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分类 出版社分类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柳州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刍议
程 州(程州,柳州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中文摘要】柳州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十分丰富,包括白莲洞遗址、大龙潭鲤鱼嘴遗址等众多史前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又发现了大量的工业文化遗产。本文主要对这些文化遗产应该怎样保护进行探索。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遗产 工业遗产 保护
Abstract: As a famous citi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Liuzhou has abundant cultural relics and historic architectures, while a number of industrial heritages have been found during the third national survey of cultural relics. The thesis is discussing the way of protecting such varied cultural heritages.
Key words: famous city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cultural heritage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柳州又称龙城,建城己有2100多年的历史,地属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清爽,境内奇峰林立。终年苍翠,柳江绕城而过,抱城如壶,漫长的岁月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1993年,柳州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文物古迹,独特的建筑、独特的街区分布,历史城段,名城风貌特色以及传统文化都是对某一历史阶段文化的真实写照,对历史演变过程的复述,它们不但记録着历史最精彩的片段,凝聚着昔日建筑艺术的精华,正因如此,切实作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就格外重要,那么时至今日,柳州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怎么样?构成柳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那些具体的文物和古迹是否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2008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在柳州区域发现大量的工业遗产,又应该怎样保护?
在回答这些问题以前,我们先来瞭解一下柳州之所以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
一、悠久的历史
柳州是名符其实的古城,柳州的历史当从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说起。远古时期的柳州,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被茂盛,水源充足,适合人类繁衍生息,柳州市境内发现的柳江人洞、白莲洞、大龙潭鱼嘴、都乐岩、响水等古人类文化遗址,年代为距今五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至五千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柳州也曾出土西周时期的青铜编钟、春秋时期的青铜匕首、战国时代的箭簇,说明那时柳州已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带。先秦时属百越之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开发岭南时,这里属桂林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设潭中县,县址在今驾鹤山一带。西晋为桂林郡治,南朝梁、陈设马平郡治。隋初改潭中县为桂林县,旋改称马平县,县治所迁至雀儿山附近,唐武德四年(621)为南昆州治所。唐贞观八年(634)更名柳州,城迁于柳江北岸,现城中区内。唐天宝元年(724)改称龙城郡,公元758年复称柳州,从五代、宋以及明、清历代,这里一直为州或府治所。清代康熙元年(1662)至光绪十二年(1886)为广西提督驻地,民国时,先后设马平县、柳州县、柳江县,1949年11月25日解放后,设柳州市,属广西壮族自治区直辖。
悠久千载,沧桑历尽,在朝代更替历史过程中,随着中原人口的迁移和少数民族的融合,柳州渐渐由小变大,由小镇逐步发展为城市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唐朝时已开辟从黔中道经柳州到桂林的买马路(驿道,官道),并开凿临桂相思埭,使柳江与长江水系相通,柳州遂成桂中主要的水陆城镇。元和十年(815)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废除奴俗,开荒凿井,扺制巫医迷信,发展生产,兴办学府,种柳植树,创一邦人文之盛,开柳州文化之先河。至宋时,柳州水陆交通更为便利,商业贸易分外活跃,柳布、柳州木材蜚声海内,幷且成为我国南方一个重要的佛教活动中心,寺庙建筑甚为壮观,马鞍山西麓的灵泉寺,被誉为“广右(西)第一”。广西最早的两个书院之一的驾鹤书院建成,成为文人雅士活动中心,驾鹤山麓,桃花万树,池水千寻,殊擅园林之胜。此后的柳州更渐渐发展成为“粤西盛郡”。 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六月到达柳州,在柳州旅行考察时间共34天,先后寻访了“第一仙区”罗山的罗洞岩(今陆道岩);四访“唐二贤”祠堂(柳侯祠和刘贤良祠);登临立鱼、马鞍、蟠龙诸山等,并乘船朔柳江、融江而上,到融县(今融水县)等地,徐霞客用14000多字的游记概述了柳州的文物古迹。至清末民初,柳州城有 “三川九漏四码头,五庵六寺十街八巷”之民谚,一座初具规模的文化古城已在桂中兴起。
二、丰富的文化遗存
柳州自古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居所,人类的生产生活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柳州现有63处自治区(省)、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致可分为史前遗址、近代文物遗迹、革命旧址、民间传说名人故居、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近代工业遗址,以及风光名胜等几大类。现择其主要遗址介绍如下:
1.史前文化遗址
(1)柳城巨猿洞
位于柳城县境内,1956年发现了巨猿的三个下顿骨以及1000多颗牙齿化石,柳州因之被载入了世界考古史的经典史册,因为世界第一次找到了巨猿的故乡。巨猿虽还保留有猿的特征,同时具有众多化石人类的特征,界于猿与人之间,属人科系统,它在研究人类起源和进化系统上有重大价值,柳州巨猿洞成了世界考古史的重要遗产,同时也是许多中外专家、学者及旅游人士留下较深足迹所在。
(2)柳江人“遗址”
在市区与柳江县搭界的国营新兴农场东北通天岩处,距白莲洞2公里,此处出土的柳江人骨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人头骨及部分肢骨,具有原始蒙古人种的特征,属早期类型,为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发现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距今约5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初期的“新人”(也称“智人”)。通天岩内,除人骨化石外还出土有剑齿象及完整的大熊猫头骨化石。
“柳江人”的出现受到海内外人类学家的重视,与“河套人”、“山顶洞人”同列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代表的人类。柳江人生活在长江以南,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典型意义,它的出现说明瞭现代人的起源与柳州有着许多直接的联系,目前,很多专家再次把目光投向柳州,探索现代人起源这一具有世界性的课题。
(3)白莲洞遗址
白莲洞位于市西南郊12公里的北面山南麓。遗址面积约75平方米。1985年5月,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白莲洞洞穴博物建成并正式向外开放,至1990年止,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化石3550件,牙齿化石390枚和石器、石制装饰,原始夹砂陶片等文化遗物,此外还发现古人类用火遗迹,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曾为该馆题词“中国可以成为世界古人类学的中心,广西是中心的中心”。
遗址包含着旧石器时代晚期经过中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连续序列,时间跨度达3700~7000年,这在国内尚属罕见。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鲤鱼嘴贝丘遗址
鲤鱼嘴贝丘遗址在市区南部龙潭公园内,距大龙潭东北面约10余米的龙山南麓鲤鱼嘴处,遗址总面积144.3平方米,发掘面积66平方米,文化堆积由岩边往外倾斜,己出土4具人体骨骼及砍砸器,刮削器、穿孔器、尖状器、磨制石斧及少量粗细绳纹夹砂陶片、骨锥、骨针、骨刀、犀牛、牛、鹿、猪等牙化石,专家认为“大龙潭人骨”可作为中石器时代的具体代表,距今约12000~8000年,其余分别为新石器时代早一晚期的两个叠压的文化堆积,年代距今7000年左右。该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响水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柳州市柳东乡阳和村西柳江对岸,遗址面积约300平方米,1979年经考古调查并试掘,文化层厚40~80厘米,出土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锛、刮削器、尖状器和夹砂绳纹陶片,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台地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
(6)蓝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柳州市柳东乡蓝家村南,遗址面积约550平方米,1979年经考古调查和试掘,文化层厚约20-40厘米,内含砍砸器、磨光石斧、石锛、刮削器等石器和夹砂绳纹陶片,为柳州新石器晚期典型的台地遗址。
2.古建筑、古墓葬及近代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九头山汉墓
位于柳州市羊角山乡九头山村西面耕地中,1979年底柳州博物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协助下进行考古调查中发现,其中M1、M2墓于1982-83年进行发掘,出土陶罐、壶、铜焦壶、镜、五铢钱、农耕铁锸及玛瑙装饰品等文物数十件,为柳州汉代史提供了实物材料,现存一座未发掘,该墓保存完整,对研究柳州历史具有重大价值。这些墓葬是目前柳州市属范围内所发现唯一的汉墓群。
(2)刘蕡墓
在柳州市西鹅乡文笔村龙兴屯东南水田中。中唐政治家刘蕡,字去华,幽州昌平人,公元826年中进士,太和二年(828)举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谦,后被宦官诬罪,贬柳州司户参军,坠马辞世于柳州。墓葬于明成化十三年(1677)曾修葺。墓为圆形,高2米,面积约9.42平方米,有墓碑及牌坊,牌坊为干隆三十年(1765)立,1993年修缮,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柳侯祠
在今柳州市文惠路以北,唐代柳宗元在柳活动的纪念建筑、与衣冠墓、柑香亭、罗池、书院、山长住房等建筑一体,为古典园林建筑,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祠内(荔子碑)等珍贵碑刻60余方,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价值、主体建筑曾于清代重修,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东门城楼
位于柳州曙光东路中段,是柳州唯一的古代砖木结构抬梁式建筑,楼高17、面阔16米,大型方块石料基座,墙体位青砖砌筑,城门上由两层谯楼组成,园形斗拱结构,梁架屏板均有装饰刻绘。有重大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该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后曾历次修茸,为自治区(省)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西来寺
在今柳州市雅儒路西一巷67号,该寺创建于明代,清康熙四年(1665)重建,嘉庆二年,光绪四年,民国六年和1966年屡遭破坏,1980年人民政府拨款维修,西来寺大殿东西长13.5、南北宽11.5、高约8米,砖木结构人字顶。大殿正门右边现存光绪甲午日刻的(西来古寺)碑刻一块,刻记光绪二十八年江水猛涨情况、水位标高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
(6)清真寺及石刻
位于柳州市公园路6号,该寺创建于清代,原址在今市机关幼儿园内,清顺治四年(1672)迁至今公园路,1878年重建,该寺原由大殿、二殿、经堂三部分组成。现仅存二殿及清洁房一间,砖木结构、二殿东西长16、南北宽11.5、殿内8米,该寺是柳州较早的伊斯兰教建筑,具有较高的宗教价值。
3.古代摩崖石刻
(1)驾鹤山摩崖石刻
在柳州驾鹤山南面石壁上,山石上刻有宋代绍兴二年(1132)王安中题“驾鹤书院”淳熙元郑镇处厚书“小桃园”等五方石刻。该石刻对研究柳州历史及古代石刻艺术有较大的价值,现石刻有所腐蚀,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平北三大功记摩崖石刻
柳州市荣军路西侧蚂拐岩东北面石壁上,该石刻距地面高约10米,宽2米,明万历六年(1578)刻立,石刻记载当时广西瑶壮民族大起义及官兵镇压民族起义的情况,对研究明代柳州地方史有较大的历史价值。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陆道岩摩崖石刻
位于柳州市柳东乡独凳村北电化广东面陆道岩洞内壁上,该岩洞石刻共6处,有宋景定二年(1261)季春报思光孝禅寺僧所刻,判府大将军王公题。石刻保存完好,对研究宋代柳州地方史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天山万里摩崖石刻
位于柳州羊角山乡水南村酉“天山”西面岩壁上,该石刻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柳庆参将范德荣手书,内容为“天山万里”四字,每字长宽各1.1米,全宽7米,是我市最大的字体石刻,目前石刻有所腐蚀,为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社王山摩崖石刻
位于柳州羊角山乡门头村水车屯南300米社王山南麓,该石刻高出地面2.5米,面积83×58厘米,文字内容为有关建村内容,清代所刻,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6)马鞍山摩崖石刻
在柳州屏山大道马鞍山上及路旁石壁上,为柳州摩崖石刻集中地之一。有(新殿记)等宋至清代石刻30余处,这批石刻均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为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鱼峰山摩崖石刻
在柳州鱼峰山洞内及上山路旁的崖壁上,是本市摩崖石刻最多的地点,有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石刻60余处,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广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革命历史遗物及特殊历史遗址
(1)刘古香墓及就义处
位于柳州市羊角山乡马鹿山东麓,建于民国时期,刘古香(1896-1913),原名起今,柳州人,1892年考取柳州府学,1901年庚子辛丑举人,志欲兴民族,救国家。1908年配合刘掘策划起义,讨伐袁世凯失败后于1913年10月13日在柳州东门外鹧鸪堆被杀害,1987年自治区民政厅追认为烈士,墓呈圆形,直径一米外包石料,有历史价值,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陈炳昆墓
位于柳州羊角山乡阳和村龟山北面耕地附近,陈炳昆(1868-1927)字舜琴,柳州阳和村人,1885年在广西提督衙门当卫士,先后任督府军政司司长,陆军第一师师长,广西督军兼省长等职,参加讨袁护国,该墓对研究柳州现代史具有一定价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中共柳州县委旧址
现在柳州市曙光东路118号,1946-1948年中共柳州县委秘密机关设于此地,县委负责人胡习桓、熊元清同志于此期间在这里主持机关工作,省工委书记钱玄、省桂柳区工委书记陈枫曾多次到此处指导工作或留宿,此屋现仍保持原貌,可利用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研究柳州革命斗争史具有较重要的价值。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4)中共广西省城工委旧址
位于柳州市中山西路63号。1949年1月至柳州解放期间,广西城市工作委员会书记陈枫在此租了一间房,设立城工委秘密机关,领导了广西地下党的爱国民主运动和保护城市,迎接解放的斗争,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之一,对于研究广西革命史具有重大价值,该屋仍保留原样,可保护利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5)胡志明旧居
位于柳州市鱼峰区柳石路2-1、2、3号。越南共产党、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胡志明,1942年被关押在柳州至1943年获释,就在此二楼居住。他在柳州期间,在国际反侵略同盟会旗帜下,从1942至1944年间,胡志明在柳州开展革命工作,成立越南革命同盟会,举办越南革命干部训练班,举行记者招待会等,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旧居内他使用过的木板床、草席、桌子、竹椅等保存完好,1954年7月,胡志明秘密来柳,与周恩来进行会谈,就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涉及到重大的问题交换意见,并达成共识。旧居为两层楼的中式建筑,砖木结构,长14、宽13米,占地面积183平方米,建筑面积366平方米,1964-1997年间,多次维修,为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第三次文物普查——柳州工业遗产
柳州第三次文物普查始于2008年,柳州先期对工业遗产进行普查。柳州作为广西的工业重镇,从20世纪初至九十年代末,工业上的成就与发展位于广西第一,在全国也属前列。工业遗产相当丰富。搞好工业遗产普查,发现、保护好工业遗存,也为柳州20世纪遗产、历史文物遗产增加了重要内容,本次普查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
从原始手工业到近、现代工业的出现,柳州工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柳州工业由早期的手工业演变而来。自唐朝初年至清朝末年,民间的手工业有织造业、造纸业、刊刻印刷业、陶瓷制品业、手工卷烟及烟丝加工业、酱料业。清代光绪末年和宣统年间,柳州出现了小规模从事织布、制革、寿木、香烛、竹编、酱料等行业的手工业作坊,另外,还出现利用机器生产砂糖和加工木材的工厂。柳州工业单行业单产品的问世历史悠久,多数行业能延续到解放后,成为柳州工业发展的基石。民国早期,柳州开始使用铁木机器织布,在斜阳北段创办了柳州电灯公司,开创柳州电力业之先河。民国中期,广西省政府在柳州鸡喇筹建了柳州机械厂和广西酒精厂等。民国十九年(1930),李宗仁在柳州驻扎军队,大量采购军需用品,使柳州的私营手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其中,纺织业、锯木业、打铁业、车缝业、糖果业、石印业、金银业等发展较快。至民国31年(1942),柳州有工厂65家。包括纺织机械制造、酒精业、油料加工业、骨粉肥业、制革业、纺织业、印刷业、卷烟业、日用化工业、玻璃业、造漆业、榨糖业、食品加工业、橡胶业等等,另有8户官办企业。
抗战胜利后,内战继之爆发。随着战事发展,国民党大量的人员、后勤、军工企业撤至柳州,柳州工商业也随之畸形地发展起来,卷烟业、医药业、酱料业、印刷业、酒业等行业发展快速。民国政府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第三特种矿产管理处租借柳州盘龙山与灯台山之间土地,兴建选炼厂(柳州冶炼厂前身。1949年,该厂逐步改造成为柳州冶金行业第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国民政府军事失败,地方经济崩溃,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倒闭和迁往外省,柳州工业陷入凋零状态,余下稍具规模的工厂有柳州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柳机前身)、高工机械厂(柳汽前身)、骨粉厂(柳州第三化工厂前身)、火柴厂(印染厂厂址前身)、新华烟厂等(柳州卷烟厂前身)。至解放前夕,柳州工业的规模仍然很小,主要还是以手工业和小作坊为主。
1950年7月,柳州城区首次进行了工业普查,有国营和集体企业19个;手工业户约900户,从业人员1700多人,分布在木器、竹编、铁器、织布、车缝、革履、制革、圆琢、白铁、度量衡、糖果、酱料、香烛、五金修理、绳缆、金银首饰、镜面、陶器等18个行业。至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组建了柳州铅锌矿(柳州锌品厂)、柳州贮木场(柳州木材厂前身)等一批企业;1952年底,全市工业企业增到34家。
1954年,柳州市轻工业主要为手工业私人业户相互合作,组织生产合作小组和生产合作社。
1957年起,为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央和广西拟将柳州建设成为广西的新兴工业城市,并以重工业为主进行规划和布局。1958年,中央和广西有关部门确定在柳州市建设工业10大项目,即柳州钢铁厂(该厂1988年迈入全国500家最大企业行列,于2007年在上证所上市)、柳州热电站(后改称柳州电厂)、柳州联合机械厂(后改称柳州市空压机厂)、柳州化工厂(后改称柳州化肥厂,2006年上市)、柳州动力机械厂(后改为柳州拖拉机厂和柳州微型汽车厂)、柳州建筑机械厂(后改称柳州工程机械厂,于1993年在深交所上市,为广西首家上市公司。)、柳州水泥厂、柳江造纸厂、柳州第二化工厂、柳北水厂。柳州市已初步形成机电、纺织、制药、轻工、电力、冶金、建筑材料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城市。
1966年全市有工业企业257个,其中全民企业99个,集体企业158个。
70年代,陆续筹建第一棉纺厂、第二棉纺厂和市华侨纺织厂等一批企业。筹建电扇厂和冷柜厂(这两个厂发展到80年代成为广西最早产值超亿的集体厂)。
1985年,全市676个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31.04亿元,柳州因此跃居全国主要工业城市的行列。据国家统计局1985年对全国324个城市统计,柳州市工业总产值在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47个城市中居第1位,全国居42位。建国后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柳州市在中央和自治区的扶持下,以工业为发展地方经济的重点产业,人民艰苦创业,使柳州崛起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地和全国主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90年代后,国家推行抓大放小经济政策和企业股份制改造,柳州市轻工企业又进入了一次大变革时期。在这轮大变革中,糖果一厂(今为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牙膏厂(1994年改制为股份公司,2004年成为行业内首家挂牌上市的企业)、柳州卷烟厂(今为中烟集团广西柳州卷烟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规模最大的卷烟生产企业)、柳江造纸厂(广西柳州市的柳江造纸厂根据国家扶持“以竹代木,竹木并举”的产业策和广西竹子资源丰富的特点,成为我国最大的“竹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同时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全漂白化学竹浆生产基地)等企业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1995年,全市工业企业1271个(市区852个)完成现总产值202.88亿元(市区182.38亿元),全市111个大中型企业的总产值占全市65.83%。根据《柳州市志工业专志》资料统计至1995年全市有126家工业企业録入该志。
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第二阶段于2008年4月开始。柳州工业遗址普查组按照机电、电力、纺织、化工、制药、一轻、二轻及建筑材料等工业门类进行普查,共发现机电类工厂、旧址15处:柳州机械厂、水轮机厂、汽车厂、空压机厂、开关厂、微电机厂、电子管厂、无线电总厂、电缆厂、电器厂、地区无线电厂、高压电器厂、整流器厂、磁电机厂、无线电五厂;发现电力业类工厂、旧址2处:电灯公司遗址(斜阳路)、电厂(柳钢);发现纺织工业类工厂、旧址6处:市床单厂、华侨化纤厂、一棉、二棉、三棉、蟠龙山蓄水池(印染厂);发现化工制药业类工厂、旧址7处:柳州化肥厂、市造漆厂、市三柳化工厂、市东化、龙城化工厂、跃进化工厂、市医药公司;发现轻工业类工厂、旧址14处:柳州烟厂仓库、市皮革厂、玻璃厂、机械刀片厂、糖果二厂、糖果一厂、造纸厂、台板总厂、钟厂、第二造纸厂、印刷厂、牙膏厂、搪瓷厂、商标印刷厂;发现二轻工业类工厂、旧址4处:市冷柜厂、市电扇厂、塑机总厂、仪表厂;建材业类工厂、旧址3处:市建材二厂、水泥厂、市政水泥压力管厂。
这些工业文化遗产的发现,同样成为柳州历史文化名城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柳州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要通过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载体,真实地把这些历史过程告诉后人,我们能否把具体的包括传统文化风貌在内的各种载体保护好,成为检验柳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与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为维护柳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强化市民的名城意识和文物保护意识,文物工作者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不仅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介绍柳州文物古迹,还积极采取灵活多变的方式宣传文物法规,宣讲文物知识,而且组织各种学术研讨活动,营造名城氛围,提高名城知名度,对一些较重要的文物古迹做了科学规划,有些已初见成效。
白莲洞遗址已建成中国第一座洞穴科学博物馆,除对选址进行展示外,又修建了文物陈列室,还做了不少补充内容以求再现远古时的自然环境与风貌。白莲洞主厅洞口为古人类文化遗址,是博物馆现场展出的主体,支洞内有重现远古人类生活情景的古人类生产,生活群雕多处,岩壁上镌刻大量专家、学者和书法家的名言、墨宝,洞外还有史前动物恐龙、剑齿象等雕塑,种植以裸子植物为主体的原始植被,以及史前动、植物群落的景观。1996年,还举办了中日古人类与史前文化渊源关系国际学术会议,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古人类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2009年,柳州将投入五亿元人民币建设史前生态园,对白莲洞遗址进行保护。
为纪念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柳宗元所建的柳侯祠,原名罗池庙,始建于唐长庆二年(822),宋代追封柳宗元为文惠侯,因而罗池庙改名为柳侯祠,柳侯祠历代多有修葺,清代还以柳侯祠作为柳江书院,成为柳州地方的最高学府,后柳侯祠破损严重,解放后经过多次较大的修复,现有大门、仪门、大殿等主体建筑,内设柳宗元全身铜像,现存“荔子碑”反映的是柳宗元的事迹,又是韩愈的诗和苏轼的书法,有“韩诗苏字柳事碑”之称,号称三絶,弥足珍贵;还有“罗池庙碑”亦堪称三絶,为韩愈文,说柳宗元业绩和他成神的传说,由晚唐著名书法大师沈传师手书。另有“剑铭碑”一块,上书“龙城柳、神所守、出匕首、驱历鬼”相传为柳宗元手迹;另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四十多方,现门额“柳侯祠”三字,出自郭沫若手笔。柳侯祠附属建筑还有衣冠墓、柑香亭、罗池及思柳轩,占地面积为两万多平方米。1993年8月,以“柳宗元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论题的首届柳宗元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柳州召开,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美国、泰国等国专家到会,进行深入研究,为推动柳学研究并逐步把柳侯祠建成柳学研究的资料中心、文物中心、学术活动中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88-2008年,市政府专拨修缮经费4190万元,现柳侯祠已成为柳宗元纪念馆,周围古木参天,成为柳州市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大批中外游客。
胡志明故居建于上世纪30年代,1949年前为“南洋客栈”,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在柳州从事革命活动期间在此居住,保存基本完好,胡志明住过的套房仍保持原样,1964年至1997年间多次维修,原貌保存依旧。1954年7月胡志明与周恩来在柳州的秘密会谈地点——红楼,也得到较好的保护,红楼原为砖木结构,1990年进行大修,1996年进行内部修整,1997年按原样做了外墙维修加固。
东门城楼地处市中心,文惠桥北端南侧,是柳州现存唯一的明代古城门,建筑格局较为完整,城门西侧尚有百余米城墙高约三米,东门前面的曙光东路为古城中心老路。东门城楼曾多次失火,多有修葺,1998年以来柳州市投资1300万元再次修整东门和保护78米正南门城墙,此前还将附近居民迁出,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古城门楼的风貌。
历史文名城中的文物保护极为重要,建国以来,我们的工作重心是文物,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留存于民间流散文物,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柳州市博物馆1990年至2008年支出文物征集经费1140多万元,共征集流散文物30000多件。到目前为止,柳州市博物馆拥有各类馆藏文物6万多件,主要为古代青铜器、玉器、陶瓷器、书画、金银器、民族文物、革命历史文件、古生物化石、城市发展历史见证物等,总藏量位居广西区前茅。但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毕竟是一项全面而艰巨的任务,仅靠文物工作者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仅受市场经济机制的约束,也受到城市现代化趋向的冲击,还受着自身性质的限制,主观、客观均有被动的一面。
首先,无论是文物的修复,历史地段的保护,还是传统文化的整理,每开展一项工作均需大量的资金,动辄数十万,或者上百万元,而这些工作又都是社会效益型,不是经济效益型,少有人肯在这上面投资,而单纯依靠政府拨款又往往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就拿柳江人遗址来说,它作为整个东亚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代表,它对学术研究和人类历史的意义之深远,无疑应该是属于国宝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保护规则,在保护区内禁止耕种、放牧、建设以“通天洞”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开辟游览道路,广植裸子植物,设置游览服务设施,设置柳江人生产、生活复原群雕,然而事实上由于经费缺乏,上述规划一样也未能实现,“柳江人”遗址通天岩处如今只安置了一块保护标牌和一处铁栅栏门,幷且还屡遭附近农民破坏,此外其他设置一样未添,遗址四周至今荒凉一片,杂草丛生。
自治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鲤鱼嘴贝丘遗址曾发掘出新、旧石器过渡时期古人类完整骨骸和大量文物,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但该遗址至今也只是原遗址上建成的简易房挡住风雨而已,虽有一块保护标牌,但在诺大的龙潭公园里毫不突出,不为人所知;清代古建筑刘家大院年久失修,墙体破袭,屋面漏雨,墙柱木头腐蚀严重,按规划保护措施应建成民居博物馆,对现建筑进行加固维修翻修保护,但一直没有资金来源,这座柳州少有的古建筑只能至今充当民宅,猪舍、牛栏;而古代张翀墓、刘蕡墓等古墓葬或荒无人烟,或残存于田野,墓葬屡次被盗,均未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令人叹息。
另外,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建设性破坏”时有发生。九头山汉墓是柳州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的见证,位于郊区羊角山乡九头山村西,为西汉至东汉时期的墓群,可建成汉墓博物馆。1982—83年抢救性清理发掘两座,由于缺少经费保护不力,周围企业占地建设,这两座墓已荡然无存,仅存一座尚未发掘,周围树木已被砍伐,墓体四周也被人挖出许多坑槽;另外陆道岩摩崖石刻,驾鹤山崖石刻等所在山体植被损坏,环境恶化,开山采石等致使石山受损或缺失,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建设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古墓葬时不及时向文物部门报告,发现后又未采取积极措施的也大有人在,仅近三年来,就有不下几十座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墓被推土机夷为平地,其间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好几代人都习惯了漠视传统,我们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水平并不高,更遑论自觉保护传统的意识了,不少人甚至还出现对传统审美的肤浅理解,以致再现拆掉真古董,新建假古董之类令人啼笑皆非,又令人痛心的现象。同时,“保护性破坏”事件也不鲜见,一些部门和群众自筹资金修缮文物,随意改变文物古迹的原貌,结果把真文物变成假文物,例如蟠龙山上的清代古建筑堤林峰塔,原有3.5米高的塔体残存和塔基,但1993年柳州园林部门修建蟠龙山公园时,因不了解文物修缮要“整旧如旧,以存其真”的基本原则,拆掉原塔,新建蟠龙塔、文光塔,失去了其文物特有的内涵;原与柳侯祠相呼应的柑香亭,被迁址重修后也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在过去的城市建设规划中,由于忽视了文物保护的需要,建设环境协调区,设定控制建设区,甚至在絶对保护区内同样建设高楼或市场,破坏了文物古迹的景观,拿今天的东门城楼来说,虽然花巨资拆迁了附近居民区,重新修缮主体建筑,但控制建设区内林立的高楼早把东门围住,如今登上东门城楼,纵然极目远眺,也难望见“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迥肠”的景致了,到了今天,要展露古东门雄姿,还得花大量资金拆除那些有碍视线的高楼;柳州唯一的清真古寺位处市中心,已破损严重不说,其寺院也被民族小学占用,杂处于民宅与现代写字楼之中,别说古风难觅,甚至已显出格格不入的尴尬来。
2004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63处文物点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区域,文物点保护有了法律依据,文物工作者亦做了极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往后的岁月中,如不抓好保护,加强建设,有些文物古迹将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当我们在感叹城市缺少古韵时,那些记録着历史的载体正不断被摧毁和抛弃。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做好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保护和共同努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国外的许多城市比我们走得早一些,在欧洲,二战之后,一些大的城市为恢复元气,解决居住问题,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造建设,毫不留情地推倒大批传统建筑,建立起全新的街区,发展商业、娱乐、服务等新兴行业,于是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钢筋水泥结构的方盒式建筑使城市的风貌变得呆板枯燥,千篇一律,少了古韵,缺乏居住气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62年欧洲人提出了“城市遗产”概念。许多专家们发现,现代科技确实能以极快的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令城市具有公交网络及相应的生活配套设施,人类的聪明才智用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时,也使城市失去了个性,穿上了制服,变得雷同。要阻止这种悲剧的发生,唯一可求助的是历史,那些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独特建筑,典型的街区分布和历史遗迹以及传统的古典艺术组合是城市得天独厚的资源,它们不但凝聚着昔日建筑艺术的精华,还隐藏着本土一系列的人格,如文化观念、人伦关系,历史情结,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能让城市焕发出独一无二的魅力。随后,欧洲人对城市历史遗产采取了一种谨慎的态度,即强调适度发展,限制再开发。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迟缓,柳州也就相对较晚了。过去历史保护工作的重心是文物本体,但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而言,保护好文物是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还涉及城建的许多方面,因为文物无法记録较为完整的城市历史,它只是片段的记忆,不是系统的记録,保护历史古城才是保护城市完整的记忆。
本世纪50年代,我国的一些考古学家,古建专家已经意识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并把它提出来,但到了80年代,这套理论才用于实践,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到目前为止已公布了99座历史文化名城,有些还在编制保护规划之中,在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督导下,有效防止了大规模建设时期历史遗存的灾难性毁灭,象苏州、西安、平遥、徽州等古城得以其丰满浪漫的建筑艺术,典雅别致的街区分布或丰富的文化遗存遗留后世。
1993年柳州赶上了国家评审历史文化名城的末班车,并获此殊荣,盛名之下的城市文物保护工作,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首先是要保护文物。历史文物分为两大类,即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在上述中提到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均为可移动性文物,在发掘前或出土前按特定的要求放置,诸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窖藏品等在埋藏前按当时的特定需求安放,经科学的发掘,记録后,不能就地保护的,把它存放到博物馆中进行衡温衡温,遮光保管,这些文物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它们记録了城市历史最精彩的片段。只有将城市中可移动的文物好,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它们瞭解历史,书写昔日的辉煌。可移动文物对于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来说它所占的比重相当大,所以历史文化名城必须加强博物馆的建设,必须硬件落实,必须有科学的保护设施和较先进的陈列展出手段。对于历史名城来讲,博物馆成了一个典型的标志,成了衡量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柳州市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中心。历史名城文物保护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不可移动文物,这一类文物的主体和周边环境都不可移动,如前章所述的柳州史前文化遗址、古建、石刻、近现代文物遗迹、革命文物遗址、名人故居等,均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它们是城市重要的文化遗产,城市也因它们的存在而散发出独特魅力。
保护不可移动文物,不仅仅是保护它的主体建筑结构,更重要的是保护它的周边环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中,规定了不可移动文物必须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
文物的周围环境对于文物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当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所有的创造活动都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遗产形成于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旦周边环境破坏或者改变,文物点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华。柳侯祠始建于9世纪初叶,按清代建制它覆盖了大半个柳侯公园,属古典园林建筑,是柳州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我们保护柳侯祠就必须保护它的环境,恢复它的原貌,该陈旧的就让它陈旧,那才是历史的真实,让它得以文化遗产的身姿出现在世人的眼前。
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柳州对市区范围内100多家区直、柳铁、市属企业进行了拉网式的实地普查。至目前为止,已对市区79家(个)工业遗产旧址及附属建筑、设施进行了普查,完成了划定普查企业总量的90%,初步确认保存较完好的、有一定文物价值的工业遗产旧址、附属建筑及设施有22个(处)。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柳州的工业门类是多元的,工业历史文化遗产相当丰富,有柳州乃至广西的机械工业鼻祖——柳州机械厂,有建于四十年代为抗战起着重要作用的柳州铁桥,还保存着联华印刷厂旧址,电灯公司旧址,市印刷厂,蟠龙山工业供水设施旧址,马鞍山居民供水设施旧址等各个不同时期的工业遗迹,反映出当时柳州作为桂中商埠和西南交通枢纽重要地位,具有丰厚的文物价值。同时在八十年代以后在改革开放以来,柳州的轻工业、机械制造、电器制造、日用化工等工业方面发展迅速,有双马电扇厂、华力电器厂、两面针牙膏厂、金嗓子喉宝、柳工机械厂、五菱汽车等等一系列在全国享有名气的知名品牌。这些都构成了柳州这个山水工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的风采。
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龢利用,对于传承人类先进文化,保护和彰显城市的底藴和特色,构筑历史与未来的和谐,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8年4月,一个旨在保护工业遗产的“无锡建议”,在来自国家文物局的官员和中国主要工业遗产城市的代表及专家学者之间达成共识:从现在开始,必须对工业遗产给予足够的重视,要像对待历史文物那样对待工业遗产。作为会议举办地的无锡市,决定将上世纪初荣氏家族创立的茂新面粉厂在保留原址和原貌的基础上改装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沈阳、武汉、青岛、杭州、广州等大批工业城市把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列入社会发展的硬任务。
为此,柳州也充分认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意义,清醒地认识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解决工业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矛盾,处理好工业遗产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柳州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保护好、利用好柳州工业遗产,把已破产、改制的市政水泥压力管厂等10处闲置厂房及附属建筑筹建柳州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工业遗址公园,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区,成为文化柳州、历史柳州不可缺失的新亮点。
“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就必须保护和整治它的环境”,其他城市成功的经验我们同样可以借鉴,2004年柳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古城63处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范围,这为今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定了法律依据,也为柳州的文物环境整治工作打下了基础。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古人留下来的宝贝极为丰富,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面临极其复杂的问题。柳州有2100年风光,如前章所述,文物古迹为数不少,仅将它们加以保护还达不到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理想要求,虽然法律赋与了政府保护文物的职责,但相关的部门必须掌握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由城建部门,规划部门,文物部门通力合作,组织力量对古城开展全面的历史地理,历史文物研究,制定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案,才能全面而系统的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而且名城风范的体现也在于既保护好了历史遗存,又能很好地规划了未来。
对于城市来说,发展是首当其冲的,对于历史名城来说,则多了一道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中求得平衡的问题。我们之所以要保护历史名城,不仅仅因为它是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最为集中之地,更重要的是可以藉助前人的精华,更好地发展。在半个世纪的时光中,柳州完成了工业化进程,成为广西的首屈一指的工业重镇,也形成了大西南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工业化结束了古典意义上的柳州城,商业贸易的发展和交通的发达,大量人口涌入市镇中心,原来窄小的旧街区变得热闹非凡,与此同时商业追逐着越来越密集的人口在老城区中蔓延,一座座庞然大物从老街区群落中生长了出来,它们以现代化的姿态改造着这座二千一百年古城原有的秩序与结构。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柳州城市建设步子越迈越大,成片成片旧有居住地带被拆掉,其频率之高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历史名城的保护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致命的克星就是城市道路的扩建和房地产开发,从90年代到现在已有不下30座明清古墓葬消失在无知的推土机和铁铲之下。所以许多专家学者呼吁要好好珍惜现有的历史遗存。
不久前,国内的专家们在考察中外历史文化名城后得出一剂保护名城“良方”:保护古城区,另辟新开发区,建现代化新城。这的确能解决我国许多历史名城保护所面临的困难。既保护了城市的历史遗存,也保存了古城风貌,同时一座新兴的现代化城市兴起,成为新的商业、娱乐、金融中心。但这一“良方”并不适合于柳州。解放以来,柳州城市建设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并按一般城市发展制订总体规划,到1965年初步奠定了工业城基础,1988年城市性质确定为“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城市”,并完成了工业化进程。1991至1994年,柳州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发展,4年累计完成建筑施工产值30.6亿元,城市维护建设投资达4.791亿元。而在此之前的城市建设规划并未按历史名城的保护制订,而且规划制订时一直以“旧城改造”为指导方针,因而在保护古街区,保存古城风貌,确定文物保护范围等方面,力度明显不足,虽然柳州曾有多次迁城的历史,但先人的光荣与梦想并没有系统地保留下来,汉城、隋城唐城都在沧桑巨变中消失,剩下的也只是明城中极小一部和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遗存零星片段。柳州历史名城保护的重点在于系统规划,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恢复古典园林景观,复原部分古城风貌使之与现代化的建筑相映生辉。
前些年的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的提法亦有欠妥之处。具有悠久历史,又保存着大量文化遗存的城市,才算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无法改造,文物更不能改变。我们在保护时要整旧如旧,以存其真,柳州应该倡导:“保护古城,加快现代化建设。”
城市是发展着的,但他和历史紧密相连。1987年国际古遗址协会全体大会第八届会议在美国华盛顿通过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原则,目标和方法。“对历史城镇和其他历史城区的保护应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完整组成部分,并应当列入各级城市和地区规划”。
政府应当将此当做一项重要的治理内容,全社会也应对此予以高度关注,毕竟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人类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就等保护我们自己,也是保护全人类。