照“礼”的规矩办事。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儒家传人孟子说:“吾善养浩然之气”,告戒人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倡言“舍生取义”。他们以其坚定的人格魅力感召于后世,孕育了我们民族坚贞不屈的优秀品质,鼓励人们追求正义奋不顾身,培育了许多民族英雄。

  不过,只强调儒家人格积极的一面是不对的。即使避开维护封建正统的观点不说,儒家人格也不乏其消极和封闭的一面。孔子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主张,教导学生遇上开明君主时要努力施展自己的才能,尽力治理好国家。如果君王昏庸,世风败坏,就应该少说君王的不是,避免公开反对。而是隐瞒自己的观点,以妥协的方式“独善其身”。在孔子的眼里,昏君也是君,是不能够背叛的。孟子赞扬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仕,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隐。……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同样反对抗争乱世,促进社会变革。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所提倡的人格,视为“一半积极、一半开放,而又独立的人格”。

  道家学派披露儒学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反动本质,极力提倡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依附权贵,提倡精神自由,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创立了一种完全独立的人格。庄子垂钓于濮水和姜太公钓鱼时的心情完全不同。姜子牙一边钓鱼一边盼望“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而怀王打算委庄子以重任,差人邀请他共谋国是。他却“持竿不顾”,以为“藏之庙堂之上”不若“曳尾于涂中”,对名誉地位视若腐鼠,拒絶与统治者合作。

  庄子对人生四种境界进行对比,全面展开对人生价值的讨论。第一种境界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就是儒家功利主义的理想境界。第二是“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是一种独立的人格,不为荣辱所动,独来独往,超然独立于世人上之。第三种人,能“御风而行,冷然善也,寻游五日而后返。”这已经是天马行空,自由飞翔的人了。可是,庄子还以为“犹有所待者。”即第四种最高人生境界,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即所谓“天民”,神仙的状态是庄子的最高追求。

  我无法想象“天民”的日子,也体验不了“仙民”的生活。从庄子学说中我只能感悟到,人类应该从悲剧的命运中解脱出来,就必须认真做好一个“人民”。其实“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是可以通过自我守持来实现的,能否“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则必须根据外部环境而论了。老子和庄子所说的“天民”并不存在。他们以虚幻代替现实,就是主张放弃改造世界的主观努力。所以说他们所倡导的人格,虽然具有独立的意味,却没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是一种独立而消极的人格。

  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启蒙思想是划时代的。他们“直信本心”,坚决反对用封建礼教约束人的言行,走一条与传统理性抗争的道路。和李贽同时代的“狂放之徒”袁宏道,自嘲曰:“支离龙锺,不堪世务;头若薤杵,不中巾冠;面若灰盆,口若破盂,不工媚笑;腰挺而直,足劲而短,不善折曲”。形容自己笨头笨恼,不听人使唤,不善溜须拍马,不愿屈膝下跪,因而不善为官。同时代的徐渭也是一个“眼空千古”的才子。经常和凡夫俗子混在一起,“纵谈天下,旁若无人”。社会底层人士若有所求,便是“征诗得诗,征画得画,征字得字”。有权有势的富贵人家斥重金以求,反被拒之门外。这类人并非玩世不恭,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政治主张。因为反对封建礼教,拒絶和统治者合作,虽未起兵造反,却四处讲学,传播叛逆思想,启发世人个体意识觉醒,故称为“启蒙思潮”。他们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积极的和开放的。

  社会理性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牵引作用。她既可能帮助人们树立正义感,也可能扑灭个体良知,造成扭曲人性的后果。文革中红色恐怖风靡全国,谁敢反对毛主席,谁就是我们的敌人。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在“矫枉必须过正”社会理性引导下,无论采用什么手段对付无产阶级的“敌人”,都不会引起反感。为了表现自己的革命态度,可以把别人当成活靶子往死里整。为了沿着革命的道路前进,可以踩在朋友的身上往上爬。明明已经看出文革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甚至自己也受到不公正待遇,可是,为了维护毛主席的威信,可以睁着眼睛说瞎话,高喊文化大革命万岁,万岁,万万岁。外国人看到揪斗“走资派”,让“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子游街,以为是侵犯人权,感到不可理解。是因为没有置身于我们的政治环境中。如果他懂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面对革命群众的过激行动,也会伸出双臂,为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而振臂高呼。

  假使雷锋生活在一个提倡宽恕的世界,也许能养成某种宽容精神。解放了,翻身了,连曾经砍了他一刀的地主婆也会给予原谅,更不至于雠恨地球上所有的地主了。也许,真实的雷锋并不恨那么多人,离开了那个特殊的年代,失去了用雠恨表现政治立场的必要性,让今天工厂的老板和雷锋生活在一起,我相信他是恨不起来的。对自由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是时代的需要,雷锋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缩影。

  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情感因素十分重要。由于对未来停留在美丽的憧憬中,每个人初恋的感受都是真切的,也是浪漫的。当你接受了过多理性的引导,情感世界中搀杂了不少逻辑的成分,长辈们那些无法辩驳的陈述会迫使你不得不考虑得更多。若干眼下的和未来的选择在你的心中对比,逻辑的判断和理智的选择瓦解了你的全部浪漫。这时的恋爱也算是爱情吧,可是爱情的质量却不可避免地因理性的介入而大打折扣。

  纯朴的感情固然可爱,但是,离开了与社会理性的互动,情况往往会变得更糟。假使只接受个体利益的支配,这样的人要么是满脑子强盗逻辑,赤裸裸的利己主义。要么就是虚情假意的制作者。他们对权势的敬畏,只是谋取好处的有效伎俩。对朋友的忠诚只停留在表面上,一旦时机成熟,就会干出出卖朋友的勾当。在赞扬别人的时候,他们会言过其实,溜须拍马,背地里却包藏祸心,伺机落井下石。这种人的嫉妒心特别强,一辈子患得患失。听说别人富裕一点就寝食不安,知道有人陷入困境便幸灾乐祸。他们和高喊强盗逻辑的人没有多大区别,其情操是低下的,秉性是丑陋的,灵魂是骯脏的,精神世界残缺不全,唯一的不同就是狡猾一点。

  我们所说的独立人格,并不是未曾接受社会理性影响的人格,而是在社会理性熏陶下,经过自身生活体验得以丰富和完善后的一种人格。这种人精神世界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因而不会轻易为社会潮流所左右。在这个世界上,具有完全独立人格的人并不多,他们是社会的精英。其余絶大多数人的精神世界相对贫乏,对时事的看法游离不定。历史是那些具有独立人格的英雄们的舞台,与消极的和缺乏独立性的人格没有多大关系。后面这种人可以叫做群众,也可以叫做群氓。他们的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受别人支配。他们要不就是受狭隘利益的驱使,要不就随大流,停留在感情用事的水平上。当革命到来的时候,他们比谁都革命。当日子稍微停息,他们就美梦连天,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粉饰太平。然而,独立人格不止一种,其价值观念互相冲突,这正是诱发社会斗争,促进社会演变,甚至引起社会革命的根源。

  精英和群众的划分与社会地位的高低关系不大。六十年前,年仅十五岁的刘胡兰为了掩护革命同志,挺身而出,主动暴露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被国民党军当场杀害。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不仅因为她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保护了党的组织,更重要的是她的革命精神成了时代的榜样,激励更多的人投身革命。很多资格比她老,地位比她高的人,都没有留下如此英名。不因为身世卑微而免除担当道义的责任,此乃“位卑未敢忘忧国”之谓也。苏武并没有像大将军霍去病那样纵横疆场,拒匈奴铁骑于千里之外。可是在流放北海的十九年中,他心存大汉社稷,渴饮雪,饥吞毡,矢志不移,以坚定的信念保持瞭高尚的气节,成为万世楷模,让多少英雄为之折腰。身居逆境也改变不了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

  铸造英雄的人格,不仅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自我牺牲精神,还需要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对历史进程的准确判断。不过,与其他因素相比,勇于自我牺牲是最难做到的了。文革期间,辽宁省委组织部张志新揭发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指出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可能给党和国家带来的危害。并非只有张志新一个人的眼光才如此鋭敏,而是因为她无私无畏,也可以说是她坚强人格没有被社会理性所扭曲。其实,老谋深算的革命家们,对形势的把握比张志新准确得多。可是,他们更希望在“万寿无疆”的欢呼声中,逥避锋芒,保持“晚节”。被称为“八九点钟太阳”的年轻人,还盼望着接受革命运动的考验,创造光辉的未来。曾经触怒过“圣容”的老将军们,神经已经麻木,对毛主席的独断专行早已见惯不惊。与他们相比,张志新只是一个天真诚实的孩子,她给中央写了报告,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这可惹恼了中央文革,一声命令将其逮捕入狱。在狱中,张志新多次被捆绑吊打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絶命书中也毫无“悔改”的表示。

  有人说,张志新坚持了一个革命者的原则立场,保持了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我并不赞成,我赞赏她的正义感和敢于藐视权威的大无畏精神,赞扬她追求真理的坚定信念和独立而积极的高尚人格。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种以服从为特征的制度不会容忍独立人格的生长。她张志新算多数吗?是上级吗?代表中央吗?啥也不是,啥也不代表。拒絶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有叛党嫌疑!文革开始时,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和国务院联合下达文件,宣布谁反对毛主席谁就是反革命,这就是当时的法令。陈锡联根据党的组织原则批准了死刑决定,为了防止张志新在刑场上喊口号,行刑前把她的喉咙割开了。倒不是有人害怕真理,而是担心这个不讨人喜欢的孩子当众揭穿了“皇帝新衣”的虚伪性。为了维护毛主席的崇高威望,坐在陈锡联的位置上,谁都会做出同样的决定。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许更赞成邓小平的方式。文革初期,他的检讨比谁都及时,认识比谁都“深刻”。他把自己几十年的工作说得一塌糊涂,一无是处。反复声明只是仰仗毛主席的英明伟大,才做出那么一点成绩。然而,他的内心并没有这么想,他一点也没有改变自己的主张。因为他已经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预感到了党的危机,只是把自己的看法暂时隐瞒起来。华国锋粉碎四人帮以后,很多老同志联名请他出山,他都婉言谢絶。分明是看出华国锋其人不才,不足以共谋大事。当华国锋路线现出了破绽,领导集团发生了分歧,邓小平才突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利用中央会议主动发难,一举夺取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接下来,便将自己酝酿已久的治国方针和盘托出,随即改革开放,大展宏图,带领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再奔小康。邓小平的行动符合党的组织原则,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扭转了干坤。他的大智大勇应验了儒家“用行舍藏”半独立、半积极的人格力量。邓小平的伟大功绩彪炳千秋,与日月齐辉,所发挥的历史作用的确是不可替代的。

  惊涛骇浪早已过去,我们感到历史的安排也实在太冒险了。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功勋卓著的领导者,邓小平是文革中幸存下来的老一代革命家中的唯一人选。他早年留学法国,已深谙马列主义。革命战争年代早已声名远播,解放后一直以马列主义资深理论家的资格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在五十年代后期的整风运动,和六十年代初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他都发挥过组织领导作用。文革初期因为和刘少奇站在一条线上,被打成“党内另一个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斗争异常激烈的七十年代初,毛主席点名让他出山主持国务院工作。他顶住了“上海帮”的百般刁难,把国民经济从崩溃的边缘拉了回来,再度显露其卓越才华。邓小平拥有过人的胆识,心存宏图大略,凭藉对政治形势的精确把握,加上历史赋予的显赫地位,力挽狂澜,扭转十年文革的混乱局面的历史使命,絶对不可能有第二个人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假使张志新采取邓小平的策略,将会怎么样?很显然,由于其她的地位卑微,肯定是不能成功的——当然,她本来就没有成功。不过,如此一来,英雄之气荡然无存,张志新将和亿万中国人一样平庸。张志新的壮烈和邓小平的韬光养晦给我留下了一种不详的预感。历史无法保证高尚和时尚的一致性,英雄的结局往往是悲剧,而成功者的行为不必光明磊落,人格不一定高尚。历史似乎总是被阴谋所笼罩,这样的现实太令人伤感的了。如果邓小平也像彭德怀那样坦然坚持正确的主张,他不但不能成功,也会像刘少奇那样死无葬身之地。那么,正直无私的社会道义将如何提倡和发扬?面对极不和谐的历史现实,我们不能不问:是历史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是我们的是非标准出了问题,还是我们所坚持社会道义出了问题?

  事实上,个人的历史意义和他的事业是否成功没有必然联系。楚将项羽袭杀了贪生怕死的宋义,勇敢地担起了指挥联军作战的重任。他在漳河岸边,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生擒王离,逼涉间自杀,打破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接下来又招降秦军主将章邯,攻克咸阳,推翻了号称万代基业的秦王朝。可是,在与汉王刘邦的争斗中,战况越来越不景气。垓下一战,十面埋伏,项羽竟陷入了草木皆兵,四面楚歌的絶境,终于上演了“霸王别姬”的历史惨剧。然而,战死沙场的项羽仍为世人所讴歌,不失盖世英雄的美名。

  李贽反抗朱明王朝的政治迫害,自杀狱中。谭嗣同力主变法,因失败被斩首。可是,他们的历史作用不可低估。人格体现了个人的精神品质,不以地位论高低,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时代英雄好比角斗场上的猛士,没有一个拳击手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真的拳王不是那种捞取了拳王盛名便“急流勇退”的识时务者。战斗到最后,击倒台上的选手更值得尊重。无论鲜花多么美丽,最后都会凋谢的。盛开的鲜花是灿烂的,随风飘落是凄凉的。可是,鲜花毕竟是鲜花,她曾拥有生命的美丽。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