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更详细的组合查询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深圳大鹏LNG项目建设用地陶窑遗迹发掘简报



  吉笃学(吉笃学,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

  【中文摘要】2008年末、2009年初,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配合工程建设,在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技能培训中心和深圳LNG液化石油天然气港口和陆域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发掘3座陶窑和1座石灰窑。其中,2008LNGY2和2009GHJY1为马蹄形横穴式陶窑,它们与深圳公明楼村元代古窑的形制比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深圳本地元代陶窑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该类陶窑在宋元以及以前的考古发掘中又较为罕见,与当时较为流行的馒头窑和葫芦形窑差异明显。

  【关键词】考古调查与发掘 陶窑 石灰窑 简报

  Abstract: In the late 2008 and early 2009,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ayawan Nuclear Power Station and Dapeng LNG Projects, three pottery kilns and one lime kiln were found by the Archaeology Institute of Shenzhen. These kilns are similar in shape with those found in Gongminglou Village in Shenzhen, which might be developed from the local pottery kiln of Yuan Dynasty. However, this kind of kiln was seldom found before the archaeology of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was different from the kilns popular at that time. 

  Key words: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pottery kiln lime kiln brief report

  

  前 言

  据《深圳市文物志》统计〔1〕,截止2005年,深圳市发现陶窑11座,主要为馒头窑和葫芦形窑,年代大多居于战国至宋元间。因此,深圳战国之前和宋元之后的陶窑谱系并不清楚。

  配合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技能培训中心和深圳LNG液化石油天然气港口和陆域建设,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在2008年末和2009年初对上述两地进行了考古调查与清理工作,清理3座陶窑和1座石灰窑。其中,2008LNGY2和2009GHJY1为马蹄形横穴式陶窑,它们与深圳公明楼村元代古窑的形制比较接近,因而,很可能是深圳本地元代陶窑的继承与发展。同时,该类陶窑在宋元及以前的考古发掘中又较为罕见,与当时较为流行的馒头窑和葫芦形窑差异明显。因此,弄清楚这类陶窑的年代、功能与文化性质将会大大促进深圳地区陶窑文化谱系的建立,有助于深圳陶瓷手工业的发展过程的认识。下面对这两座陶窑作简要介绍。 

  一、地理位置

  2008LNGY2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街道上叠福村,地处大鹏湾咸头岭沙堤合围而成的“澙湖”北缘。座标为22°35′39.12″N,114°26′39.19″E,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致密,具备陶器烧造的基本条件。

  2009GHJY1位于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内公安分局北侧,现代大坑水库下游所在的河流阶地边缘。坐标为22°35′55.44″N, 114°32′03.18″E,这里土色灰黄,土质粘细。

  二、地层堆积

  2008LNGY2发现于第①层,即现代耕土层之下。

  2009GHJY1发现于T1②层下。T1第①层为现代耕土,厚0~50厘米。第②层为灰黑色粘土,厚15~25厘米,质地疏松,富含腐殖质,有大量现代灰瓦片和植物根系。 

  三、主要遗迹

  2008LNGY2和2009GHJY1均为马蹄形横穴窑,前者长792厘米,方向90°;后者长795厘米,方向60°。两者均由操作室、窑门、火膛、窑室和烟道五部分组成。

  1. 2008LNGY2(图一)

  该窑操作室两侧壁局部已毁,现存底部东高西低,呈斜坡状,长204、宽100~124、深70~140厘米,堆积有灰褐色砂土和大量瓦片、砖块以及高足杯、四系酱釉罐、鸡心底青瓷碗以及人面瓦当等。

  操作室与火膛之间设有窑门,其顶部业已塌陷,残长104、宽62~206厘米。窑门基础部分系由单排横向砖错缝平砌而成,宽64、残高60~80厘米。火膛位于窑室内部,低于窑床50厘米,与窑室之间以一排横向长方形砖相隔,砖长15、宽12、厚6厘米。火膛内填有浅褐色硬灰土和砖块、红瓦片等物,并在底部留有少量草木灰。

  窑室平面近似“长方形”,拱顶,长290、宽230~250、高234~250厘米。窑壁规整,厚14厘米。窑床底部平坦,有约10厘米厚的桔黄色烧结面。窑室内堆积较为丰富,可分为4小层:

  第①层,深灰色砂土,厚1~20厘米,质较软,内含刻槽盆、带流壶以及酱釉罐残片和砖瓦片等。瓦片胎质普遍较细,内饰粗布纹,主要为桔红色和青灰色。    

  第②层,黄灰色砂土,厚1~25厘米,质稍硬,内含石块和砖瓦片等。砖长26、宽12、厚6厘米。瓦片长13、宽18.5、厚0.8厘米。

  第③层,红褐色砂土,厚5~28厘米,内含少量红烧土块。

  第④层,浅灰色土,厚5~30厘米,质稍硬,内含少量青花碗和酱釉瓷罐残片及砖瓦片等。 

  窑室后侧有三条口小底宽,高约有300厘米的烟道,其间距40~50厘米。烟道上口为圆形,直径20厘米。烟道底部形状不规则,直径50~70厘米,低于窑床26厘米,两侧边缘有4厘米的宽槽以便用砖或其它建筑材料竖向封盖。烟道内的堆积为灰褐色砂土,出土有少量刻槽盆残片。窑室顶部一个椭圆形口,长径100、短径60厘米。

  2. 2009GHJY1

  2009GHJY1的操作室平面大致呈长方形,北高南低,呈缓坡状,长265、深40~138厘米。口大底小,南宽北窄,口部南北宽分别为400厘米和120厘米,底部南北宽分别为172和70厘米。窑室内堆积可分为两小层:

  第①层,灰黄色土,土质疏松,厚70~84厘米,包含少量木炭和零星灰色薄胎瓦片。

  第②层,浅灰色黑砂土,较硬,厚10~12厘米,出土有少量桔红色瓦片。

  操作室与火膛间设有窑门,门下宽68、残高124厘米,呈圆尖三角状向窑室一侧弧状倾斜。窑门东侧残留有封门砖墙,残高60、宽16、厚11厘米。

  窑门之内为火膛和窑室。火膛为东西向椭圆形,北浅南深,周壁斜直,长径160厘米,短径100、深6~36厘米。火膛中填有含大量灰烬的黑色砂土和少量桔红色瓦片。

  窑室形制如马蹄形,长330、宽160~345、残高180~268厘米。窑床高于火膛35厘米,底部平坦,有2~3厘米厚的烧结面。窑室的西壁斜直,东壁弧突。窑床上的堆积较厚,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小层。

  第①层,黑灰色松土,厚16~24厘米,出土了少量可能为清代的灰瓦片以及大量的“魂坛”。

  第②层,灰色硬土,厚12~20厘米,由北向南呈缓坡状堆积,出土较多胎质细密的桔红色瓦片。

  窑室的后侧有三条椭圆形柱状烟道。最西侧烟道为圆形圜底,直径82、高265厘米。由窑床通向烟道的进烟孔长56~110、高22厘米,中间以砖相隔。烟道通向窑外的出烟孔为圆角长方形,长宽分别为24和20厘米。中间烟道为椭圆形,圜底,长径88、短径72厘米。一块残砖将其分为两个35厘米宽的长方形进烟孔。最东侧烟道中间用一个由三层砖砌筑起来的砖墩将其分为二个拱顶形进烟孔。以上三个烟道均发现有堆积,上部一般为较杂乱的塌陷堆积,一般没有包含物。而下部一般为较细实的灰土堆积,包含有少量桔红色瓦片。

  四、主要遗物

  2008LNGY2陶窑的操作室中的出土有高足杯、四系黑釉罐、食槽形器以及青花瓷碗等,年代可能略早(图三,1-5)。

  1-5. 2008LNGY2:1-5  6-10. 2008LNGY2:6-10

  标本2008LNGY2:1,瓦当,黄白色,人面,耸鼻、浓眉、大口,残长6、当面直径8、厚1厘米。

  标本2008LNGY2:2,青釉碗,有冰裂纹。方圈足,足底中间有明显的经刀工修整的鸡心形突起。底径4.5厘米。

  标本2008LNGY2:3,青釉高足杯,残高5.5厘米。足柄中部饰三道弦纹,积釉明显。足跟高0.4、径5厘米,不施釉,跟中内凹呈喇叭形,有弦纹状轮制痕迹。 

  标本2008LNGY2:4,罐,黑釉,灰白胎,凹底,残高21、底径12厘米。

  标本2008LNGY2:5,食槽形器,椭圆形,泥质,残长19、高9厘米。

  而窑室中出土有少量的黑釉壶、青瓷刻槽盆以及零星的青花瓷片以及大量的瓦片,年代可能略晚(图三,6-10)。

  标本2008LNGY2:6,刻槽盆,酱釉,内壁有多道间断刻槽。口径19.5、底径15.5、高10厘米。

  标本2008LNGY2:7,盆,残。敛口、平沿、内施酱釉,底径15、口径18、高18厘米。

  标本2008LNGY2:8,黑釉壶,黄白胎,小口,斜腹、凹底,折肩,桥形纽。高9.5、口径4.5、 底径10.5厘米。

  标本2008LNGY2:9,黑釉壶、直口,平沿、直腹、长流,凹底。高13.5、口径7.5、底径13厘米。

  标本2008LNGY2:10,刻槽盆。酱釉,折平沿,颈部有一道弦纹,内壁有多条不间断刻槽。口径37、底径26.5、高20厘米。

  2009GHJY1中出土的包含物主要有两层,2009GHJY1①层为大量的“魂坛”和少量青灰色瓦片。②层主要为红色瓦片。由于②层瓦片太小,特征不明显,因此这里主要介绍第①层的出土物。

  第①层中共发现“魂坛”罐和盖共16件,其中4件破坏较大,形制不清。保存较完好的“魂坛”罐一般为酱釉,黄白胎、敛口、平沿、鼓腹、小底,沿面和唇部各有一道凹槽,颈下通常饰一周附加堆纹(图四,1-12)。

  标本2009GHJY1:1,系罐与钵形盖组合。罐附加堆纹之下饰有斜篮纹, 颈和下腹部为素面,口径28、底径16.5、高58厘米。盖为圆唇、斜壁、浅腹、平底,口径30.5、底径18.5、高6厘米。

  标本2009GHJY1:2,系罐与盆形盖组合,罐的外表由下及上分别饰有斜刮划纹、横漩涡纹以及附加堆纹,近底部为素面。口径27、底径16、高61.5厘米。盖为平沿、浅腹,周身遍布快轮制胎过程中产生的弦纹。口径31、底径11.5、高11.5厘米。

  标本2009GHJY1:3,罐与盆形盖组合。罐上腹部饰斜篮纹、近底部有轮制过程中产生的弦纹,口径24、底径14、高61厘米。盖为圆唇、平沿,近底部饰弦纹,腹部为素面,口径34、底径16、高11厘米。

  标本2009GHJY1:4,盆,圆鼓腹、尖唇、小沿,周身饰有细弦纹,器壁内侧有竖向间断刻槽纹。口径30、底径16.5、通高15厘米。

  标本2009GHJY1:5,罐,上腹部饰斜篮纹、近底部素面,口径28.5、底径17、高54厘米。

  标本2009GHJY1:6,罐,颈部和近底部为素面,间或有刮划痕,腹部横向饰有5排漩涡纹,口径27、底径18、高52厘米。

  标本2009GHJY1:7, 腹部饰7道重横向篮纹,颈与近底部皆素面,口径27、底径18、高54厘米。

  标本2009GHJY1:8,罐。上腹部饰有斜向刮划纹,下部为快轮修整时留下的弦纹,口径28、底径17、高52厘米。

  标本2009GHJY1:9,罐。腹部有横向刮划纹,近底部有拍印痕。口径24、底径14.5、高37厘米。

  标本2009GHJY1:10,铁钩一枚,“C”形,一端有环,一端近锥形,直径9.5厘米。

  标本2009GHJY1:11,灰色瓦片,长22、宽20、厚0.8厘米。

  标本2009GHJY1:12,砖块,残,桔红色,长16~17.5、宽12.5、厚1.2厘米。

  五、年代与性质

  2008LNGY2出土物的年代较为复杂,操作室与窑室中的出土物在年代差别较为明显。该窑操作室中出土的高足杯、酱釉四系罐、鸡心底青瓷碗以及食槽形器等均可在大鹏所城北门明代中晚期地层中找到相应的物品,因此,该陶窑操作室的年代可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中晚期。然而,窑室堆积中发现的青花瓷、黑釉壶、刻槽盆以及较薄的灰色和桔红色瓦片来看,窑室内堆积物的年代却相对较晚,最早不会早于清代早期。由于该窑至今依然结实耐用,所以不排除在明代中晚期废弃后,清代有二次利用的可能。

  2009GHJY1窑室第①层中出土的大量“魂坛”来看,该类“魂坛”在大鹏所城南门一带发现于民国层下,并打破了清代层,所以,它可能不晚于民国时期。由于陶窑是用来烧制陶制品的场所,因此,这些“魂坛”显然并不能完全代表陶窑的年代。从当时的发掘现场来看,此陶窑内壁光鲜,个别烟道烧结物较少,这说明该窑的使用时间并不长,可能在使用后不久即遭废弃。如果这样,“魂坛”与窑室内堆积物的年代可能相去不远。窑室第②层出土的大量桔红色薄瓦片和极少量的青花瓷片与2008LNGY2窑室内的堆积①-④层的出土物基本一致,因而两者的年代大体相当。由此可见,该窑的年代可能最早不过清代。

  尽管上述两孔陶窑与公明楼村元代古窑址的形制接近,但是在各种质地出土物中,瓦片占絶大多数,而陶瓷片等相对较少,因此,这两窑用于烧制瓦片的可能性较大。 

  六、结 论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和深圳大鹏叠福村发现的陶窑进一步完善了深圳地区陶窑的文化谱系,有利于该地区陶窑研究的深入开展。同时,大鹏所城作为明代重要的海防重镇之一,它的建造曾经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大鹏所城建筑材料的来源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这两座陶窑的发现与其年代、功能与文化性质的认定为此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附记:在发掘和整理过程中刘云仓、王相锋以及王智龙都给予了较多的帮助,在此谨谢意。同时,感谢深圳中海油LNG项目和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技能培训中心项目对本项工作的资金支持。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