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东莞市谢岗镇先秦遗址调查收获



  张海成(张海成,东莞市博物馆。)

  【中文摘要】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文物调查队完成了惠(东)常(平)高速公路东莞段的文物调查,在东莞市谢岗镇大龙、大厚两个管理区高速公路原拟经过的地方发现先秦遗址3处和文物点6处,收获较大。

  【关键词】东莞市 文物调查 先秦遗址

  Abstract: Archaeological inspections carried out in the Huichang Highway have been finished by the team consists of Guangdong Archaeology Institute and Dongguan Museum. Three Pre-Qin sites and 6 relic-bearing locations have been found during the inspection. 

  Key words:Dongguan relic inspection sites of Pre-Qin period

  

  2005年3月至4月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东莞市博物馆联合组成的文物调查队完成了惠(东)常(平)高速公路东莞段的文物调查,在东莞市谢岗镇大龙、大厚两个管理区高速公路原拟经过的地方发现先秦遗址3处和文物点6处,取得了较大的收获。

  一、地理位置与环境

  谢岗镇位于东莞东北部,与惠州市接壤。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小盆地的中南部,大龙、大厚两个管理区在镇政府的东面,离镇府所在地不过数公里。在古代,这一带曾经是湖泊。广东省最大的内陆淡水湿地潼湖湿地就位于盆地北面。遗址位于盆地的南部边缘,山前地带的小山岗上。

  二、遗 址

  (一)榕树岭商时期遗址(墓地)

  榕树岭位于谢岗镇大龙管理区五和井村背后,山体椭圆形,呈东西走向,中心坐标N22°57′14.3″,E114°10′36.5″。相对高度约10米。遗址东西长117、南北宽91米,面积10647平方米。地表北部和山顶为褐色砂土层,南部分布猪肝色小砾石层。

  榕树岭已辟为荔枝园。在山岗采集有绳纹、方格纹、叶脉纹、圈点纹、条纹(又似篮纹)和间断条纹陶片以及梯形石锛,有段石锛,石戈等5件石器。开长20、宽1米探沟5条,分别编号为2005DRT1~2005DRT5,除T5布于东部外,其它4处都布于山顶各处。其中1~4号探沟都发现了墓葬痕迹,T1发现1座,T2发现6座,T3发现2座,T4发现1座。为了瞭解墓葬的初步情况,对4号沟(2005DRT4)发现的墓葬进行了清理。墓葬编号为2005DRM1。M1墓口被压在表土层下,离地表约50厘米的堆积因开垦已被削去,故墓口离现在地表才25厘米。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2.3、宽0.6米,方向75°,填土为灰紫相杂风化基岩土,结实,随葬器物2个,放置于墓坑中部偏东位置,其中一个为完整直口扁腹矮圈足壶,底下垫一卵石;另一个为黑色夹砂釜,出土时已破碎。

  探沟以T2为例说明:

  2005DRT2位于榕树岭山顶较中间位置,厚20~25厘米灰褐色表土层下,即到基岩。在该探沟两端和中间,比较均匀地分布着墓葬。墓口被叠压在表土层下,打破生土,墓向都坐东西向,与已发掘的M1墓向基本一致。

  (二)竹头角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竹头角为东西向的椭圆形山岗,在其南面又与另一山岗相连,整体形似“竹头”,因而得名。属大龙管理区所辖。相对高度约15米。中心坐标N22°57′15.4″,E114°10′51.5″。该遗址南北125米,东西136米,面积17000平方米。山岗表土为黄色亚粘土,较为纯净,少砂石,已辟为荔枝园,树高2~4米。在山岗荔枝林间采集和出土有方格
纹、夔纹、菱格篦点、弦纹、菱格凸块、刻划符号以及圈点、篦点、弦纹、附加堆纹组合纹样陶片(图三、图四)和3件梯形石锛等。从陶片可辨器物种类有罐、盒等。多是泥质灰色硬陶。为了弄清该遗存的性质,开长20米,宽1米探沟4条,分别编号为2005DZT1~2005DZT4,其中T1位于山岗东部山腰, T2和T3位于北部山腰,T4位于山顶北部。每条探沟都发现陶片,T2发现红烧土痕迹一处,T3发现初步判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夹砂陶一堆和柱洞数个。结合探沟的发现和采集的遗物,初步推测竹头角为新石器时代和春秋时期的遗存。

  (三)打鼓岭战国时期遗址

  打鼓岭较高,只在其东部和北部山腰和山脚发现古代遗存。遗存东距榕树岭250米,所在处已辟为荔枝园。据荔枝园主人,退休干部周耀激先生反映,打鼓岭北部山腰有泉一眼,泉水常流。这可能是古人的饮用水源。遗址西部约200米处,有东莞市谢岗东泉饮用山泉水厂。中心地理坐标N22°57′14.3″,E114°10′17.8″。相对高度约8米。遗址呈S形,南北约180米,东西约150米,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中心区南北135米,东西110米,面积14850平方米。采集有方格纹、雷纹、夔纹、米字纹等陶片,梯形石锛等。从陶片辨认出的陶器种类包括有罐、鼎、豆、盒、盂等。为了获取遗存的更详细的数据,开长20米,宽1米探沟2条(分别编为2005DDT2和T3),2.5米×2.5米探方1个(2005DDT1),其中T1和T2位于北部,T3位于东部。从采集和出土遗物,初步将遗存的年代定在战国时期,又从战国文化层和柱洞的发现,可知打鼓岭是战国时期的一处村落遗址。

  打鼓岭的地层堆积和遗迹情况,以T1为例作说明:

  T1文化堆积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表土层,厚6~15厘米,灰褐色亚粘土,土质松散,不见文化遗物;第二层为战国文化层,厚12~40厘米,黄褐色粘土,结构较紧密,出土较多陶片。陶片以泥质灰陶为大宗,夹砂陶次之。可辨器形有鼎、豆、罐、簋、釜。纹饰有方格纹、水波纹、夔纹、弦纹、篦点纹、米字纹等,以方格纹居多。该层叠压柱洞5个,分别编为D1~D5,其中D1口径25、底径18、深65厘米,在填土中夹有3块方格纹泥质灰陶片。第三层也属战国文化层,厚20~52厘米,红褐色粘土,结构紧密,含少量烧土和炭粒,只见极少的陶片。该层以下为红色生土与风化基岩。

  三、遗物点

  第1地点:在谢岗金满湖度假村后与养猪场之间山头(该点姑称金满湖)之东部和西部都采集到方格纹罐片,素面泥质灰陶豆等遗物。据器物形态和纹饰特点,初步将该地点定为战国时期。

  第2~第6地点在竹头角与榕树岭之间,竹头角的东北部山岗为第2地点(A地点),西南部耕地为第3地点(B地点),西南部山岗为第4地点(C地点,土名石嘴),石嘴与榕树岭之间的耕地为第5地点(D地点)以及榕树岭南面的低岗上(第6地点),都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片等遗物。其中,对C地点即石嘴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和勘探,采集和出土了一批陶片。

  四、遗 物

  采集、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片)和石器两大类。

  (一)陶器

  在下面的描述中,标本号前面的“榕”、“竹”、“打”、“金”分别表示榕树岭、竹头角、打鼓岭和金满湖。 

  1. 陶壶1件。完整,榕树岭出土。榕M1:1,绛褐色泥质陶,掺和细砂,直口,高领,扁圆腹,矮圈足外撇,腹饰间断条纹和一周附加堆纹。口径8.7、高17.5、圈足底径10.4厘米。

  2. 罐4件。打T1②:2,泥质灰陶,火候较高,侈口,圆唇,卷沿,束颈,鼓腹,下部残。口径19、残高5.2厘米。竹采:2,泥质灰陶,火候较高,近似盘口,尖圆唇,折沿,圆鼓腹,下部残。肩际一周圈点纹,口沿内作篦划纹。口径19、残高4厘米。金采:3,青灰色泥质硬陶,上部残。圆鼓腹,平底。腹饰方格纹。底13、残高5.2厘米打T1②:8,泥质灰陶,侈口,圆唇,卷沿,短颈,平肩,下部残。肩饰方格纹。口径25.4、残高4厘米

  3. 瓮1件。金采:1,泥质青灰硬陶,敛口,尖唇,丰肩,下部残。肩腹饰方格纹。口径18.6、残高4.5厘米。

  4. 鼎3件。打T1②:3,鼎足,泥质灰黄陶,圆锥形。足中径约2.4、高约5厘米。

  5. 钵1件。打采:3,泥质灰陶,敞口,圆唇,斜腹微弧,下部残。腹饰方格纹。口径15.6、残高4厘米。

  6. 豆1件。金采:2,豆圈足。喇叭状,矮而小。素面。底径6.2、残高3.6厘米。

  7. 器盖2件。竹采:13,绛褐色硬陶。平顶,斜直边,盖沿圆。无钮或残。顶饰圆圈篦点弦纹堆塑组合,边饰圈点纹。底(口)径23.6、残高4.1厘米。打T1②;5,泥质灰硬陶。饰类似叶脉状的弦纹和篦点纹组合纹。

  (二)石器

  1. 斧3件,双面刃,正锋。榕采:4,青灰色,梯形,短身,平弧顶,斜边。顶宽约3、刃宽4.3、通长5.2厘米(图一一,1)。

  榕采:3, 灰色,梯形,顶残,斜边,锋残。顶宽约2.8、刃宽4.4、通长5.8厘米。

  榕采:2。灰色,残。刃部有崩疤。刃宽5.2、残长5.8厘米。

  2. 锛7件,单面弧刃,偏锋。榕采:15,灰色,梯形,长身,器体布满小凹坑,平弧顶,斜边。顶宽约2、刃宽3.3、通长6.8厘米。

  竹T2①:1,灰色,弧顶,斜边。顶部和刃部都有使用疤痕。顶宽约3、刃宽4.5、通长5.4厘米。

  打采:5,黄色,弧顶,斜边略内收成近似亚腰形。顶宽约3.6、刃宽4.5、通长6.8厘米。

  榕采:11,灰色,残顶,斜边。刃宽6、残长6厘米。

  竹采:1,灰白色,弧顶,斜直边。一面保留打击疤痕,刃部有使用留下的崩疤。顶宽约3、刃宽4.6、通长7厘米。

  3. 戈1件。榕采:6,褐色,火烧部分黑色。残。穿为双面钻成。残长7、残宽6.2厘米。

  五、结 语

  榕树岭采集有方格纹、重方格纹、叶脉纹、间断条纹、圈点纹等纹饰陶片,其中小部分为硬陶,属南方古代几何印纹硬陶范畴,纹饰、陶质等方面与东莞虎门村头遗址(1988年广深高速公路文物调查发现,1989和1993年两次发掘)所出陶器具有较多共同点;M1出土的陶壶,是由新石器时代晚期岭南地区的直口圆腹矮圈足罐发展而来的,其变化的规律是领部与圈足逐渐增高,与此同时,腹部由圆变扁,名称也由“罐”变成了“壶”。榕树岭陶壶,其形态比新石器时代晚期珠江口香港涌浪遗址〔1〕和珠海宝镜湾遗址〔2〕所出直口扁腹矮圈足罐要晚,但比揭东县埔田镇金东岭村莲花心山出土的虎头埔类型陶壶〔3〕要早,但却与福建昙石山文化晚期同类器相似,两者的差异仅仅是昙石山晚期陶壶腹部的一道附加堆纹在腹部中间偏上,而榕树岭陶壶附加堆纹偏下〔4〕。所以,有的研究者认为,榕树岭陶壶属于昙石山文化晚期,幷且这种器物渊源于珠江三角〔5〕。此外,榕树岭也发现广东商时期遗存常见的石戈,因此,榕树岭遗存的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期。

  竹头角采集的陶片较典型的是夔纹陶,与博罗银岗窑址〔6〕出土的春秋时期的夔纹陶具有较多相似点,其年代为春秋时期。

  打鼓岭采集的陶片除有夔纹、云雷纹等纹饰外,还有米字纹。根据广东多年的考古实践证明,出有米字纹陶而不见戳印纹陶的遗存,年代在战国。因此,打鼓岭遗存的年代为战国时期。

  莞惠高速公路东莞段不足5公里的跨度内发现古代遗存9处(其中6个为遗物点),其密集程度在广东考古发现中较为少见,而且又分新石器、商、春秋、战国四个时期,其时间跨度逾千年,填补了东莞东部先秦遗存考古发现的空白;其中的商时期墓葬群,战国村落遗址在广东的发现都较少,这些遗存的发现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了保护上述文化遗存,在建设部门的理解和支持下,高速公路已改从遗址群的南部山边经过。

  

  附记:调查、勘探工作由冯孟钦领队,参加工作的有冯孟钦、邹池根、尚中克、张海成等。本文由陈红冰绘图,尚中克、邹池根拓片。

  

  注释:

  〔1〕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香港涌浪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6期。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珠海市博物馆:《珠海宝镜湾》,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3〕魏峻:《揭东县先秦两汉遗址调查报告》图一三,3,《揭阳考古(2003~2005)》,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福建省博物馆:《闽侯昙石山遗址第六次发掘报告》图十九,1,《考古学报》1976年第1期。

  〔5〕冯孟钦:《东莞发现昙石山文化晚期陶壶》,《中国文物报》2005年11月11日第2版。

  〔6〕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博罗银岗遗址第二次发掘》,《文物》2000年第6期。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