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海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肖一亭(肖一亭,珠海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中文摘要】近年珠海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一批文物被公布为国宝、省保单位;一条街道被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街,一批非物质同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和省非遗名録;完成一批国家文物局公开招标科研课题。对这一些成果的交流、反思与前瞻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珠海 文化遗产保护 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orks on cultur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have been carried out in Zhuhai. A number of heritages have been pronounced as relics under state or provincial level protection. One street has been titled as national famous street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A number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have been put into the national list. Profound results in academic studies were also made. It would be worthy to have exchanges,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for these results.
Key words: Zhuhai cultural heritages protection study
近年来,珠海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最突出的有几件事:第一是2006年珠海宝镜湾遗址、陈芳家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使珠海的国保单位,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二是2007年,唐家湾镇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使珠海历史街区保护有了新的模式。第三是在2008年,广东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珠海市斗门緑猗堂建筑群(含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昆山赵公祠)、苏曼殊故居、唐绍仪故居(含共乐园和望慈山房)、甄贤社学旧址,香洲烈士墓等五处文物名列其中。第四是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斗门的水上婚婚礼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就是研究方面,我们完成两项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科学与技术研究课题。
一、珠海的两处国保单位
作为国保单位的宝镜湾遗址,位于珠海市高栏岛宝镜湾及其风猛鹰山山坡,是距今约4000多年的海岛型史前文化遗址,占地面积30余万平方米。1989年发现宝镜湾岩画,1997年至2000年间,省、市考古部门4次对岩画附近的遗址进行抢救性的试掘和发掘工作。发现红烧土面、柱子洞、泥墙等居住遗迹和大量陶器、石器、玉器、水晶器。发现上千件石网坠和大型石锚,反映史前海岛渔捞生活。在宝镜湾的宝镜石、天才石、大坪石、太阳石和藏宝洞,发现5处共7幅石刻岩画。宝镜湾岩画于1989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升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宝镜湾遗址(含宝镜湾岩画)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珠海宝镜湾遗址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了较长的历程,可谓漫漫十年长路。早在上世纪九十代初,就已经开始申报,当时宝镜湾遗址只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不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初是以宝镜湾岩画作为主题申报,据珠海从北京请来的搞岩画保护的专家透露,宝镜湾岩画当时已经过了好几关,但最后还是被刷下来了。这样一拖就是十多年;
另一处国保单位陈芳家宅,位于珠海市前山梅溪村。由祠堂、大屋、洋楼、花厅、牌坊、墓园所组成,占地面积达4.5万平方米。陈芳(1825—1906),字国芬,珠海梅溪村人。 1849年随伯父到夏威夷,开办“芳植记”公司,专营中国货物,后转向糖业,成为当地华侨首富,被誉为“商界王子”。曾任夏威夷王国国会议员、中国第一任夏威夷商董,中国驻夏威夷领事。1890年回国,在澳门经营酒店、船运并养殖奶牛,并于1891-1896年在故乡梅溪村建设家宅。陈芳及其家人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深受乡邻称赞,并受光绪皇帝赐建石牌坊褒奬。梅豀石牌坊原有四座,现存三座,分别建于光绪十二年(1886)和光绪十七年(1891)。梅豀石牌坊于1987年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升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陈芳家宅(含梅豀石牌坊)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镜湾遗址与陈芳家宅能够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先是有幸逢到一个好的时代,现在从中央到地方对文物保护工作都较以往更为重视,2005年,国务院下发了“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确定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遗产日”,不仅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而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纳入保护范围。这是一个好的大环境;再就是珠海对两处文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有了新的进展。
宝镜湾遗址在经过几次考古发掘之后,研究工作跟上去了,出版了一批学术论文和研究专著,如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珠海市博物馆博物馆编着,邱立诚、肖一亭先生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珠海宝镜湾——海岛型史前文化遗址发掘报告》;李世源先生着,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宝镜湾岩画判读》;肖一亭先生着,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先秦时期的南海岛民——海湾沙丘遗址研究》等;宝镜湾遗址发现大量遗迹遗物,显示出这里的先民有了较为稳定的生活,有了较大规模的渔业生产,有了渔船并解决了水上停船技术难题,生产并使用大量的玉器,并有钺、圭等礼器,先民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些研究揭示了宝镜湾遗址和岩画珍贵的文化内涵,使人们认识到宝镜湾遗址是中国早期海洋文明的一个典型代表。再就是申报的思路、策略有了改良。从岩画的申报到遗址的申报,从岩画的保护到遗址的保护,看起来只是面积的增加,实质上是质的飞跃:从单一文物的保护,到反映早期海洋文化遗址的保护,内容增加了、特点突出了、层次提高了。
梅溪牌坊一直是梅溪村的标志,现存三座牌坊,中间一座建于1886年,即光绪十二年,这一年珠海发生特大水灾,很多村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远在异国他乡的陈芳接此消息,自己捐赠白银三千两寄回国内,请朝廷救济灾民。光绪皇帝赐建石牌坊一座,以示褒奬。牌坊高12、宽12.2、深4.6米,并赐封陈芳二品顶戴加二级花翎。左边一座牌坊建于1891年,是陈芳长孙陈永安请准朝廷赐建给其父陈龙的,牌坊高10.1米,宽9米,深4.6米,单庑,4柱3间3牌楼,陈龙及夫人被赐封为奉政大夫和五品太宜夫人。右边一座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用耕牛和拖拉机拉倒,已无法考证受赐人,红卫兵要拉倒另外两座牌坊时,梅溪村民都坐在牌坊下,红卫兵才罢手。现存三座牌坊都用花岗石建造,榫卯结构,完殿顶,石斗拱,石阑额,石柱下置角柱石、须弥座,脊上立鸱吻、鳌鱼和火焰宝珠,雕刻花卉、瓜果、人物、瑞兽、暗八仙等。石牌坊中西合璧的艺术造型,恰到好处的力学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装饰,是石建筑中的艺术珍品。但是,如果在省内看石牌坊,很好,但在全国看,则也不是很突出。但是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华侨文化的角度看,又不同了。珠海也是一个华侨较多的地方,这里外出的人多而且时代很早,影响很大。陈芳是著名的侨领,陈芳家宅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标本,以陈芳家宅为题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除了保护几座牌坊之外,还将以前忽视了的祠堂、大屋、洋楼、花厅、墓园包括进来,大大扩展了其华侨文化的内涵,也突出了陈芳家宅的文化特色。
二、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镇
唐家湾镇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正式启动是2004年,经过三年时间终成正果。珠海市委市政府都十分重视,香洲区委书记亲自抓申报。唐家湾镇很有特点:一是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发展形态,一大批名人故居群落连同他们的风云史迹,彰显出唐家湾镇人文历史资源的独特价值;二是唐家湾的文化既具有以华夏儒家民族文化为根基的岭南文化特色,又具有向洋向世界和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贯穿着一种开放和自由的心态,这与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着一脉相承的必然性。
唐家湾古镇核心保护区历史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以山房路、大同路贯穿成片,保存较好,其中重要的历史建筑包括: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故居、唐家共乐园、望慈山房等,古镇内的传统岭南民居建筑群也是古镇重要的建筑遗产。
唐家湾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乃一方钟灵毓秀之土,以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化源远流长而名扬海内外。该镇兴起于四百年前,鼎盛于清末民国时期。中国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唐国安、洋务运动先驱唐廷枢、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等“风云人物”都出自这方水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历经百年的沧桑变故,江山更迭,但唐家湾镇的历史古迹和建筑群落依然保存完好,有着深厚的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藴。
作为历史文化名镇可以说是实至名归。但是,如何利用历史文化名镇丰富的资源,如何唱响历史文化名镇这个金字品牌,让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焕发青春呢?珠海上自政府,下至民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珠海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唐家湾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唐家湾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龢利用概念规划》。社会热心人士也认为:唐家湾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潜在的发展优势,要加强文化旅游区域的布局规划,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协调开发唐家湾一日游。
珠海有识人士还提出要重点打造好唐家湾古镇和会同村文博城,借鉴成都开发“洛带古镇”和“街子古镇”的经验模式,按照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战略部署,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筹资的思路,通过修缮、复建、改造等方式,进行修旧如旧的整治,再现晚清岭南民居的富庶和繁华。改造完成后,通过吸引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艺术家和具有原创能力的企业入驻,打造一个集“文化创意产业园”、“民间博物馆群”、“艺术收藏品展示交易中心”、“ 原创艺术基地”、“影视城与影视制作基地”为一体的占地500亩的大型“会同文博城”。同时,构建艺博交易中心平台及酒店、餐饮、休闲等配套设施,将艺术品创作、收藏、展示与交易结合起来,吸引国内外相关会展和拍卖交易活动,打造华南地区的艺术博览交易中心,成为珠海文化创意产业的航母基地。
他们建议制定并实施《珠海市历史人文资源保护总体规划》,明确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龢利用的长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划出紫线图,做好全市历史人文资源的原生态保护,防止为片面追求眼前利益而进行的破坏性开发;要制订并实施《珠海市古镇古村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把最能展示珠海清晰历史文化脉络的白石村、唐家村、淇澳村、会同村、南屏村、北山村、翠微村、荔山村、南山村、南门村、网山村、接霞庄、斗门古街等纳入法定保护范围;要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做好项目开发规划,做到“成熟一个、开发一个”,确保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龢利用工作有序推进。
三、新公布的五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共计104处),珠海市有五处名列其中。苏曼殊故居、唐绍仪故居(含共乐园、望慈山房)、香洲烈士墓、甄贤社学旧址、緑猗堂及建筑群(含赵氏祖祠、逸峰赵公祠、昆山赵公祠)其中4处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处为古建筑。加上以前公布的苏兆征故居、三灶万人坟、石溪摩崖石刻群、杨氏大宗祠等4处省保单位,珠海市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
四、珠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珠海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 政府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珠海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3月29日发布了《关于批准并公布珠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録的通知 》(珠府〔2007〕35号 )政府公布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个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有关规定,经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评定并向社会公示,将沙田民歌等9个专案列入我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録,并予公布。
珠海市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龢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文化珠海,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知要求各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指导方针,科学规划,妥善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条件之间的关系,深入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这次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民间音乐的有(1) 沙田民歌、(2) 鸡山牛歌、(3) 三灶八堡歌、(4)斗门锣鼓柜等四项; 属于民间舞蹈的有三灶鹤舞鹤歌;属于人生礼俗的有斗门水上婚嫁;属于岁时节令的有(1)斗门干务飘色、(2)斗门莲洲地色、(3)斗门莲洲舞龙等。
2. 由珠海市委宣传部,珠海市文学界艺术界联合会、珠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版权)局组织主办的 “迎新春·闹元宵”珠海市民间艺术大巡游,每年都隆重举行,展示民间艺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
3. 政府拨出专门经费:确定传人,组织培训,确保后继有人。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每年安排100万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比2007年增加了4倍;同时,今年启动了第二次大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珠海市即将出台的《珠海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实施意见》,还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具体保护措施。
目前,珠海已经公布的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4项已经公布为省级文化遗产,有1项公布为国家级文化遗产。三灶鹤舞鹤歌、斗门水上婚嫁、斗门干务飘色三个项目继沙田民歌之后,成功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録,斗门水上婚嫁更被广东省推荐成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竞争非常激烈,全国各地共申报了2540个项目,经过审查之后,510个项目最终入选,仅占五分之一,分为民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龢民俗等十大类。斗门水上婚嫁入选民俗类“汉族传统婚俗”项目,与山西孝义贾家庄婚俗、浙江宁海十里红妆婚俗一起,成为全国三大汉族传统婚俗代表。三灶鹤舞鹤歌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也在进行。
4. 为加强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7年,市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专门成立了“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珠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建立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专家谘询机制。
五、珠海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的进展
根据国家文物局新近发布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汇编》(1990—2008)等文件得知:自1990年至2009年的20年来,国家已经完成的此类研究课题共283项,我市完成其中两项(广东省共完成5项)。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课题的设立,是面向全国进行公开招标。国家文物局设立专门的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负责招标与管理。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汇编(1999-2009)》得知,目前已经完成283项研究课题中,包括基础研究109项,应用研究64项,软科学73项,综合研究37项(另外还有82项在研科研课题)。
珠海市完成的两项科研课题属于基础研究类,由珠海市博物馆肖一亭同志主持申报并负责完成的。分别为《中国南海沙丘遗址文化与生态研究》、《先秦时期南海渔业文化研究》。两项成果先后都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课题结项专家评审,并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日前,国家文物局网站文化遗产科技平台以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新近通过国家验收的课题《先秦时期南海渔业文化研究》。
该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研究。研究者试图从微观的角度探明渔业先民的人种人群、生存环境、食物的种类数量、生产工具的特点、捕鱼的方式、制盐,甚至煮食的方式。从宏观上探明这一群体物质上与精神上的文化特点及在中华文化中的位置。
该研究分为几个子题目进行系统研究与阐述。首先,对南海北岸的早期人类的活动情况进行了梳理,从早期的化石人类、细小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贝丘遗址、沙丘遗址,从早期人类居住地点的选择,到南海先民的人种人群,从体质人类学到文献记载的早期南海族群;其次,从生物学家瞭解的南海海洋生物,到考古出土的海洋生物,探知当时先民的食物资源;第三,以海南岛三亚落笔洞、珠海宝镜湾、台湾鹅鸾鼻等遗址为标本,探知史前南海居民的渔猎工具;第四,从国内发现的重要的水上工具,南海北岸发现反映海船的资料,进而瞭解史前南海居民的捕鱼方法;第五,探讨渔民的灶、灶具和制盐;第六,从葬俗、岩画、拔牙、玉制礼器、陶器表面装饰和刻划符号等方面入手,探讨渔业经济条件下的精神生活;第七,从渔业先民的聚落形态、居住房屋、生产工具、服饰生活等方面探讨渔业文化特点;从南海沿岸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区,探讨与粤北石峡、湖南洞庭湖地区、江浙良渚等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联系,进而探讨渔业文化的影响。研究者希望通过以上研究,绘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南海北岸史前渔业文化面貌轮廓。
该课题研究表明:包括珠海在内的南海北岸及近岸岛屿上,生活着一批批、一群群以打鱼为生的史前先民。在沙丘上,贝丘里,坡地上,洞穴中甚至在岩石上都留下了先民活动的痕迹、居住的遗迹和动人的故事。大海是他们的依托,海湾和河旁是他们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海洋中的鱼类、贝类、藻类生物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品,还有连通着大海的江河,也是他们的天然粮仓,居住地附近的原野和森林中的动物、植物,为他们提供营养的补充。他们是上天的恩赐,是大海哺育的孩子,拥有着浩瀚的南海与无限的生机,他们是勇敢的、充满智慧的、具有强大创造力的先民,他们的文化具有明显的特点,他们的文化因子已经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液之中。南海渔业先民的文化,从人物性格上看,它不同于北方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文化,没有那么粗犷、豪放,也不同于长江、黄河流域的冲积平原上农耕先民的文化,没有那么痴迷地眷恋着故土,它是一种以海岸与岛屿为依托,以渔猎为生计的面向海洋的文化。史前时期南海渔业文化具有海洋文化的一般特性,这就是开放性、冒险性、交流迁移性、兼容性、商业性,同时,还有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文明。
该课题重点探讨和阐明瞭南海北岸及岛屿人类史前渔业文化的面貌、特点及其与农耕文化的联系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创新点是:从海洋考古的视角,综合、系统、全面地揭示南海北岸史前渔业文化的面貌。
六、珠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
珠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新进展还体现在市、区、镇(乡)各级政府都较以前更为关注,有更多的参预。以前关于文物保护维修,区一级政府基本持旁观态度,而现在开始出人、出资、出力了。各区的文物普查工作行动起来了,组织了专门队伍,筹集了专门经费,制订了专项计划方案。在维修辖区内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苏曼殊故居时,在省、市政府拨出专门经费的同时,香洲区政府也主动出资,使苏曼殊故居维修保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但是,珠海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也面临许多问题,文化遗产保护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
1. 从政策运用的层面看,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提出的文物保护要“五纳入”也就是文物保护要纳入当地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责任,珠海还需要进一步落实。历史人文资源保护的政府投入还是太少,与周边城市相比差距很大,保护经费太少。珠海早在1996年就拥有地方立法权,然而直到今天,我市没有为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出台地方性法规,提供法制保障。
2. 从人员和经费看:珠海市区以下政府均没有设立文物保护专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使《文物法》有关“属地管理”的规定和责任,一直得不到落实。市级的人员也少,文化局文物科只有4名工作人员,既要承担全市人文资源的日常保护与监管工作,还要对文物保护点等人文资源进行保护开发与利用。文物保护经费虽然近年增加较快,但由于基数少,所以也少,2007年只有150万,2008年有200万。
3. 从保护与利用看:目前面临许多难题。如沙丘遗址保护、岩画保护、古街古村落的保护都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总之,近年来珠海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的空间;粤、桂两省的诸多地市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为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水平,共同携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